重慶市武隆區(qū)畜牧技術推廣站
土法養(yǎng)中蜂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在廣大的山區(qū)農村,仍習慣用土法養(yǎng)中蜂,土蜂蜜深受消費者所喜愛。土法養(yǎng)中蜂的分蜂依靠自然分蜂,雖然有許多優(yōu)點,但自然分蜂的最大缺點是分蜂群飛逃,蜂群一旦飛逃難以收回。重慶市武隆區(qū)是國家蜂產業(yè)技術體系示范縣,開展土法養(yǎng)中蜂防止分蜂群飛逃的研究,探索出一種土法養(yǎng)中蜂的分蜂收蜂裝置。該收蜂裝置制作簡單,操作方便,男女老少皆可操作。
土法養(yǎng)中蜂分蜂收蜂裝置在立架下部設有下擱板,在下擱板旁設有站凳。其特征在于,4 根立柱和橫枋組成立架,在立架的頂端設有斜擱板,斜擱板的中央設有斜擱板通孔,在斜擱板的底邊設有擋枋,斜擱板通孔與鋼絲網分蜂籠的一端連接,絲網分蜂籠的另一端與布分蜂籠的一端連接,布分蜂籠的另一端用扎繩與分蜂箱的巢門連接,在布分蜂籠的兩端及中間設有布分蜂籠箍,在斜擱板上擱有收蜂箱,收蜂箱的空底對著斜擱板通孔。如圖1、圖2 所示。
土法養(yǎng)中蜂的分蜂收蜂裝置的立架高1600~2200mm,所述的斜擱板與地面的傾斜度為10 °~20°,斜擱板通孔為直徑200~360mm 的圓孔,鋼絲網分蜂籠長度為1000~1800mm,鋼絲網的目數(shù)為6~12 目,鋼絲的直徑為0.2~0.4mm,布分蜂籠長度為1200~2000mm,布為白布。布分蜂籠箍用竹條制成為佳,3 個布分蜂籠分別縫制在布分蜂籠的兩端及中間位置。
土法養(yǎng)中蜂的都知道,蜂箱或蜂桶內的中蜂要自然分蜂時,工蜂會在巢門前聚集,即所謂的蜂胡子,此時養(yǎng)蜂者需要立即安裝使用本裝置。先將立架靠近待分蜂的蜂箱或蜂桶,靠近分蜂箱,將布分蜂籠箍的下口對著分蜂箱的巢門,用扎繩扎好,在斜擱板上放一個收蜂箱,收蜂箱的巢門對著斜擱板通孔,等待蜂群自然分蜂,由于分蜂籠的光線由下向上逐漸變亮,分蜂籠的通道也是由低向高的引導,非常符合中蜂自然分蜂的習性,分蜂群幾分鐘就完成自然分蜂,特別是蜂王進入收蜂箱后,其蜂群很快就進入收蜂箱。當立架較高時,養(yǎng)蜂者可站在站凳上放取收蜂箱。立架用松木制作為佳。布分蜂籠箍的主要作用就是將布分蜂籠張開。下擱板主要用于放布分蜂籠。
圖1 分蜂收蜂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 分蜂收蜂裝置結構俯視圖
本分蜂收蜂裝置根據(jù)中蜂的生物特性及自然分蜂習性,巧妙利用分蜂籠的光誘導原理,成功地將中蜂的自然分蜂變成分蜂、收蜂一體化,防止分蜂群的飛逃,具有實際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