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玲
【摘要】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素養(yǎng)整體結(jié)構(gòu)的基礎層面。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形成、思維品質(zhì)與審美品質(zhì)的發(fā)展、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jīng)驗的建構(gòu)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學生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的水平是其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表征之一。由此可見,發(fā)展學生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核心。本文就是從搭建小學生語言訓練橋梁的角度,談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gòu)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語言訓練 ?搭建橋梁 ?過河
語文是一門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的基本特點。所以語文學的好的學生,不僅要卷面分高,還要能說會道。但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上,經(jīng)??梢园l(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會說的學生特別會說,不會說的學生一點都不會說。這就好比是過河,有的學生會游泳可以順利抵達河對岸。而有的學生不會游泳,就需要老師給他們搭建語言訓練的橋梁。
語文課上常見的語言訓練形式有:造句、仿句、命題說話等等。
造句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有用規(guī)定的詞語造句,有用規(guī)定的修辭手法造句。在讓學生造句之前,最好說清楚造句的要求。當學生聽了之后還是說不出來的時候,教師可以提供適當?shù)姆独?,讓學生模仿造句。有了范例就好比給那些不會游泳的同學套上了游泳圈。
仿句練習,有的時候仿的是一句話,有的時候仿的是一段話。仿一句話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是仿一段話卻有點難度。比如在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下冊有一篇課文《祖先的搖籃》。課后習題中,要求學生要仿照課文的二、三自然段,寫出在祖先的搖籃里,人們還會做些什么?
學生一時間,可能很難想到,我們的祖先,還會在什么地方做哪些事情。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圖片,提示學生。學生通過看圖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們也在這里看大象洗澡,聽喜鵲唱歌。也在這里挖蚯蚓,抓小魚。緊接著再出示相應的填空題。讓學生完成填空后,把這段文字完整地說一遍。這些圖片和填空形的句式就像是給學生過河鋪設了墊腳石。學生踩著石頭也就能很輕松地過河了。
命題說話對學生來說,應該是最難的一種語言訓練形式了。常見的命題說話形式有:根據(jù)給定的開頭編故事、談談你對某一類事物的看法等等。
比如在《沙灘上的童話》一課中,就有這樣一道課后習題。自由選擇一個給定的故事開頭,續(xù)編童話故事。這一題對許多同學來說都很難,當時班上只有兩個學生站起來續(xù)編故事。其中一個學生把課文中的故事編進了給定的開頭中,屬于換湯不換藥。而另一個學生卻編出來一個全新的故事。學生在進行語言訓練的時候就算說得不好,也不要去急著去否定,而是要給予相對應的鼓勵和指導。
所以盡管第一個同學基本照搬了文章的內(nèi)容,我還是給予了一定的肯定,因為他能夠完整地將課文復述了下來。同時我也表達了自己的期望,希望他可以編出屬于自己的童話故事來。而第二個同學就更要大肆表揚了。
第二個學生能編出一個完整的全新的故事出來,也絕非偶然。編故事考驗的是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需要學生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才能夠形成這種編創(chuàng)的能力。第二個學生想必也是看了相類似的課外小故事,才能夠編出來。因此,老師在這里可以及時地呼吁學生,多利用平時的課外時間補充自己的課外知識。
在平時的課文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讓學生談一談你對課文中的人、事、物的感受和看法。學生剛開始接觸這一類的說話題目的時候會覺得有些茫然,因為這類題目對低年級的孩子有些太空泛了。需要老師及時地點撥和引導。比如在教學《羿射九日》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結(jié)合日常生活談一談對太陽的看法。學生剛開始聽到這樣的題目的時候,不知道該說些什么。這時候老師可以對題目進行一些解釋,把題目變成:你喜歡太陽嗎?說一說原因。(喜不喜歡都行。)當把題目簡單化后,學生的發(fā)言就開始踴躍起來。有的說喜歡太陽,因為太陽可以幫我們曬干衣服。也有的學生說不喜歡太陽,是因為夏天的時候烈日當空,天氣炎熱。
教師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矛盾。就是教案的預設很完美,但課堂上學生的生成卻不盡人意。
在教學《找春天》這一課時,教案上讓學生結(jié)合圖片和文字,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本來按照預設,學生們應該說得很精彩。但在實際上課的時候,我卻發(fā)現(xiàn)學生只是把課文里的一些語句讀了一遍,然后又重復了一遍。例如有個學生說我從“春天來了,春天來了”這一句話中知道了春天來了。聽到這樣的回答老師是哭笑不得的。因為根據(jù)預設,學生應該說出像“從小草從土里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這句話中知道,小草像個頑皮的孩子一樣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世界,草色嫩綠。這樣根據(jù)課文語句發(fā)揮想象的話語。
學生之所以呈現(xiàn)出和預設天差地別的效果,一方面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題目,另一方面是教師的引導不夠。如果教師能夠按照預設那樣給學生提供一個范例。學生或許就可以知道該順著哪個方向說。畢竟仿句練習的難度要小一些。這就好比是給學生在過河的過程中,設置了一個跳板,讓他能夠踩著跳板輕松地跳過去。語言訓練有了立足點,才能言之有物,達到和預設同樣完美的生成。
總之,語文課堂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要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也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得到很好的訓練和發(fā)展。因此,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師要注意用各種方式點撥、啟發(fā),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語言訓練,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的語言訓練需要教師采用不同的形式,給他們搭建橋梁。因為有了橋梁才能夠確保所有學生都能順利地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