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小學古詩詞吟唱教學中,當以傳統(tǒng)吟誦為本,引導學生把握古詩詞本身的平仄美;同時可融合古典音樂、流行曲調、民歌、戲曲的旋律,挖掘古詩詞的現代美,在曲調的辨析、改編或自創(chuàng)中,實現葉嘉瑩先生所倡導的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中詩人的心靈產生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應的目的。
【關鍵詞】古詩詞吟唱教學;平仄美;現代美
96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仍然執(zhí)著地將古詩詞吟誦的傳承作為己任。作為一線中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強烈感受到責任二字的分量。而統(tǒng)編語文教材對古詩詞的高度重視,更加凸顯了古詩詞吟誦教學的意義。如何充分利用古詩詞本身的聲韻美、音樂美以深度挖掘吟誦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意義和價值?筆者結合所在學校開設的《中華詩教》課程,從古詩詞的平仄美、現代美以及兩者相互平衡的角度出發(fā),就古詩詞教學中吟誦這一路徑進行探究。
一、以傳統(tǒng)吟誦為本,把握古詩詞的平仄美
吟誦是指充分利用漢語言本身獨特的聲音節(jié)奏,通過對古詩詞平仄交錯、音節(jié)長短高低的吟哦,把握古詩詞本身的意蘊、感受古詩詞抑揚頓挫之美的學詩方法。葉嘉瑩先生曾說:我以為吟誦之目的不是為了吟給別人聽,而是為了使自己的心靈與詩人的心靈,借著吟誦的聲音達到一種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應。古典詩歌中的興發(fā)感動之特質,是與吟誦之傳統(tǒng)密切結合在一起的。[1]傳統(tǒng)吟誦對學習和理解古詩詞的優(yōu)勢可見一斑。
然而,作為一種代代相傳的聲音藝術,正宗傳統(tǒng)的吟誦目前只在極少數70歲以上的老者以及少數傳承者中留存。要重振這種幾乎中斷了幾十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屬不易。時代在變遷,審美也隨之產生變化,加之流傳至今的吟誦流派眾多、腔調各異,完全復興傳統(tǒng)吟誦,確有難度。那么,初習吟誦者或中小學教師教授吟誦的切入點在哪里呢?
葉嘉瑩認為,吟誦首要的是讀好詩歌的節(jié)奏。吟得對不對、好不好,首先在于聲音的節(jié)奏,在于節(jié)拍的快慢高低[2]9。而古詩詞中最有節(jié)奏感的部分莫過于講究平仄格律的近體詩。近體詩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比較嚴格的規(guī)則,有人總結為“一三五字可隨意,二四六位須分明,依字行腔氣息勻,節(jié)奏點上停一?!?,“平長仄短入聲促,依字行腔音不轉。韻字拖音音綿長,余音裊裊能繞梁”[3]。在初學吟誦時,這些不成文的口訣均可借鑒。因此,在古詩詞吟誦教學中,建議教師從五絕、七絕入手,引導學生熟練把握詩歌中最基本的節(jié)奏和平長仄短、平低仄高的基本聲韻,在吟誦中感受并用聲音傳達出古詩詞的抑揚頓挫之美。
以筆者所在學校開設的詩教課程為例。學校以《中華詩教》為課程教材,這套教材在編排設計上很有特色,比如在近體詩中,用“/”清晰地標示出每個詩句的音律誦讀節(jié)奏,用醒目的顏色標明每個詩句節(jié)奏點位置上漢字的平、仄聲調和韻腳。如,以綠色標注節(jié)奏點位置上的平聲字,以紅色標注節(jié)奏點位置上的仄聲字,以藍色標注句尾的韻腳字,而每句中的入聲字,則另以下標著重號的方式予以特別標注。[4]在吟誦傳承調上,我校選取了四大基本調,其中,五言平起詩選取朱子輝先生調(以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為例),五言仄起詩選取王佩行先生調(以王之渙《登鸛雀樓》為例),七言平起詩和七言仄起詩選取趙元任先生的溫書調(分別以王之渙《涼州詞·其一》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為例)。相較于其他吟誦調,此四大基本調具有節(jié)奏分明、平仄嚴整、婉轉動聽、簡單易學的特點。在詩教課堂上,教師引領學生從平聲字、仄聲字、入聲字的辨析、詩詞節(jié)奏的把握,逐步拓展至在反復吟誦中對詩詞意境的體悟。經過兩年的努力,我校師生對吟誦一點一點熟悉起來,小學部的師生均熟練掌握了四大吟誦調以及經典詩歌的節(jié)奏。學生誦讀古詩時自然而然地依照平仄和節(jié)奏進行,對古詩的平仄頓挫之美體味得尤為深刻,婉轉的詩詞吟誦已成為詩教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當然,平長仄短只是吟誦近體詩的基本規(guī)則。在實際的吟誦中,仄聲可以拖長,平聲也可以縮短,這要根據詩歌的情感和內容進行調整,特別是在古體詩中。比如樂府詩《北方有佳人》中有“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一句,“知”本來是平聲字,但整首詩主要是五言詩,所以在讀“寧不知”的時候,學生可以輕快地讀過去,就如同是曲子里邊的襯字,一唱就帶過去了[2]15。可見,吟誦古詩不能單純強調平仄韻律,忽視詩歌的情感和內容。
此外,古詩詞是古代詩人根據漢語言平上去入的古音吟詠而成,所以葉嘉瑩先生特別強調對現代漢語中消失的入聲字進行辨別,并明確提出讀出入聲字的建議。只有這樣,才可讓詩詞的聲調更好聽。如果不會發(fā)出正確的入聲,師生可以盡量把入聲字讀成短促的去聲調。去聲雖不是入聲,但也屬于仄聲,基本上保持了原詩在聲調上的美感。[2]5
二、融合流行音樂曲調,讓古詩詞綻放現代美
當今社會古詩詞吟誦的氛圍不濃,吟誦者在初學時往往無法根據詩歌情感和內容的變化對曲調進行相應的調整,導致格律相同的古詩詞在通過同一曲調吟誦出來時,讓人產生審美疲勞,難以達到葉嘉瑩所說的吟誦者與作品中詩人產生心靈的交流和感應的藝術效果。
目前,筆者所在學?!吨腥A詩教》課程的開展逐漸深入,但也一度陷入了為吟誦而吟誦的誤區(qū)。由于吟誦調相對單一,師生在熟練套調時,往往忽視了曲調與詩詞意境的契合度,這就導致學生學習吟誦的興趣逐漸趨于淡化。
對此,我校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充分挖掘當前的流行音樂資源,借鑒鄧麗君的宋詞專輯《淡淡幽情》、谷建芬的《新學堂歌》、童麗的《詩詞歌》專輯、哈輝的“新雅樂”、于文華的《國學唱歌集》、胡婷婷的“婷婷唱古文”“婷婷詩教”、音樂人田鵬作曲的《中國皇家唱詩班系列音樂專輯》等古詩詞歌曲,將當前的流行歌曲、古典音樂、戲曲腔調等融入古詩詞吟唱中,填補傳統(tǒng)吟誦的不足。比如,筆者采用送別名曲《陽關三疊》琴歌調吟唱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采用仙俠愛情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片尾曲《涼涼》曲調吟唱《詩經》中哀怨深情的愛情詩《子衿》,采用《劉三姐》民歌調吟唱張志和的《漁歌子》、劉禹錫的《竹枝詞》,采用江浙一帶的越劇調吟唱西湖詩(白居易《春題湖上》、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
當然,精通粵語的教師也可用粵語或粵劇腔調來教授學生吟唱古詩詞。這種傾向娛樂的學習方式可以規(guī)避枯燥死板的背誦方式,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與領悟。
在古詩詞吟唱的普及方面,我們要在傳承傳統(tǒng)吟誦調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更加易于現代人理解和接受的吟唱形式,鼓勵學生進行與詩詞意境相契合的個性化吟唱、舞臺化吟唱。例如,歌仔調的《靜夜思》《金縷衣》、宜蘭酒令調的《鹿砦》《長干行》、福建流水調的《鳥鳴澗》《登樂游原》、黃梅戲調的《登黃鶴樓》等。古典詩詞與富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的吟唱奇妙相遇,讓古老的詩詞煥發(fā)出現代的氣息,讓聽者直觀地體味到詩詞的音律之美,直抵詩詞的美妙意境。這與葉嘉瑩詩教理論中對詩歌情感、內容以及詩歌本身自然節(jié)奏的重視不謀而合。
成功的“化詩為歌”為古詩詞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中小學生輕松學習古詩詞、理解古詩詞的意境提供了有力的抓手。教師可將一些經典作品引入課堂,引導孩子們歌唱,提升學生對古詩詞興趣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
三、平衡傳統(tǒng)吟誦和古詩新唱,在古詩詞中“興發(fā)感動”
傳統(tǒng)的吟唱是輕松學習古詩詞的有效方式,其側重吟誦的同時更注重繼承傳統(tǒng),結合流行音樂的吟唱更強調創(chuàng)新。前者依照吟誦規(guī)則依字行腔再現古詩詞的平仄美,后者根據音樂旋律挖掘古詩詞的現代美。那么,如何在古詩詞吟唱教學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呢?
吟誦源于吟誦者對詩歌內涵、情感和意境的體會與共鳴,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即千人千聲。因此,有助于對古詩詞做出個性化詮釋的聲音皆可為我所用。結合古詩詞“興發(fā)感動”的特質和古詩詞吟唱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師可先教給學生基本的吟誦規(guī)則,讓學生了解傳統(tǒng)吟誦并掌握經典的吟誦調,初步感受古詩詞語言本身的平仄美、節(jié)奏美。然后根據有關規(guī)則和古詩的情感內核選擇現代音樂人改編的優(yōu)秀古詩詞歌曲,融入傳統(tǒng)吟誦、古典音樂、流行歌曲、傳統(tǒng)戲曲、地方方言的旋律,進行模仿、改編或自創(chuàng)曲調吟唱古詩詞,引領學生以適當的調子或吟或唱,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樂感。
簡言之,吟誦是基礎,歌唱是拓展,歌唱時要盡量遵循基本的吟誦規(guī)律。在適應語文課改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古詩詞中“興發(fā)感動”,在學生心中種下詩意的種子,發(fā)揮古詩詞滋養(yǎng)心靈、塑造品格、陶冶性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健順,陳琴.我愛吟誦[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
[2]葉嘉瑩.談中國舊詩之美感特質與吟誦之傳統(tǒng)[J].文學與文化,2012(2):4-21.
[3]陳琴.吟誦技能培訓:我的母語如歌[R/OL].(2014-10-09).https://v.youku.com/v_[KG-*8]show/id_[KG-*8]XNzk5OTgxMzQ4.html.
[4]朱子輝,李若緣.中華詩教(卷二一)[DK][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蔣素利)
【作者簡介】朱玲,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課堂研究。
【基金項目】深圳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中小學古詩文吟唱教學策略與實踐研究”(ybfz1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