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羅曼·羅蘭 著
秦傳安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12 月
我很佩服那些對盧梭和貝多芬揮舞拳頭的年輕人!仿佛他們揮拳相向的對象是春天或秋天,是無可奈何的落葉飄零,是勢不可擋的蓓蕾綻放!盧梭和狂飆突進運動,這陽春四月的陣雨,這秋分時節(jié)的風暴,都是舊社會崩潰、新社會出現(xiàn)的跡象。但凡在新社會得以成形之前,必定有一次作為個體的人的解放。反叛中的個人主義的主張,既是即將到來的新秩序的象征,也是它的先驅(qū)。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好時光!先是“自我”,然后是“社群”。
貝多芬是那些年輕的德國歌德的第一代,這些“哥倫布”,在大革命這片暴風驟雨的茫茫大海上夤夜啟航,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自我”,并急切地征服它。征服者濫用了他們的權力,他們渴望占有;每一個獲得了自由的“自我”都希望發(fā)號施令。如果他不能在現(xiàn)實世界中這樣做,他就決心在藝術世界里實現(xiàn)它;對他來說,一切事物都成了戰(zhàn)場,他將在這片戰(zhàn)場上部署他的兵力:他的思想、欲望、悔恨、憤怒和哀傷。他把這些強加給這個世界。
在大革命之后,緊接著出現(xiàn)了法蘭西帝國。貝多芬在自己的內(nèi)心聽到了它們,它們在他的血管里流淌的路線就是歷史本身的血液循環(huán);因為,正當皇帝的姿態(tài)不得不等待雨果去尋找一位無愧于這一姿態(tài)的詩人時,它卻啟發(fā)了自己的《伊利亞特》,于是,當這位滑鐵盧的敗軍之將最終垮臺的時候,貝多芬這個音樂皇帝也遜位了;像他的巖石上的那只雄鷹一樣,他也被流放到了迷失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小島上—這種放逐比大西洋中的一座小島更加失落,因為他甚至都聽不到驚濤拍岸的巨浪。他被囚禁了。當于無聲處響起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自我之歌時,它已不再是從前的那個“自我”;他拋棄了人間帝國,他與上帝同在。
但是,我們在這幅肖像中所描繪的這個人,是戰(zhàn)斗時期的“自我”。我不得不以非常粗略的筆觸勾勒他的肖像。因為,在經(jīng)過一個世紀之后,即使一眼就能看出這座高山在哪個方面是那個遙遠時代的山脈的組成部分,也還是有必要辨別出他在這片山脈中所支配那些方面,以及把它跟它所伴隨的那些山峰分離開來的斜坡、峭壁和懸崖。
誠然,貝多芬的自我不是浪漫主義者的自我;把這些新哥特主義者或印象主義者與這位羅馬締造者混為一談是荒謬可笑的。他們所特有的一切,都跟他格格不入—他們的多愁善感,他們的缺乏邏輯,他們的狂亂想象力。他是最有男兒氣概的音樂家,他身上沒有任何女性氣質(zhì)的東西—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說他身上的女性氣質(zhì)很不夠。他是一個有男兒氣概的雕塑家,控制著自己的材料,讓它在自己的手中隨意賦形;他是一位建筑大師,用大自然作他的工場。
每個真正的藝術家,其內(nèi)心都有這種發(fā)散性的、斷斷續(xù)續(xù)的夢想生活,流入其隱秘世界的大江大河。但在貝多芬的內(nèi)心,它達到了獨一無二的強烈程度,在他的聽覺關上大門很久之前就已經(jīng)把他跟宇宙的其余部分阻隔開了。例如,不妨想想奏鳴曲10 第3號中那首莊嚴的D 小調(diào)憂傷的慢板—那種君臨天下的沉思,統(tǒng)治著浩瀚無邊的生活平原及其陰影!它是一個26 歲年輕人的作品。整個貝多芬已經(jīng)包含其中。多么成熟的靈魂啊!即使他在平穩(wěn)的和聲語言方面沒有莫扎特那么早熟,但就內(nèi)在生活而言,就他對自我、對自己的激情和夢想的認識和駕馭而言,他要早熟得多!他艱苦的童年時代,他過早的經(jīng)歷,很早就發(fā)展出了這些才能。
不過,無論是征服者,還是被征服者,他始終是孤獨的。從幼年時期起,不管他在哪兒,是在大街上還是在沙龍里,他總是以一種獨特的力量把自己孤立起來。每當他這樣落落寡合、茫然若失的時候,馮·布羅伊寧夫人總是說他“魂不守舍”。后來,孤獨成了一個深淵,他總是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從人們的視線里消失了,沉入這個深淵。千萬別叫醒他!那樣很危險,這個夢游者決不會原諒你。音樂在其自己的精英身上發(fā)展出了那種集中精力專注于一個觀念的力量,那種純歐洲式的瑜伽,有西方所特有的行為和控制的特征;因為音樂是運動中的建筑,它的所有部分都必須同時被感覺到。
這需要靈魂在不能移動的物體中作令人頭暈目眩的運動,目光清澈,意志緊繃,精神高高地、自由地飛翔在夢想的整個領地之上。在任何其他音樂家的身上,對思想的接納都沒有他這么強烈,這么連續(xù),這么神奇。貝多芬一旦抓住了一個觀念,在徹底占有它之前,他決不會放手。沒有什么東西能讓他分心旁騖。他的鋼琴演奏以連奏為特征,在這方面與莫扎特那種細膩、尖銳、優(yōu)雅的手法形成鮮明對比,也與他那個時代所有鋼琴家的手法形成鮮明對比。
這并非無緣無故。在貝多芬的思想里,萬物皆有聯(lián)系,然而卻似乎是在滾滾洪流中奔涌而出。他控制著思想,控制著自己。看來,他的激情要把他和盤托出,交給這個世界;但事實上,沒有人能讀懂在他內(nèi)心深處活動的想法。
在他30歲的時候,他的心智已經(jīng)達到一種令人驚嘆的平衡:各種對立成分之間的平衡。如果說在外部世界他信馬由韁地放縱自己的激情,那么在他的藝術中,他總是閉口不談,通過一只鐵腕來控制這種激情。
他喜歡即興演奏;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抓住了天才身上無法預料的成分;下意識的力量得以釋放,他必須制服它們。很多偉大的音樂家都是即興演奏的大師,尤其是在18 世紀,當時,音樂的關節(jié)依然柔軟靈活,培養(yǎng)了自由創(chuàng)造的才能。但是,這個昨天剛剛被莫扎特慣壞的鑒賞家群體一致信誓旦旦地認為,在這個領域,沒有一個人比得上貝多芬。他們還同意:就貝多芬的整個藝術本身而言,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他前所未聞的即興演奏能力。
如果說,他在音樂藝術中絲毫不理睬那些給他的內(nèi)在生活帶來傷痛的痛苦折磨,那只是因為他決心要這樣。藝術家依然是苦難的主人,苦難決不會把他席卷而去。曾幾何時,他難道不是苦難的玩物嗎?是的,如今輪到他來玩弄它們了!他把它們拿在手上,看著它們,仰天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