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陳才憶
莎士比亞之所以偉大,永遠(yuǎn)也說不盡,在于他不像其他作家那樣,寫的都是些不真實的英雄、妖魔、巨人等,扮演的不是悲劇,就是喜劇,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同樣的情景。而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卻都是常人,是實實在在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各式各樣的人,上至帝王,下至引車賣漿者,身上都具有普遍存在的矛盾性,高尚與卑劣、果敢與懦弱等集于一身,扮演的不僅是悲劇,也是喜劇。莎士比亞恰如舉著真實地反映生活的一面鏡子,每個觀眾(讀者)都能在其中看到自我,引起共鳴。
羅益民、汪希的論文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原理,分析了莎士比亞人物身上的矛盾性格,認(rèn)為人身上既有人性因子,也有獸性因子,每個人都是兩種因子的合體,在矛盾中此消彼長,時而朝向天使一方,時而傾向魔鬼一面,更多時候是一定的平衡。這篇論文將莎士比亞人物的矛盾性上升到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層面,為解讀莎士比亞人物的真實性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莎士比亞不僅洞悉人性,還深諳傳統(tǒng)文化,并熟練地將之運用到故事情節(jié)中。史敬軒的論文梳理了西方呼名法的由來,認(rèn)為一個人的名字隱藏著個人命運的密碼,一旦被精通秘術(shù)的人知悉,名字的擁有者就會為人所控。呼喚其名字,會攪擾幽靈,招來災(zāi)禍。默庫蒂奧其實精通巫術(shù),掌握著羅密歐的命運,他在舞會上對羅密歐的呼喚,是在對羅密歐施咒。而朱麗葉在陽臺對羅密歐的呼喚,也是在對羅密歐下咒,造成事與愿違,不能讓羅密歐得救的悲劇后果。盡管現(xiàn)代觀眾可能更多地認(rèn)為莎士比亞是在運用文學(xué)修辭,而當(dāng)時的觀眾卻相信是巫術(shù)的力量招致兩人的悲劇。招魂術(shù)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變得依稀難見。莎士比亞的作品還能讓我們逮住傳統(tǒng)的尾巴,一窺究竟。
張雪梅的論文從西方人的信仰角度出發(fā),認(rèn)為亨利四世和理查三世雖然都稱自己是上帝的基督徒,可一個是圣徒般的傻瓜,另一個是不折不扣的暴君。亨利仁慈心善,卻逆來順受,不符合人們對君王的期待;理查品行低劣,卻全力抗?fàn)?,迎合時代的訴求,雖罪有應(yīng)得,卻比亨利贏得人們更多的同情。莎士比亞刻畫了兩個處于極端的君王,無論其信仰是否真誠,都是瀆職、不義的罪人,注定覆滅。莎士比亞對這截然相反的兩位君王的刻畫,也反映出他早期的宗教觀,即不輕易站隊。
除了我們自己去認(rèn)識莎士比亞,也需要專家學(xué)者站在一定高度和不同的視角去解讀莎士比亞,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認(rèn)識莎士比亞。了解莎士比亞,就是更好地了解人性,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