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辰嘉 叢 品
1 杭州市丁橋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44
2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分泌性中耳炎是兒童的一種多發(fā)病和常見病,主要表現(xiàn)為耳內悶脹閉塞感,聽力減退,可伴有耳鳴、鼻塞、頭昏等不適癥狀,中醫(yī)稱之為“耳脹耳閉”[1]。叢品教授認為在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上,與成人有較大區(qū)別,且中醫(yī)藥具有較明顯的優(yōu)勢。一方面,兒童具有臟腑嬌嫩、咽鼓管短粗等易感因素,更易感受外邪而起病,故該病在兒童中更為常見;再者兒童患者常不能配合鼓膜穿刺、咽鼓管吹張等治療,中醫(yī)藥更能體現(xiàn)其優(yōu)勢。最后,患兒因形氣未充,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易遷延不愈,或素體虛弱者,都需要在治療時兼顧扶正補虛,調整體質,辨證施治??傊畠和置谛灾卸自谄浒l(fā)生、發(fā)展與轉歸上都和成人有較大區(qū)別,故在辨證論治上有獨到之處,筆者將跟隨叢師臨床實踐中所得經(jīng)驗與體會,總結如下。
叢師認為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從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上看,其病因病機主要包括兩方面,早期是以外邪侵襲、氣滯耳竅為主,中后期則以水濕停聚耳竅為主。具體來說:兒童患分泌性中耳炎,往往是繼發(fā)于外感之后。因患兒素來體虛,或氣溫驟變,或養(yǎng)護失宜,易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若邪氣入里,留滯于耳竅,就發(fā)為耳脹耳閉之癥。如《諸病源候論》所言:“其經(jīng)脈虛,風邪乘之,風入于耳之脈,使經(jīng)氣痹阻不通,故為風聾。”此時阻滯耳竅的尚為無形之邪氣,這是疾病發(fā)展初期的發(fā)病機理。若外邪阻竅之證不能及時疏散;或臟腑功能異常,肺脾氣虛,水液代謝失調,清陽不升,耳失溫煦,遂濕濁內生。正如《素問·玉機真藏論》所言: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傊静《嗥鹩谕庑扒忠u,又與臟腑功能失調等密切相關,最終邪氣、痰濕等病理產(chǎn)物停聚耳竅而致病。
叢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對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辨證論治有其獨到之處,具體總結如下。
2.1 局部辨證與全身辨證相結合:叢師在對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辨證過程中,特別重視局部辨證與全身辨證的結合,既重視耳、鼻、咽喉的表現(xiàn),也不忽視舌脈及對患兒體質的判斷。具體來說,辨證中要重點關注耳膜的色澤,色偏紅者,多為風熱之邪,往往鼻腔咽喉黏膜色澤亦為充血腫脹之表現(xiàn);同時關注鼻腔咽喉有無其他兼癥,如膿涕、鼻塞、噴嚏、打鼾等,而對患兒體質的判斷則要問及飲食、二便及喂養(yǎng)等諸多方面,并結合舌苔脈象,以達到對疾病的綜合判斷。
2.2 注重從氣與濕論治:該病的基本病機是氣滯耳竅,飲停耳竅,治療的基本思路是行氣化濕,利水通竅?;痉绞峭馍⒑臀遘呱?,通氣散出自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由柴胡、香附及川芎三味藥組成,其基本功效都是疏通氣機,均有疏通耳竅之功。具體而言,香附是氣藥第一,可以理順全身氣機;川芎是血中氣藥,上行頭面,可以疏通諸竅氣血;柴胡舒肝理氣,肝主一身氣機。三藥共用,行氣通竅之力強。另外一些行氣通竅類藥物也可酌情使用,如白芷、藿香、石菖蒲等。五苓散出自《傷寒論》,原是治療太陽病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之腑,水蓄下焦,形成太陽經(jīng)腑同病之蓄水證。其功用在于化氣行水,通利小便。該方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各類“蓄水證”,如腹水、肢體水腫、尿潴留,以及婦科中的盆腔積液等,分泌性中耳炎之耳內積液亦屬水濕之證,同樣適用于此方藥。且本方除了澤瀉、茯苓可利水滲濕外,桂枝可通陽化氣,氣行則水行;另外茯苓、白術還可健脾益氣,阻斷生痰之源。緊緊抓住氣與濕二字,以此二方合用為基本方進行加減,幾乎適用于各類證型的患兒,療效頗佳,且便于掌握。
2.3 加減用藥:一是關注本病發(fā)作的基礎病因,常常繼發(fā)于感冒、鼻竇炎及腺樣體肥大等,需要對其基礎病因一并治療。如以外感為主者,需加用祛風解表類藥物,如金銀花、連翹、荊芥、薄荷等。若見鼻竇炎之黃膿鼻涕多者,可加用黃芩、竹瀝半夏、浙貝等清熱化痰類藥物;以鼻塞癥狀為重者,可加用藿香、赤芍、炙麻黃、三棱等。如果明確患兒腺樣體肥大,伴夜間酣眠者,可加三葉青、桔梗、皂角刺等清熱化痰消癰類藥物。二是關注患兒鼓室積液之性狀辨證加減。若積液清稀如水,鼓膜色澤鮮亮有光澤者,多用利水滲濕藥如豬苓、澤瀉、茯苓皮、玉米須、車前子等;若見積液黏稠,鼓膜內陷顏色黯淡者,常用清肺化痰藥如黃芩、竹瀝半夏、浙貝、前胡、陳皮等;積液黏稠似膠,病程日久者,可加用紅花、川芎、赤芍等活血祛瘀藥,且應考慮鼓膜切開置管手術治療。
2.4 體質入手以求治本:叢師認為,兒童患該病又有其異于成人之處,即與患兒體質息息相關,所謂體質又與其先天稟賦是否充足和后天養(yǎng)護是否得當有關,這些都與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所以在臨床上對于有特殊體質類型的小兒,在治療時應兼顧改善體質,或針對其特點偏向選用藥物。臨床最常見的偏頗體質類型是脾虛質和腎虛質。若患兒素日不喜風冷,感受外邪時常易感冒,遷延難愈;或兼見面色偏白、活動后易出汗,胃納欠佳,大便偏溏;中耳積液較多,鼓膜內陷;舌質淡胖、苔薄白;可辨為脾虛之證,治以健脾利濕。叢師常在方中加入太子參、黨參、白術、山藥、白扁豆、黃芪、茯苓、炙甘草等藥;在分泌性中耳炎相關癥狀改善后,常囑患兒以玉屏風顆粒調養(yǎng)一段時間。若見患兒有身形羸弱、發(fā)育遲緩、遺尿等癥,有腎精不足之表現(xiàn)者,叢師在方中常加萸肉、茯苓、丹皮、金櫻子、仙靈脾、仙茅、蓯蓉、益智仁等藥,兼顧補腎[2]。在此基礎上,建議患兒均衡飲食,堅持運動,以期改善體質。這樣的遣方用藥之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療效,另一方面還能減少相關疾病的反復發(fā)作,這就是所謂的治病求本。
2.5 中西并治:在疾病的初期或急性期,以實證、熱證為主要表現(xiàn),患兒可有耳痛,甚至發(fā)熱,查體見鼓膜充血腫脹,積液或尚未形成,病程尚短,可予抗生素及激素類噴鼻藥物治療,常可奏效。若病程日久,或久治不愈,積液形成,此時中藥可發(fā)揮其獨特優(yōu)勢。也有部分患兒伴有嚴重腺樣體肥大、鼻竇炎等疾病,保守治療日久無效者,需采取手術治療。叢師認為,中藥在合適時機參與,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患兒,女,8歲。10天前感冒后出現(xiàn)左耳痛伴雙側鼻塞流膿涕,自行口服抗生素治療2天后,耳痛癥狀緩解,未繼續(xù)服藥。近1周來,患兒訴左耳悶脹感,耳內時有氣泡聲,伴有鼻塞流黃膿涕。檢查見:左耳鼓膜稍充血泛黃,內陷明顯,光錐消失,有積液影;雙側鼻腔黏膜充血腫脹,中鼻道見少量黃膿涕;咽后壁見鼻涕倒流。左耳聲導抗檢查為B型曲線。飲食無殊,二便調。舌質偏胖、苔薄黃,脈滑。四診合參,診斷為分泌性中耳炎,證型考慮是濕熱之邪停聚耳竅,治療予五苓散合通氣散為基礎方,加用清熱利水滲濕及通鼻竅藥物。具體方藥如下:柴胡、豬苓、三葉青、白芷各5g,川芎、香附、澤瀉、僵蠶、石菖蒲、黃芩、桂枝各6g,茯苓皮10g,炙麻黃2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上藥5劑,諸癥減輕,稍感耳悶,查體見:左耳無明顯積液影,稍內陷。繼續(xù)前方用藥3劑,諸癥俱消,左側鼓膜清亮,標志清,聲導抗檢查為A型曲線。
按:叢師認為,此案中患兒病程尚短,病邪停聚耳竅之時日不長,積液尚清稀,宜以利水滲濕、行氣通竅為主,故用五苓散合通氣散為主方。而其鼻竇炎為發(fā)病之源,必予并治,故加用白芷、僵蠶、菖蒲、炙麻黃等以通鼻竅;加用三葉青、黃芩等以清熱。諸藥合用,效驗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