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冠軍
(甘肅省定西市畜牧獸醫(yī)局,甘肅定西 743000)
脫肛即直腸脫出于肛門之外,又叫直腸脫。以脫出部分不能回收,日久瘀血、腫脹為特征。在日常生產(chǎn)中此病較為常見。
多因飼養(yǎng)失宜,營養(yǎng)不足,勞役負擔(dān)過重或久病失養(yǎng)致使中氣不足。脾氣主升,中氣受損,不能升提而下陷,則肛門松弛,直腸脫出。
濕熱郁結(jié)中焦,下注大腸,熱迫肛門,則肛門掀腫,排便努責(zé),致使肛門脫出,便秘、分娩努責(zé)過度,亦可導(dǎo)致本病。
脾虛下陷引起的脫肛較為多見。輕者精神食欲無顯著變化,臥時直腸脫出肛門,起立則縮回。病情繼續(xù)發(fā)展則出現(xiàn)精神不安、食欲減少、弓背努責(zé),直腸脫出的部分不能縮回,呈紫黑色,粘滿污物泥沙,表面干燥,嚴重者則脫出的直腸表面感染化膿壞死,氣味難聞,惡臭腫脹,甚至排便困難,全身癥狀更明顯。
治療原則:整復(fù)還納,補中益氣,或清利濕熱,升陽舉陷。
(1)整復(fù)還納。將病畜前低后高妥善站立保定,在尾根穴或后海穴深部麻醉,對初發(fā)病而水腫較輕者,可用1%食鹽水或2%明礬水徹底清洗脫出部分,然后將其全部還納于肛門之內(nèi),恢復(fù)原來位置。對直腸脫出時間較長、水腫嚴重、表面干涸甚至瘀紫壞死患牛,采用微溫的防風(fēng)湯(防風(fēng)、荊芥、花椒、白礬、蒼術(shù)、艾葉各10 ~15 g,水煎去渣)清洗脫出的直腸,清除表面污物并用三棱針或小寬針亂刺,擠出水腫液,去掉黏膜碎片及干涸的結(jié)痂,再用2 ~3%明礬水沖洗,涂布碘甘油或田螺冰片水。田螺冰片水做法:田螺20 個,洗凈搗開上蓋,放入冰片0.3 g,將其蓋好,4 h 后,壓蓋取水。用消毒紗布裹好,從脫出直腸底部開始,小心送入肛門。如已壞死,則按外科手術(shù)方法切除后送入。
為了防止再脫出,在整復(fù)之后采用縫合固定,即在肛門周圍進行袋口繼合,保留2 ~3 指大的排便口,7 ~10 d 后拆線。也可用10%氯化鈉注射液或1%普魯卡因酒精(普魯卡因1 g,95%酒精100 m1)10 ~30 ml 于后海、陰肛脫穴作深部注射。筆者曾用此法治療患牛3 例,全部痊愈。
(2)內(nèi)服方藥。氣虛下陷可選用補中益氣湯,黃芪75 g、甘草25 g、黨參50 g、當(dāng)歸50 g、陳皮30 g、升麻30 g、柴胡30 g、白術(shù)50 g 水煎去渣,候溫灌服。若為濕熱下注可選用四物湯(當(dāng)歸50 g、川芎30 g、白芍40 g、地黃50 g)加黃芩、黃連、槐花、升麻、柴胡、枳殼各30 g,水煎去渣侯溫灌服。
(3)升陷湯配合針灸治療大家畜直腸、子官脫。方用生箭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氣分虛極下陷者,酌加黨參和凈英肉;大氣下陷過甚用升麻。為使補中益氣顯效,另加甘草一味。針灸用火針后海穴,向前上方進針4.5 ~7.5 cm[1]。
(4)直腸側(cè)壁與臀部縫合固定治療直腸脫。側(cè)臥保定或站立保定,前軀低后軀高,掏盡直腸蓄糞,清潔后軀和脫出的直腸,去除壞死黏膜。用0.2%新潔爾滅約500 ml 消毒病變部分。普魯卡因作交巢穴和肛脫穴浸潤麻醉。手持穿粗縫線(墨斗線)的直縫針(15 ~20 cm),線的末端拴上大衣鈕扣。針離肛門適當(dāng)距離(8 ~12 cm),從直腸側(cè)璧刺入,穿過臀肌,斜向臀中部的皮膚刺出,引出縫線。將縫線用力向外拉,使直腸側(cè)壁的鈕扣緊貼骨盆側(cè)壁。臀部外面的游離線亦拴上大衣鈕扣,打結(jié)固定,同法把另一側(cè)直腸側(cè)壁與臀部皮膚縫合固定起來。肌注青霉素、鏈霉素3 d,15 d 拆線。
醫(yī)案:農(nóng)民楊某從集上買回牛1 頭,2 歲半。臥下和排糞時直腸脫出。病已數(shù)月。當(dāng)?shù)孬F醫(yī)曾以荷包縫合肛門數(shù)次或同時內(nèi)服加味補中益氣湯,均無效。臨床檢查,該牛飼養(yǎng)中等,體溫、脈搏、呼吸、瘤胃蠕動正常。肛門括約肌松弛無力,拳能自由進入肛門。當(dāng)站立時,不見肛門有任何異常。而臥下時,直腸黏膜隨即脫出。排糞時,兩后肢下蹲,劇烈努責(zé),初肛門處突出約排球大,而后直腸迅速脫出長可達40 ~50 cm。排出糞便稍稀。努責(zé)時,可見陰戶開張,陰蒂露出,排糞后,直腸緩慢縮回。以直腸側(cè)壁與臀部縫合固定,一次治愈。隨訪至今未復(fù)發(fā)。
(5)針刺山根、千金穴。
(6)白陀散,又名白礬散:密陀僧、白礬各90 g,川椒75 g,砂仁、五倍子各45 g,龍骨65 g、木鱉子33 g。上藥為末,每用60 g,溫水洗凈后,用紙包藥納入肛門。功能收澀固脫。主治牛脫肛。
(7)荊防四物湯:當(dāng)歸、生地、白芍、荊芥、防風(fēng)、升麻、黃芩(酒炒)、黃連、川芎、香附、甘草各40 g,煎湯去渣,候溫灌服。功能活血散風(fēng)。主治牛脫肛、大腸脫出[2]。
(8)升提散:升麻、白芷、陳皮、當(dāng)歸、川芎、茯苓、白芍、木香,上藥為末,大棗、黃酒為引,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功能升提中氣、主治牛脫肛。
(9)蔥艾湯:蔥白、艾葉、花椒、木鱉子、五倍子、枯礬、龍骨、密陀僧,煎湯,去渣,溫洗脫出的直腸,同時還納肛中。功能散風(fēng)消腫、收澀固脫。主治牛脫肛。
(10)秦艽散:秦艽、當(dāng)歸、白術(shù)、厚樸、小茴香、肉桂、陳皮、川楝子、砂仁、白礬、地龍、蒼術(shù)、赤芍為末,水調(diào)灌服。功能理氣健脾、溫中固脫。主治牛脫肛。
(11)秦艽散(二):當(dāng)歸、秦艽、白術(shù)、厚樸、茴香、干姜、官桂、青皮、陳皮、川楝子、甘草各25 g。為末,引酒、蔥,水煎,候溫灌服。功能溫中散寒、行氣健。主治牛脫肛。
(12)溫中通關(guān)散:郁李仁、火麻仁各60 g,當(dāng)歸45 g,防風(fēng)、羌活、甘草各20 g,官桂15 g,烏藥、檳榔、陳皮、枳殼、厚樸各20 g。為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加芝麻油(100 ml),灌服。功能潤燥滑腸、理氣通便。主治牛脫肛。先用防風(fēng)湯乘熱洗凈膿血,以中指入肛內(nèi),取出硬糞,再洗去血,用細針刺出腫處敗血,熨軟送入肛內(nèi)后,服用本方??谏嘧险?,加入大黃、芒硝。
(13)李仁散:郁李仁21 g,蒼術(shù)50 g,桃仁、麻仁各21 g,當(dāng)歸24 g,防風(fēng)21 g,焦白術(shù)50 g,黃芪、羌活各21 g,黨參50 g,茯苓21 g。上藥為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灌服。功能補中益氣、潤腸祛風(fēng)。主治牛脫肛。
(14)防風(fēng)湯:防風(fēng)、荊芥、花椒、白礬、蒼術(shù)、艾葉各適量。煎湯,去渣,趁熱洗。功能散風(fēng)消腫。主治牛脫肛[3]。
(15)提肛散:人參60 g,黃芪300 g,炙甘草90 g,白術(shù)90 g,當(dāng)歸30 g,升麻60 g,柴胡60 g,陳皮60 g,枳殼60 g,金櫻子120 g,槐花30 g,五味子60 g。水煎灌服,每日1 次,7 d 為一個療程。此方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治療牛脫肛效果好,1 ~2 個療程即愈[4]。
(16)加味補益當(dāng)歸散:當(dāng)歸35 g,黨參35 g,熟地35 g,川芎35 g,白芍35 g,茯苓35 g,白術(shù)25 g,升麻25 g,柴胡25 g,防風(fēng)25 g,炙甘草25 g,黃酒150 ml 為引。共為末,開水沖,候溫灌服,每日1 劑,連服3 劑。
(17)黃芪9 g,升麻6 g,牡蠣(先煎)5 g。水煎取汁。小豬一次灌服,牛酌情增量。
(18)黃芪20 g,甘草15 g,升麻10 g,柴胡10 g。水煎取汁。小豬分2 次灌服,牛一次灌服。
與此同時,要飼喂容易消化的飼料,或飼料內(nèi)加入適量緩瀉劑。如脫出表面腫脹較重,或壞死時,應(yīng)先將脫出部分用3%來蘇爾溶液清洗干凈,再用手將水腫部分完全摘除(摘除水腫部分時,常流出一些血,甚至有的血管往外噴射細小血流,但沒關(guān)系)。也可用消毒剪刀把所有水腫或壞死組織全除掉,否則送回直腸后又易脫出。切記不可損傷腸管的健康組織。最好是用左手的中指和食指伸入腸腔內(nèi),用右手摘除,或右手拿剪刀,摘剪完一段,可將這一段塞回腸腔,再剪下一段。處理完畢后,將送入的腸管統(tǒng)統(tǒng)放出來,再用10%明礬水洗滌消毒1 次,或用1%來蘇爾溶液消毒、生理鹽水沖洗后,將脫出部分涂上油(可加少量抗生素)后,即可送回。初往回送時,常引起病畜努責(zé),只要一點點地緩慢從事,一會兒就可完全送入。為防止再脫出,可在肛門周圍的深部肌內(nèi)注射95%酒精,一般注射4 點,每點5 ~8 ml?;蛘哂么置蘧€把肛門做一較松的“十”字縫合。一般病例2 ~3 d 即可痊愈。
脫肛的治療在還納整復(fù)之后固定防止再脫出是很關(guān)鍵的,某些還納、固定效果不理想的病例應(yīng)盡早手術(shù)治療,嚴重的病例常愈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