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意見
《皇宋中興兩朝圣政輯?!肥且徊坑涊d南宋高宗、孝宗兩朝的編年體史書。本書不著撰人姓氏,成書于理宗淳祐以后至南宋滅亡之間,記事起于建炎元年(1127),終于淳熙十六年(1189),共63年,分六十三卷。書中除“臣留正等曰”議論外,還增入了何俌《中興龜鑒》、呂中《大事記講義》等名儒講義。書前有分類事目,包括興復、任相、君道、治道、皇親、官職、人才、禮樂、儒學、民政、兵事、財用、技術(shù)道釋、邊事、災祥十五門,便于讀者查閱。本書可以與《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全文》等書相互參證,其中很多條文及講義僅見此書,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是宋史研究的基本書。本書向無整理本,不便學者利用,本次出版輯校本,將填補市場空白。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孔學先生此次對《皇宋中興兩朝圣政》(以下簡稱《圣政》)進行整理,原計劃以宛委別藏本《增入名儒講義中興兩朝圣政》為底本,參校四庫全書本《宋史全文》及中華再造善本叢書影印元刊本和臺灣文海出版社影印本《宋史全文續(xù)資治通鑒》;《圣政》原書六十四卷,闕卷二十九至卷四十四,其他各卷也間有殘缺,以《宋史全文》為主進行輯佚,并參考《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書。本書采用全式標點,擬收入“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
本書來稿后,編輯對書稿進行了審讀和初步加工,發(fā)現(xiàn)了不少體例方面的問題,經(jīng)過與作者反復溝通,形成了如下處理意見。
一、底本和通校本選擇
本書初稿的點校前言和凡例部分提到本書采用宛委別藏本為底本,卻未對《圣政》版本流傳進行梳理。經(jīng)編輯提出后,作者對此進行了修訂補充,第二次提交的前言和凡例提到:《圣政》現(xiàn)有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卷三著錄的原劉承幹嘉業(yè)堂藏宋刊巾箱本,又有盧址抱經(jīng)樓所藏明影寫宋刊本。而現(xiàn)在比較常見的是阮元宛委別藏本中一個借宋抄本影抄的本子,此本源于宋刊巾箱本,但因為清代避諱而多有刪改。由于嘉業(yè)堂藏宋刊巾箱本和抱經(jīng)樓藏明影寫宋刊本藏于臺灣“國圖”,未能獲得,故用宛委別藏本為底本。
查臺灣“國圖”網(wǎng)站,嘉業(yè)堂藏宋刊巾箱本存卷一至卷二十,卷四十五至六十四,比宛委別藏本少八卷;抱經(jīng)樓藏明影寫宋刊本存卷一至卷三十。這兩個本子都未經(jīng)清人諱改,還可以補充卷三十的缺漏,具有極大的??眱r值。如果僅僅因為不夠通行而不加利用,則會大大降低本書的學術(shù)價值,本書整理輯佚的必要性也大打折扣。并且,臺灣“國圖”網(wǎng)站實際上提供了版本圖片瀏覽功能,完全可以加以利用。為此,編輯將一校稿退回作者修訂時,提供了臺灣“國圖”藏南宋建州刊巾箱本和明影寫宋刊本的相關(guān)信息和資料,并請作者利用以上提到的兩個版本進行補校,同時改寫前言和全書相關(guān)??庇?。
二、《圣政》卷三十一至四十五用《宋史全文》輯補的問題
據(jù)本書前言第四節(jié)“今本聖政與宋史全文高孝兩朝內(nèi)容的關(guān)係”,作者認為《宋史全文》高宗、孝宗兩朝的內(nèi)容抄自圣政,并通過定量分析認為《宋史全文》對圣政內(nèi)容多為直接抄襲原文和整條刪除一些條文。根據(jù)這段論述,認為今本圣政缺失的卷三十一至四十五,可以直接用《宋史全文》來輯補。通讀全書之后,卷三十一至四十五部分的處理方法不妥。
首先,《圣政》一書雖然殘缺,但舊貌尚在。對《圣政》的整理,需要保持其版本原貌,從別書中輯佚的內(nèi)容,應(yīng)當另行處理。如中華書局編審許逸民先生《古籍整理釋例》一書中《古籍輯佚釋例》一章中說:“輯錄佚文,是說原書尚有版本傳世,但已有殘缺,今在保持原有版本舊貌的同時,另輯佚文,以為附編?!爆F(xiàn)在把《圣政》卷三十一至四十五直接用另一種書來補上的做法,破壞了《圣政》的版本舊貌,給人一種《圣政》一書是完整的錯覺。
其次,《宋史全文》高、孝朝記事也不能作為《圣政》卷三十一至四十五的佚文。雖然前言論證《宋史全文》高宗、孝宗部分的史料來源是《圣政》,甚至是直接抄襲,但是《宋史全文》在宋末元初已經(jīng)成書,自有其刊刻流傳體系,與《圣政》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書,二者判然有別,不可混淆。像《永樂大典》是很多輯佚書的淵藪,是因為它是明確標明某段是某書內(nèi)容,而《宋史全文》中的記事,則已經(jīng)是另一種書的內(nèi)容,而不能作為《圣政》的佚文。
《皇宋中興兩朝圣政》卷三十一至四十五直接用《宋史全文》相關(guān)記事補全的做法,既破壞了《圣政》的版本面貌,在學理上也很難說得通。若就這樣出版,對讀者來說有很大篇幅與已經(jīng)出版的《宋史全文》點校本重復,價值有限,尤其是如果有學者在使用本書時不夠慎重,未能注意到前言和??庇浀臉俗R,誤引《宋史全文》部分以為《圣政》原文來作為研究的根據(jù),更增紛亂,恐怕引起學界對本書整理體例的質(zhì)疑。
因此,編輯向作者建議保留《圣政》原本的殘缺狀態(tài),卷三十一至四十五標明原闕即可,不必用《宋史全文》填補。其中有一部分來自《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明確標注來自《中興圣政草》的部分,可作為佚文移入附錄。用《宋史全文》部分內(nèi)容來補《圣政》闕文以達到表面完整的做法,不符合一般文獻整理規(guī)范,影響作者的學術(shù)聲譽,也有損中華書局的信譽,需要刪去。
作者收到關(guān)于刪去利用《宋史全文》補全卷三十一至四十五的意見后,起初頗難接受,向編輯部反饋了商榷意見,針對輯佚書的體例提出了不同看法。為此,編輯部特意約請了在宋代文獻、宋史研究領(lǐng)域都較有成果和影響力的學者王瑞來、顧宏義二位先生,審讀了作者的前言和凡例,并提交了外審意見。外審贊同編輯部的處理,認為不應(yīng)直接用《宋史全文》補《圣政》。
顧宏義先生指出:“整理者認為《宋史全文》高、孝兩朝文字大體出自《圣政》的觀點基本成立……雖然如此,但通過比對《要錄》等文獻引錄的《圣政》與《宋史全文》相關(guān)文字,可證《宋史全文》在引錄《圣政》時,頗有刪節(jié)處,且今日也無法證明《宋史全文》高、孝兩朝文字全出自《圣政》,而無征引其他文獻的情況,因此,似不能簡單將《宋史全文》相關(guān)文字視同《圣政》。由上之故,今日可將《宋史全文》高、孝兩朝文字作為《圣政》的佚文予以輯錄,但欲由此將相關(guān)文字填補《圣政》之闕卷,卻頗為不妥,因為此舉似與古籍校點整理的一般做法相違。”
王瑞來先生認為:“《宋史全文》盡管南宋高、孝兩朝的部分基本抄錄自《中興兩朝圣政》,但一經(jīng)成書,便已固化為另一種書籍。盡管清楚彼此的關(guān)系,但無論從保持古籍原貌的角度,還是從遵循古籍整理規(guī)則的角度,都不宜用此補彼……《宋史全文》盡管可以基本考證清楚是來自《中興圣政》,但由于編撰者并沒有像一些類書援引時標注了出處,因此很難明確作為《中興圣政》的佚文據(jù)以補入……古籍整理不同于學術(shù)研究,有??睂W所必須遵循的基本規(guī)則。其中最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鐵則,那就是,無版本依據(jù),一定不能改動、增刪原書。這是底線,不能逾越?!?/p>
編輯部將外審意見提交給作者,再經(jīng)過多次溝通,作者對刪去《宋史全文》整卷補《圣政》的建議逐漸接受。最終處理辦法是:為使《圣政》整理本成為各方都普遍接受的版本,故《圣政》全卷存而有缺頁、缺段落且起訖明確的,用《宋史全文》輯補,而全卷缺失的,為遵守現(xiàn)代古籍整理規(guī)范,也避免重復,保持現(xiàn)狀。
三、校勘記尺度和正誤判斷問題
由于《宋史全文》的高宗、孝宗部分大量抄襲《圣政》內(nèi)容,因此本次??保迷瘫尽端问啡摹穪砘馗摹妒フ分猩婕扒宕`礙改字的部分,亦有利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改字者。但是有些《圣政》與《宋史全文》文字差異,兩通者,只出異文校即可?,F(xiàn)在有以《宋史全文》改字的情況。如:
卷五十九,1731頁:“其胥吏狡猾之術(shù)又足以眩聰明?!?/p>
??庇洠骸袄簟?,原作“史”,據(jù)文淵閣四庫本《宋史全文》卷二七上及元刻本《宋史全文續(xù)資治通鑒》卷二七改。
按,“胥史”“胥吏”可通。據(jù)《陳書·世祖紀》:“梁氏末運,奢麗已甚,芻豢厭於胥史,哥鍾列於管庫。”《新唐書·牛仙客傳》:“帝既用仙客,知時議不歸,乘閒以問高力士,力士曰:‘仙客本胥史,非宰相器。’”明王鏊《震澤長語·官制》:“三公端揆,施於軍校,衣紫執(zhí)象,被於胥史,名器之濫極矣?!?/p>
可見“胥史”、“胥吏”兩通,即使出校,也只可出異文校而不必改字。
卷六十一,1771頁:“逐州守臣王之望、陳巖肖各不即聞奏,乃賑恤遲緩?!?/p>
??庇洠骸澳恕?,原作“仍”,據(jù)文淵閣四庫本《宋史全文》卷二七上及元刻本《宋史全文續(xù)資治通鑒》卷二七改。
按,“仍”原本有“乃”之意。且此處“仍”,意為又、且之意,較之“乃”更恰當。若出校,亦僅出異文校即可。
《圣政》原不誤而《宋史全文》誤的,也有改字的情況。
卷五十七,1694頁:“唯讀書則開發(fā)智慮,物來能明,事至不惑?!?/p>
校勘記:“物來能明”“明”原作?“名”,據(jù)文淵閣四庫本《宋史全文》卷二六下改。
按“物來能名”典出:《孟子·公孫丑》下篇:“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趙注:“名世,次聖之才,物來能名,正於一世者?!?/p>
故原文不誤,《宋史全文》汪圣鐸點校本此處正據(jù)《中興圣政》改“明”為“名”。
卷五十八,1698頁:“魏王薨,皆乞?qū)挻缺?。?/p>
校勘記:“皆乞?qū)挻缺А?,“皆”原作“背”,?jù)文淵閣四庫本《宋史全文》卷二六下及元刻本《宋史全文》卷二六改。
按,“薨背”是成詞,即薨殂,《周書·柳慶傳》:“今四叔薨背已久,情事不追。豈容奪禮,乖違天性!”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宣醫(yī)喪命敕葬破家》:“元祐中,韓康公病革,宣醫(yī)視之。進金液丹,雖暫能飲食,然公老年真氣衰,不能制客陽,竟以薨背?!?/p>
綜上,原文無誤,不需出校。
卷六十三,頁1820:“又鎮(zhèn)江務(wù)場十二年十二月終見在錢三十四萬四千二百四十貫有奇。”
??庇洠骸叭摹痹鳌岸摹?,據(jù)文淵閣四庫本《宋史全文》卷二七下及元刻本《宋史全文續(xù)資治通鑒》卷二七改。
按,據(jù)前文鎮(zhèn)江戶部大軍庫、揚州通判廳和楚州大軍庫計錢總額七十萬八千八十貫有奇,后文稱加上鎮(zhèn)江務(wù)場錢,通計九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貫有奇,那么鎮(zhèn)江錢正是二十四萬四千二百四十貫,否則總額不對。故原文不誤,《宋史全文》誤,不出校。
其他疑誤出校或者根據(jù)《系年要錄》改字、補字的情況,也有可斟酌者。如:
卷二十:“紹興六年八月庚子,饒州童子梁璵……射鵠六發(fā)四中。”
??庇洠骸谤]”原作“親”,據(jù)《系年要錄》卷一〇四改。
案“射親”即“射箭”,“射鵠”為“箭靶”,“射親”無誤,不必改字。可不出校,或者僅出異文校。
卷三十,第983頁:“《中興聖政》臣留正等曰:士大夫之弊,以風俗之移人也。風俗之無弊,其惟祖宗之時乎!漢周勃、張良相如此,皆高帝之臣也,逮事文帝,其言不能出口,一時在廷之臣,誰獨無有長者哉?!?/p>
??庇洠骸皾h周勃、張良相如此”“良”原脫,據(jù)《系年要錄》卷一五三所引補。
按此條典故出《史記》張釋之傳(《史記·卷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談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事:
釋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長者也?!庇謴蛦枺骸皷|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上復曰:“長者?!贬屩唬骸胺蚪{侯、東陽侯稱爲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斅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
可知此處與張良無涉,此處原無誤,不必出校。且整理本《系年要錄》可據(jù)《圣政》刪“良”字。
卷五十四,1598頁:“臣留正等曰……大觀嘗改四川交子為錢引矣,蓋自取湟廊增之,以助軍費,由是比天聖一界逾二十倍,價益損矣?!?/p>
校勘記:“湟廊增之”,“湟”疑作“房”。
此處校記無版本和其他文獻依據(jù),蓋以為是音訛,是房廊錢之意?!痘食幠昃V目備要》卷二七:“四川改行錢引法。自取湟、廓、西寧,通行交子,以助兵費。”《宋史》卷一八一《食貨下》三:“大觀元年,詔改四川交子務(wù)為錢引務(wù)。自用兵取湟、廓、西寧,藉其法以助邊費,較天聖一界逾二十倍,而價愈損。”由上述兩處,可見“湟”是湟州無誤,而“廊”為“廓”之訛,是廓州;且“增之”二字應(yīng)屬下句,以為增發(fā)錢引以助軍費。
以上??狈执绾驼`判斷問題,已隨文修改并與作者溝通。還有一些細節(jié)問題,提醒作者注意統(tǒng)查。例如底本文字錄錯者不少,比較明顯的已經(jīng)在審讀過程中照底本改回。但恐有遺漏,需再仔細核對一遍。有些用字問題,如“制”與“製”、“鬚”與“須”、“余”與“餘”、“併”與“並”、“黨”與“黨”等,不僅僅是繁簡字的關(guān)系,涉及文意不可混用,審讀中已經(jīng)盡量改正。
總體而言,《皇宋中興兩朝圣政》一書是宋史研究的基本文獻之一,值得整理。本次輯校者孔學先生雖然對《圣政》一書內(nèi)容本身較為熟悉,但在古籍整理方面經(jīng)驗不足,版本搜集不夠全面,文本細節(jié)方面亦有提升空間。經(jīng)過與編輯部充分溝通,修訂體例、細節(jié)完善之后,符合學術(shù)規(guī)范,達到了出版標準。
二審意見
《皇宋中興兩朝圣政》是一部比較重要的宋代史籍,至今沒有現(xiàn)代整理本。因此,這部《輯?!肪哂虚_創(chuàng)之功,有較高的文獻整理價值和學術(shù)意義,出版后將極大地便利宋史研究者。
責任編輯從古籍整理規(guī)范角度對整理稿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見,且因為編輯本人的學術(shù)專長為宋史,故這些意見非常中肯而犀利,同時又能注意表達和溝通技巧,使作者逐漸接受和采納,殊為難得。具體來說,責編從三個方面提出的改進建議,如關(guān)于底本的選擇、據(jù)他書校補本書的原則、校勘改字的尺度等,涉及大是大非問題,直接影響整理本的根基和質(zhì)量,責編或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條件掌握最新的版本資源,或通過借助古籍整理專家的意見增強對作者的說服力,或憑借深厚的古文獻功底對底本的文字正誤給予獨立的判斷,從不同方面保證了整理本的規(guī)范和學術(shù)水平,值得充分肯定。
一個小問題。所舉卷三十第983頁的文字,辨析甚有道理,不僅不能補“良”字,且標點亦應(yīng)調(diào)整,全句應(yīng)作:“漢周勃、張相如,此皆高帝之臣也?!薄按恕弊謱傧伦x。
在退改之前,建議把??庇浽偈崂硪槐?,尤其涉及改字或補字的部分。
本書無導向問題,同意發(fā)稿。
三審意見
可以發(fā)稿。
二審姓名:張繼海
職務(wù)/職稱:編審
日期:2018年9月17日
三審姓名:顧青
職務(wù)/職稱:編審
日期:2018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