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劉嫣
摘要:全球化增進了文化的多樣性,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跨文化能力在國際交往中顯得尤為重要。跨文化教育成為應對文化多樣性挑戰(zhàn)的重要舉措,探索中國EFL學習者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路徑已成為教育領域所關注的核心主題。通過分析全球化時代跨文化教育的趨勢,探析了全球化視域下中國EFL學習者跨文化教育的價值和目標,探索了提升EFL學習者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構建了跨文化教育的新框架。研究表明:提升中國EFL學習者跨文化能力必須從教師能力、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課外實踐等方面多管齊下,協(xié)同發(fā)力。
關鍵詞:全球化背景;中國EFL學習者;跨文化教育;培養(yǎng)路徑
中圖分類號:H319.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8-4657(2021)05-0021-06
0? ? ? ? 引言
自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科技一體化已成為這一時代的特征。人類社會進入以平等為基礎、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和以共享為目標的新全球化時代,作為新全球化的倡導者,中國需要講好自己的故事、增進世界對中國的理解、推進中外人文交流,英語語言課程(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學習者在當前全球化時代的大背景下,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表征,文化是語言的內涵體現(xiàn),語言技能的習得和文化素質的提升同等重要。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和《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等綱領性文件都強調了英語語言學習者跨文化教育培養(yǎng)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中國EFL學習者在習得另一門語言時跨文化教育培養(yǎng)路徑亟待加強。
1? ? ? ? 全球化視域下的跨文化教育視野及趨勢
隨著21世紀世界經濟一體化日益明顯,人類社會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全球化時代。首先,全球化帶來的第一個巨變是各國經濟,特別是跨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資本全球化流通,資源國際化配置,人才全球化流動,交流跨國多元化。其次,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交流合作常態(tài)化、頻繁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漸加強,跨國交流、團體協(xié)作、國際會議日益頻繁,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探討全球共性問題如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短缺、老齡化、國家關系、文化教育。再者,經濟一體化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政治、教育、科技、文化融合趨勢節(jié)奏加快。其中,教育全球化意味著教育已經跨越國界,不能閉門造車,而要與時俱進,培養(yǎng)適應全球化的人才,以適應全球文化多元化的特質[ 1 ]。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一直都存在于世界的每個角落,只是全球化的發(fā)展彰顯了每個國家各自的文化特色,使人民感受到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2 ]。
1992年,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舉行的主題為“教育對文化發(fā)展的貢獻”的大會上,“跨文化教育”(Cross-cultural? Education)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此后,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蓬勃發(fā)展。另外,此次國際會議還對“文化教育”(Cultural? Education)、“跨文化性”(Inter-culturality)、“跨文化教育”(Cultural Education)、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做出了界定和解讀。這是人類社會首次在國際范圍內倡導跨文化教育,標志著在現(xiàn)代教育中開展跨文化教育有著非凡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3 ]。在國內,相關研究如火如荼,在中國知網,以“跨文化教育研究”為關鍵字進行文獻檢索,相關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如圖1所示)。
《教育大詞典》[ 4 ]對“跨文化教育”的定義是指,在某種或多種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接受非本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和價值觀的教育。Stomquist N P[ 5 ]在其2002年出版的《全球化世界中的教育》(Education in a Global World)提到“教育被賦予了極大的重要性并將以此在一個全球化共通的世界中獲得成功”。全球化文化的研究是指,在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理論的支撐下,探討全球化與文化關系,文化發(fā)展,此類研究并非孤立而為,常與政治、經濟、教育、國際關系等有著密切聯(lián)系,而且,教育對文化的影響和貢獻不言而喻。2003年,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6 ]在《多元化世界的教育》(Education in a Multilingual World)中再次提到“跨文化教育”,并對其課程性質、學習環(huán)境及整個課程教育過程的設計給出了指導性的方針和政策。
總體而言,全球化是一個文化統(tǒng)一和多樣化并存的多維度過程,一個觀念轉變和范式更新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借助教育去助推實現(xiàn)的過程。相應地,研究跨文化教育要結合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來開展。
2? ? 全球化視域下中國EFL學習者跨文化教育的價值
發(fā)端于經濟領域的全球化正以迅猛的發(fā)展趨勢滲透至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其中對于文化領域的影響有著深刻的效應,“文化全球化”相伴而行。隨著各國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在“文化全球化”這樣一個全新的歷史發(fā)展趨勢下,跨文化交流已然成為各國互通信息的方式和常態(tài)。高等學校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承地和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不僅肩負著傳承本族文化的重任,也應積極應對外來文化的挑戰(zhàn)和沖擊。不同國別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模式,大學生需要理解和適應不同文化現(xiàn)象[ 7 ]。在中國EFL學習中開展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1? ?符合“全球化”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1992年,美國社會學教授羅蘭·羅伯遜(Roland Robertson)在提出“球土化”(Glocalization)時就強調“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本土化(Location)應該有機融合,互動發(fā)展,并且認為“全球化”首先是一個文化問題而不僅僅只是關乎經濟、政治和國際關系。因此,隨著“全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fā)展,文化在全球范圍內愈加的豐富和復雜。為了推動本國經濟的發(fā)展,各國都極力宣揚和傳播本民族文化以期達到對他國的文化滲透目的。
全球化的發(fā)展促進對外交流日漸增多,引發(fā)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現(xiàn)代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不同民族有自己傳統(tǒng)特色的民俗民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如果堅持以本民族價值理念、行為標準來衡量他國文化,必然會引發(fā)跨文化交際沖突,進而影響正常的交流。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8 ]在2005年發(fā)布的關于《保護與促進文化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公約》中特別指出:“各國應通過對話和相互尊重的方式平等互動,以期產生共同文化表現(xiàn)形式的可能性”。為促進人們以正確的態(tài)度和信念對待多元文化共生、沖突與交融,跨文化教育應運而生,并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全球化態(tài)勢下的中國EFL學習者跨文化教育有別于以往的雙語教育、少數(shù)民族教育、移民教育等,它已逐漸成為一種全新的國際教育發(fā)展趨勢和教育理念。加強各國跨文化教育,特別是在高等院校開展相關教學和實踐活動,以促進各民族間相互理解和學習。建構完善的跨文化教育體系有助于民族團結,有助于國際交流,有助于和平穩(wěn)定,有助于國際秩序的發(fā)展[ 9 ]。
2.2? ?符合國家發(fā)展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的誘發(fā)不同民族文化體的碰撞、對抗、溝通與交融,使不同民族價值觀、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高等院校中的EFL學習者作為傳播本國文化的主要載體,有著深刻而悠久的實踐歷史。高等院校在開展跨文化教育過程中,比如跨國文化往來、留學教育、國際學術會議交流、跨國訪學、對外培訓、國際合作研究等,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實踐經驗有助于國際交流,它不僅可以促進我國與國際社會的經濟貿易合作交流,而且有利于化解文化差異而引發(fā)的交際障礙,促進人們的信任與合作[ 10 ]。此外,在國際化進程中,有利于我國戰(zhàn)略對策的形成。
2017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提出人才強國戰(zhàn)略,國家旨在“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同年,教育部發(fā)布的最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有23處提到“跨文化”,并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大學英語教學三個級別的要求為:語言技能與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學習策略的要求”。強調“可根據(jù)需要開設不同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也可在通用英語課程體系內融入跨文化交際的內容”。由此可見,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人才培養(yǎng)的重中之重。在高等院校開展跨文化教育過程中,作為本國文化主要傳播者大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既要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要用所學的跨文化知識,用寬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并以此為契機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11 ]。
3? ?全球視域下中國EFL學習者跨文化教育的目標
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各國在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文化。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12 ]在2015年《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的報告中提出教育應該為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教育應該把全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文化的包容性、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性,三者的協(xié)調作為教育的立足點。知識不僅僅被廣泛的理解為通過學習獲得的信息知識、技能,也包括價值觀和態(tài)度??缥幕逃顷P乎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教育,其研究視角有宏觀、中觀和微觀之分,研究范圍可分為全球、國家和個人。魯子問[ 13 ]認為跨文化教育是指對呈現(xiàn)某一文化的人類群體受教育者進行相關于其他人類群體的文化的教育活動。學校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特別是各高等院??梢酝ㄟ^讓大學生習得或參與跨文化教育知識或課程,使學生能夠在加強本國文化的學習的基礎上尊重外來文化的差異性、增進理解、增強多元文化的容忍度。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教育應以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為基點,通過受教育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包容的態(tài)度應對各國不同的文化,從而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教學效果。
進入21世紀后,把對中國EFL學習者的跨文化教育有機的融合于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外語學習的教學中,各高校通過對跨文化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清晰設置、教學內容及教材的合理規(guī)劃、教學方法及活動的靈活設計,校內校外教育的有機結合,使語言學習者既能習得目標語語言能力,同時又具備跨文化能力。
Byram M[ 14 ]指出:“語言教學中的跨文化維度不僅要幫助學習者獲取會話和書寫的語言能力,同時也要提升他們的跨文化能力”。從不同的領域和視角,專家學者如Deardorff D K[ 15 ]、Chen G M[ 16 ]、Fantini A E等[ 17 ]對跨文化能力進行了廣泛深入研究,形成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的定義,即學習者能夠成功運用足夠的跨文化資源(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與不同社會文化身份的人進行有效而得體交流的綜合能力。高等院??缥幕逃耘囵B(yǎng)跨文化能力為總目標,從意識、技能和態(tài)度三個層面,分解目標為具體目標與一般目標,它們之間的關系如表1所示。
4? ?全球視域下中國EFL學習者跨文化教育的培養(yǎng)途徑
全球化背景下,跨國交流飛速發(fā)展增進了不同國別的經濟、文化往來,也引發(fā)了教育的熱點話題,跨文化教育已然成為最新的教育熱點之一,中國EFL學習者的跨文化能力提升已然成為語言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如張紅玲[ 18 ]所說,“跨文化教育是一項龐大、復雜的工程,需要整個社會積極參與、協(xié)同努力完成?!?。課堂是跨文化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陣地。EFL學習者作為跨文化教育的主要接受群體,如何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綜合考慮培養(yǎng)目標、價值取向、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材選取、教學方式、社會實踐等因素,從意識、技能和態(tài)度三方面提升跨文化能力,探索跨文化教育的培養(yǎng)途徑[ 19 ],即從教師能力、教育體系、教學實踐和課程內容四個維度構建跨文化教育的培養(yǎng)途徑,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4.1? ?適時的教師跨文化能力提升
在全球化時代跨文化能力提升過程中,學校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課堂是輸入跨文化內容的主要渠道,教師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輸入者[ 20 ]。Byram M等[ 21 ]認為在跨文化教學中,教師就是跨文化的言說者(Intercultural Speaker)或文化的調解者(Intercultural Mediator)。對于并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跨文化理論學習的教師,為適應全球化時代的需要,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教學向跨文化教學的轉變,各高等院校應積極為教師提供系統(tǒng)、專業(yè)的跨文化學習機會。此外,教師在充分了解和重視本國文化的基礎上,站在全球化的視角重新審視和理解非本民族文化的內涵,利用學校、社會給予的學習機會,提高主動參與跨國文化團體活動的意識,建立交流平臺,加強職業(yè)溝通能力,共享資源,取長補短,適時提升優(yōu)化跨文化教學水平。
4.2? ?科學的跨文化教育課程體系
根據(jù)2017版國家教育部對跨文化教育課程體系的目標要求,跨文化教育課程應體現(xiàn)人文性特征。高等院??筛鶕?jù)需要開設不同級別的EFL學習者跨文化課程,也可在通用語言課程體系內融入跨文化的內容。對于基礎級別的學生,應以豐富學生中外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中外文化差異意識為目的。而對于高級別已掌握語言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生,應以系統(tǒng)教學,比如獨立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來提升大學生跨文化意識,增強跨文化能力,擴展全球化視野,并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應對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際溝通能力。
就跨文化課程的形式而言,具體可分為“顯型課程模式”和“隱形課程模式”兩種。在地方高等院校制定教學計劃時,可將跨文化教育相關課程以“顯型模式”進行組織和實施,而對于跨文化教育的課程內容則可以用“隱形模式”滲透和消融到其他課程中。通?!半[形模式”廣泛應用于高校語言學科中的跨文化教育,并以培養(yǎng)EFL學習者具有跨文化能力的新型綜合型人才為核心目標。
4.3? ?合理的跨文化教育課程內容
全球化的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應以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能力的綜合型人才為導向,跨文化教育的內容多以培養(yǎng)學生了解全球文化的意識,有效而得體的跨文化溝通技能,開放尊重的跨文化態(tài)度為具體目標[ 22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跨文化教育要培養(yǎng)EFL學習者具有反思和內省母語文化與其他語言文化差異的意識,并能觀察、傾聽、評估、分析外來文化的不同。在教學過程中鼓勵EFL學習者以尊重、開放的態(tài)度接納外來文化,用移情的方式換位思考,容忍模糊。
4.4? ?多樣的跨文化教育課外實踐
全球化背景下,提倡各國文化共融共通。高等院校的學習者通過在課堂上學習跨文化課程的理論,已初步習得不同文化的人在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為進一步提升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能力,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讓大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跨文化實踐中。作為跨文化教育的主體,學校以學生獲取系統(tǒng)、全面、深刻的跨文化理論為主旨,通過定期組織跨文化專題講座、中外學生聯(lián)誼等活動,推薦閱讀經典跨文化類外文書籍或電影、參觀西方文化展等活動,加深學生跨文化意識,提升跨文化能力,鼓勵學生以實踐報告等形式記錄活動中的見聞和反思,審視在跨文化活動中的不足,激勵學生提升跨文化技能,從而以更專業(yè)的態(tài)度對待跨文化交流。
5? ? 結語
全球化視域下跨文化教育不容忽視,提升中國EFL學習者的跨文化能力既是國際交流的需要,也順應我國人才強國的戰(zhàn)略規(guī)劃。高等院校作為跨文化教育的主陣地,以明晰的跨文化教育目標,通過科學的培養(yǎng)途徑,在課堂教學和校內外實踐活動中,全方位、立體式的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開放包容、互相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外來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跨文化教育培養(yǎng)體系。
參考文獻:
[1] 趙中建.全球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軌跡[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 馬爾尚,何道寬.麥克盧漢:媒介及信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黃志成,魏曉明.跨文化教育——國際教育新思潮[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58-64.
[4] 顧明遠.教育大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 Stomquist N P. Educa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The connectivity of economic power,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M].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2.
[6]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Education in a multilingual world: ED-2003/WS/2[R]. Pari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03.
[7] 宋雋.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教育研究-文化互補論的視角[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8]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ED-2006/WS/59[R]. Pari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06.
[9] 汪田霖,吳忠.全球化與文化價值觀[J].學術研究,2002(6):65-69.
[10] 鄧志偉.全球化時代跨文化教育的價值與目標[J].比較教育研究,2013,35(9):13-17.
[11] 彭仁忠,吳衛(wèi)平.“一帶一路”戰(zhàn)略背景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發(fā)展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5(3):183-188.
[12]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Rethinking education: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M]. Pari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17.
[13] 魯子問.試論跨文化教育的實踐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4):1-7.
[14] 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
[15] Deardorff D K. The Sag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9.
[16] Chen G M.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17] Fantini A E,F(xiàn)ernando A, Daniel G. Globalization and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challenges for north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 Boulder: Western Interstate Commis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2001.
[18] 張紅玲.以跨文化教育為導向的外語教學: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J].外語界,2012(2):2-7.
[19] Dale L,Paige R M. Culture as the core: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 Greenwich: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3:237-270.
[20] Marginson S, Sawir E. Ideas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1.
[21] Byram M,F(xiàn)eng Anwei,Mike F. Becoming interculturally competent through education and train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
[22] 張紅玲,姚春雨.建構中國學生跨文化能力發(fā)展一體化模型[J].外語界,2020(4):35-44.
[責任編輯:鄭筆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