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石 馬鶴鳴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朝鮮族舞蹈表演不僅是身體韻律動作, 而是通過呼吸運動的特點。朝鮮族人民喜歡鶴,在其民間舞中從舞步到動是呼吸帶動身體,在音樂節(jié)奏下相互配合,才作都有仿鶴的動作與姿態(tài),朝鮮族民間舞中熱烈、快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舞蹈中的“氣”是指人的生理呼速、平穩(wěn)地旋轉也是表現朝鮮族人民歡樂感情。
朝鮮族是跨界民族,其先民從17 世紀末開始由朝鮮半島遷入東北三省,而后形成中國朝鮮族。1910 年日本侵占朝鮮后,大批不堪忍受日本統(tǒng)治和壓迫的朝鮮人遷居到我國東北各地,是朝鮮族的主要來源。他們與朝鮮人、韓國人為同一祖源。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據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可知,朝鮮族總人口為1 830 929 人。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族主要聚居區(qū),部分朝鮮族散居于全國各地。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朝鮮語系屬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議,但多數意見傾向于屬阿爾泰語系。朝鮮文創(chuàng)制于15 世紀中,是用40 個音素字母,以音節(jié)為單位,把元音和輔音結合拼寫成方塊形字體,詞匯很豐富,其中除本民族原有的詞外,漢字詞匯占相當大的比重。朝鮮族沒有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許多宗教和民間信仰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朝鮮族發(fā)生過廣泛的影響,原始社會時有過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后來又傳入儒教、道教、佛教。其中儒教和佛教的影響甚廣,其教義思想滲透到朝鮮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到了近現代,從西方傳入的基督教、天主教對朝鮮族也有一定影響。朝鮮族大多從事農業(yè)生產,部分從事林、工、商、副業(yè),農業(yè)以種水稻為主,延邊地區(qū)是我國東北的主要水稻產區(qū)。
朝鮮族能歌善舞,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據《三國志·魏志·東夷傳》記載,早在兩三千年前朝鮮族就“無晝夜,好歌吟,音聲不絕,俗喜歌舞,飲酒鼓瑟”,而且在以后的歷史發(fā)展中和中國不斷往來交流,并吸收西域樂器和音樂,使音樂的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如高句麗的王山岳把從中國傳入的七弦琴改為玄琴,創(chuàng)作百余首樂曲?,F在流行的朝鮮族代表性樂器伽倻琴就是在當時借鑒了中國的箏而創(chuàng)制的。唐代流傳廣泛的“十部樂”中就有“高麗樂”。
朝鮮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種類繁多且具有優(yōu)美典雅等特點,充分表現了朝鮮族柔中帶剛、文而不弱、雅而不俗的民族性格。著名的民間舞蹈有農樂舞、長鼓舞、頂水舞、績麻舞、扇舞、劍舞、鶴舞、僧舞等。朝鮮族的民間舞蹈廣泛地應用于本民族的各類民俗活動中,歌舞活動帶有廣泛的群眾性。除節(jié)日外,即使在平時的業(yè)余和工間休息中,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即興歌唱,翩翩起舞。朝鮮族傳統(tǒng)民間歌舞音樂,按其個體活動的性質和場合,可分為娛樂性歌舞、輪舞性歌舞兩種。
每逢節(jié)慶日、婚禮、老人壽誕等,親朋好友歡聚時,盡情地唱歌跳舞,場面十分熱烈,充分體現了其能歌善舞的民族習俗。此類歌舞中較常表演的有《道拉吉》《阿里郎》《春之歌》《豐年歌》等。其中以長鼓舞、農樂舞最為典型。農樂舞是表現朝鮮族農民喜慶豐收的傳統(tǒng)舞蹈。表演時,吹打各種民間樂器的演員,伴隨著音樂旋律翩翩起舞,邊舞邊鼓。既有柔軟敏捷的群舞,又有飛騰跳躍的單人舞,還不時插入叫人歡笑不止的劇情,氣氛熱烈,獨具風采。
在民間舞課的教學中, 朝鮮族民間舞單元課會在高年級開設,原因是舞蹈風格較難掌握。在教學中我們常說“以心帶情,以情帶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呼吸要先行于動作,用呼吸去帶動動作,用氣息的大小去控制自己的身體,而動作的大小也依賴于呼吸的大小,達到形神統(tǒng)一,貫穿始終。
朝鮮族舞蹈之所以難,主要是呼吸的配合及節(jié)奏的處理。試想,如果朝鮮族舞蹈中缺少了“呼吸”這一重要元素,學生只是單純動作上的模仿,那么朝鮮族內在的韻律就無從體現,動作就失去了生動的感染力,如同沒有注入靈魂的軀殼,再生硬的表演著廣播體操,喪失了朝鮮族舞蹈的精髓,毫無美感。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高度的重視呼吸的重要性,教師需清晰講述呼吸的發(fā)力點,如何控制呼吸的大小,快慢,通過教師規(guī)范的示范動作,讓學生反復練習,在訓練過程中學生要把握住各種舞蹈對呼吸的要求,使呼吸與動作能夠緊密的結合起來,使呼吸貫穿于舞蹈動作之間。
在朝鮮族舞蹈中對于呼吸的處理和運用是復雜多變的,學生需要根據舞蹈的情緒,內心的變化,幅度的大小來控制調整自己的呼吸,只有做到呼吸與舞蹈動作水乳交融、融會貫通才能真正的完成好朝鮮族舞蹈,使舞蹈動作陰陽頓挫,跌蕩起伏。這樣才能充分、系統(tǒng)、科學、規(guī)范的掌握并運用呼吸。
在朝鮮族舞蹈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對呼吸的掌握,對自身舞蹈專業(y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學生完成一個舞蹈作品,她不知道每組動作的“氣口”在哪,什么時候如何呼吸,甚至憋著氣跳舞,這樣不僅舞者自身覺得很累,體力不支,觀眾更是有看著累,不流暢,不優(yōu)美的感覺。
改變了學生習慣性挺胸塌腰的體態(tài), 同時也解決了學生跳舞時緊張憋氣,動作僵硬,這一錯誤動態(tài)。通過對朝鮮族舞蹈呼吸的學習,同學們掌握了舞蹈的“氣口”會運用呼吸,知道如何用呼吸來控制動作的松緊快慢, 使千變萬化的舞蹈動作質量有了精確細膩的提升。
頓、抻、伸朝鮮族舞蹈是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民間舞蹈的學習過程中較難掌握的一個部分。其難度主要體現在內在氣息的運用以及“動靜相濟”的風格特征上,這些特征不僅表現在作為符號手段的外在動作層面,而且也在呼吸、表情、神態(tài)等諸多因素上得以體現,貫穿于朝鮮族舞蹈的每一個動態(tài)環(huán)節(jié)之中。那么,內在氣息應該如何運用呢?我們又應該怎樣領悟這種“動中有靜、靜中帶動”的微妙韻律,并使之通過動作得以體現。此外,朝鮮族舞蹈的頓、抻、伸還深刻體現出朝鮮族人民外柔內剛、不卑不亢、溫文爾雅的性格特征和民族精神。
頓,即“靜止”——瞬間的停頓,是在內在氣息的運動中,由于一瞬間的靜止而形成的頓點。這種停頓是相對的,是在時間的流淌中情感與神態(tài)的傳遞,也就是說形靜而神行。
抻,即“持續(xù)”——柔韌地抻拉,是內在氣息柔韌、緩慢而有阻力地抻拉的過程。
伸,即“延伸”——松弛地伸展,是內在氣息在繼“抻”之后,松弛地將“抻”時未完成的動力走向繼續(xù)延伸,以自然和諧地完成氣息運動的全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頓、抻、伸”是一個完整動作中三個不均等的階段,它們應被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將任何一個因素分離開來。“頓”為起點,經“抻”至“伸”結束,三者相繼完成,從而共同構成柔韌而連綿不斷的運動過程。由此不難看出,“頓、抻、伸”近乎準確地描繪了朝鮮族舞蹈運動的全過程,是朝鮮族舞蹈動力的源泉。
“頓”是最短暫的過程,約占動作全過程的1/5,因此稱其為瞬間的停頓;“抻”是動作主體部分的展開,約占全過程的3/5,而在這3/5 中還可細化出三個階段,即以韌為主的抻拉(慢速)、韌柔相濟的抻拉(中速)、以柔為主的抻拉(稍快);“伸”是氣息、情緒、動作的延續(xù),也是動作與動作之間相互銜接的重要部分,約占整個過程的1/5。
下面我們以朝鮮族舞蹈步伐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沉步動作為例來說明三者的時間分配值:該動作是在動力腳著地的一剎那完成“頓”的過程,繼而氣息繼續(xù)下沉,充分體現“抻”的狀態(tài),由此在時間上展開動作的主體部分,而在節(jié)奏的后半拍延“伸”氣息,準備連接下一動作。如此將“頓、抻、伸”全過程量化似乎略顯抽象,但是只有細化才能更好地組合,才有助于我們更加理性地理解、分析獨具特色的朝鮮族舞蹈。
朝鮮族舞蹈的節(jié)奏表現為“長短”,指包括拍子、節(jié)奏、速度、情緒以及風格等在內的各種因素。長短的種類多樣,每一種長短都有基本的韻律及變形,不同的長短具有不同的特征,他們之間可以相互使用。因此,長短的特征決定著朝鮮族舞蹈藝術的民族性,它是形成其風格的基本要素。同樣,長短也可以給予“頓、抻、伸”以動機暗示,長短中的時值分配、輕重緩急,以及所包含的喜、怒、哀、樂的情感色彩,都會為“頓、抻、伸”的順利完成提供有效契機。這也正是朝鮮族舞蹈與節(jié)奏須臾不可分的原因所在——長短中孕育著舞蹈的氣息。
在節(jié)奏中分析動作更能挖掘到“頓、抻、伸”的特點。例如抻手動作,它經過“欲起先收”的過程后在第一拍的前半拍完成“頓”,從第一拍的后半拍到第二拍完成“抻”,經過相對長時間的“抻”后在第三拍時完成“伸”,從而完成抻手動作的全過程,在節(jié)奏中形成了朝鮮族舞蹈沉而韌的特點。
另外,我們要跳出一個誤區(qū),即“頓、抻、伸”只適用于慢速節(jié)奏中的各種動作。實則并非如此,快速節(jié)奏中的各動作同樣是經過這三個過程來完成的,例如安旦舞中具有歡快、喜悅特點的頓步和跳肩動作等。當我們嘗試用“頓、抻、伸”來解讀朝鮮族舞蹈中的任何一個動作或一組動作時,便會發(fā)現無論是慢板還是快板,無論是基礎訓練還是性格舞蹈,“頓、抻、伸”始終貫穿其中。
總之,朝鮮族舞蹈有著獨特的個性與審美特征,朝鮮族歷來受漢族的儒家“中庸”思想嚴重,“禮”學這潛意識的體現出,朝鮮族舞蹈具有風韻典雅,含蓄等特色。其特殊的氣息、優(yōu)雅的動作、個性的韻律、細膩的內在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其獨有的審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