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靜,張韌仁,劉 萍,陳 宏,蘇 余
不同運動干預訓練促進腦癱患者體質健康研究進展
文 靜,張韌仁,劉 萍,陳 宏,蘇 余
四川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610101。
采用文獻資料法查閱國內外文獻,選定與研究相符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選取國內實證類文獻10篇,國外實證類文獻6篇,共計16篇。了解治療腦癱患者的運動干預康復手段,分析其干預方法及結果。研究結果表明:當前國內一般采用核心穩(wěn)定運動干預、抗阻訓練、懸吊運動訓練以及柔韌訓練為主;國外采用向后行走訓練,機器人輔助訓練,平衡訓練等多種訓練干預方式。國內外在對其進行運動干預之后,顯示對腦癱患者粗大功能、痙攣狀況、步態(tài)步速行走能力以及肌肉肌張力、平衡等方面均有顯著性差異。提示:針對腦癱患者特殊的體質情況,借鑒先進干預手段以及多種運動方式相結合的治療康復手段,促進患者臨床康復。并進一步探究其作用機理,設計更科學有效的訓練方式刺激肌肉的康復,改善腦癱患者身體素質。
腦癱;運動;體育;訓練;體質健康
腦性癱瘓(下文簡稱腦癱)是存在于發(fā)育中胎兒或嬰兒腦部受到非進行性損傷,是一種嚴重危害嬰幼兒的中樞性疾病,導致活動受限以及姿勢發(fā)育障礙癥候群[1,3]。其因為生物力學因素(包括有限的被動運動范圍,關節(jié)不穩(wěn)定和萎縮)表現出肌肉功能受損、虛弱、痙攣、肌張力障礙、運動控制選擇性差、姿勢異常[2]。我國對于殘疾人也指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1],在十三五規(guī)劃期間也指出確?!叭娼ǔ尚】瞪鐣瑲埣踩艘粋€也不能少”的目標,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也傳達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殘疾人的格外關心,高度重視。目前,國內外對于腦癱患者設計了多種運動干預方案,涉及到核心穩(wěn)定訓練、抗阻訓練、懸吊運動訓練、柔韌訓練,機器人輔助訓練、向后行走訓練等多種訓練方式,探究適合其簡單有效的運動方案,幫助腦癱患者擁有正常的步態(tài),促進其更好的生活。這不僅可以為腦癱患者康復提供借鑒,促進國內外運動康復事業(yè)的發(fā)展并且對社會發(fā)展也有重大意義。
以“腦癱+運動”“腦癱+體育”“腦癱+訓練”作為組合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條件限定為2015-2019年發(fā)表的論文以通過瀏覽文章的摘要、關鍵詞以及需是對照實驗研究,以腦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干預手段是運動干預,剔除與本研究無關或關聯(lián)度較小的文章,最終得到10篇,均為實證研究類[3-12]。國外文獻中篩選了符合本研究高度相關的文章6篇[13-18],均為實證類研究。
以國內10項研究進行了具體統(tǒng)計,共涉及697名腦癱患者。除兩項研究未清晰交代130名被試的性別特征外,剩下的567名被試中,324名為男性,占57%,245名為女性,占43%。被試的年齡在11-60歲之間,其中以18歲以下的青年兒童居多。在明確告知被試障礙類型的研究中,痙攣型腦癱408例,不隨意運動型12例,肌張力低下型6例。排除了難以配合的患者,以及有慢性疾病、心肺疾病者。
國內10項實證研究設計中,均采用對照組前后測實驗設計,此類研究設計也能比較其兩組在實驗處理前以及控制后的差異,對其主要影響因素進行評價,所以均采用了這種設計。10項研究中都對被試基本情況例如年齡、性別、一般資料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所以均采用隨機分組以及自己自愿分組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國內外文獻具體實驗設計及分組信息見表1。
表1 被試情況及分組
2.3.1 核心肌群訓練 核心肌群作為軀干肢體活動的基礎,對人體運動具有重要影響,能夠增強人體運動能力、平衡能力,控制協(xié)調人體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為上下肢運動創(chuàng)造支點,并協(xié)調上下肢的肌肉激活和施力,使力量的產生、傳遞和控制達到最佳化,保護脊柱和機體功能[4]。痙攣型腦癱患者全身肌張力增高、骨盆及軀干控制能力弱,核心肌群肌力下降,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導致功能獨立自主性受損;魏翔[10]通過對兩組患兒進行常規(guī)訓練加核心穩(wěn)定及束帶強化實驗中發(fā)現束帶強化核心穩(wěn)定訓練可促進腦癱患兒的功能正常化、提高核心肌群能力、改善平衡及粗大功能。楊志添[4]等人也發(fā)現核心肌群訓練能促進腦癱患兒的運動控制能力,提高腰腹部核心肌群力量,協(xié)調能力,能改善患兒的異常姿勢,能增強骨盆軀干穩(wěn)定的同時增加粗大運動給功能和平衡能力。
人體核心肌群的訓練對于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在腦癱患者的治療中也應更多采取此治療方式幫助改善其肢體功能。
2.3.2 抗阻訓練 抗阻訓練在腦癱患者中廣泛應用其臨床治療。耿子軒[7]對其實驗組進行為期12周的抗阻干預后,得到其患者在行走能力方面得到有效提高,分析其原因是長期進行抗阻訓練的肌肉中蛋白質及糖原含量多,延緩了肌肉的萎縮,并且對其下肢進行抗阻訓練,提高了其穩(wěn)定性。
朱建峰[6]通過對腦癱患者3個月的康復抗阻訓練得出抗阻訓練對青年腦癱患者在提高其運動能力方面有很大作用,討論其原因是抗阻訓練中的平衡訓練提高其受限肌群肌力增長,從而提高了肌肉協(xié)調性。
2.3.3 懸吊運動訓練 懸吊運動是一種有效的神經肌肉反饋重建方法,強調主動訓練的觀念。其技術核心是依靠神經肌肉激活技術激活“休眠”或者“失活”的肌肉,重建正常功能和神經控制模式;王軍[12]等人對實驗組進行了懸吊運動訓練,結果顯示其粗大運動功能、平衡功能等都得到了改善。因其集神經發(fā)育療法、感覺綜合訓練、引導式教育于一體,對肌力增強和肌張力緩解以及平衡協(xié)調性提高都在主動運動中完成。范桃林[11]等人也研究發(fā)現進行了懸吊療法之后的腦癱患者的痙攣和粗大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2.3.4 柔韌及其他運動訓練 腦癱患者的柔韌性普遍較差,下肢僵硬。李世明[8]等人通過對腦癱患者進行柔韌性干預之后發(fā)現柔韌干預能提高其柔韌性、協(xié)調性以及各關節(jié)活動靈活性及穩(wěn)定性。國外研究者采用機器人輔助訓練幫助腦癱患者在被動情況下鍛煉其下肢步態(tài)、步速,對其有顯著性提升作用[15];國外干預中也采用鍛煉其肌肉厚度以及鍛煉其平衡能力的辦法幫助腦癱患者提升其運動粗大功能和減緩痙攣程度[16,17]。
納入文獻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粗大運動功能、痙攣狀況、行走能力、平衡能力、肌肉力量等,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干預指標、方法及結果
注:CSI=臨床痙攣指數 10MWT=10m步行測試 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CSS=綜合痙攣量表 WeeFIM=兒童功能獨立性功能量表 BBS=berg平衡量表
GMFCS=粗大運動功能量表 FMA=運動功能評定量表 DPS=平衡評估以及訓練裝置
2.4.1 粗大運動功能 在16篇文獻中,有7篇文獻研究了受試者粗大運動功能的變化狀況。楊志添[4]的隨機對照實驗(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實驗組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后增加核心肌群訓練和感覺統(tǒng)合訓練);6個月之后,實驗組GMFM-88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腦癱患者增加核心肌群訓練和感覺綜合訓練比只做常規(guī)康復訓練更加提高粗大運動功能。朱建峰[6]的研究(兩組進行3個月的抗阻訓練和平板訓練)表明,訓練后抗阻訓練GMFM-66、GMFM-88分數提高程度高于平板步行訓練組(p<0.05),提示抗阻訓練對于平板步行訓練更能提高腦癱患者的粗大運動功能。徐艷[9]等經過研究發(fā)現,8周的常規(guī)軀干訓練前結合前饋控制訓練其訓練組的GMFCS與治療前顯著提高,且訓練組的改善更加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p<0.05);并且6個月,1年的隨訪后訓練組的改善仍高于對照組,由此說明前饋控制結合軀干訓練可明顯改善腦癱患兒的運動功能。魏翔[10]的隨機對照研究(對照組核心穩(wěn)定訓練、實驗組束帶強化核心穩(wěn)定訓練,共3個月)結果表明,兩組治療后GMFM-88量表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治療后實驗組GMFM-88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束帶強化核心穩(wěn)定訓練與核心穩(wěn)定訓練相比更能有效提升腦癱患者粗大運動功能。王軍[12]等的研究(對照組常規(guī)康復訓練,實驗組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增加懸吊運動訓練,結果表明兩組GMFM-88量表評分均高于治療前,治療后實驗組GMFM-88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在常規(guī)康復運動訓練的基礎上增加懸吊運動訓練對腦癱患者的粗大運動功能有較大影響。田紅轉[3]的研究(對照組常規(guī)運動療法,實驗組在常規(guī)運動療法上增加核心穩(wěn)定訓練,連續(xù)訓練3個月)結果顯示研究組GMFM-88評分為(74.26±13.61)分,高于對照組的(57.44±13.08)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核心穩(wěn)定訓練結合運動療法可有效增強腦癱患兒運動功能。范書紅[5]等人研究發(fā)現,懸吊組和聯(lián)合組(在懸吊的基礎上加上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經過連續(xù)12周的治療發(fā)現,(GMFM -88)聯(lián)合組 D 區(qū)、E 區(qū)評分高于懸吊組(P<0.05)。表明腦癱患兒采用生物反饋療法、懸吊運動訓練聯(lián)合治療能有效提高運動能力。
腦癱患者由于患有運動功能異常,對自身生活以及生長發(fā)育都產生很大影響,采用各種運動療法(核心肌群訓練、抗阻訓練、平板訓練、束帶強化核心穩(wěn)定訓練)以及前饋控制訓練,感覺綜合訓練、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都比常規(guī)康復訓練對患者的粗大運動功能有顯著提升,值得臨床推廣。
2.4.2 平衡功能 16篇文獻中,7篇文獻對被試的平衡能力進行了實驗研究。徐艷[9]等研究發(fā)現8周的常規(guī)軀干訓練前結合前饋控制訓練其訓練組BBS評分較訓練前有顯著改善,且與對照組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并且6個月,一年后的隨訪發(fā)現訓練組的改善仍高于對照組。魏翔[10]的實驗研究(對照組核心穩(wěn)定訓練、實驗組束帶強化核心穩(wěn)定訓練,共3個月)結果表明,強化組治療后BBS評分均高于實驗組。提示束帶強化核心穩(wěn)定訓練可提高腦癱患者的平衡。范桃林[11]等人經過研究發(fā)現,(常規(guī)組常規(guī)綜合性康復治療、肌貼組常規(guī)康復和肌內效貼、實驗組在肌貼組方法增加懸吊療法)實驗組BBS評分改善最明顯,由此得出懸吊療法聯(lián)合肌內效貼可有效提高腦癱患者平衡功能。王軍[12]等人通過對實驗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增加懸吊療法共6個月的研究發(fā)現,兩組均能改善其平衡,并且實驗組berg得分高于對照組,表明不同訓練方法及測量手段對平衡能力的評價結果有較大影響。范書紅[5]等人采用懸吊運動訓練,聯(lián)合組于懸吊組基礎上加用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12周后發(fā)現聯(lián)合組平衡功能高于懸吊組。外國學者的研究發(fā)現對實驗組進行DNS訓練之后,實驗組平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以及對實驗組進行Biodexo系統(tǒng)進行專門訓練之后,實驗組的平衡也優(yōu)于對照組[17,18]。
腦癱患者的平衡功能性差,眾多的實驗研究發(fā)現對腦癱患者進行各種運動干預(軀干結合前饋控制訓練、束帶強化核心穩(wěn)定訓練、懸吊療法、懸吊基礎加上肌電生物反饋)以及國外學者采用的DNS訓練和Biodexo儀器系統(tǒng)訓練對腦癱患者的平衡能力都有有效提升。
2.4.3 痙攣狀況 2篇文獻探討了腦癱患者痙攣狀況的變化情況。范書紅[5]等人采用懸吊運動訓練治療,聯(lián)合組于懸吊組基礎上加用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治療12周,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痙攣狀況CSS低于懸吊組。范桃林[11]等人經過研究發(fā)現,(常規(guī)組常規(guī)綜合性康復治療、肌貼組常規(guī)康復和肌內效貼、實驗組在肌貼組方法增加懸吊療法)結果顯示治療后3組CSI評分均降低。表明不同訓練方法對痙攣狀況有所改善。由此說明對腦癱患者進行各種治療(常規(guī)、肌貼、懸吊、懸吊加肌電生物反饋)對其痙攣狀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4.4 行走能力 6篇文獻研究了運動干預后腦癱患者的行走能力變化情況。朱建峰[6]研究發(fā)現,經過3個月的抗阻訓練組和平板步行訓練組之后,兩種訓練方式都改善了患者的功能,其中抗阻訓練組10m步行試驗提高程度均顯著于平板步行組(p<0.05);提示兩種訓練方式都能有效提高腦癱患者運動功能以及行走能力。李世明[8]等人利用柔韌訓練對5名腦癱青少年進行為期12周的下肢分關節(jié)柔韌訓練,結果顯示對髖、膝關節(jié)的柔韌性訓練可提高腦癱青少年重患側下肢擺動的協(xié)調性,對踝關節(jié)的柔韌性訓練可促進重患側下肢足底壓力分布的合理性,分關節(jié)柔韌性訓練可提高整個步態(tài)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說明對腦癱患者進行柔韌訓練后對其下肢柔韌、協(xié)調有提升,從而促進其行走能力。耿子軒[7]研究發(fā)現,12周的高負荷漸進抗阻訓練組相較于常規(guī)訓練康復組在步態(tài)周期、跨步長、踝關節(jié)活動度及屈曲角度方面,訓練組改善明顯,對照組無明顯改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提示對腦癱患者采取高負荷漸進抗阻的訓練方式可對其行走能力有顯著提升。田紅轉[3]的研究(對照組常規(guī)運動療法,實驗組在常規(guī)運動療法上增加核心穩(wěn)定訓練,連續(xù)訓練3個月)結果顯示:研究組10m步數與時間分別為(33.06±9.87)步、(30.79±12.35)s,低于對照組的(37.58±10.06)步、(42.48±16.21)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腦癱患者在常規(guī)運動療法基礎加上核心穩(wěn)定訓練之后,其步行能力得到提高。外國學者的研究也發(fā)現對其實驗組進行機器人輔助干預和向后走步態(tài)干預之后,實驗組的步態(tài)行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15,17]。
腦癱患者伴隨姿勢異常,從而導致在行走能力方面的缺失。對腦癱患者采取運動干預的療法(抗阻訓練、平板步行訓練、柔韌訓練、核心穩(wěn)定訓練、向后行走)以及機器人輔助干預和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的干預對其行走能力有顯著提升。
2.4.5 肌力 有2篇文獻探討了對腦癱患者的肌力變化情況,魏翔[10]的隨機對照研究(對照組核心穩(wěn)定訓練、實驗組束帶強化核心穩(wěn)定訓練,共3個月),實驗結果顯示兩組患兒的腹外斜肌肌力對比有顯著意義。提示對腦癱患者進行核心穩(wěn)定以及束帶強化核心穩(wěn)定訓練能提升核心肌肉力量。外國學者對腦癱患者采取下肢肌肉力量專門訓練,并且實驗結束后采取accuvixv10傳感器進行檢測,實驗組在股直肌、脛骨前肌、腓腸肌內外側厚度增加[16]。說明對腦癱患者進行專門特殊的運動肌肉力量訓練就可提升其進行訓練部位的力量提升。
采取不同的運動治療手段能對腦癱患者在粗大運動功能、行走能力、平衡能力、痙攣狀況、肌肉力量等方面起到改善作用。并且伴隨著這些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患者在生活活動能力方面的改善,也有助于臨床方面的康復。所以在常規(guī)基礎上加上運動療法是對腦癱患者的體質方面有所改善的。
(1)對腦癱患者來說,由于其自身特殊的體質狀況需采用特殊的臨床康復手段,促進腦炎患者臨床恢復。國內外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干預手段,其中有常規(guī)治療、常規(guī)和運動干預、以及藥物治療的,但是眾多的研究證明,在常規(guī)康復下輔助運動干預治療對腦癱患者的體質狀況影響更為有效以及全面的。
(2)不同的運動干預方式均對腦癱患者的身體素質產生全面以及系統(tǒng)的影響。例如核心穩(wěn)定訓練促進腦癱患者在肌肉力量,穩(wěn)定性,平衡性等方面產生良好反應,所以采取不同運動訓練干預方式會得到不同康復效果。
(3)由于腦癱患者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紊亂導致的四肢以及各關節(jié)身體不平衡,所以在今后治療中輔助運動干預治療,借鑒優(yōu)秀干預模式以及設計更加優(yōu)化的運動方案對國內患者進行干預,以更好的促進其康復。
[1] 楊德洪,吳雪萍.全身振動訓練對腦癱患者的干預效果[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8,42(02):100~108.
[2] Chin, Terence Y. P., et al. “Management of the upper limb in cerebral palsy” 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 B 14.6 (2005): 389~404.
[3] 田紅轉.核心穩(wěn)定訓練結合運動療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及行走能力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9,40(01):75~76.
[4] 楊志添,蔣 英,辛冬梅,等.核心肌群訓練結合感覺統(tǒng)合訓練對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9,10(07):17~19.
[5] 范書紅,劉冬麗.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lián)合懸吊運動訓練治療痙攣性腦癱患兒的臨床研究[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9,40(02):92~93.
[6] 朱建峰.抗阻訓練與平板步行訓練在腦癱患者康復中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1):2773~2774.
[7] 耿子軒.抗阻訓練在成年腦癱患者步態(tài)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0):2522~2523.
[8] 李世明,康 平,李 強,等.腦癱青少年異常步態(tài)的柔韌性訓練干預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7,32(01):1~7.
[9] 徐 艷,謝文龍,何鳳翔.前饋控制結合軀干訓練對小兒腦癱患兒運動發(fā)育恢復及隨訪的影響[J/OL]中國童保健雜志:1-4[2019-05-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46.R.20190306.0940.013.html.
[10] 魏 翔.束帶強化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對痙攣性腦癱患兒平衡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19,51(01):59~61.
[11] 范桃林,周文穎,陳冬冬,等.懸吊療法聯(lián)合肌內效貼對痙攣型腦癱兒童行走能力的療效分析[J/OL].中國兒童保健雜志:1-4[2019-06-0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46.R.2019
[12] 王 軍,郎永斌,杜江華,等.懸吊運動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運動及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8,20(06):465~469.
[13] Abd El-Kafy E M , El-Basatiny H M Y M . Effect of Postural Balance Training on Gait Parameters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2014, 93(11): 938~947.
[14] Matsuda M , Mataki Y , Mutsuzaki H , et al. Immediate effects of a single session of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using Hybrid Assistive Limb (HAL) for cerebral palsy[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018, 30(02): 207~212.
[15] The effects of a multisensory dynamic balance training on the thickness of lower limb muscles in ultrasonography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diplegic cerebral palsy.
[16] Kim D H, An D H, Yoo W G. Effects of 4 weeks of 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gait performance in an adolescent with spastic hemiparetic cerebral palsy[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017, 29(10): 1881~1882.
[17] Park S I , Kim M S , Choi J D . Effects of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control exercise on gross motor function and balance ability of paretic leg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016, 28(07): 2128~2131.
[18] El-Basatiny H M Y, Abdel-Aziem A A . Effect of backward walking training on postural balance in children with hemiparetic cerebral pals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15, 29(05): 457~467.
Different Exercise Intervention Training Promotes Physic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WEN Jing, ZHANG Renren, LIU Ping, et al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1, China.
The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were used to access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the articles that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earch in 2015-2019 were selected. There were 10 domestic empirical documents and 6 foreign empirical literatures, totaling 16 articles. To understand the rehabilitation method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to analyze their interven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domestic use of core stable exercise intervention, resistance training, suspension training and flexible training; foreign use of backward walking training, robot-assisted training, balance training and other training interventions. After interv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ga-function, sputum status, gait walking ability, muscle tension and balance of cerebral palsy patients. Tip: For the special physical condition of cerebral palsy patients, the advanced intervention methods and a variety of exercise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thods to promote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And further explore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design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lex train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muscles and promote their physical quality improvement.
Cerebral palsy; Exercise; Sports; Training; Physical Health
G804.55
A
1007―6891(2021)02―0037―06
10.13932/j.cnki.sctykx.2021.02.09
2019-11-11
2020-01-03
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課題:《基于體育消費視角的四川殘疾學生體育需求、行為及援助研究》,課題編號:SC16B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