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剛
關鍵詞:秦簡;塑造;中央威權
秦以郡縣代替分封,將地方統(tǒng)治權力收歸中央,形成集權體制。關于這一點,無論史書記載還是出土文獻印證,皆毫無疑義,也是史學界的共識,成為討論秦代歷史的基本前提。在此體制下,以各種律令制度構建起國家統(tǒng)治社會的基本規(guī)則,成為這一體制存在的基礎。不過,我們還需要注意到,在這種新的體制下,中央權威第一次將統(tǒng)治觸角伸向基層社會每一個角落,會面臨前此未曾碰到的新問題。那么中央是以何種方式在地方社會中樹立起自己的權威,以此保障政令在地方的順利實施?對此,吳方基曾從法律文本和日常行政運作角度分析了秦代中央與地方的關系。1我們則試從中央與地方社會關系視角出發(fā),同樣以出土秦代簡牘材料為基礎,來觀察帝制初期中央如何從法律和行政實踐角度在地方社會中建立起威權,并探討其發(fā)生的背景。
秦代國家建立起一套與周制不同的統(tǒng)治制度,并根據(jù)情況變化不斷修正,加強對地方控制。然而制度建設并不能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完全同步,甚至滯后于社會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秦代地方官僚體系在制度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首先行政技術手段的滯后。秦統(tǒng)一進程加快的同時,其官僚隊伍和行政體系的建設卻跟不上統(tǒng)一的步伐,比如在新地吏的使用方面就有與法律規(guī)定抵牾的情況,1即使在任官吏隊伍,其能力與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也未必相匹配。比如:
丗年□月丙申,遷陵丞昌,獄史堪【訊】。昌辤(辭)曰:上造,居平□,侍廷,為遷陵丞。□當詣貳春鄉(xiāng),鄉(xiāng)【渠、史獲誤詣它鄉(xiāng),□失】Ⅰ道百六十七里。即與史義論貲渠、獲各三甲,不智(知)劾云貲三甲不應律令。故皆毋它坐。它如官書。Ⅱ 8-754+8-1007
堪手。8-754背+8-1007背2
這條簡文事涉兩個官員履職不當?shù)男袨?,一是鄉(xiāng)嗇夫渠和史獲迷路,二是縣丞昌不清楚為何裁決案件失誤。這些不當行為應是無意為之,但鄉(xiāng)吏不清楚本地交通,縣丞不熟悉律令,會影響到國家政權對地方實施統(tǒng)治,妨礙中央信息及時、準確的傳遞到地方社會中。
秦雖然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但第一次面對幅員遼闊的疆土,還無法完全做到信息暢達:
廿六年十二月癸丑朔庚申,遷陵守祿敢言之:沮守瘳言:課廿四年畜Ⅰ息子得錢殿。沮守周主。為新地吏,令縣論言史(事)?!栔?,周不在Ⅱ遷陵。敢言之。Ⅲ·以荊山道丞印行。Ⅳ 8-1516
丙寅水下三刻,啟陵乘城卒秭歸□里士五(伍)順行旁。 壬手。8-1516背3
這條簡文是說周任職沮地時因廿四年考課墊底,需要追究責任。4但調(diào)任新地,不知具體地點,因而發(fā)文到遷陵縣查詢。這個過程就反映出國家剛剛統(tǒng)一,相關行政技術尚未完全匹配,中央無法查詢到官吏任職底案。并且和漢代相比,中央的尊崇地位在形式上還有提升的空間。比如行政文書中涉及皇帝制書的地方,漢代文書通常頂格書寫,而秦代則無此要求。比如:“故賈為贖取之。它如律令。Ⅰ臣眛(昧)死請?!ぶ圃唬嚎伞"颍?-1668)”5“·制曰:可”,前面雖然有提示符,表示區(qū)隔,但未抬頭寫,說明秦時文書格式方面的儀式化還不明顯。盡管對制書行文有相應的規(guī)定,如里耶秦簡8-461:以王令曰【以】皇帝詔BⅥ……受(授)命曰制。BⅩⅢ6但總體來說,和后代相比還顯粗疏。
其次,正因為制度草創(chuàng)、合格吏員短缺,客觀上造成中央政令在地方推行會出現(xiàn)障礙,基層官吏主觀上在執(zhí)行政令有時也會打折扣。上計制度是秦漢國家掌握地方信息的基本途徑,通過各郡縣匯總具體數(shù)字而知曉全國各地的情況。但里耶簡中有一條材料卻說明這一制度有時也會碰到問題。里耶秦簡8-508:“歲不計,甚不(應)律,書到嗇夫。”7這里的計,雖然不是上計,因為文書指向的對象是嗇夫,上計則是針對郡縣,但它卻和上計密切相關,是有關部門工作的定期統(tǒng)計,8是郡縣上計的基礎。每年慣常的上計制度,到了基層效力遞減。在稅收方面也有類似的問題:
都鄉(xiāng)柀不以五月斂之,不(應)律。都鄉(xiāng)守芇謝曰:鄉(xiāng)征斂之,黔首未肎(肯)入 Ⅰ□史。Ⅱ之寫上敢言之。/華手。Ⅲ 8-1454+8-1629
華手。8-1454背+8-1629背9
稅收是國家統(tǒng)治的經(jīng)濟基礎,鄉(xiāng)中五月賦斂的稅目,根據(jù)《岳麓書院藏秦簡(肆)》當為戶賦,其中《金布律》有:“●金布律曰:出戶賦者,自泰庶長以下,十月戶出芻一石十五斤;五月戶出十六錢,其欲出布者,許之。十月戶賦,以十二月朔日入之,五月戶賦,以六月望日入之,歲輸輸泰守?!? 8-1454+8-1629這段簡文反映出兩個問題:都鄉(xiāng)黔首不肯繳納芻稾稅,都鄉(xiāng)嗇夫執(zhí)行不力。中央律令規(guī)定在基層社會吏員和百姓兩方面并未顯示出其應有的權威。
秦統(tǒng)一后,疆域遼闊,統(tǒng)治者直接面對基層社會,對其控制也顯得力不從心。在法律中有繁復細致的“亡律”。2反過來看,百姓脫離政權控制也絕非個案,這亦有具體實例佐證?!对缆磿翰厍睾啠ㄈ匪d《猩、敞知盜分贓案》:“●達曰:亡,與猩等獵漁。不利,負責(債)。冗募上造祿等從達等漁,謂達,祿等亡居荑(夷)道界中,有廬舍?!?逃亡者達等脫離了國家的控制,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業(yè)、居處,生存毫無問題。4文獻中也有類似記載,《史記·彭越列傳》:“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漁鉅野澤中,為群盜?!?逃亡到城邑以外的山野川澤中很容易擺脫政權的控制,成為法外之地。
二是比起行政技術手段的不足,觀念和信仰方面所具有的彈性,使中央威權面臨更為棘手的挑戰(zhàn)。一方面政治體制轉軌,在新體制施行初期,時人觀念很難同步。秦覆亡以后,楚漢之際分封制度又短暫的復活,6其中就有這樣的因素在起作用。就秦國而言,民間信仰也頗為蕪雜?!俄n非子·外儲說右下》,記載了這樣一個事例:
秦襄王病,百姓為之禱,病愈,殺牛塞禱。郎中閻遏、公孫衍出見之,曰:“非社臘之時也,奚自殺牛而祠社?”怪而問之。百姓曰:“人主病,為之禱,今病愈,殺牛塞禱?!遍惗?、公孫衍說,見王拜賀曰:“過堯、舜矣?!蓖躞@曰:“何謂也?”對曰:“堯、舜其民未至為之禱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禱,病愈殺牛塞禱,故臣竊以王為過堯、舜也。”王因使人問之,何里為之,訾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閻遏、公孫衍愧不敢言。7
從秦王與臣下的對話可以看出,他們對王病愈而殺牛塞禱的現(xiàn)象很費解,說明這并不是一種常規(guī)祭祀?!妒酚洝ぐ灼鹆袀鳌芬灿涊d了一個秦地民間信仰的例子:“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xiāng)邑皆祭祀焉?!?白起之死導致秦境內(nèi)鄉(xiāng)邑皆祭祀,說明其影響范圍之廣,且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央威權的變相反對。這些都是中央政令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除了通過行政層級建立起統(tǒng)治框架以外,從精神上向地方社會滲透,也是秦代國家展示中央政權權威更為直接有效的手段。當時最方便利用的思想資源,就是在民間久已存在的祠祀活動。在地方社會的祠祀活動中,官方主導的祠王室就是其中之一?!端⒌厍啬怪窈啞し纱饐枴罚骸翱桑ê危┲^‘盜埱?王室祠,貍(薶)其具,是謂‘?!备鶕?jù)《秦簡牘集成》引楊華的觀點,王室祠就是縣一級機構的祭祀,彭浩認為所祠為民所立,與眾共之的“五祀”及“社”等。9不過,我們根據(jù)后出《岳麓書院藏秦簡(肆)》中有“●泰上皇祠廟在縣道者……令部吏有事縣道者循行之,毋過月歸(?),當繕治者輒繕治之,不□□者□□□□有不□□”,1整理者舉《史記·秦始皇本紀》,泰上皇指秦莊襄王,2王室祠專指秦王室在縣道所立泰上皇的祠廟或許更為妥當。在家國一體的集權體制下,王室就是中央權威的代表,因此突出王室祠是一種非常便捷的表達中央威權的方式。從出土文獻看,是從這樣幾方面來實現(xiàn)的:
一是在確立王室祠合法地位的同時,排擠出其他祭祀活動?!斗纱饐枴罚骸啊门d奇祠,貲二甲。可(何)如為‘奇?王室所當祠固有矣,擅有鬼立(位)?。ㄒ玻?,為‘奇,它不為?!?沒有經(jīng)過官方許可,擅自設立“奇祠”,是一種違法行為,以此凸顯出王室祠的合法地位,使之具有排他的特點,力圖將其塑造為地方社會主要信仰形式。
二是在法律上對王室祠給予特別的保護。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
“公祠未,盜其具,當貲以下耐為隸臣。”今或益〈盜〉一腎,益〈盜〉一腎臧〈贓〉不盈一錢,可(何)論?祠固用心腎及它支(肢)物,皆各為一【具】,一【具】之臧(贓)不盈一錢,盜之當耐?;蛑保ㄖ担┴ュX,而柀盜之,不盡一具,及盜不直(置)者,以律論。4
“公祠”,按照同批材料的解釋就是“王室祠”,這段話中對盜竊王室祠祭品如何處罰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其中第一句話值得注意,盜竊尚未撤除的祭品,要處以耐為隸臣。而據(jù)堀毅,這比一般盜竊罪加三等,顯示出了對這種祭祀活動的格外關注。
三是要求地方官員對王室宗廟進行定期巡視維護?!对缆磿翰厍睾啠ㄋ粒罚骸叭缦逻瀼R者輒壞,更為廟便地潔清所,弗更而祠焉,皆棄市。各謹明告縣道令丞及吏主更,五日壹行,令史旬壹行∟,令若丞月行廟□□□?!?這段話是說,以下邽縣廟損壞為例,要求各縣道將廟更建在平坦清潔之所,否則處以棄市之刑。同時要求各縣道吏主者五日一行廟,令史一旬行廟一次,令丞則一月一行廟,不同層級官吏都有不同的行廟間隔要求。而且這種規(guī)定在地方行政實踐中也切實執(zhí)行著:
廿六年六月壬子,遷陵□、【丞】敦狐為令史更行廟詔:令史行Ⅰ失期。行廟者必謹視中□各自署廟所質日。行先道旁曹始,以座次相屬。Ⅱ8-138+8-174+8-522+8-523
十一月己未,令史慶行廟。AⅠ十一月己巳,令史懬行廟。AⅡ十二月戊辰,令史陽行廟。AⅢ十二月己丑,令史夫行廟。AⅣ□□□□令史韋行。BⅠ端月丁未,令史懬行廟。BⅡ□□□□,令史慶行廟。BⅢ□月癸酉,令史犯行廟。BⅣ二月壬午,令史行行廟。CⅠ二月壬辰,令史莫邪行廟。CⅡ二月壬寅,令史釦行廟。CⅢ四月丙申,史戎夫行廟。CⅣ五月丙午,史釦行廟。DⅠ五月丙辰,令史上行廟。DⅡ五月乙丑,令史□□□ DⅢ六月癸巳,令史除行廟。DⅣ8-138背+8-174背+8-522背+8-523背6
經(jīng)過整理者綴合后,為分兩面書寫的簡牘。正面是遷陵縣令丞對令史行廟提出的要求,背面是令史行廟的具體時間安排。在字跡清楚部分,慶、懬、陽、犯、行、莫邪、戎夫、釦、上皆為10天左右,釦和佚名令史為分別為54天和28天,遠超過10天,這可能是特殊原因造成的、或本牘所載并非包括全部令史行廟的記錄。7秦代國家正是通過法律、制度,將王室神權信仰滲透到地方,通過對泰上皇廟的日常管理彰顯中央威權。這是王朝在統(tǒng)治初期,中央權力尚未完全實現(xiàn)對地方社會的有效控制,國家主導的精神信仰借助傳統(tǒng)祭祀外殼在地方構建起來,是樹立威權切實有效的方式之一。與此相比照的例子是漢初地方郡國廟的建立,就有滲透中央權威的考慮。
除了從信仰角度尊崇王室以外,在其他方面也規(guī)定了王室的獨尊地位。
可(何)謂“甸人”?“甸人”守孝公、(獻)公冢者?。ㄒ玻?。
可(何)謂“宦者顯大夫?”·宦及智(知)于王,及六百石吏以上,皆為“顯大夫”。1
這兩條法律解釋,說明供職于王室的官員皆有專門稱呼,表現(xiàn)出與普通官員的不同之處。不僅如此,王室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享有特殊權力?!对缆磿翰厍睾啠ㄈ分v述在市場中“王室置市府,奪材以為府”,2王室為在市場中建立“市府”,占用了原本屬于“材”個人的市場用地,說明王室在市場土地使用方面擁有優(yōu)先權。這些都和祭祀活動一樣,體現(xiàn)了制度對中央權力的尊崇。
中央權威是建立在堅實的統(tǒng)治體系之上,秦代國家也為此做了種種努力。從簡牘資料看,有兩條材料與此相關,一是劃定郡縣邊界,里耶秦簡有:“其旁郡縣與椄(接)界者毋下二縣,以□為審,即令卒史主者操圖詣Ⅰ御史,御史案讎更并,定為輿地圖。有不讎、非實者,自守以下主者。Ⅱ(8-224+8-412+8-1415)”3秦兼并六國完成統(tǒng)一,新設郡縣,對于模糊不定的邊界需要統(tǒng)一處理,將郡一級政區(qū)疆界做出判斷裁決。具體程序是由郡派主管吏員攜帶地圖到中央,由御史劃定界限,明確郡縣的管轄范圍,這也是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統(tǒng)治的基礎。
為了保證政令統(tǒng)一,地方政府還要定期校對法律法規(guī):
丗一年六月壬午朔庚戌,庫武敢言之:廷書曰令史操律令詣廷讎,Ⅰ署書到、吏起時。有追?!そ褚愿缜沧籼幾?。Ⅱ敢言之。Ⅲ 8-173
七月壬子日中,佐處以來。/端發(fā)。 處手。8-173背4
這支簡是縣廷讓庫派人到縣中來讎律令,按照陳中龍的研究,秦代的讎律令是自上而下的體系,縣級政府讎律令是其終端部分。5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說明對基層法吏而言,雖有律文,但不明晰之處依然很多,甚至一些近似的法律術語、量刑標準都要做出專門解釋,反映了制度設計和現(xiàn)實行政之間的距離,因而讎律令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要注意的是,簡文中特別提到“有追”,表明在執(zhí)行過程中,下級機構也會打折扣,反映了帝制初期,中央權威和地方行政機構之間的博弈,以及中央權力試圖完全控制地方的努力。
除了對地方行政做出制度規(guī)定之外,中央政權甚至還直接插手地方行政事務。從《里耶秦簡》看,有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刑徒的分配:
丗四年六月甲午朔乙卯,洞庭守禮謂遷陵丞:Ⅰ丞言徒隸不田,奏曰:司空厭等當坐,皆有它罪,Ⅱ8-755 耐為司寇。有書,書壬手。令曰:吏仆、養(yǎng)、走、工、組Ⅰ織、守府門、匠及它急事不可令田,六人予田徒 Ⅱ8-756四人。徒少及毋徒,?。ú荆┮浦翁斢?,御史以均予。今遷陵Ⅰ廿五年為縣,廿九年田廿六年盡廿八年當田,司空厭等Ⅱ 8-757失弗令田。弗令田即有徒而弗令田且徒少不傅于Ⅰ奏。及蒼梧為郡九歲乃往歲田。厭失,當坐論。即Ⅱ 8-758如前書律令。/七月甲子朔癸酉,洞庭叚(假)守Ⅰ繹追遷陵。/歇手?!ひ糟潢栍⌒惺?。Ⅱ8-759
歇手。8-755背6
刑徒通常由地方行政機構自行分配和管理,7但刑徒數(shù)量不足時,則由中央的治虜御史統(tǒng)一調(diào)配。也就是說,在刑徒管理方面,中央既在政策層面做出規(guī)定,同時在特定情形下也直接參與其中。
二是斂取重要資源。各級地方政府需要逐級征收賦稅資源,除了留下自用部分外,剩余部分要上交中央財政。而對于一些重要戰(zhàn)略物資,則由縣級政權直接交到中央:
丗五年正月庚寅朔甲寅,遷陵少內(nèi)壬付內(nèi)官 8-1457+8-1458
翰羽二當一者百五十八鍭,AⅠ三當一者三百八十六鍭,AⅡ·五當一者四百七十九鍭,BⅠ·六當一者三百丗六鍭,BⅡ·八當一者【五】CⅠ·十五當一者CⅡ 8-1457+8-1458背1
內(nèi)官是少府的屬官,為中央機構。2用于制作箭羽的翰羽,作為戰(zhàn)略物資,由縣越過郡直接交給中央,形成了中央對地方重要資源的直接控制。無論是調(diào)配刑徒,還是內(nèi)官直接征收翰羽,均表明中央在經(jīng)濟方面有時直接插手地方事務,這還有其他佐證?!对缆磿翰厍睾啠ㄋ粒分杏涊d了政府發(fā)放賞金的規(guī)定:“丞相御史請:令到縣,縣各盡以見(現(xiàn))錢不禁者亟予之,不足,各請其屬所執(zhí)法,執(zhí)法調(diào)均;不足,乃請御史,請以禁錢貸之?!?禁錢是少府的錢,如果地方政權現(xiàn)錢不足,少府就可以借貸禁錢給予補充,中央也會在財政方面對地方政權發(fā)揮作用。
此外,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中央事務還表現(xiàn)出優(yōu)先權。比如在文書制度方面,對中央下發(fā)的制書有專門要求,《岳麓書院藏秦簡(伍)》:“●令曰:制書下及受制有問議者,皆為?。ú荆?,署初到初受所及上年日月、官別留日數(shù)、傳留狀,與對皆(偕)上。不從令,貲一甲?!ぷ淞钜椅濉?這是要求制書在下行過程中,走行和留存的情況都要做出細致記錄,并進行檢查,反映了制書的特殊地位。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為聽命書,灋(廢)弗行,耐為侯(候);不辟(避)席立,貲二甲,灋(廢)。”5這條律文不僅要求嚴格執(zhí)行律令,同時在形式上表現(xiàn)出必要的尊重,即“避席立”,以十足的儀式感顯示在行政活動場景內(nèi)的中央威權。地方政府一方面是代表國家對地方民眾進行統(tǒng)治,從另一方面看,他們又有與中央政權對立的一面,因而中央政權有必要表現(xiàn)出足夠的權威,以期保障政令暢通。
秦統(tǒng)治者不僅展示自身權威,整飭基層行政體系,而且也直接干預民眾的日常生活,從而體現(xiàn)出中央權威的存在。
商鞅變法規(guī)定了社會基本秩序,《史記·商君列傳》:
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6
然而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存在于基層社會的民間秩序依然強大,《岳麓書院藏秦簡(叁)》中有一個案例,談到女奴身份轉變成庶人時,“欲令入宗,出里單賦,與里人通?(飲)食。快等曰:可。即入宗,里人不幸死者出單賦,如它人妻?!?“單”是以血緣為基礎的結社組織,而且依附于鄉(xiāng)里。8但和國家規(guī)劃的“里”有所不同,基層居民需要交“單賦”,有“通飲食”等活動,地方社會表現(xiàn)出相對獨立的秩序,因此國家有必要將其意志滲透其中,《岳麓書院藏秦簡(肆)》:“●尉卒律曰:里自卅戶以上置典、老各一人,不盈卅戶以下,便利,令與其旁里共典、老,其不便者,予之典而勿予老?!?典和老是秦代國家設置在里中的里吏。從漢代情況看,二者分別是國家權力和民間力量的代表,在戶數(shù)不足的里中,如果無法做到同時設置典和老,那么只能選擇前者,國家秩序優(yōu)先。不僅對基層社會的機構建制做出規(guī)定,秦代國家也按照自己理想模式改造著人們?nèi)粘I?。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田律》:“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酉(酒),田嗇夫、部佐謹禁御之,有不從令者有辠(罪)?!?這是對百姓日常飲食做出的規(guī)定?!对缆磿翰厍睾啠ㄎ椋罚?/p>
●自今以來:禁毋以壬、癸哭臨、(葬)以報日。犯令者,貲二甲。·廷卒乙十七2
●十三年三月辛丑以來,取(娶)婦嫁女必叁辨券∟。不券而訟,乃勿聽,如廷律∟。前此令不券訟者,治之如內(nèi)史律?!ぶ敳剂?,令黔首明智(知)。 ·廷卒□3
前一條簡文對喪葬之禮的時間禁忌以令文的形式予以規(guī)定,后一條則是要求婚姻關系成立需要得到官府的認可。這也就意味著,政權已經(jīng)開始了控制百姓日?;閱始奕⒌热粘I畹呐?。國家甚至還著力對社會道德風尚進行引導,秦律中有:
●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親弟(悌)茲(慈)愛,居邑里長老(率)黔首為善,有如此者,牒書
□別之,(率)之千戶毋過上一人,上之必謹以實,當上弗上,不當上而上□□4
這條律文規(guī)定了社會人倫道德的基本要求,甚至做出了量化,對百姓日常行為和秩序進行塑造和規(guī)范,并督促地方官吏執(zhí)行。這些都是秦代國家對民間秩序進行細致入微的統(tǒng)一規(guī)劃,將其納入整齊劃一的軌道上,顯示國家權力的存在。
受客觀條件限制,中央集權效力的發(fā)揮還存在著一定限度,但全國統(tǒng)一的局面,為中央威權的發(fā)揮提供了前提,從這個角度看,二者也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比如統(tǒng)一之后,全國形成覆蓋各處的郵驛網(wǎng)絡,保證中央和地方政令信息的上傳下達。又如,法律可在全國范圍內(nèi)執(zhí)行:
廿六年三月壬午朔癸卯,左公田丁敢言之:佐
州里煩故為公田吏,徙屬。事荅不備,分Ⅰ負各十五石少半斗,直錢三百一十四。煩冗佐署遷陵。今上責校券二,謁告遷陵Ⅱ令官計者定,以錢三百一十四受旬陽左公田錢計,問可(何)計付,署計年為報。敢言之。Ⅲ三月辛亥,旬陽丞滂敢告遷陵丞主:寫移,移券,可為報。敢告主。/兼手。Ⅳ廿七年十月庚子,遷陵守丞敬告司空主:以律令從事言。/懬手。即走申行司空Ⅴ8-63
十月辛卯旦,朐忍秦士五(伍)狀以來。/慶半 兵手 8-63背5
旬陽縣公田吏需要賠償損失,即使遷任到遷陵縣,同樣也要追查到任職地。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法律的嚴肅性,維護了中央權威。
綜上,秦代中央集權制是與先前只尊周王為天下共主的分封制全然不同的新體制,因而需要將中央權威全面的傳導到基層社會。為達到此目標,除了建立起以中央為核心的制度框架外,還要在精神信仰、民眾生活等方面做出努力,在地方社會中體現(xiàn)出中央威權的無時、無處不在,成為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