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朝鮮王朝的土官制度

2021-04-09 08:37劉波
古代文明 2021年2期

劉波

關鍵詞:朝鮮王朝;職官;土官;權力秩序

朝鮮王朝職官系統(tǒng)從就職地點角度區(qū)分為三類,京官職、外官職和土官職,三類皆各分文武即東西兩班。中國學術界對朝鮮王朝國家機關體系雖早有關注,但偏于概略介紹,缺乏對其設置方式、分支結構和職權功能等問題的系統(tǒng)研究。韓國學術界對京官職、外官職體系與職能所做研究較多且深入,1然涉及土官的研究偏于梳理設置過程,對其職能、地位和除授方式等研究多有不足。2本文基于朝鮮王朝文獻,結合京官、外官情況,對朝鮮王朝土官的職能屬性、權力地位、選任方式進行細致考察,由此透視朝鮮王朝國家機關結構、功能的基本特征。

一、《經(jīng)國大典》中的土官

《經(jīng)國大典》是朝鮮成宗十五年(1484年)繼承太宗至世祖時期歷次官制改革成果基礎上頒布的國家行政法典,它損益國初陸續(xù)頒布的《經(jīng)濟六典》、《續(xù)六典》和《六典謄錄》中的法條,以吏、戶、禮、兵、刑、工“六典”體例重新更定當時文武兩班職官的組織架構和職事權限。3其中,“吏典”篇和“兵典”篇在收錄兩班職官時,將其分作“京官職”、“外官職”、“土官職”3類。根據(jù)這3種職官類型,可將它們身處的衙門稱作京官衙、外官衙和土官衙。

京官衙是置于王京漢城內(nèi),負責決策和處理各項政務的中央機關。成宗十五年,共設議政府等95個京官衙,官員分九品十八級,各掌職事。外官衙指分置于八道及轄下各府、州、郡、縣處理政務的地方機關。朝鮮地方行政采用“道”統(tǒng)府州郡縣之制,八道為京畿、忠清道、慶尚道、全羅道、黃海道、江原道、永吉道、平安道,共轄4府、4大都護府、20州、44都護府、82郡、34縣和141屬縣。1《經(jīng)國大典》規(guī)定,外官“階及遷官、加階、行守,并同京官”。2這提示二者雖然設置處所和具體職能上有所差異,但實為一體。

基于《經(jīng)國大典》所載成宗時期國家機關設置情況,可梳理出土官與京官、外官的主要差別。

第一,土官僅設立于永吉道和平安道的12處府州內(nèi)。京官衙置于王京,外官衙遍置于八道,而土官僅分布在永吉道的永興府、鏡城都護府、會寧都護府、慶源都護府、鐘城都護府、穩(wěn)城都護府、富寧都護府和慶興都護府,以及平安道的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義州和江界都護府,3其分布范圍位于朝鮮版圖的北部兩道。

第二,土官的品秩被限定在正五品至從九品范圍內(nèi)。土官按職事分為文、武兩班衙門和官職,但無論是衙門還是官職,它們的最高品級皆止于正五品。以永興府的土官為例,其文班衙門分置都務司(正五品衙門)、典禮署(從五品衙門)、諸學署(從六品衙門)、戎器署(從六品衙門)、司倉署(從六品衙門)、營作署(從六品衙門)、收支局(從七品衙門)、典酒署(從八品衙門)、司獄署(從九品衙門)、仁興部(從九品衙門)、禮安部(從九品衙門)、義興部(從九品衙門)和智安部(從九品衙門)共13個,都務司是品秩最高的正五品衙門。其中,都務司中的土官職置正五品都務1員、從六品堪簿1員、正八品管事1員,“都務”職的品級定于正五品。4 12處土官武班衙的組織形式皆是軍衛(wèi),平壤府設“鎮(zhèn)西衛(wèi)”,永興府設“鎮(zhèn)北衛(wèi)”,寧邊大都護府設“鎮(zhèn)邊衛(wèi)”,鏡城都護府設“鎮(zhèn)封衛(wèi)”,義州設“鎮(zhèn)江衛(wèi)”,會寧都護府和慶源都護府共設“懷遠衛(wèi)”,鐘城都護府、穩(wěn)城都護府、富寧都護府和慶興都護府共設“柔遠衛(wèi)”,江界都護府設“鎮(zhèn)浦衛(wèi)”。這些軍衛(wèi)中分置若干武職,鎮(zhèn)西衛(wèi)、鎮(zhèn)北衛(wèi)、鎮(zhèn)邊衛(wèi)和鎮(zhèn)封衛(wèi)各以正五品“勵直”為最高階武職,鎮(zhèn)江衛(wèi)、懷遠衛(wèi)、柔遠衛(wèi)和鎮(zhèn)浦衛(wèi)各以正六品“勵果”為首,其品秩皆未逾越正五品。

第三,土官有其獨立的散階體系。成宗時期土官職的文、武散階如下:

(文班)正五品,通議郎;從五品,奉議郎;正六品,宣職郎;從六品,奉職郎;正七品,熙功郎;從七品,注功郎;正八品,供務郎;從八品,直務郎;正九品,啟功郎;從九品,試仕郎。(武班)正五品,建忠隊尉;從五品,勵忠隊尉;正六品,建信隊尉;從六品,勵信隊尉;正七品,敦義徒尉;從七品,守義徒尉;正八品,奮勇徒尉;從八品,效勇徒尉;正九品,勵力徒尉;從九品,殫力徒尉。5土官職的散階截然不同于京官職和外官職,6說明土官職獨立于后兩者之外。這種制度設計表明土官職的特殊性,同時也提示出朝鮮職官類型和政治組織方式的復雜性。

第四,土官職的地位遜于相同品級的京官職和外官職。這從《經(jīng)國大典》關于各衙門用印規(guī)制中可見一斑,“(京、外衙門)五、六品,二寸一分;七品以下及土官都務司、都轄司,并長一寸八分,廣一寸三分。”1都務司是平壤府、永興府、寧邊大都護府和鏡城都護府的土官正五品衙門,而都轄司是義州等地土官正六品衙門,二者衙門印信尺寸未列入京官衙或外官衙中的五、六品之列,反而序于正七品以下,可見土官衙的地位在相同品級的京、外官衙前被減殺。此外,《經(jīng)國大典》還規(guī)定土官職向京官職遷轉時,需降一品除授:“土官職,遷官、加階、仕數(shù),同京官。六品以上加階……授京官時,降一品。兵曹同?!?可見土官職的地位被減殺之狀。

通過對《經(jīng)國大典》中土官記載的梳理,可對土官的特點進行總結:土官僅設立在永吉道和平安道部分府州,其品秩被限定在正五品至從九品范圍,地位又遜于相同品級的京、外官職。土官制度反映出朝鮮政治組織架構的復雜性。

朝鮮既在八道及諸府州郡縣設有外官衙及外官職,為何還要另立土官?

二、土官體系的設置沿革

高麗末期已在北部的和寧府與平壤府,以及南部的濟州設立土官。平壤府設土官的原因已不可考,和寧府土官是恭愍王(1351—1374年在位)趁元朝國力衰微向北拓進的產(chǎn)物,“和州……高宗時沒于蒙古,為雙城總管府……恭愍王五年,出師收復,為和州牧。十八年,升為和寧府,設土官”,3濟州土官是高麗肅宗十年(1294年)將耽羅(濟州島)改置為郡后,用當?shù)厥最I之子管治其民的舉措。《高麗史》載“(高麗)太祖二十一年,耽羅國太子末老來朝,賜星主、王子爵。肅宗十年,改乇羅為耽羅郡”,又云“(忠肅王五年,1318年)濟州民使用、金成嘯聚兇徒以叛,逐星主、王子。星主、王子奔告?!?

朝鮮開國時繼承高麗舊制,3地土官仍置不革。太祖至太宗初期依然向北拓進,5但未在新拓之地增置土官。綜觀這一時段,土官之制雖有所損益,但僅是調(diào)整衙門及品官的名號和組織規(guī)模。如太宗四年(1404年)改動濟州土官諸衙和品官的名號,“改濟州土官號:以東道千戶所為東道靜海鎮(zhèn),西道千戶所為西道靜海鎮(zhèn),都千戶為都司守,上千戶為上司守,副千戶為副司守,道知官為都州官。以星主為都州官左都知管,王子為都州官右都知管。

太宗末期,隨著咸吉道(永吉道)最高軍政長官都巡問察理使自永興府移駐咸州(咸興府),土官設置處所開始發(fā)生變動。太宗十六年(1416年),永興府土官衙及品官跟隨都巡問察理使遷至咸興府?!妒雷趯嶄洝酚洠骸笆瓯辏讨菽翞橄膛d府,乃降(永興府)為和州牧,置牧使、判官,罷土官”,“本朝太宗十六年丙申……都巡問察理使移司于此(咸興府),置土官?!?咸興府土官設立不久,吏曹判書黃喜上疏請求革除平壤府和咸興府兩地土官,提議仿照其他府州更置鄉(xiāng)吏,“平壤、咸興請如他府牧之例,革土官,置鄉(xiāng)吏為便,”太宗認為土官設立已久,或被明朝使臣贊許,否決黃喜條陳,“民之習于耳目久矣,仍舊可也。且平壤,上國使臣來往之地,不亦為觀美乎?革之未可”。8

世宗即位后,為防御北部建州女真,不斷在鴨綠江至圖們江(豆?jié)M江)流域南岸修筑穩(wěn)城都護府、會寧都護府等行城。9為充實邊鎮(zhèn)的實力,朝鮮獎授部分入居邊地者以“土官職”,以圖募民實邊。世宗二十四年(1442年)議政府所呈啟疏,表明咸吉道(永吉道)和平安道增置土官的原因是“補邊境虛耗”:

議政府啟:“咸吉、平安道,地廣人稀,野人逼居,侵掠邊民,無歲無之。且平安道境連上國,為國初面,朝廷使臣與本國入朝者,絡繹不絕。故以他道富強民戶,移徙入居,以補邊境虛耗之策,誠不得已也。其遷民慰悅之方,亦不可無也……誠宜特立勸勵之典。下三道與黃海道入居人內(nèi)……又于入居之后,考其才干,有可用者,差土官。其才干特異者,啟聞差軍官,愿從仕于京者,亦依他例施行。”從之。

世宗至文宗時期保留平壤府和咸興府土官,又在永吉道和平安道大規(guī)模增置土官,其脈絡分作兩條:第一條是在永吉道內(nèi),依次于慶源都護府(世宗九年,1427年)、吉州(世宗十五年,1433年)、2會寧都護府(世宗十六年,1434年)、鏡城都護府(世宗十八年,1436年)、鐘城都護府(世宗二十二年,1440年)、穩(wěn)城都護府(世宗二十三年,1441年)、慶興都護府(世宗二十五年,1443年)和富寧都護府(文宗元年,1451年)設置;第二條是在平安道內(nèi),分別在寧邊大都護府(世宗十年,1428年)、義州(世宗十四年,1432年)和江界都護府(世宗十八年,1436年)創(chuàng)置。在北部兩道大幅增置土官之余,濟州土官在此期間進行了調(diào)整。世宗二十七年(1445年),議政府據(jù)兵曹啟本上疏,稱濟州左、右都知管役使良民“有違于例”,請求革除濟州都知管,“濟州雖在海外……其州族姓稱為左、右都知管,至造印信,役使良民,非徒有違于例,民實受弊。請革都知管,收其印信,減其奉足之半,鄉(xiāng)中諸事,依他例京在所考察。千戶、百戶等職,沿邊各官通例,請仍其舊?!?世宗允準革除濟州左、右都知管。

世祖、睿宗和成宗三朝,不時對土官設置之所和土官組織方式進行整合。世祖三年(1457年),吏曹稱慶尚道和全羅道“土地之廣、人物之繁,倍于他道,而于大邑不設土官,誠為闕典。如慶州、全州本是御鄉(xiāng),須設東、西班五品以下土官”,4世祖允從吏曹之言。吏曹認為大邑設土官乃典制,但當時土官僅分布在濟州和兩道部分府州,其他諸道并未設置,其言夸大不實。吏曹為解決慶州和全州“人物繁忙”問題提議增置土官,其動機與世宗令土官“補邊境虛耗”的設計初衷相悖,正緣于此,世祖八年(1462年)吏曹和兵曹再上疏論及土官時,以諸道土官存在多寡不均、名號異同或不緊迫處設立為由,請求整合土官。世祖遂命厘定永吉道和平安道土官組織,又命革除慶州和全州土官。5上述故事于世祖十一年(1465年)在開城府再次復演。當年十一月,吏曹稱開城府是使臣往來之所,因無鄉(xiāng)吏處置接待事宜,請依平壤府和咸興府之例設立土官,“開城府本無鄉(xiāng)吏,而使臣往來都會之地,依平壤、咸興,設立土官?!?開城府設立土官四年后(睿宗元年,1469年),睿宗又命“開城府罷土官,置錄事十人、書吏二十三人”。7另外,世祖十二年(1467年),因李施愛發(fā)動叛亂,世祖遂降咸興府為咸興郡,并革當?shù)赝凉伲恢脸勺谠辏?470年),成宗又命永興郡升為永興府,再復設土官。濟州土官都知管在世宗末年被革除,至《經(jīng)國大典》頒布前夕,濟州土官武職亦被革除,8于是濟州土官不復存?!督?jīng)國大典》頒布后,土官的分布范圍和組織方式再未發(fā)生變動,而這種制度設計也延續(xù)到朝鮮末期。

三、土官的職能

如前所述,東、西道靜海鎮(zhèn)和左、右都州官分別是濟州土官的文、武衙門。太宗十六年,濟州都安撫使吳湜上疏,稱濟州東、西道靜海鎮(zhèn)職在“聚軍馬沿邊防御”,兩名都司守負責考察豢養(yǎng)軍馬,并兼管牧場之民,“濟州置郡之初……東、西道置靜海鎮(zhèn),聚軍馬沿邊防御,而東、西道都司守,各以附近軍馬考察,兼任牧場……又靜海鎮(zhèn)軍馬及牧場兼任數(shù)多職員,率其無知之輩,軍馬考察依憑,侵民作弊,或無時畋獵,搔擾殘民?!?世宗九年(1427年),濟州察訪金為民稱,左、右都州官職在與守令共同治理轄地事務,“濟州之地……旌義、大靜,居東、西二隅,牧官在其中,雖無土官,豈難治哉?而別置都鎮(zhèn)撫、東西都司、左右都州官,皆受印信,與守令并立。”2據(jù)上文世宗二十七年議政府請革除濟州都知管的啟疏,稱將都知管原本負責的鄉(xiāng)中諸事改由京在所考察,3“請革都知管,收其印信,減其奉足之半,鄉(xiāng)中諸事,依他例京在所考察。”綜觀可知,濟州土官都知管的職能是協(xié)助守令處理鄉(xiāng)里事務,西班武職則是參與沿邊防御。

朝鮮開國時,對平壤府和咸興府以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力較弱。如太祖七年(1398年)新置的慶源都護府(孔州),便在太宗十年(1410年)因軍力不濟被建州女真攻陷后廢置?!妒雷趯嶄洝酚洠骸疤嫫吣?,初置府于孔州,始號慶源……(太宗)十年,斡朶里酋長童猛哥帖木兒誘引深處野人入寇,殺府使韓興寶等,于是徙民戶,合屬鏡城郡,遂虛其地?!?世宗朝為防御女真,不斷在鴨綠江和圖們江南岸新置府州,雖然這些府州中相應分置外官職,但轄下卻缺乏輔其分理政事的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衙吏及鄉(xiāng)吏等配套組織。如寧邊大都護府在世宗十年創(chuàng)置,府使和判官也于當年新立,但直到世祖四年(1458年)方才添設六房衙吏。5世祖十一年,吏曹請于開城府設土官,其理由便是當?shù)責o接待使客的鄉(xiāng)吏,“開城府本無鄉(xiāng)吏,而使臣往來都會之地,依平壤、咸興,設立土官。”6成宗八年(1477年)時,吏曹稱當時平安道和永吉道(永安道)六房衙吏仍難以充差:“永安道六房知印、主事并一百二十八,平安道六房知印、主事并一百四十六,合二百七十四人。一時去官,非徒猥濫,兩界人物凋殘,一時充差為難?!?

在平安道和永吉道鄉(xiāng)吏不足的情況下,朝鮮將本應由鄉(xiāng)吏承擔的“六房”職事和鄉(xiāng)中事務交付給土官東班諸衙處理。世宗二十四年(1442年),開城府留守啟稱平壤府土官東班中的都府司各職品官也在奔走服役,“朝廷使臣初至平壤,城郭巍巍,人物繁庶,都府土官,各以其職奔走服役,庶無失宜”。8世宗三十一年(1449年),議政府和吏曹啟疏承認鏡城府土官行六房之任:

議政府據(jù)吏曹呈申:“咸吉道鏡城府人全慶等言:‘本以下三道鄉(xiāng)吏,永免鄉(xiāng)役,入居于此,除授土官,以供六房之任,仕路開通,皆懷感悅。自節(jié)制使移營鐘城以后,稱戶長、記官、將校、通引以使喚,非特仕路廢塞,雖至子孫,未免鄉(xiāng)役。乞設土官遞兒,以安新徙之民。然土官之職,不可遽設,后當更議,姑依富居縣例,以知印、主事稱號,以慰邊民之望。”從之。9

世祖八年整合永吉道和平安道土官時,以平壤府土官為例,劃分土官東班諸衙的名號和具體職掌?!妒雷鎸嶄洝份d:

平壤府:都府司總掌府中諸事……軍器署掌軍器、戎兵、機械諸事……典賓署掌供饋使客諸事……正設局掌宴享諸事……典禮局掌禮樂諸事,小處則兼掌使客供饋、宴享諸事……營作院掌營造帷幄、柴炭、炬草、鋪陳等事……諸學院掌儒醫(yī)譯學諸生供給、院舍修葺、劑藥、救病等事……典酒署掌酒醞酒亭諸事……仁興部掌東西兵農(nóng)、救荒、禁令諸事……禮安部掌南面兵農(nóng)、救荒、禁令諸事……義興部掌西面兵農(nóng)、救荒、禁令諸事……智安部掌北面兵農(nóng)、救荒、禁令諸事……信平部掌府內(nèi)兵農(nóng)、救荒、禁令諸事……司倉署掌看守倉廩、出納錢谷等事……收支署掌廩給出納諸事……掌膳署掌公衙供饋諸事……司獄署掌犴獄修葺、囚徒救恤等事……掌漏署掌奏時……10

都府司總掌平壤府中諸事,仁興部等“五部”管理民戶,司倉署、收支署負責錢谷出納,典賓署、正設局、典禮局、諸學院、典酒署、掌膳署負責禮儀和接待使客,軍器署負責兵器,司獄署掌刑獄,營作院負責修繕營造,這些衙門并非府州衙門中的“六房”,但職能卻與“六房”職事相吻合,證實上述諸衙是在“六房”缺失的情況下代其處理地方事務。

成宗二十二年(1491年),藝文館大提學魚世謙稱此前平安道置土官,是在鄉(xiāng)吏不足情況下為輔助監(jiān)司(觀察使)處理政務而設,“平安道無鄉(xiāng)吏,故以良人為土官,或為驍尉,所以嚴監(jiān)司體貌也。”1顯宗五年(1664年),徐必遠在卸任咸吉道(永吉道)監(jiān)司后致書閔大受,稱該道協(xié)助監(jiān)司酬應百務者皆為土官,又援引土官之言稱土官承擔府州衙門中的“六房”或知印職責,“土官,即六房及知印之謂也”:

此道規(guī)例,營吏則只主文書,至于舉行百事,皆在土官。而土官之苦如此,故人無愿入者。弟察見其弊后,問其變通之策,于土官中稍知人事者則答曰:“土官即六房及知印之謂也?!敝魇乱韵拢ㄔ┎灰酝凉俅蟾疟O(jiān)司之所與酬應百務者,皆是土官。

沿邊府州守令有守境之責,鑒于守令長期抵御女真而不得專治民政,朝鮮以土官西班職常往守御。世宗二十四年,世宗允準兵曹和平安道監(jiān)司啟疏,命土官千戶負責守御邊境:

兵曹據(jù)平安道觀察使關啟:“本道沿邊各官守令因防御最緊,不得專治民政,況知慈城郡事于虛空橋、知理山郡事于央土里、朔川府使于仇寧,相距數(shù)十里,常往守御,不顧民事。請于秋節(jié)損實及義倉征斂時,各以軍官及立番甲士有智勇者,定為頭目,并令土官千戶守御。各其守令五日一次,來往考察。”從之。

同年九月,議政府和兵曹啟請平壤土官依寧邊土官之例赴防,“寧邊土官,于江邊各處赴防。平壤土官,獨不防御,非徒勞逸不均。平壤戶數(shù)既多,閑良游手者亦眾,請自今平壤土官,亦令分番赴防,”4世宗允從。由此可知,土官武職參與邊境宿衛(wèi)。

土官的職能與鄉(xiāng)吏的職能相近,但與鄉(xiāng)吏亦有區(qū)別。首先,鄉(xiāng)吏不授品級,不獲俸祿,其承擔職責相當于一種服役。《經(jīng)國大典》“鄉(xiāng)吏”條規(guī)定,鄉(xiāng)吏逃役乃違律之舉:“連二代立役,則雖訴本非鄉(xiāng)孫,勿聽。二代立役,謂祖及父連二代鄉(xiāng)役者。厭本役而逃者,同類人捕告十人以上免役,二十人以上并其子免役;九人以下,則每一人免三年役。”5相比于鄉(xiāng)吏,土官職是品官,享有俸祿。太宗六年(1406年),西北面都巡問使趙璞請求改置平壤府土官之制,疏文稱:“平壤府司元數(shù),相考其數(shù),至六百余人受祿。故近處各官及平壤府外村接白丁,請托受職,規(guī)免軍役?!?又如太宗七年(1407年),太宗允準議政府詳定永興府土官田祿,命“五品每一員給六結,六品五結,七品三結五十卜,八品二結五十卜,九品一結五十卜,總計四百十五結?!?其次,鄉(xiāng)吏的政治地位要低于土官?!督?jīng)國大典》載鄉(xiāng)吏和土官在迎送京官職或外官職時的儀制差異:“鄉(xiāng)吏,公服,迎于五里亭,伏地。土官、校生,大門外迎送?!?鄉(xiāng)吏和土官在拜謁京官職或外官職的禮儀也有區(qū)別:“京、外官相見……土官、校生就階上,鄉(xiāng)吏庭下,再拜。”9上文中,開城府留守稱平壤府都府司品官“職奔走服役”,徐必遠稱“土官,即六房及知印之謂也”,他們只看到土官從事與鄉(xiāng)吏相近的服役活動,卻未關注到國家令土官代行鄉(xiāng)吏職事的原因。

四、土官的除授與遷轉

朝鮮國初在平壤府、永興府和濟州設立土官。太宗六年和太宗七年,西北面都巡問使趙璞與議政府分別上疏請求改置平壤府和永興府土官之制。1據(jù)此推測,兩地高級土官應由議政府或以宰臣臨時差出的都巡問使啟聞,待國王允準后除授。濟州土官的除授方式與其他兩地稍有差異。太宗十一年(1411年),濟州星主之后、前總制高鳳禮上疏稱左都知管為其世襲職,乞請其子高尚溫襲職?!短趯嶄洝份d:“命濟州人高尚溫襲世職。前總制高鳳禮上言:‘濟州都州官左都知,臣之世職也。乞代以長子尚溫。從之?!?史籍中未載右都知管的除授方式,因左、右都知管在高麗時期分別稱作星主和王子,朝鮮建國后他們又是左、右都州官的最高長官,推測右都知管也是由國王任命的世襲職。東、西都司守是濟州東、西靜海鎮(zhèn)的最高長官,他們的除授定式不詳,但據(jù)太宗十一年“以前護軍文方寶代高鳳智,為濟州靜海鎮(zhèn)都司守”的記載,3可知都司守是國王任命的非世襲職。都司守之下還有千戶、百戶等武職,他們則是由濟州守令差授。太宗十年(1410年),濟州敬差官趙源啟本稱:“濟州百戶、千戶,從其守令差定。至有司直、副司直趨過于前,踞床不為禮,故土人輕王爵重土官,是以無子弟愿從仕于朝者?!?/p>

太宗時期進行官制改革,將議政府權力分割至“六曹”,吏曹和兵曹由此確立銓選職能。國家權力運行機制進行調(diào)整后,土官除授之法也發(fā)生變動,它表現(xiàn)為授土官職者先經(jīng)本道或本州最高軍政長官擬差,待銓曹核實啟聞后除授。如《世宗實錄》載世宗十一年設立寧邊府土官武職時,由平安道都節(jié)制使擬定差授者,兵曹承國王教旨差下:

平安道都節(jié)制使具寧邊府設立條件以啟:“一,宣德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兵曹受敎內(nèi):‘寧邊府亦依平壤府例,量加西班土官之職,使邊民樂于趨赴,以成巨鎮(zhèn)。今考平壤府西班各品之數(shù)……請依此例,擇可任者差下……”命下兵曹。

又如文宗元年(1451年),兵曹請改授濟州土官除授之法,文宗命濟州安撫使擬差土官后報兵曹,待兵曹啟聞后差下?!段淖趯嶄洝酚洠骸氨軉ⅲ骸疂萃凉侔賾?、千戶,安撫使擅便除授,實為未穩(wěn)。乞依《元典》,安撫使望報兵曹,兵曹依平安、咸吉道土官例,啟聞差下。從之。”6成宗頒布《經(jīng)國大典》時,濟州土官已被革除,它繼續(xù)規(guī)定平安道和永吉道土官由觀察使和節(jié)度使擬啟,“觀察使以本道人擬啟,西班則節(jié)度使”

京官職或外官職須經(jīng)文、武國試或六品以上顯官薦舉后方可除授,而土官職卻不以科舉出身進行選拔。《經(jīng)國大典》明文規(guī)定,即便未經(jīng)科舉的義州譯學生徒亦可授任,“義州譯學生徒,仕多者,二人亦授(土官職)?!?土官的選拔標準為何?吏曹和兵曹又按何種尺度進行覆核?居于土官設立之地的“土人”或“土著”是授職者必須具備的條件,這也是土官被稱“土”的原因。世宗十一年,左司諫柳孟聞批評咸興府和平壤府以“非土著”除授土官,“近年以來,咸興、平壤府,其土官除授……又以非土著者濫差土職,以為仕進之階……臣等愿土官除授,一依成法……儻有窠闕,薦土人有材干者,并錄其居處與父之姓名,然后銓曹更加核實?!?《經(jīng)國大典》頒行后,規(guī)定擬差土官者需“本道人”:“觀察使以本道人擬啟,西班則節(jié)度使?!?/p>

土官設立之地,并非人人皆可授土官職。土官的設置目的在于增強邊地府州處理地方事務的能力,從他處“自募入居者”是除授土官的主要方式。如世宗十五年,世宗允準賞除自忠清、江原、慶尚、全羅等道遷入慶源和寧北鎮(zhèn)的良民和鄉(xiāng)吏以土官職:

兵曹啟:“今設(咸吉道)慶源、寧北鎮(zhèn),姑筑壁城,設置土官……如本道可徙民戶,未滿二千二百戶,則忠清、江原、慶尚、全羅等道自募入居者,良民則賞以本處土官職,鄉(xiāng)驛吏則永免其役……”從之。

此外,本地之人也可通過孝廉、軍功和“遞兒”等多重途徑除授。1如世宗十三年,平安道碧潼郡幼學崔常淵孝敬父母,世宗特命土官敘用。2又如世宗十八年(1436年),世宗傳旨平安道都節(jié)制使,命探察女真軍情者除土官職:“傳旨平安道都節(jié)制使:越江深入賊境,體探賊變,有功于國者,或土官或京職,從自愿除授?!?“遞兒”原指子襲父職,但土官遞兒并非體現(xiàn)職位的世襲,它只是土官之子獲取職事的一種方式,且受職者既不在本地任職,品級也按例降一階。4《世宗實錄·地理志》載世宗時期慶源都護府和會寧都護府土官遞兒定式:慶源都護府土官職共83員,遞兒20員赴慶興都護府,“本府土官,東班八品一,西班司直一、副司直一、司正三、副司正三、司勇五、隊長二、隊副四,遞兒凡二十,分給于慶興府西班,仍稱柔遠衛(wèi)”;5會寧都護府土官職共98員,遞兒29員赴鐘城都護府,“本府土官東班六品一、七品一、八品二、九品二、西班司直二、副司直二、司正三、副司正三、司勇五、隊長三、隊副五,遞兒凡二十九,分給于鐘城府西班,仍稱懷遠衛(wèi)。”

吏曹和兵曹定期考核各級官吏,被考核者憑政績優(yōu)劣褒貶遷官,此制稱作“都目政”。朝鮮開國后,中外各級品官在每年由吏曹和兵曹主導的都目政后遷官,太宗十六年又將都目政調(diào)整為每年兩次。7因遷官過勤而政事廢弛,世宗即位后命施行久任法,即規(guī)定各級官員遷官前的最低任期。其中,京官職和外官職任期為一年至60個月有差,土官職則需仕滿三年。世宗十一年,左司諫柳孟聞援引《六典謄錄》該法條批評平壤府和咸興府土官濫遷,稱土官職以三年為遷官定式:“謹按《六典》,土官除授之法,以寅、申、巳、亥為式年,蓋欲久其任,而專其務也?!?世宗時期在永吉道和平安道增置土官后,更定諸地土官職以30個月為準遷轉。《世宗實錄》載世宗二十一年以平安道之例更定咸吉道(永吉道)土官職任期:“吏曹據(jù)平安道觀察使關啟:‘平壤、寧邊、義州土官,請依咸吉道土官例,謹勤奉職滿三十朔者,加資遷轉。從之?!?《經(jīng)國大典》頒行后,規(guī)定土官職參照京官職仕日遷轉:“(土官職)遷官、加階仕數(shù)同京官。六品以上加階,則倍”,10而京官職遷官前的任期為360至900日不等:“(京官職)六品以上仕滿九百,七品以下仕滿四百五十,遷官,又加階。無祿官,仕滿三百六十而敘。

土官職若被貶則直接去官,若升任時主要在其資階框架內(nèi)由低品向高品遷轉。世宗十九年(1437年),世宗允準司諫院啟本,命土官職必按其資階遷轉,定為恒式:

司諫院啟:“今咸吉、平安道各官土官受職人內(nèi),或以隊副,或以白身為副司正。且以從八品為從七品,以從七品為從六品,以從六品為從五品。如此超等受職人,頗多有之。土官,非添設雜職之例也。五品則準朝官六品,以此遞降,而別無功勞者,以一時人情,薦望超授,官爵冒濫,誠為未便。上項濫授官爵人,令主掌曹改正。今后土官受職人,都目當次人外,循資敘用,以為恒式?!睆闹3r中前期,諸處土官職的最高品階被限定在正五品以下,他們?nèi)粲錾味Y階盡時則去官。英祖二十二年(1746年)頒布的《續(xù)大典》補充規(guī)定,土官職雖資盡,但需年滿60歲方可去官,“土官,雖去官當次,年滿六十,方許去官。

世宗時期還規(guī)定,土官職中如有才干特異者,由觀察使薦舉后向京官職或外官職遷轉。世宗三十年(1448年),議政府上啟本,世宗允準

“咸吉道咸興土官內(nèi)才干特異者,令監(jiān)司薦望,京、外官敘用。”1因土官職的地位遜于京官職和外官職,世宗還命土官職向京官職或外官職遷轉時,需降一品除授,“以土官五品,準朝官六品,以此遞降其位次,各從從品之末?!?及至成宗朝,土官職遷轉京官職時例降一品之法未變?!督?jīng)國大典》載:“(土官職)授京官時,降一品。兵曹同?!?朝鮮典制雖然允許土官職在特定情況下向京官職或外官職遷轉,但通過此法除授者寥寥無幾,它并非是土官遷轉的主要方向。

五、結語

朝鮮的土官是設立在部分府州,主要負責協(xié)助當?shù)刈罡哕娬L官處理地方事務的一類官職。朝鮮開國初期繼承高麗舊制,在濟州、平壤府和永興府3地設置土官。世宗即位后,鑒于永吉道和平安道大部疆土未經(jīng)開發(fā),為防御建州女真,于是在鴨綠江至圖們江南岸大量修筑行城。因新置邊地行城實力孱弱,朝鮮主要通過獎授遷移入居者以土官職,進而達到募民實邊的目的。世宗朝大規(guī)模增置土官后,其后又經(jīng)文宗、端宗、世祖、睿宗和成宗五朝調(diào)整,最終多地土官被革除,僅分布于永吉道和平安道12地府州。

濟州設立土官,是朝鮮延續(xù)高麗中后期將耽羅納入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后施行的舉措。濟州土官被革除前,其文職主要是協(xié)助守令處理鄉(xiāng)中諸事,而武職則是參與沿邊防御。永吉道和平安道土官的職能是補充邊地府州的行政能力,即在“六房”衙吏和鄉(xiāng)吏不足的情況下,負責輔助本道軍政長官處理邊地軍政事務。

土官職作為品官,亦有除授和遷轉之法。濟州土官被革除前,都知管和都司守皆由國王任命,而千戶和百戶等職則在吏曹和兵曹銓選職能確立后,與永吉道和平安道的土官分別由本地最高軍政長官擬差,并經(jīng)吏曹和兵曹承王旨差下除授。欲授土官職者,需先滿足入居永吉道或平安道的條件,入居者可通過自他道遷入、才能、軍功等多種途徑獲授土官職。土官職每半年參與考課褒貶,仕滿固定任期后遷轉,然遷轉主要是在其資階框架內(nèi)展開,若向京官職或外官職遷轉時,則降一品授職。

以往學界在探討朝鮮職官制度時通常僅列出京官職和外官職兩種職官類型,本文通過對土官制度的梳理,認為,雖然土官職的分布范圍與外官職存在部分重疊,但它在國家政典中擁有獨立的衙門組織、文武職事和資階體系,是朝鮮設置的一類職官。土官職的品秩被嚴格限定在正五品至從九品范圍,地位遜于相同品級的京、外官衙及官職,且向京官職或外官職遷轉時需降一品除授,它顯示出朝鮮政治組織間也存在等級權力的差異性,而這正是國家權力秩序結構層次特征的生動表現(xiàn)。

與朝鮮同時代的明清中國亦施行土司制度,二者雖然總體稱謂類似,但設立目的和具體內(nèi)涵存在重要差別。明清兩朝授予一些邊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首領以土司官職,令其在服從中央管轄權前提下自行管治轄下土地與人口,其位世襲,主要體現(xiàn)出以流官治理州府郡縣而以土司主導邊疆地域事務的區(qū)域差異性。朝鮮王朝則是在外官職主導府州政務的框架下,選授地方之民以土官職,令其協(xié)助處理邊地的鄉(xiāng)里事務。朝鮮的土官職在選授時不強調(diào)民族屬性,其位不世襲,它主要體現(xiàn)的是權力秩序結構中的層級支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