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桃
(西南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重慶 401120)
近年來,隨著民事活動、經(jīng)濟活動的增多,以及刻章技術印油生產(chǎn)技術的精進。偽造者通過利用蓋印印文的空白紙張或事后偽造文件的方式來制造一些虛假證據(jù),從而獲取不當利益。在進行鑒定活動中,應秉持著先無損后有損的檢驗原則,通過確定印章印文時段性特征來鑒定蓋印時間的鑒定需求也越來越多。本文將結合一些常見通過歷時性蓋印特征確定材料形成時間的案例分析,對類似形成時間案件鑒定進行一些討論。
1.案情
江蘇省某法院因在審理譚某與某保險公司某支公司勞動爭議糾紛一案過程中,雙方對出示的一份標稱時間為2013年9月11日并于落款處加蓋某保險公司公章的《賠償協(xié)議》的形成時間產(chǎn)生異議,聯(lián)系法院補充提供了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用印申請單》以及《關于申請***的指示》上依次蓋取的同名印文樣本(下稱樣本印文),通過對這一階段印文印油分布特征、圖文形態(tài)變化特征的分析確定檢材印文的蓋印時段。
2.檢驗
該《賠償協(xié)議》落款甲方處“某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某公司”紅色印文(下稱檢材印文)中心五角星上有1處露白痕跡,而送檢的樣本印文中,加蓋日期為“2013年7月17日”至“2014年2月27日”之間的樣本印文,中心五角星有1處露白痕跡;加蓋日期為“2014年3月14日”至“2014年7月23日”,中心五角星有2處露白痕跡。即檢材印文蓋印時間應早于蓋印日期為“2014年3月14日”的樣本印文(見圖1)。
圖1 附著物及印面結構特征
3.分析
根據(jù)印章的印面結構和印面附著物的變化規(guī)律性,通過對被檢驗印文與該印章印文的歷時樣本的比較檢驗,以印文的可變性印跡的異同,推斷檢材印文的蓋印時間。在本次檢驗中,印文的歷時樣本,展示了該印章依時間順序蓋印的印文特征的變化,檢驗結果顯示檢材印文不應是其標稱時間蓋印形成,在現(xiàn)有樣本條件下,判斷其蓋印時間應在“2014年2月19日”至“2014年3月14日”之間。
依據(jù)上述通過印章的印面結構和印面附著物的變化規(guī)律性特征的檢驗及分析,通過對這一階段印文印油分布特征、圖文形態(tài)變化特征的分析確定檢材印文的蓋印時段,再結合本案基本案情綜合分析,檢材印文蓋印時間并非標稱落款時間,而是晚于標稱蓋印時間形成。
1.案情
而在汪某與張某等買賣合同糾紛中,張某出具了“2009年10月12日”的《委托書》,以此為據(jù)想賴掉雙方間的賬款。為了審明案件事實,委托方委托對該《委托書》的形成時間進行檢驗。
2.檢驗
該《委托書》上的檢材印文系蓄油型印章紅色印油蓋印形成,印文色澤基本均勻,圖文特征清晰可辨。而送檢的同名樣本印文中蓋印時間從2009年至2015年,不同時間段的樣本印文反映出明顯的印面歷時蓋印特征變化。其中2009年至2012年4月11日的樣本印文除印面固有的漏白防偽印跡外,其他筆畫及中心五角星圖文清晰完整;2012年5月7日起的樣本印文中心五角星順時針第三個角出現(xiàn)局部缺失痕跡;2012年9月5日起的樣本印文的中心五角星出現(xiàn)橫向條狀漏白缺失痕跡,順時針第二個角出現(xiàn)月牙狀印面漏白缺失痕跡,順時針第五個角出現(xiàn)點狀印面漏白缺失痕跡。上述漏白缺失痕跡從出現(xiàn)起,隨印油量多少其面積和邊沿清晰程度有一定的變化,但位置和形態(tài)基本穩(wěn)定。
將檢材印文與樣本印文進行比較檢驗,發(fā)現(xiàn)檢材印文在中心五角星上的印面漏白缺失痕跡的位置、形態(tài)與2012年9月5日以后的樣本印文反映相同(見圖2)。
圖2 使用過程中磨損特征
3.分析
蓄油型印章在使用、保存、蓋印等過程中,因使用或與其他物體的磕碰、摩擦等因素,會逐步導致印面的物理缺損,這些物理缺損部位會造成所印面文字筆畫、線條、圖案、邊框的磨損、殘缺、變形等,而且一旦出現(xiàn)是不可逆轉的,所蓋印文隨著印章印面變化,出現(xiàn)階段性的蓋印特征,印章印文的歷時蓋印特征檢驗是印文形成時間鑒定的形態(tài)學檢驗基本方法。
鑒定活動是一種科學認證的過程,在對儲油型印章印文階段性鑒定實踐中,通過對連續(xù)性的蓋印樣本印文的特征系統(tǒng)分析,確定是否屬于印文歷時性特征,再與檢材印文進行系統(tǒng)比較分析從而判斷其蓋印時段特征。下面將從幾種常見的印文歷時性特征分別進行闡述。
現(xiàn)在常見的光敏印章及翻轉印章均可歸類為自儲油類印章,使用一段時間后注油一次,兩次注油期間加蓋的印文會有顏色的深淺、色調(diào)變化,以及印油滲透后的淤積位置、彌散方向不一樣,等等。這些特征有可能呈周期性出現(xiàn),通過對此特征的判斷,亦可對其蓋印時間進行判斷。
印面附著物特征是指在印面上沾染了灰塵、雜質(zhì)、毛屑等細小異物,這些異物在印文中形成的印面印跡特征,多出現(xiàn)于筆畫較密集的位置,其有可能會隨著印章使用脫落與變形,從而反映印章使用過程的客觀時段特征。[2]此特征與印章疵點特征不一樣,在使用其作為階段特征時應注意加以區(qū)別。前文案例一中便是通過對印面附著物特征的出現(xiàn)以及印面變化規(guī)律特征來識別檢材印文蓋印時間段。
印章的常態(tài)使用,表面可能會發(fā)生磕碰、摩擦,從而導致印面文字筆畫、線條、圖案、邊框的磨損、殘缺、變形。這與印泥分布不均、蓋印不實或襯墊物不平整導致的虛質(zhì)變化不同,它具有缺損部位表現(xiàn)集中、印文永久性缺損等特點,是一種不可逆的變化。[3]如案例二中五角星的露白缺失特征即屬于使用過程中產(chǎn)生的殘缺特征,而該缺失特征也會隨著印章使用時長產(chǎn)生變化。
如今的印章墊厚度較薄、材質(zhì)較軟,一次注油可連續(xù)蓋印上百次,歷時幾個月不等,故會因老化而產(chǎn)生局部性細節(jié)性變化,導致文字筆畫變形、發(fā)虛,印墊的皺縮也會導致文字位置的細微變化,因印章老化形成的特征亦屬于不可逆轉的。
在通過印文歷時性特征判斷蓋印印文形成時間時,應注意綜合分析特征是否屬于歷時性特征,將檢材印文與收集到的大量印文樣本一同比對分析,把握該變化特征出現(xiàn)的原因、規(guī)律,綜合案情分析,從而為判斷其蓋印時間提供可靠依據(jù)。同時也應注意到一次連續(xù)性蓋印形成的特征。鑒定活動是一種科學、客觀的求真過程,在遵守程序合法的前提下,要綜合分析,去偽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