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倫
內(nèi)容摘要:“斷腸”作為《天凈沙·秋思》的詩眼,統(tǒng)領(lǐng)了全篇十一個意象,使全文意象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文中所有意象都是指向“斷腸”之情。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斷腸”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羈旅飄零之愁、思親懷鄉(xiāng)之苦、時間傷感之痛、前途未卜之悲以及仕途坎坷之哀。正是由于“斷腸”之情的開放性,才使得《天凈沙·秋思》成為藝術(shù)經(jīng)典名篇。
關(guān)鍵詞:“斷腸” 意象 情感
《天凈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獨具魅力的小令,歷來被視為藝術(shù)經(jīng)典名篇,也一直被收錄于各版本語文教材中,全曲僅用5句28個字就用凝練的語言勾勒出一幅秋日夕照圖。全曲意象的有機組合,語言的凝練性,風(fēng)格的頓挫有致,情感的開放性,帶來了一種“語盡而意無盡”的藝術(shù)效果。難怪近代學(xué)者王國維稱贊此篇“寥寥數(shù)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于此?!盵1]
中國的古詩詞鑒賞向來有“詩眼”一說,或明示情感,或點明主旨。[2]詩眼是承載起全篇意象,它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達,也是詩中意象想要傳達的意境?!短靸羯场で锼肌纷詈笠痪洹皵嗄c人在天涯”中的“斷腸”就是全篇的詩眼,統(tǒng)領(lǐng)著全篇的十一個意象,把全篇十一個看似毫無聯(lián)系的意象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幅整體的畫面。整一首小令,以“斷腸”之情為中心,輻射到全篇的十一個意象,賦予了十一個意象獨有的感情,反之,十一個意象所想要表達之感情正是“斷腸”之情?!短靸羯场で锼肌纷鳛橐皇椎湫偷慕杈笆闱樵姡ㄟ^各種肉眼所見之意象以及心中想象之意象,通過“斷腸”來表達詩人的情感狀態(tài),倘若沒有“斷腸”二字,《天凈沙·秋思》只能算是一篇簡單的寫景詩,不能算得上是一首抒情詩,恰恰正是因為末句“斷腸”二字,烘托了全篇的意象,使得全部意象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有了情感的邏輯,把每一個意象都賦予了作者的感情,正是因為“斷腸”才使得十一個意象做到“形不散而情不散”。往往一篇好的詩歌能夠以情感意脈貫穿于全篇的意象中,而由多個意象連接而成的情感意脈最終指向“詩眼”。詩人情感狀態(tài)的變化通常都是借助詩中意象來傳達的,《天凈沙·秋思》中無論是“枯藤老樹昏鴉”還是“古道西風(fēng)瘦馬”,抑或是“小橋流水人家”,所有意象的組合傳達出詩人孤獨、凄涼、絕望、無奈的情感狀態(tài),而這些情感狀態(tài)最終都指向了“斷腸”,整一首小令作者最后一聲“斷腸”的喟嘆,把抑制之情噴發(fā)出來,向讀者無聲地訴說著孤獨絕望之情。
“斷腸”二字作為《天凈沙·秋思》的詩眼,向讀者傳達詩人的復(fù)雜情感,統(tǒng)領(lǐng)著全文意象,使全文意象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實《天凈沙·秋思》除了意象的有機組合使其成為藝術(shù)經(jīng)典外,還有其“斷腸”具有極大的解釋和想象空間,詩人開放性的情感賦予了讀者無限的想象。通過對《天凈沙·秋思》的字詞解讀,發(fā)現(xiàn)詩人的“斷腸”之情蘊含了羈旅飄零之愁、思親懷鄉(xiāng)之苦、時間傷感之痛、前途未卜之悲以及仕途坎坷之哀。
一是羈旅飄零之愁。小令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道破詩人是作為一個飄零之客流浪于天涯?!爸抑?,寄我之思”,詩人所見之景正是詩人情感上的呈現(xiàn),詩人在羈旅途中看到枯藤老樹昏鴉,看到古道西風(fēng)瘦馬,看見夕陽西下,這些意象道出了詩中游子之愁?!叭嗽谔煅摹敝械摹叭恕眱H僅是指詩人自己嗎?抑或是,抑或不是,但是“斷腸”之情毫無疑問的是詩人所發(fā)出的一聲喟嘆。老樹上纏滿了藤蔓,那藤蔓不知枯萎多久了,烏鴉外出覓食而歸,而這枯藤老樹正是烏鴉的棲息之地,眼前的枯藤、老樹、昏鴉尚且有定居之地,互相依偎,反觀詩人自己,作為一個飄零之客,流浪天涯,異域奔波,居無定所,不禁在這蕭瑟黯淡的氛圍下感到陣陣悲哀,透露出羈旅行役之人的愁緒。眼前之景除了枯藤、除了老樹、除了那嘶叫的烏鴉外,還有那羸弱的瘦馬在荒涼的古道上迎著秋風(fēng)而行,身邊的馬匹遲緩沉重羸弱,更何況人呢?夜幕降臨,夕陽西落,天地逐漸歸于沉寂,路上的行人逐漸減少,面對此景詩人卻是覓宿無門,思歸無望,把詩人飄零在外的辛酸,孤苦與凄涼全盤托出,也把詩人流浪已久的境況一一道出,不禁悲涼、惆悵、孤獨之感更深一層,“人在天涯”更是說明羈旅之途尚有很長,伴隨羈旅的愁緒更是永無止境。飄零在外,異域奔波,路途蒼茫,心中之感自然而然是“斷腸”。
二是思親懷鄉(xiāng)之苦。家鄉(xiāng),親人是流浪天涯的飄零之客最為思念之物。比如“茂苑人歸,秦樓燕宿,同惜天涯為旅”(《齊天樂·新煙初試花如夢》宋代吳文英),“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灞上秋居》唐代馬戴)等許多詩詞都表明流浪之子最為思念的是思念親人家鄉(xiāng)。正如題目所言“秋思”,飄零在外,悲秋之際,詩人秋天自然而然是思歸,但是迫于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卻不能歸??萏倮p老樹,這是對詩人的自諷,老樹尚且有枯藤相伴,而詩人卻獨自一人,身邊無一親近之人,不由得想起遠方的家人,黃昏時分烏鴉覓巢而歸,這不僅是一種自然的現(xiàn)象,更是對詩人的一種提醒,提醒詩人加快行程趕緊回家。“小橋流水人家”的回憶之景更是刺激了詩人心中的思親懷鄉(xiāng)之情。詩人在至元二十二年到至元二十四年(1285年-1287年)間曾擔(dān)任江浙行省務(wù)官,那時有親人和知己相伴,溪水潺潺,炊煙裊裊,生活何其悠哉,一派溫馨靜謐的場面,反觀現(xiàn)在,遠離家鄉(xiāng),獨自飄零,那種悲苦、孤獨、惆悵之情不禁涌上心頭?!肮诺牢黠L(fēng)”是詩人感到物是人非之悲感的體現(xiàn),家鄉(xiāng)也有類似的古道,這個季節(jié)想必也是吹著西風(fēng),可如今卻在異域看到這景象,“瘦馬”更是側(cè)面暗示詩人難以回到遠方的故鄉(xiāng),難以見到親人和知己。“人在天涯”最終告示詩人羈旅之路尚有很長,家鄉(xiāng)只是想象的遠方罷了,歸家的時刻遠不可知。小令中幾種意象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有致,最后一聲“斷腸”把壓制已久的思親懷鄉(xiāng)之苦噴發(fā)而出,感情一發(fā)不可收拾。詩人生活在對漢人充滿歧視的元朝,一生仕途坎坷,一身抱負無處施展,抑郁不得志,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流浪于天涯,其實對于詩人來說,羈旅之苦和思家之苦并不是最“斷腸”的,歸與不歸的矛盾中的煎熬才最是令人“斷腸”。[3]
三是時間傷感之痛。中國古代文人集傷春悲秋于一身,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在文學(xué)史上意蘊無窮,無論是感情爆發(fā)力還是藝術(shù)魅力都給讀者一種震撼。秋風(fēng)掃落葉,秋天是一年四季中生命跡象開始衰敗的季節(jié),寓意著萬物即將進入沉寂,生氣已是不在。《天凈沙·秋思》運用了十一個意象,每一個意象都加以形容詞修飾,這十一個意象無不透露著時間的流逝。首句“枯藤老樹昏鴉”用“枯”、“老”、“昏”把“藤”、“樹”、“鴉”進行修飾,藤是枯萎的、樹是年老的、烏鴉也是到了黃昏衰頹的年紀了,這些形容詞都暗示著生命即將終結(jié)?!暗馈笔枪爬系模藿ǖ臅r間是非常長遠的,也意味著在經(jīng)過不斷地踩踏下已是破敗不堪了,“馬”是瘦的則是暗示已經(jīng)在路途上行走很久了,離開家鄉(xiāng)已經(jīng)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了,不論是“古道”還是“瘦馬”都表示著時間之長久?!跋﹃栁飨隆?,夕陽降落,夜幕降臨,夜晚已進入倒計時了,驟不及防天要昏暗,夕陽的迅速下沉告訴了在外游子時間的匆匆。小令中的每一個意象都在訴說著時間的匆匆,詩人切身感受到時間對他的催趕,時刻感受到眼前所見的各種意象暗示他時不待人,樹藤不會因為詩人的眷戀而停止生長,夕陽不會因為游子覓宿無門而停止下沉,詩人并不是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感到傷痛,而是因為在生命逐漸衰竭的面前自己無能為力而感到傷痛。詩中多個意象表明了詩人在面對時間的摧殘和蹂躪而感到絕望和傷感,面對時間的流去時而感到無能為力和無奈,讀者每每讀到此處,都會感覺到一種生命力的衰竭卻又無法挽回的衰痛之感。
四是前途未卜之悲。從意象的空間關(guān)系來看,詩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可以看做是遠去之景。從“枯藤老樹昏鴉”的近景到“人在天涯”的遠去之景,鏡頭的聚焦逐漸變得發(fā)散,畫面感逐漸模糊,給人一種無限延伸且不見盡頭的畫面感。黃昏時分烏鴉尚且知道要回枯藤老樹,紅日也知道東升西落,可是唯獨詩人卻迷失在羈旅行役中,“人在天涯”的模糊感更是暗示出詩人對于前途未卜的悲苦。詩人在哪里?他在“天涯”,“天涯”何處,恐怕連詩人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知道自己是這“天涯”畫面上的一點,身居何地,未來該往何處,詩人也無法給出回答。詩人作為一個飄零之客,“何時是歸期”?“何處是歸程”?才是詩人他的真是寫照,羈旅他鄉(xiāng)異域,前途一片渺茫,究竟該往何處去?詩人的前途未卜之悲不僅僅指的是羈旅途中的一片渺茫而引起的凄涼孤苦,更是他對未來人生前途未卜的一聲慨嘆。馬致遠青年時期追求功名,對"龍樓鳳閣"抱有幻想,但仕途多舛,經(jīng)歷了蒙古時代的后期及元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前期,其政治抱負一直沒能實現(xiàn),而后辭官歸隱。面對職場的黑暗,詩人一生抱負不能實現(xiàn),離開官場后未來的人生何去何從,只剩茫然。不管是羈旅行役的前途未卜,抑或是人生的前途未卜都體現(xiàn)了詩人的“斷腸”之情,正是因為對前途的迷惘,對未來的不可知才會使得詩人自然而然的產(chǎn)生悲痛之情。何日歸期?何處歸程?詩人自己都不知道,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只能一直的走下去,因為這是他自己無法逆改的命運。
五是仕途坎坷之哀?!耙晕矣^物,故物皆著我只色彩”,作者心中原本有情緒,見到自然的景物,就會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賦予到其中,結(jié)果這些景物也似乎有了情感。[4]詩人眼前之景和心中想象之景產(chǎn)生了明顯的對比,這是詩人在把自己曾經(jīng)的美好生活和現(xiàn)之狀態(tài)進行對比。詩人青年時期追求功名,經(jīng)歷了蒙古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時期,無法擺脫異族統(tǒng)治下被奴役的悲哀命運,他的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徒有一身才華抱負卻無法施展,而后辭官歸隱,漂泊于天涯。回憶曾經(jīng)的小橋流水人家,年少時的濟世情懷已然不復(fù)存在,對比現(xiàn)在的自己懷才不遇,仕途無望,不禁覺得一陣悲哀凄涼,由此所看之景皆是毫無生命力的景色,眼中之景皆是蕭瑟、蒼涼、黯淡。古代文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濟世情懷與長期封建牢籠的思想鉗制、仕途坎坷曲折的矛盾決定了這個群體的命運悲劇,當濟世情懷的歷史使命無法實現(xiàn)時,他們被迫回歸自然,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書寫來寄寓人物的主觀情思。[5]詩人離開官場,羈旅于天涯,看見藤蔓,看見樹木,看見烏鴉,看見小道,皆用毫無生命力的形容詞來修飾,既是詩人對這種悲慘命運的無奈,也是對官場的黑暗的一種控訴,末句“斷腸”二字是詩人面對仕途坎坷的一聲絕望的哀嘆。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通過意象的組合淋漓盡致的把詩人絕望于窘境、無奈于現(xiàn)實的“斷腸”之情表現(xiàn)出來,整一首作品,每一個意象的運用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而這些意象所抒發(fā)的感情最終都是指向“斷腸”。不管是羈旅之人睹物思情也好,還是感嘆時間流逝也好,抑或是哀嘆前途也好,都是詩人“斷腸”之情的投射。詩眼“斷腸”收攝全篇意象、畫面與情感,把十一個意象融化成一副秋日夕照圖,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一幅圖就會有不一樣的情感,就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天凈沙·秋思》之所以在眾多秋思題材詩歌中成為藝術(shù)經(jīng)典,正是因為其開放性以及感情解讀的多元性。
參考文獻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石了英.意象有機組合的奧秘——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新解[J].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2019.
[3]石了英.《天凈沙·秋思》何以“深得唐人絕句妙境”[J].語文建設(shè),2019,417(09).
[4]任偉新.“美在關(guān)系”——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解讀[J].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2019.
[5]李功連.論《天凈沙·秋思》的抒情藝術(shù)[J].語文月刊,2016(03).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xué)技術(shù)學(xué)院人文與教育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