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城
隨著新聞行業(yè)商業(yè)化的加劇,新聞事實挪用行為近年來在我國經常發(fā)生,且新聞工作最重要的基石就是其事實的采集。為此,相關行業(yè)和相關企業(yè)曾先后在1999年、2005年和2006年進行過三次大范圍的行動,以反對這一剽竊行為?!?〕可見,這一行為已經產生巨大的經濟利益糾紛。但我國目前的現行法律對于這個方面的規(guī)制卻處于缺位狀態(tài)。本文就是旨在圍繞單純事實消息新聞如何進行法律保護的問題,從法律間的價值平衡角度出發(fā),適當借鑒美國、德國和意大利的相關規(guī)定,提出一定的看法和思考。
我國目前對于時事新聞作品予以著作權保護,但對單純事實消息的新聞不予以著作權保護?!吨腥A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修改前規(guī)定該法不適用于“時事新聞”,且《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五條對“時事新聞”一詞作出進一步的準確界定,將其界定為通過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六條也進一步明確了何為“時事新聞”,基本秉持的也是上述立場。最近修改的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更是直接把第五條的“時事新聞”改為了“單純事實消息”??梢?,著作權法只是對單純事實消息的新聞不予保護,而賦予了時事新聞作品的著作權,時事新聞作品并不在著作權法排除保護之列。這個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實施之前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改之前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現在相關司法實踐已經保持一致:著作權法只是不保護單純事實消息的新聞報道,即全部由信息或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客觀事實“硬件”組成的新聞,反映新近發(fā)生的事?!?〕這也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對于著作權客體——作品的規(guī)定:即作品應符合創(chuàng)造性智力成果、能以一定形式表現及有形形式復制、具有獨創(chuàng)性三個特征。前兩個特征自不待言,針對“獨創(chuàng)性”特征,時事新聞作品很明顯也符合。因為時事新聞作品與單純事實消息新聞存在的最大差別就在于記者對其進行了自我的潤飾和加工,暗含記者的選擇、立場、觀點、分析能力、表達技巧,〔3〕而不是僅僅闡述一個客觀事實。而單純事實消息新聞使用簡單的文字將某一事實作為信息反映出來,符合“唯一表達”標準,其他媒體表達同一新聞事實時,也只能以同樣方式,〔4〕符合著作權法中的合并原則?!?〕著作權法僅保護不同的表達,而不保護事實。因此,單純事實消息的新聞是不為著作權法所調整的。〔6〕
對于時事新聞作品和單純事實消息新聞的區(qū)分最主要就是學會區(qū)分觀點和事實。具有作者主觀感受、思想情感或修辭、評論的新聞就是時事新聞作品,而只有事實的新聞則是單純事實消息的新聞。我國著作權法正是對前者予以保護,而對后者不予以保護。這和《伯爾尼公約》的立場也是一致的,它也將單純消息報道的新聞排除在保護范圍之外。
不同于國內對于單純事實消息新聞完全不予法律保護的態(tài)度,美國和德國雖然也對單純事實消息的新聞不予以著作權法保護,但對其予以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
“熱點新聞轉載挪用規(guī)則”誕生于1918年。美國最高法院于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 v.The Associated Press案中應用了這一規(guī)則。在這一司法訴訟中,原告The Associated Press是美國的一家通訊社。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付出巨大成本雇用了大量記者前往歐洲戰(zhàn)場搜集戰(zhàn)地新聞,并將這些獲得的信息有償提供給其他報社以牟利。〔7〕而被告則利用原告提供的事實,或者原封不動地摘錄或照搬,或者對其進行修改,形成自己的新聞作品。這個案件主要爭議焦點不在于新聞作品,而在于新聞作品背后的事實基礎是否應該受到法律保護。美國最高法院最后判決新聞傳媒單位對新聞背后的事實擁有準財產權,相關行業(yè)的競爭者如果未經允許利用這一事實將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因為被告對原告權利的冒充類似于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這種在自己的新聞中使用他人新聞中事實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欺騙,它使消費者群體誤認為該新聞中的事實由該報社自己調查取得,此外它還傷害了原告的聲譽?!?〕法院意見表明,最“新”事實對于新聞傳媒業(yè)極其重要,因為新聞最主要的商業(yè)價值來源于第一時間的發(fā)行。原告耗費大量的投入以獲取最“新”事實,被告卻隨意對其使用,從而作為自己新聞的內容來謀取商業(yè)利益,無故奪取他人的成果,其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基于此,美國最高法院同意下級法院發(fā)出的禁止被告挪用原告新聞的禁令。但基于社會公共利益的考慮,這個禁令并不是永久性的,只持續(xù)到原告新聞報道的商業(yè)價值即新聞的時間價值消失為止。
在之后的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v.Motorola,Inc.案中,這個規(guī)則被 進一步細化。原告認為被告通過其尋呼機實時發(fā)送NBA比賽實時信息的行為,觸犯了“熱點新聞轉載挪用規(guī)則”,構成對原告的不正當競爭。法院則認為,被告花費了其自身網絡資源收集單純事實信息,并不構成對原告的“熱點新聞轉載挪用”,并明確了其適用的以下條件:①原告付出了一定的投入取得新聞中的事實;②新聞中的事實具有非常強的時新性;③被告利用該事實的行為構成了搭便車;④被告利用這些事實產生的產品和原告進行同行業(yè)的競爭;⑤被告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原告收集這類事實的積極性,從而導致這類事實信息的產生及其品質遭受巨大的損害?!?0〕正是由于該案中的被告不符合第三個條件——不存在搭便車行為,而是通過自己的網絡資源收集的事實信息,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故其在此沒有觸犯“熱點新聞轉載挪用規(guī)則”。由此可見,美國的“熱點新聞轉載挪用規(guī)則”實質上是以洛克的勞動價值論為理論基礎的。也就是說即使被告編寫的時事新聞所基于的事實與原告編寫的單純事實消息新聞中的事實相同,只要被告為獲取該事實付出了自己的一定投入(無論是勞動投入、金錢投入抑或其他資源投入),其勞動成果就應該受到尊重而可以被法律保護,不屬于對原告權益的侵犯。
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四條第三款規(guī)定滿足以下條件,可以構成不正當競爭。首先,模仿。模仿是以他人的產品為造型進行仿造,可以分為直接模仿和間接模仿。前者是指與被模仿的產品相同或幾乎相同;后者是指雖然模仿者添加了自己的一些創(chuàng)造,但主要部分與被模仿者產品相同。其次,被模仿的部分必須具備競爭屬性。競爭屬性是指能夠表明產品企業(yè)來源或特別品質的屬性。這是由司法判例發(fā)展出的構成要件,屬于成文法的隱含要件。再次,原告與被告之間必須存在具體的銷售競爭關系,或者存在潛在的競爭關系。最后,附加條件。只要滿足以下三種條件中的一種即可:①來源欺騙;②不正當地充分利用聲譽或者損害聲譽;③不誠實地獲得模仿所必需的信息或材料。〔11〕在德國,挪用單純事實消息新聞的行為正是受到這個條款的規(guī)制。因為一家報社對其他報社的單純事實消息新聞的轉移報道正是一種模仿。差別無非是直接模仿——直接復制單純事實消息的新聞,或是間接模仿——在單純事實消息新聞的基礎上添加了自己的評論和描述,擁有自己的觀點,有了一定的作品獨創(chuàng)性(但事實是新聞的基石,故這主要部分仍與原報道相同)。且報社報道新聞總是要表明出版者的身份,故其也符合該條款“競爭屬性”的要求。對于第三個條件,更是自不待言,報社作為同業(yè)競爭者,其間必然存在銷售競爭關系。且一家報社對于其他報社單純事實消息新聞的挪用必然會構成來源欺騙(未經其他報社同意,直接在本報社新聞中使用其單純事實消息的新聞,并且未對其來源予以說明)、不正當地充分利用聲譽或者損害聲譽(未經其他報社同意,直接在本報社新聞中使用其單純事實消息新聞,對其來源予以了說明并且有明顯依附其他報社商譽的客觀表現)、不誠實地獲得模仿所必需的信息或材料(在本報社新聞中使用單純事實消息新聞之前,未經創(chuàng)作它的報社同意)三個條件之一。故德國的“不正當模仿他人成果規(guī)則”也能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單純事實消息新聞予以保護。
比較我國著作權法對于單純事實消息新聞不予保護的態(tài)度和美國與德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單純事實消息新聞予以保護的態(tài)度,可以發(fā)現這其實是兩種法的價值沖突,可以試從法的價值平衡角度來分析和取舍。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一條是對著作權法立法目的的原則性規(guī)定,它可以分成兩部分來思考。第一部分是其直接目的——“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钡诙糠质瞧渥罱K目的——“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也就是說,第一部分的直接目的是為第二部分的最終目的服務的,呈現遞進關系。保護作者的著作權,激勵作品產生的意圖在于大范圍地散播優(yōu)質文化產品,加快文化智識的積聚和交流,使人們的精神文明需求得到滿足,提升全國人民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以促進經濟產業(yè)的革新和人類文明的前進?!?2〕優(yōu)秀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生命、有思想、有活力、有地位的表現。〔13〕《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之所以會在第五條規(guī)定三種不為著作權法保護的內容,便是基于對此的考慮。顯而易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規(guī)定的三種內容都是對公眾而言意義重大的。時事新聞的傳播主要是為了防止信息不對稱。其內容涉及公民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功能要求廣泛且迅速地傳播,不應當予以控制,所以著作權法不給予其保護?!?4〕而歷法、通用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則更自不待言,它們?yōu)槲幕茖W事業(yè)所必需,如果為著作權法保護,為私人所有,將大大阻礙文化科學事業(yè)發(fā)展。同理,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原則也是對此著作權法價值的體現。故著作權法之所以不保護單純事實消息新聞便是以舍棄保護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權益的直接目的為代價,追求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及促進文化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的最終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一條也是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立法目的的原則性規(guī)定。其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是其直接目的,“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是其最終目的,“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其根本目的?!?5〕公平競爭對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言極為重要。它可以激發(fā)商業(yè)主體的活力,促使商業(yè)主體不斷改進經營活動,向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6〕商業(yè)主體應該取得其商業(yè)行為所產生的所有合法利潤,并被補償所有因其他競爭對手的違法行為而遭受的損失;不然,商業(yè)主體進行商事活動的活力將極度匱乏,從而影響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7〕這也正是美國和德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單純事實消息新聞予以保護的原因。因為在收集這些事實的過程中,媒體人和有關公司往往付出了巨大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如果不對其予以保護,將降低其收集新聞事實的積極性,從而使新聞業(yè)衰敗。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曾對此評述道:“新聞行業(yè)的衰落將損害新聞的質量,新聞界將缺乏有深刻見地的文章……嚴謹深刻的新聞報道……對于民主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8〕新聞業(yè)如此重要,故不能使其衰敗。對他人的新聞事實直接利用的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食人肥或者搭便車的行為。而合理的市場競爭,一定是商業(yè)主體通過一定的投入所引致的誠實競爭,即其成果一定是其努力付出的結果。當代社會所激勵的競爭一定是在改進相關技術、減少生產成本和提升產品品質的前提下的競爭。商業(yè)主體沒有相關的投入,卻不正當地使用其他競爭者的成果,以謀求在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地位,就可以構成不正當競爭?!?9〕
可以發(fā)現,著作權法的價值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價值已經在這里產生沖突。那有沒有辦法通過一種兼顧協調的方式解決這兩個價值之間的沖突呢?因為所有的價值目標都是值得追求和珍視的。所以,盡可能地平衡價值目標間的關系,以盡可能合適的方式規(guī)避、消解或者削弱價值目標間的沖突,應該是最優(yōu)的選擇。〔20〕
實際上,兩者的價值看似沖突,卻是可以整合的。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發(fā)現著作權法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精神文明的繁榮和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而美國、德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單純事實消息新聞的保護看似為了保護新聞從業(yè)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所言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但實際上與保護作者著作權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為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以及文化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從新聞的特點可以看到,新聞有事實性和傳播性,即新聞要以事實為基礎,以傳播為目標。新聞在實質上是將原始信息變?yōu)槿斯ば畔ⅲ宰钚掳l(fā)生的事實為基礎進行人工創(chuàng)造,事實對新聞傳播活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先有事實,后有傳播;沒有事實就沒有傳播?!?1〕而一則新聞傳播的范圍越廣,受眾人數越多,它本身所能發(fā)揮的作用也就越大?!?2〕事實本身屬于公有領域,為了公共利益,不應該被任何個人或者組織獨占,但是事實的發(fā)現和披露需要經過個人或者機構采集、整理和篩選,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新聞報道過程就是將發(fā)生的事實進行發(fā)現、整理和發(fā)布,其勞動價值及勞動過程應受到尊重?!?3〕如果不對新聞的事實基礎進行保護的話,收集事實的有關從業(yè)者也就沒有參與新聞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新聞的傳播更無從實現。因為沒有物質上的來源,創(chuàng)作者不可能生存下去,也不可能進行創(chuàng)作,這就無法滿足著作權法的最終目標。〔24〕由此觀之,二者的價值沖突實際上可以整合,我國可以考慮引入美國的“熱點新聞轉載挪用規(guī)則”和德國的“不正當模仿他人成果規(guī)則”以保護單純事實消息新聞。
賴洪川認為,單純事實消息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真實反映,缺乏著作權法所要求的“獨創(chuàng)性”,不應該作為著作權法的“作品”受到保護?!?5〕那么,在考慮到各個單行法律內部體系完整的情況下,如果要對單純事實消息新聞作出保護,更合適的做法應該是參考美國的“熱點新聞轉載挪用規(guī)則”和德國的“不正當模仿他人成果規(guī)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規(guī)定。而且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規(guī)制同行業(yè)競爭對手的競爭行為,而單純事實消息新聞的剽竊行為也主要發(fā)生在新聞業(yè)的競爭對手之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其的保護是合適且充分的。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第六條到第十二條為對具體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guī)定,但是其規(guī)定都沒辦法涵蓋新聞事實挪用行為。故如果要用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其進行規(guī)制的話,只能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第一款的一般性條款。這也是袁博法官支持的觀點。〔26〕但是,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一般性條款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在對該條款進行司法適用的過程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太大,以至于該條款的司法適用缺乏穩(wěn)定性和可預測性。它并不能使單純事實消息的新聞都受到保護,故相對來說不是很理想的解決方案。
鑒于單純事實消息新聞的重要性以及其被頻繁侵權的現實狀況,可以考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不正當競爭行為”中增加新聞事實挪用行為,使其成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直接規(guī)制的一種具體不正當競爭行為,從而更好地保護單純事實消息新聞相關從業(yè)者的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在具體規(guī)制的過程中可以糅合美國的“熱點新聞轉載挪用規(guī)則”和德國的“不正當模仿他人成果規(guī)則”。要求新聞事實挪用行為符合以下條件才將其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①原告付出了一定的投入取得新聞中的事實;②新聞中的事實具有非常強的時新性;③被告利用該事實的行為構成了搭便車;④被告利用這些事實產生的產品和原告進行同行業(yè)的競爭;⑤被告的這種行為會降低原告收集這類事實的積極性,從而導致這類事實信息的產生及其品質遭受巨大的損害;⑥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之一:來源欺騙;不正當地充分利用聲譽或者損害聲譽;不誠實地獲得模仿所必需的信息或材料。因為反不正當競爭法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規(guī)制不正當競爭行為。而美國的“熱點新聞轉載挪用規(guī)則”更多的是從客觀的利益角度來分析新聞事實挪用行為,德國相關要件的要求可以彌補美國“熱點新聞轉載挪用規(guī)則”存在的這個缺陷,從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新聞事實挪用行為的規(guī)制提供更為準確的界定。防止對一部分符合美國“熱點新聞轉載挪用規(guī)則”,但實際是正當競爭的行為進行錯誤規(guī)制。除此之外,新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支點——時新性。如果新聞不存在新鮮感的話,就不能稱之為新聞,而稱之為舊聞了,這是新聞和歷史的本質區(qū)別。從這一意義上講,新聞是今天的歷史?!?7〕所以,新聞的生命在于獲取事實后的第一時間發(fā)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聞必須搶時間。但是由于當今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新聞從新聞制作者到新聞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與傳統(tǒng)媒介相比大大縮短,很多時候幾乎可以說是秒速到達,故我們也有必要對新聞事實挪用行為作出時間限制。但是,美國“熱點新聞轉載挪用規(guī)則”的“持續(xù)到原告新聞報道的商業(yè)價值消失為止”的規(guī)定過于模糊,建議可以借鑒意大利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給原始獲得新聞者16小時的優(yōu)先傳播權,以保護其權益。這樣可以使該條款更為明晰化并具備可操作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