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君
自唐代變文以來,通俗小說中便經(jīng)常出現(xiàn)描寫人物、風景、場景的駢文。魯迅先生曾評價《五代史平話》:“大抵一涉瑣事,反多增飾,狀以駢儷,證以詩歌……”〔1〕“狀以駢儷”四個字,指出了《五代史平話》中包含不少描述性的駢文這一事實。其實,不僅是變文、話本小說、講史平話中具有“狀以駢儷”的特點,以它們?yōu)闇Y源的章回小說也大多具有“狀以駢儷”的特征。
作為明初最早的章回小說之一,《水滸傳》與《三國志通俗演義》有一個很大的區(qū)別,就是其中包含大量的描述性駢文,而后者主要涵括的是章表奏疏等實用文體。明代批評家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譚下》中指出,《水滸傳》“所載四六語甚厭觀,蓋主為俗人說,不得不爾。余二十年前所見《水滸傳》本尚極足尋味,十數(shù)載來為閩中坊賈刊落,止錄事實,中間游詞余韻、神情寄寓處一概刪之,遂幾不堪覆瓿。復數(shù)十年無原本印證,此書將永廢矣。余因嘆是編初出之日,不知當更何如也”?!?〕引文中的“四六語”便是指駢文,從“甚厭觀”三個字可見出胡應麟對《水滸傳》中的駢文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
近現(xiàn)代以來,逐漸有一些學者關(guān)注《水滸傳》中的駢文,如王利器的《〈水滸〉留文索隱》(《文史》第十輯,中華書局,1980年)從《水滸傳》中輯錄出71則留文,雖然它們主要是詩詞,但也包括少量駢文,如王利器列入“是人都可使用”這一類的第五則:“柴門半掩,布幕低垂。酸醨酒甕土床邊,墨畫神仙塵壁上……”這是《水滸傳》第六回中以“但見”領(lǐng)起的寫獨木橋邊小酒店景致的駢文,只是該文主要是文獻輯錄,對駢文的特征、功能所論甚少。于景祥的《中國駢文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有一小節(jié)是談駢文對明代小說的影響,主要論及《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在景物描寫、人物描寫、議論等方面運用駢文的情況,但所論比較簡略。筆者在學術(shù)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擬對《水滸傳》中駢文的用文方式、文體特征及其意義進行闡發(fā)。
所謂用文方式,是指《水滸傳》在正文中摻入駢文的領(lǐng)起方式。據(jù)筆者統(tǒng)計,《水滸傳》包含駢文222則。整體來看,《水滸傳》的用文方式主要有三種:“但見式”“疑問句式”“正是式”。
第一種用文方式:“但見式”。《水滸傳》有185則駢文是采用“但見式”引出,約占駢文總數(shù)83%,是《水滸傳》運用得最多的方式。如《水滸傳》第一回描寫道童外貌的駢文:“但見:頭綰兩枚丫髻,身穿一領(lǐng)青衣。腰間絳結(jié)草來編,腳下芒鞋麻間隔。明眸皓齒,飄飄并不染塵埃;綠鬢朱顏,耿耿全然無俗態(tài)?!薄?〕該文以“但見”領(lǐng)起,全篇駢偶,語言通俗,可視為駢文。《水滸傳》第一回含8則駢文,以“但見”領(lǐng)起的有6則,占該回駢文總數(shù)75%,其余每回也基本是以“但見式”為主要用文方式。
《水滸傳》中還有少數(shù)駢文是以“只見”(3則)、“則見”(1則)、“見一個后生”(1則)、“因見他”(1則)領(lǐng)起的,亦可歸入“但見式”。如《水滸傳》第七回描寫高衙內(nèi)病癥的駢文:“只見:不癢不疼,渾身上或寒或熱;沒撩沒亂,滿腹中又飽又饑?!晔幨帲才艡M死案中來?!薄?〕將此文的“只見”換成“但見”,絲毫不影響該文的意涵。“見”是其前引詞的關(guān)鍵字,可視為“但見式”的變體。
第二種用文方式:“疑問句式”。這種方式在《水滸傳》中運用的頻率僅次于“但見式”。它有多種形式,其一,以“怎生打扮”領(lǐng)起,如《水滸傳》第五十四回描寫公孫勝外貌的駢文:“怎生打扮?星冠耀日,神劍飛霜……名標蕊笈玄功著,身列仙班道行高?!薄?〕其二,以“怎見的”“怎見得”領(lǐng)起,如《水滸傳》第六回:“怎見的兩個和尚比試?一個把袈裟不著,手中斜剌(當為‘刺’)樸刀來……一個盡世不看梁武懺,一個半生懶念法華經(jīng)?!薄?〕“怎見的”之后的“兩個和尚比試”,是指出其描寫的對象,即魯智深與崔道成的打斗場景,將其刪掉也并不影響文意。其三,以“端的”領(lǐng)起,如《水滸傳》第二十四回:“端的這婆子?開言欺陸賈,出口勝隋何。……教唆得織女害相思,調(diào)弄得嫦娥尋配偶?!薄?〕“端的”是究竟怎樣的意思,“端的這婆子”也就是說這婆子到底怎么樣。此文描寫王婆之巧舌如簧,將“這婆子”刪除亦不影響文意,可視為“端的”領(lǐng)起的。其四,以“某某如何”領(lǐng)起,通常用來描寫女性外貌,如《水滸傳》第二十七回:“見那婦人如何?眉橫殺氣,眼露兇光?!A鐲牢籠魔女臂,紅衫照映夜叉精?!薄?〕此文描寫母夜叉孫二娘兇狠之貌,便是“某某如何”領(lǐng)起的?!端疂G傳》運用“疑問句式”的駢文有19則,約占駢文總數(shù)9%。
第三種用文方式:“正是式”。如《水滸傳》第一回描寫龍虎山雄壯之景:“正是:根盤地角,頂接天心……恰似:青黛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薄?〕《水滸傳》中以“正是”領(lǐng)起的駢文共有5則?!端疂G傳》還有以“正似”(2則)、“恰似”(1則)領(lǐng)起的駢文,大致亦可歸入“正是式”。如《水滸傳》第二十五回:“正似:油煎肺腑,火燎肝腸……地獄新添食毒鬼,陽間沒了捉奸人?!薄?〕此文以“正似”領(lǐng)起,描寫武大被潘金蓮謀害致死場景。將“正似”改為“正是”,于文意并無影響?!端疂G傳》運用“正是式”的駢文有8則,約占駢文總數(shù)4%。
除此之外,《水滸傳》也有少數(shù)以“詞曰”“賦曰”“格言曰”領(lǐng)起的駢文。如第三十一回:“詞曰:神明照察,難除奸狡之心;國法昭彰,莫絕兇頑之輩?!瓘V施恩惠,人生何處不相逢;多結(jié)冤仇,路逢狹處難回避?!薄?〕此為該回的開篇之文,且通篇駢偶,與詞的體制不大相合,是一則以說理為主的勸人行善的駢文??梢?,在施耐庵那里,詞與駢文是相通的。再如《水滸傳》第七十八回有一則以“賦曰”領(lǐng)起的駢文:“賦曰:寨名水滸,泊號梁山?!晔论E載皇朝,萬古清名標史記。”〔3〕此文亦為開篇之文,描寫梁山泊及眾好漢,篇幅長達500多字,且語言通俗,通篇駢偶,完全可視為駢文。這表明,在施耐庵那里,賦與駢文也是相通的。換句話說,在《水滸傳》中,駢文既可以是“詞”,也可以是“賦”,而且可以替代通常置于回前的詩詞。這種表面看似文體混亂的現(xiàn)象,是因為在作者的觀念里,駢文是隸屬于韻文的一部分。
從用文方式看,《水滸傳》摻入駢文與摻入詩詞的主要方式是相同的?!端疂G傳》中的詩詞也主要是以“但見”“正是”、疑問句領(lǐng)起。如《水滸傳》第四回描寫一小酒店:“但見:傍村酒肆已多年,斜插桑麻古道邊。白板凳鋪賓客坐,矮籬笆用棘荊編。破甕窄成黃米酒,柴門挑出布青簾?!薄?〕此為“但見”領(lǐng)起的七言詩。又如《水滸傳》第二十四回描寫雪景:“但見:萬里彤云密布,空中祥瑞飄簾,瓊花片片舞前檐。剡溪當此際,凍住子猷船。頃刻樓臺如玉,江山銀色相連,飛瓊?cè)龇勐b天。當時呂蒙正,窯內(nèi)嘆無錢?!薄?〕此為“但見”領(lǐng)起的詞,其詞牌為“臨江仙”。《水滸傳》中類似的描寫人物、風景及場景的詩詞俯拾即是,不勝枚舉??梢?,“但見式”“疑問句式”“正是式”是《水滸傳》中韻文共同的主要用文方式。
南宋羅燁的《醉翁談錄·小說開辟》曰:“夫小說者,雖為末學,尤務多聞……論才詞有歐、蘇、黃、陳佳句;說古詩是李、杜、韓、柳篇章?!薄?〕又說:“講論處不滯搭、不絮煩;敷演處有規(guī)模、有收拾。冷淡處提掇得有家數(shù),熱鬧處敷演得越久長。曰得詞,念得詩,說得話,使得砌?!薄?〕這是談說書人在講“小說”時需要的詩詞積累及運用?!暗姟薄罢恰?,以及疑問短句等套語,體現(xiàn)的都是說書人的口氣。話本小說,如《清平山堂話本》中宋元話本小說里的詩詞韻文,便主要是以“但見”“正是”、疑問句式等領(lǐng)起的?!端疂G傳》的主要源頭是話本小說,其用文方式顯然是對話本小說韻文用文方式的繼承。
駢文發(fā)端于先秦散文中的駢句,形成于秦漢之際,興盛于六朝?!?〕作為集部中的重要文體,駢文是指“基本由對偶的修辭格句子組成的文章”,具有“對仗、用典、聲律、藻飾”等特征?!?〕但是,作為章回小說中的駢文,與集部中的駢文迥然有別。
首先,《水滸傳》中的駢文通俗淺易,基本不用典故。駢文進入章回小說,受通俗小說語境的影響,便大多不再講究平仄、黏接、用典、藻飾,而只注重對仗,且其語言不再是古雅的文言,而變?yōu)榻橛谖陌字g的淺易語言,乃至通俗易懂的白話。如《水滸傳》第三十四回描寫花榮戰(zhàn)秦明場景的文字:“但見:一對南山猛虎,兩條北海蒼龍。龍怒時頭角猙嶸,虎斗處爪牙獰惡。爪牙獰惡,似銀鉤不離錦毛團;頭角猙嶸,如同葉振搖金色樹。翻翻復復,點鋼槍沒半米放閑;往往來來,狼牙棒有千般解數(shù)。狼牙棒當頭劈下,離頂門只隔分毫;點鋼槍用力刺來,望心坎微爭半指。使點鋼槍的壯士,威風上逼斗牛寒;舞狼牙棒的將軍,怒氣起如雷電發(fā)。一個是扶持社稷天蓬將;一個是整頓江山黑煞神?!薄?〕這一段文字通篇駢偶,但語言通俗易懂、沒有典故,稍有文化的人便能讀懂,尤其是如“使點鋼槍的壯士”“舞狼牙棒的將軍”“一個是扶持社稷天蓬將”等語,幾乎與現(xiàn)代漢語沒什么區(qū)別。
其次,《水滸傳》中的駢文,大多數(shù)具有明顯的程式化特點。如《水滸傳》描寫英雄好漢的披掛,大體遵循從頭頂盔冠到腳底靴子的次序,試比較下面三則均以“但見”領(lǐng)起的文字:
(1)頭戴一頂熟銅獅子盔,腦后斗大來一顆紅纓。身披一副鐵葉攢成鎧甲,腰系一條鍍金獸面束帶。前后兩面,青銅護心。鏡上籠著一領(lǐng)緋紅團花袍,上面垂兩條綠絨縷頷帶,下穿一雙斜皮氣跨靴,左帶一張弓,右懸一壺箭。手里橫著一柄金蘸斧,坐下李都監(jiān)那匹慣戰(zhàn)能征雪白馬?!?〕
(2)頭上三叉冠,金圈玉鈿;身上百花袍,錦織團花。甲披千道火龍鱗,帶束一條紅瑪瑙。騎一匹胭脂抹就如龍馬,使一條朱紅畫桿方天戟。背后小校,盡是紅衣紅甲?!?〕
(3)頭上三叉冠,頂一團瑞雪;身上鑌鐵甲,披千點寒霜。素羅袍光射太陽,銀花帶色欺明月。坐下騎一匹征玉獸,手中輪一枝寒戟銀蛟。背后小校,都是白衣白甲?!?〕
第一則為第十三回中寫索超裝扮的駢文。第二、第三則皆出自第三十五回;前者寫呂方披掛,后者寫郭盛披掛。三則文字,都是從頭上盔冠開始寫起,都寫到了身上披的鎧甲或袍子,都寫了其坐騎,也都寫到了其手中使用的武器。第二、三則文字,處于同一回中,且為前后頁,居然出現(xiàn)了兩句相同的句子——“頭上三叉冠”與“背后小?!保疫@兩處文字明顯遵循相同的句式,只是替換了一些詞語而已,比如將“百花袍”置換成“鑌鐵甲”,將“朱紅畫桿方天戟”置換成“寒戟銀蛟”,將“紅衣紅甲”置換成“白衣白甲”。這樣極其近似的人物描寫,很鮮明地體現(xiàn)了程式化的特點,而《水滸傳》中描寫風景及場景的駢文,大致與此相似。
程式本身是說唱傳統(tǒng)的產(chǎn)物。唐代的變文就是“使用或根據(jù)一定的程式,在表演的過程中口頭創(chuàng)編的作品”。〔7〕變文中的程式,就是指說唱藝人在演述故事的過程中不止一次出現(xiàn)的較為固定的情節(jié)內(nèi)容及表達手段。從大的方面而言,變文中韻散交錯的方式,是其基本結(jié)構(gòu)程式;從小的方面來說,變文在景物描寫、內(nèi)心描寫、夢境描寫、祭祀描寫、夸藝描寫等內(nèi)容上,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程式化特征?!端疂G傳》中駢文的程式化特征,主要是受到說唱文學中程式化韻文的影響。
再次,《水滸傳》中的駢文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端疂G傳》中的駢文因其句子的參差不齊,和句式上的對仗,會形成一種不同于詩詞的節(jié)奏感。如《水滸傳》第一回中以“但見”領(lǐng)起的寫信州貴溪縣路上風景的駢文:“遙山疊翠,遠水澄清。奇花綻錦繡鋪林,嫩柳舞金絲拂地。風和日暖,時過野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郵亭驛館。羅衣蕩漾紅塵內(nèi),駿馬驅(qū)馳紫陌中。”〔3〕它由一組四言對、兩組七言對、一組四六對組成,前面的四言句,與四六句中的四言句相呼應,三、四句的七言句與九、十句的七言句相呼應,形成二二、二二;三二二、三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三、二二三的節(jié)奏。故其句式雖然參差不齊,但內(nèi)在的節(jié)奏感卻十分鮮明?!端疂G傳》中的駢文,大體具有固定的句式,即前面往往是由一組四言對句領(lǐng)起,后接一組六言或七言對句,再接一組四六或四七對句,長句、短句交錯,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性。
《水滸傳》中的駢文,主要是用來描寫人物、風景、場景的,大多不參與故事情節(jié),故而其發(fā)揮的主要是輔助性的作用。
首先,駢文是《水滸傳》調(diào)節(jié)敘事節(jié)奏的藝術(shù)手段。章回小說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主要受到兩個傳統(tǒng)的影響,一是民間說唱傳統(tǒng)的影響,一是文人史傳傳統(tǒng)的影響。而前者在章回小說中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有一個說書人敘述者。這個敘述者是全知全能的,操縱著小說中的人物與事件,也控制著敘事的節(jié)奏,使其張弛有度。
《水滸傳》是以情節(jié)為中心的小說,里面以樸刀、桿棒、公案、妖術(shù)、神仙等故事為主,故事曲折離奇,情節(jié)驚險刺激。為避免讓讀者一直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中,說書人、敘述者便在故事情節(jié)中穿插詩詞及駢文,以調(diào)節(jié)敘事的節(jié)奏。如《水滸傳》第十三回寫楊志與周謹比箭,兩人未動手之前便有一則駢文:“一個天姿英發(fā),一個銳氣豪強。一個曾向山中射虎,一個慣從風里穿楊。彀滿處兔狐喪命,箭發(fā)時雕鶚魂傷。較藝術(shù)當場比并,施手段對眾揄揚。一個磨鞦解實難抵擋,一個閃身解不可提防。頃刻內(nèi)要觀勝負,霎時間要見存亡。雖然兩個降龍手,必定其中有一強?!薄?〕此文只是程式化地描寫了兩人各自的本領(lǐng),并沒有多少有效信息,將它刪除也絲毫不影響情節(jié)的完整,但它卻使原本緊張的氣氛得以舒緩下來,讓讀者能在進入后面激烈的比試前做好心理準備。這樣一來,《水滸傳》中的駢文不僅在文字上產(chǎn)生韻散相間、錯落有致的形式美,更使故事情節(jié)產(chǎn)生內(nèi)在的跌宕、頓挫節(jié)奏美。
其次,《水滸傳》中的駢文營造出聲音的景觀,以吸引讀者。托名李卓吾評點《西游記》的作者評點第一回描寫花果山的“賦”時說:“凡《西游》詩賦,只要好聽,原為只說而設,若以文理求之,則腐矣?!薄?〕而這則“賦”其實與筆者所說的駢文并無區(qū)別:“賦曰:勢鎮(zhèn)汪洋,威靈瑤海。勢鎮(zhèn)汪洋,潮涌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牵喊俅〞幥嫣熘?,萬劫無移大地根?!薄?〕可見,在評點者看來,《西游記》中的詩賦(包括駢文),其主要目的是“好聽”,也就是追求聽覺的效果,而非追求文理。同理,《水滸傳》中的詩賦(包括駢文)自然也是為了“好聽”,以吸引讀者。
如前所述,《水滸傳》中駢文具有內(nèi)在的節(jié)奏,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如果說內(nèi)在的節(jié)奏在聽覺方面效果還不夠直觀的話,那么在一些運用排偶、頂真及“以賦為文”等手法的駢文,其聲音的景觀就非常明顯了。如《水滸傳》第十七回描寫楊志與魯智深的打斗場景:“但見:兩條龍競寶,一對虎爭餐。樸刀舉露半截金蛇,禪杖起飛全身玉蟒。兩條龍競寶,攪長江,翻大海,魚鱉驚惶;一對虎爭餐,奔翠嶺,撼青林,豺狼亂竄。崒嵂嵂,忽喇喇天崩地塌,黑云中玉爪盤旋;惡狠狠,雄赳赳雷吼風呼,殺氣內(nèi)金睛閃爍。兩條龍競寶,嚇得那身長力壯,仗霜鋒周處眼無光;一對虎爭餐,驚的這膽大心粗,施雪刃卞莊魂魄喪。兩條龍競寶,眼珠放彩,尾擺得水母殿臺搖;一對虎爭餐,野獸奔馳,聲震的山神毛發(fā)豎?;ê蜕胁火垪钪剖梗炙澜讳h;楊制使欲捉花和尚,設機力戰(zhàn)?!薄?〕這則駢文有三處是以“兩條龍競寶”“一對虎爭餐”分別領(lǐng)起的。這既可視為排偶的修辭,又可視為重章疊句,有一唱三嘆之妙。文中的“嵂嵂”“喇喇”與“狠狠”“赳赳”等疊詞的運用在文中形成連綿對,加上諸如“兩條龍競寶,攪長江,翻大海,魚鱉驚惶;一對虎爭餐,奔翠嶺,撼青林,豺狼亂竄”這樣節(jié)奏感鮮明的扇對,便足夠悅耳動聽了。再如第八十二回描寫文德殿上儀禮司整肅朝儀場景:“正是: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車駕六龍?;曙L清穆,溫溫靄靄氣氤氳;麗日當空,郁郁蒸蒸云叆叇。微微隱隱,龍樓鳳闕,散滿天香霧;霏霏拂拂,珠宮貝闕,映萬縷朝霞……”〔3〕此文長達500余字,很明顯運用了鋪陳的手法,可視為“以賦為文”。除了內(nèi)在鮮明的節(jié)奏感,它還包含大量的疊詞,如“溫溫靄靄”“郁郁蒸蒸”“微微隱隱”“霏霏拂拂”“燦燦爛爛”“光光彩彩”“蒼蒼涼涼”“裊裊英英”“縹縹緲緲”“明明朗朗”“籠籠冬冬”“鏗鏗鍧鍧”“枝枝杈杈”“搖搖拽拽”“三三兩兩”“疊疊重重”“群群隊隊”“雙雙對對”“長長大大”“齊齊整整”“嚴嚴肅肅”“端端正正”“參參差差”“輕輕款款”“嘐嘐噦噦”“刮刮剌剌”“濟濟楚楚”“巍巍蕩蕩”,真可謂是疊詞之大觀;再加上“氤氳”“龍樓”“將軍”等雙聲詞,“麗日”“叆叇”“玉燭”等疊韻詞,其聲響效果便更為壯觀。這樣的文字已經(jīng)跡近“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漢大賦了,既是聽覺上的盛宴,也是視覺上的大餐。
包括駢文在內(nèi)的詩詞韻文,主要是說書人在講故事時說唱用的,其聲情的效果遠遠重于其文字的意蘊。話本小說大致可視為場上之作,也就是說注重的是聽覺而非視覺的效果,故而其中才會包含多篇詩詞韻文。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水滸傳》是在話本小說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施耐庵對有關(guān)水滸故事的“小說”進行集撰,并參考《宣和遺事》而寫成的?!端疂G傳》與說唱文學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在其成書之前當有《水滸傳詞話》存在。錢希言《戲瑕》曰:“詞話每本頭上有‘請客’一段,權(quán)做個德勝利市頭回,此政(當為“正”)是宋朝人借彼形此,無中生有妙處。游情泛韻,膾炙千古,非深于詞家者,不足與道也。微獨雜說為然,即《水滸傳》一部,逐回有之。全學《史記》體,文待詔諸公暇日喜聽人說宋江,先講攤頭半日功,父猶及與聞。今坊間刻本,是郭武定刪后書矣,郭故跗注大僚,其于詞家風馬,故奇文悉被刬薙,真施氏之罪人也。”〔10〕此文明確提到文徴明等人曾聽人說唱《水滸傳》,此本子應該就是《水滸傳詞話》。此書每卷卷首有“得勝頭回”,后來被郭勛刊刻時刪掉了。如果《水滸傳》存在詞話本的話,那么其中的駢文便是藝人用來吸引聽眾用的。這正如《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所說:“讀者們的預期是,一部流行小說應該包含可以背誦、吟唱或歌唱的詩句或歌詞。最早的白話小說如《水滸傳》《西游記》以及馮夢龍(1574—1646)的短篇小說主要以散文寫成,但是包括大量詩句,這可能是因為該做法迎合了目標讀者的預期和閱讀實踐,即他們早已從說書人和當?shù)貞蛟褐惺煜ち藢适碌谋硌菪猿尸F(xiàn)?!薄?1〕這里所說的“詩句”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應當包含詩詞及筆者所說的駢文等韻文。
再次,章回小說中的駢文,具有塑造形象、營造氛圍的作用。《水滸傳》中的駢文以描寫人物為主,且主要是描寫人物的外貌。如《水滸傳》第三回描寫魯智深之文:“……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貉腮胡須。身長八尺,腰闊十圍?!边@兩句便寫出了魯智深的粗獷及威武。正如郭英德先生所言:“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人的容貌體態(tài)與人的性格心理之間,也有著一種神秘的隱喻象征關(guān)系。于是,在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容貌體態(tài)也往往被用來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薄?2〕可見,容貌體態(tài)雖是外在的東西,卻與人物的性格密切相關(guān)。
《水滸傳》對景物、場景的描寫,具有營造氛圍的作用。如《水滸傳》第十一回描寫林沖雪夜上梁山所見到的梁山泊景象:“但見:山排巨浪,水接遙天。亂蘆攢萬萬隊刀槍,怪樹列千千層劍戟。濠邊鹿角,俱將骸骨攢成;寨內(nèi)碗瓢,盡使骷髏做就。剝下人皮蒙戰(zhàn)鼓,截來頭發(fā)做韁繩。阻當官軍,有無限斷頭港陌;遮攔盜賊,是許多絕徑林巒。鵝卵石疊疊如山,苦竹槍森森如雨。戰(zhàn)船來往,一周回埋伏有蘆花;深港停藏,四壁下窩盤多草木。斷金亭上愁云起,聚義廳前殺氣生?!薄?〕按照時令節(jié)候,林沖于雪夜不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觀,但施耐庵之所以這樣寫,無非是要渲染梁山泊的兇險氛圍,為情節(jié)的發(fā)展設置一定的情境。
《水滸傳》中的駢文,一定程度上是對歷史敘事與小說敘事的進一步發(fā)展。史傳以實錄為撰寫原則,其敘述方式以概述為主。唐代史官劉知幾說:“夫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而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簡之時義大矣哉!”〔13〕《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總敘》亦云:“史之為道,撰述欲其簡,考證則欲其詳。莫簡于《春秋》,莫詳于《左傳》?!薄?4〕可見古代史書的撰述,以簡要為務,以《春秋》之“貴于省文”及“文約而事豐”為尚。故而史傳中,基本上找不到對人物外貌、景物、場景、心理進行描寫的駢文。史傳中即便存在少數(shù)外貌描寫、心理描寫,也往往是一筆帶過。這一方面是因為人物外貌與歷史事件沒有多大關(guān)系,另一方面是心理描寫有悖于史傳的“實錄”原則,而“演義”體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以史傳為效仿對象,故而其中亦鮮見有描述性的駢文。
由史傳的概要敘述到《水滸傳》中的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場景描寫,這是章回小說在敘事上的一大進步。而由《三國演義》以文言體實用文體為主,到《水滸傳》以通俗淺易的駢文為主,亦標志著章回小說在通俗化方面邁出了一大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