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明川
內容提要 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不可阻擋的潮流, 但作為全球化的孿生物——逆全球化也始終相伴存在。迄今為止,人類經歷了三次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浪潮,全球化在兩者“周期性運動”中曲折前進。 全球化伴隨近代資本主義發(fā)展而發(fā)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自由貿易與國家利益失衡是導致逆全球化的直接誘因, 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則是導致逆全球化的深層根源。面對當前人類全球化秩序變革與調整的大變局,“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推進新型全球化提供了中國方案。
近年來, 全球化的始作俑者——美歐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掀起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在歷史上是如何演進的? 促使其演進的內在邏輯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類如何才能走出當前的迷霧,在未來之路上繼續(xù)前行?厘清這些問題,是我們正確認識和分析當前“逆全球化”思潮的理論前提和現(xiàn)實基礎。
從廣義上說, 全球化是指人類交往和聯(lián)系日益擴大的趨勢和狀態(tài)。在這個意義上,全球化進程與人類歷史進程同步。從狹義來說,全球化是指在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上,商品服務貿易日益增加,資本的跨國流動日益擴大,進而推動人們經濟、社會、 文化等領域的交往和聯(lián)系日益擴大和密切的趨勢和狀態(tài)。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一般是指狹義上的全球化,其核心是經濟全球化。逆全球化則是一個與全球化相反的趨勢,“它包含了由全面開放退回到有條件開放,甚至封閉的過程”。①
“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 世紀揭開了資本的現(xiàn)代生活史?!雹谝话阏J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全球化發(fā)端于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因為這次地理大發(fā)現(xiàn)使人類的貿易范圍得到大幅擴展。 迄今為止, 每一次全球化浪潮的推進都伴隨著逆全球化力量的掣肘,并隨著全球化問題和矛盾的積累而逐漸掀起逆全球化浪潮, 在矛盾和問題得到緩解后,再次進入全球化的通道之中,這種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之間的交替演變呈現(xiàn)為一種“周期性運動”。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 經濟全球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形成階段,二是兩個平行世界市場階段,三是經濟全球化階段。③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 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歷史演進正是按照經濟全球化的這三個階段逐步展開的。
從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是第一次全球化, 而隨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則是第一次逆全球化。美洲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世界貿易的空間范圍進一步擴大。 需求的增加引起了生產領域的技術革命——工業(yè)革命。 奴隸不僅成為國際貿易的一種商品, 更是為國際貿易提供了生產商品的勞動力。 概言之, 這次全球化的特點有:(1)貿易壁壘逐漸減少,商品貿易迅速擴大。1820年歐洲內部各國乃至跨大西洋的大宗商品價格差降到不足30%,1840年至1901年世界運輸價格下降了70%。④1820-1850年,貿易額以大約年均2.3%的速度增長,1850-1870年間的增長速度大約為5%, 整個19 世紀的貿易增長快于世界收入的增長。 1870-1914年間的貿易強度(以貿易量來衡量)大約每年增長3.5%,而同期世界實際產出的增長大約是2.7%。⑤(2)主要推動者是民族國家,并且是以西方國家為主導。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肯定了國家主權、領土和獨立等原則,民族國家逐漸成為國際關系的主角,西方國家政治上的暴力殖民為經濟上的商品貿易擴張保駕護航, 逐漸形成了一個高度等級化的國際結構體系。 (3)科技革命為此次全球化提供了動力。 兩次工業(yè)革命促使人類歷史從“人力時代”進入“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商品生產的效率得到極大地提高, 世界市場空間也隨著交通工具的發(fā)展而更加擴大。“到1913年,共有155 個地區(qū)參與了國際貿易, 而在19 世紀早期這個數字還不到1913年的一半?!雹蓿?)建立了以金本位為主體的國際貨幣制度。 19 世紀70年代確立的金本位制,以黃金為本位貨幣來確定各國貨幣的價格, 建立起一個穩(wěn)定的國際支付系統(tǒng), 這種金融制度為國際資本和商品的流動打通了筋脈。(5)初步形成了全球化的思想理論。 隨著西方全球貿易的擴張,“自由貿易”的思想逐漸興起并得到普遍認同。無論是斯密的絕對比較優(yōu)勢原理還是李嘉圖的相對比較優(yōu)勢原理,均為自由貿易提供了理論支撐。
在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興起和發(fā)展的同時,阻礙全球化的力量也日益顯現(xiàn)并不斷增強, 第一次逆全球化浪潮隨之形成, 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面對“全球化的災難”,殖民地國家發(fā)起了一次一次的全球化抵制和反抗運動,表現(xiàn)為反殖民的民族解放運動,這種抵制和反抗運動從18 世紀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二戰(zhàn)以后。(2)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戰(zhàn)、貨幣戰(zhàn)。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力強弱不同, 相對收益不均衡,尤其是當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彼此之間的矛盾會更加激化。 1929 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期間,英美等國提高關稅稅率,高筑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 展開了對外貿易的傾銷戰(zhàn)和關稅戰(zhàn)。 在金融領域,各國相繼放棄金本位制,實行貨幣貶值,并相繼形成了“英鎊集團”和“美元集團”,以及后來的“英鎊區(qū)”、“美元區(qū)”、“法郎區(qū)”等。(3)爆發(fā)了席卷世界主要國家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 貿易戰(zhàn)、 貨幣戰(zhàn)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激化較為溫和的表現(xiàn)形式, 世界戰(zhàn)爭則是最為激烈的表現(xiàn)形式, 實質上是對第一次全球化秩序的調整進而實現(xiàn)利益的重新分配。 1914年爆發(f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標志著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結束, 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則將逆全球化推向高潮。(4)初步形成了逆全球化思潮。 盛行于16 至18 世紀的重商主義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初期商品貨幣關系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又為貿易保護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凱恩斯主義對重商主義大加贊賞,主張政府應該干預對外貿易, 古典的自由貿易理論已經過時了,提出超保護貿易理論,高度重視貿易順差。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到冷戰(zhàn)結束是第二次全球化,期間伴隨著逆全球化思潮的不斷涌現(xiàn)。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逆全球化使人類遭受嚴重摧毀,戰(zhàn)后人類吸取教訓并重新開啟全球化進程。 冷戰(zhàn)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產生了“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形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平行的全球化體系(有人將這種狀況稱為“半球化”),美蘇是推動這兩個全球化體系的核心力量。 “馬歇爾計劃”奠定了美國成為資本主義全球化體系的核心地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時稱“國際復興開發(fā)銀行”)、世界貿易組織(時稱“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構成了這個全球化體系的主要運行框架。 這個全球化體系主要遵循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規(guī)律, 內部成員相互之間降低關稅、 消除貿易壁壘, 美國更是在1948 至1994年間進行了七次關稅調降。 這個全球化體系在戰(zhàn)后初期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貿易往來,經濟得到強勁恢復和發(fā)展。 但是1970年代的經濟危機使得逆全球化力量再次重來, 各國經濟發(fā)展失衡, 尤其是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引起美國的擔憂, 進而引發(fā)了美國對日本的貿易戰(zhàn)、 匯率戰(zhàn)、科技戰(zhàn)。到80年代興起了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 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 “莫洛托夫計劃”奠定了蘇聯(lián)在社會主義全球化體系的核心地位,經濟互助委員會、國際經濟合作銀行、 國際投資銀行構成了這個全球化體系的主要運行框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按照指令性計劃組織經濟運行。 但由于成員之間經濟發(fā)展水平存在差異,內部矛盾日益增多,尤其是蘇聯(lián)對其他成員國的控制導致了其他國家的反抗運動。 隨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邊際效用的日益遞減, 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全球化體系最終瓦解。
冷戰(zhàn)結束到2008年金融危機是第三次全球化,隨后第三次逆全球化卷土重來。 冷戰(zhàn)結束,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霸權國,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成為全球化的主導者。 這次全球化出現(xiàn)三個新的因素:一是金融資本的全球化。經濟金融化發(fā)端于1970年代中后期的美國, 到1990年代以后得到深度發(fā)展, 逐漸塑造了一個金融化的生存世界。 二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1990年代,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使人類進入到信息化時代, 世界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逐漸成為一個地球村。三是中國成為重要的參與者,影響力日益增大。中國于第二次全球化后期實行改革開放并逐步參與全球化進程, 比較深入參與并逐漸發(fā)揮較大影響是在第三次全球化,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在第三次全球化進程中提供了內部動力和外部環(huán)境。 1990年以來,世界出口額年平均增長率高達8.9%, 高于世界3.5%的GDP 增長率, 世界出口額占GDP 比重從1990年的15.5%上升至2008年的25.8%,進口額占GDP比重從15.8%上升至26.2%,其中,中國出口額從621 億美元上升至14307 億美元, 增長了23 倍,占世界總量比重從1990年的1.8%上升至2008年的8.9%,是這一時期占世界比重提高幅度最大的國家。⑦但是,發(fā)端于美國的2008年金融危機使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陷入普遍困境, 內外矛盾逐漸激化,逆全球化卷土重來。特朗普上臺以后堅持“美國優(yōu)先”,不斷從國際組織和多邊合作機構中“退群”,在貿易、投資、金融、知識產權、服務貿易等多個方面與貿易伙伴展開對抗, 將本次逆全球化推向高潮。
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美歐國家的排外傾向更加明顯,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上臺以后,美國更是成為本次逆全球化的先鋒。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作為本次全球化主導力量的美國轉向逆全球化呢?關于這個問題學術界給出了多種解釋。一是從市場與社會的關系角度提出, 政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公眾在危機中日益增加的恐慌, 過度釋放市場力量,導致民粹主義興起、全球化發(fā)生逆轉。⑧二是從效率與公平的視角指出,西方國家內部貧富差距的拉大、 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差距以及西方國家移民問題的凸顯等社會問題,導致了逆全球化。⑨三是從全球經濟發(fā)展動力的視角指出,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級、全球利益分配嚴重不均和貧富分化加劇、 勞動力需求被新型科技替代、美歐的移民、投資、監(jiān)管政策呈現(xiàn)去全球化傾向。⑩四是從利益分配的層面指出,逆全球化的原因不在效率層面, 而是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分配不均。?五是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提出,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 階級矛盾激化的產物, 也是當前資本主義大國的政府轉移矛盾的手段。?在這些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認為, 導致逆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自由貿易與國家利益的失衡。
眾所周知,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積極推動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全球化, 是為了繼續(xù)擴大自由貿易的全球市場, 實現(xiàn)資本增殖和利潤的雙重最大化, 將世界體系整合為一個為了西方利潤服務的全球貿易體系?!按偈箽W洲向世界各地擴張的最重要的動力仍是經濟利益——追求財富和盈利、癡迷于貴金屬、希望在貿易中占上風、想在激烈的競爭里戰(zhàn)勝其他歐洲國家。 ”?驅動西方早期航海家的冒險行動的直接動力就是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新航路的開辟為西方資本主義自由貿易提供了市場空間, 工業(yè)革命使西方資本主義進入到工業(yè)文明時代并為其自由貿易提供了擴張和貿易的實力優(yōu)勢。 英國以工業(yè)化的先進生產力為支撐高舉自由貿易的旗幟, 以堅船利炮的強大軍事力量為自由貿易保駕護航, 憑借自身實力構建起一套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全球化體系。同樣,二戰(zhàn)后的美國也是憑借自身強大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優(yōu)勢,構建起一套符合自身利益的全球化體系?!暗诙问澜绱髴?zhàn)以后,無論美國政界還是學界,口頭上講的大抵是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 而實際上自由主義經濟主張只是被美國策略性利用而已。 ”?由此可見, 自由貿易增進工業(yè)化了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益,他們憑借實力構建自由貿易規(guī)則,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和利用資源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使自己處于全球化等級結構體系的頂端, 享受優(yōu)厚的經濟福利、崇高的社會榮譽和優(yōu)越的文化地位,這是英國、 美國等西方國家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原因。
反之,當自由貿易無法滿足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獲取最大化利益的時候, 他們則成為了反全球化、推動逆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一個國家評價自己在自由貿易中的收益狀況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絕對收益,一種是相對收益。 從絕對收益來看,英美等國推動自由貿易的巨大收益不言而喻。 得益于由龐大的殖民地所構成貿易體系的給養(yǎng), 地域狹小、 人口不多、 資源匱乏的英國獲得了世界霸權,在其最為強盛時期廢除了《谷物法》和《航海條例》,甚至不惜實行單邊自由貿易,將第一次全球化推向頂峰。但是,自由貿易不是英國強大的原因而是其結果, 自由貿易表面上具有為英國工業(yè)降低原材料成本和工人階級食品價格的效應, 其真實的目的卻在于破壞其他國家的產業(yè)競爭力,尤其要將主要競爭對手——德國和法國的工業(yè)扼殺在襁褓之中,推行自由貿易戰(zhàn)略給英國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1850年之后給英國帶來了“維多利亞大繁榮”。?二戰(zhàn)以后,美國憑借經濟、軍事和科技等強大優(yōu)勢, 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行自由貿易,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既促進了西歐、日本等資本主義世界的恢復和發(fā)展, 也創(chuàng)造了美國戰(zhàn)后二十年的繁榮。冷戰(zhàn)結束后,部分原先屬于社會主義全球化體系的成員轉向資本主義全球化體系,美國的國際貿易的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中國開始積極主動加入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 成為第三次全球化的重要事件,美國從中美商品和服務貿易、對華投資中受益頗多。據統(tǒng)計,截至2018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59509.9 億美元,累計投資收益為5310 億美元,投資收益率為8.9%;同期對華直接投資存量為1165.2 億美元,累計投資收益為130.7 億美元,投資收益率為11.2%, 較美對外投資平均收益率高出2.3 個百分點。?可見,在既有的全球化體系中, 英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獲取了大量甚至獨占了貿易收益,那些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實力較弱的國家如殖民地國家、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貿易收益有限甚至持續(xù)受損。
從相對收益來看, 收益相對減少是促使英美等國轉向逆全球化的直接誘因。 單邊自由貿易雖然給英國帶來了“維多利亞大繁榮”,但同時也使德國、美國等獲得了追趕英國的機會。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首先在英國展開然后逐步擴展到歐洲大陸不同,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是在歐美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爆發(fā),而此時德、美等國的工業(yè)化也逐漸發(fā)展起來, 英國雖然在鑄鐵和棉紡織業(yè)的貿易上占據優(yōu)勢,但在新興工業(yè)上不占優(yōu)勢,這種相對利益的劣勢使英國在19 世紀后期開始逐步放棄自由貿易立場, 甚至掀起了全國性的關稅改革運動,最終重新回到貿易保護的老路。?二戰(zhàn)后,自由貿易一方面促進了美國的繁榮,另一方面也給日、德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契機。與此同時,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日本成為戰(zhàn)后初期發(fā)展最快的資本主義中國家,僅用了大約20年時間就從戰(zhàn)敗的廢墟中崛起,1968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lián)邦德國, 一躍成為第二號資本主義強國。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快速崛起,美國對日本的政策也從改造、扶持轉向打壓,從二十世紀5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先后在紡織品、鋼鐵、彩電、汽車、半導體、電信等領域對日本展開貿易戰(zhàn),直到《廣場協(xié)議》之后徹底將日本打垮才收斂。 中國在第三次全球化進程中迅速崛起,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更是引起美國的極度驚恐。特朗普多次聲稱,中國占了美國的便宜,尤其是中國在加入WTO 之后經濟就起飛了,因此要同中國進行“公平貿易”。而他所謂的“公平貿易”,不過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借口,正是以此為借口, 美國對中國以及其他國家(歐洲、日本、印度、越南等)實行了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丹尼·羅德里克曾言:“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貿易政策和它的社會、政治斗爭的關系決定了自由貿易是促進國家進步還是讓國家退步。 ”?決定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周期性運動”方向的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能否在自由貿易中不僅要有絕對收益, 還要能夠獲得比其他國家更多的相對收益。其一,只有處于全球化等級結構體系頂端的少數幾個主要大國尤其是霸權國能夠決定“周期性運動”方向,處于下端的國家往往只能或主動或被動地融入參與、隨潮流而動。 例如,殖民地的反抗運動并不能扭轉第一次全球化的潮流。其二, 當后起國家的實力越來越接近或趕超第一霸權國的時候, 第一霸權國往往開始采用貿易保護的手段來打壓競爭對手, 以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進而導致全球化方向的逆轉。 例如,英國對德國、美國對日本以及當前的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zhàn)。其三,當霸權國發(fā)生經濟危機的時候,原先自由貿易的秩序已經不能實現(xiàn)它的利益, 它因此會轉向貿易保護, 力圖利用自己的實力優(yōu)勢將國內矛盾外移。尤其是當后面兩個情況同時存在時,霸權國就會發(fā)動貿易戰(zhàn)、科技戰(zhàn)甚至軍事戰(zhàn)等,摧毀自己原先倡導的全球化秩序, 以繼續(xù)謀求更多的相對收益、維護相對優(yōu)勢地位。
在上面分析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追問:為什么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霸權國在自由貿易中會利益失衡呢? 其實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給出了答案: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事實一再告訴我們,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沒有過時”,?“就從國際金融危機看,許多西方國家經濟持續(xù)低迷、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加深,說明資本主義固有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現(xiàn)形式、存在特點有所不同。 ”
一方面, 生產社會化規(guī)律決定了全球化總體趨勢的不可逆轉。在馬克思看來,與中世紀的小生產相比,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的根本特征就是生產社會化。 “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站穩(wěn)腳跟,勞動的進一步社會化, 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進一步轉化為社會地使用的即公共的生產資料,從而對私有者的進一步剝奪,就會采取新的形式?!贝偈骨百Y本主義的 “生產個人化”、“生產分散化”走向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化”,主要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力量——資本。只有到了資本主義時期,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才轉化為資本,而資本具有不斷追求剩余價值的秉性,資本只有能夠不斷實現(xiàn)自身增殖才能存在才有價值。 這種秉性促使資本總是試圖通過勞動盡可能地將客觀世界納入到價值增殖的軌道當中, 由此不斷形成新的物化了的“人的本質力量”,這種物質力量及其擴張法則支配并推動著經濟社會的擴張化運行。二是推動資本主義發(fā)展、鞏固并向世界擴張的科學技術。新航路開辟引發(fā)了商業(yè)革命,商業(yè)革命帶來的需求激增刺激了工業(yè)革命的爆發(fā),工業(yè)革命促使人類的生產方式從簡單協(xié)作、 工場手工業(yè)進入到機器大工業(yè)時代。從此以后,科學技術與資本走向勾連, 資本的增殖擴張需求決定了人類社會不斷進行全球化的需求, 而現(xiàn)代科技則為資本擴張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自然的人化、個體的社會化、本土的全球化開始了加速運動。
全球化的核心是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生產社會化決定了全球化總體趨勢的不可逆性。首先,生產社會化意味著生產組織的規(guī)模化。 “工業(yè)企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對于更廣泛地組織許多人的總體勞動, 對于更廣泛地發(fā)展這種勞動的物質動力,也就是說,對于使分散的、 按習慣進行的生產過程不斷地變成社會結合的、用科學處理的生產過程來說,到處都成為起點。 ”這種生產的組織的形式已經從早期的工場發(fā)展到當代的大型跨國公司, 而跨國公司則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直接推動著資本、技術、商品、服務等在世界范圍內流動。 其次,生產社會化意味著生產勞動的社會化。 工業(yè)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促進了勞動分工的發(fā)展,“工具積聚發(fā)展了,分工也隨之發(fā)展,并且反過來也一樣。 正因為這樣,機械方面的每一次重大發(fā)展都使分工加劇,而每一次分工的加劇也同樣引起機械方面的新發(fā)明。”“分工是特殊種類的協(xié)作”,在分工基礎上進行的協(xié)作勞動極大地提高了社會整體的勞動生產率。 “勞動者在有計劃地同別人共同工作中,擺脫了他的個人局限,并發(fā)揮出他的種屬能力?!碑斍暗姆止づc協(xié)作已經從企業(yè)內部擴展到企業(yè)之間,并由大小規(guī)模不同的公司負責商品生產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進而形成產業(yè)鏈, 在分工協(xié)作的基礎上不同企業(yè)之間形成強關聯(lián)性。 產業(yè)鏈是生產勞動在全球范圍內的分工協(xié)作形式, 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和體現(xiàn)。 再次, 生產社會化意味著消費市場的全球化。要想獲得剩余價值或利潤,產品必須要進入到流通領域,被消費者購買才能最終實現(xiàn)。 因此,不斷擴大商品消費市場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要求。 “對外貿易的擴大,雖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幼年時期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基礎, 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中, 由于這種生產方式的內在必然性,由于這種生產方式要求不斷擴大市場,它成為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的產物。 ”作為經濟全球化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標志, 世界貿易組織建構起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市場體系,也將世界各國的消費市場連接在一起。最后,生產社會化意味著傳導效應的擴大化。 生產是人類最重要的經濟活動, 生產社會化不僅直接推動經濟全球化,同時還推動著人口的全球移動、文化的全球交流、技術的全球傳播等。這些均是全球化的重要內容, 生產社會化正是通過促進經濟交往范圍的擴大,進而傳導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經濟紐帶將人類的政治、社會、文化等活動密切聯(lián)系起來。
另一方面, 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又包含著對生產社會化的內在否定, 進而傳導至社會、政治等領域,導致逆全球化的周期性回擺。 資本在不斷追求價值增殖的擴張運動的過程中推動著生產的社會化,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自身”,資本的運行邏輯又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陷入危機, 進而炸毀自己的外殼,“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 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 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痹谫Y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下,必然導致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中難以克服的矛盾, 進而形成逆全球化力量。
在經濟領域, 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平衡規(guī)律與群體利益分配的失衡是逆全球化產生和周期性回擺的關鍵緣由。早在第一次全球化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出了農村與城市、東方與西方、工人與資本家、企業(yè)內部與企業(yè)外部、生產與消費等方面發(fā)展的不平衡問題。列寧則進一步提出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平衡的規(guī)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 各個經濟部門和各個國家在經濟上是不可能平衡發(fā)展的”,“經濟和政治發(fā)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guī)律。 ”在不同時代這種不平衡的表現(xiàn)是有差別的,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即國家內部的不平衡和國家之間的不平衡。近五百年來,世界并沒有因為全球化的進程而變得更加平衡, 各國人民的生活并沒有因為全球化獲得普遍的富足, 而是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以及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群體之間形成了難以逾越的鴻溝。 在資本主義國家, 私有制使各社會階級之間社會地位和財富固化、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例如,盡管華爾街的金融集團歡迎全球化,但“鐵銹地帶”由于受全球化沖擊較大而導致這里的民眾反對全球化的呼聲較高、態(tài)度更加堅決。 在國際上,以主權國家為核心的世界體系其實構成了全球化進程中的另一種私有制度,即以國家為單位的私有制度,這種制度將民族國家之間富強貧弱的鴻溝固化。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 逆全球化也可以說是超越國家界限的自由貿易與難以超越邊界的民族國家利益的矛盾的結果。
在社會領域, 階級矛盾的激化與社會關系的不平等是逆全球化產生和周期性回擺的重要緣由?!吧鐣a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xiàn)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 資本的所有者通過雇傭勞動不斷實現(xiàn)價值增值, 無論是資本集中和還是資本集聚都使得資本的力量日益增強, 而私有制則是這種資本權力的制度保障, 資本的占有狀況成為社會階級劃分的主要依據。 “隨著經濟鴻溝不斷拉大,美國社會出現(xiàn)了壁壘越來越森嚴的階級隔離。 ”皮凱蒂的研究發(fā)現(xiàn),從1977-2007年,美國最富有的10%人群占據了增長總額的3/4, 其中最富有的1%人群獨占了國民收入增長的近60%, 而底部的90%人群的收入增長率每年不足0.5%。20 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經濟金融化的發(fā)展,社會上層與社會下層越來越分化。 金融企業(yè)“大而不能倒”更是破壞了社會正義的基礎, 因為政府只能用納稅人的錢拯救金融機構于困境之中?!霸绞悄切┏惺芫薮箫L險的銀行機構, 越是在暗地里享受著來自公眾的支持。 但是得到這種隱性支持的銀行往往更有動力去冒更大的風險。在經營良好的時期,銀行的利潤都分配給了股東和員工;經營不佳的年份,納稅人要為它們的損失埋單。對銀行而言,這就是一場穩(wěn)贏的猜硬幣游戲;正面我贏,背面你(納稅人)輸?!薄罢碱I華爾街運動”就是普通民眾對這種不公平社會關系的集體反抗,而2016年特朗普的當選則是一次美國底層民眾對精英群體的“大眾的反叛”。 這種由于貧富分化而導致的階級矛盾,一方面使底層民眾與上層精英的矛盾加劇, 反抗運動通過各種形式(如近期的弗洛伊德事件等)爆發(fā)出來。 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為底層民眾將矛頭指向國外,歸結為全球化的惡果,成為他們反對全球化的理由, 而這種情緒通過選舉制度傳導到政治領域則表現(xiàn)為: 政客為贏得選票而迎合甚至進一步放大這種聲音,進而使得貿易、科技、文化等保護主義的逆全球化政策得以大行其道。
在政治領域,政治的極端化與“強國優(yōu)先”理念的泛起是逆全球化產生和周期性回擺的基本緣由。 經濟不平衡還隨著生產社會化傳導到政治領域,當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長期得不到調和時,它將走向極端化。 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生產社會化的基本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fā), 而經濟危機傳導至政治領域的表現(xiàn)就是政治極端化。 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政治極端化的典型產物就是法西斯主義, 它孕育于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和選舉政治,將人類導向世界大戰(zhàn),將逆全球化推向頂峰。當前,西方政治領域也已經表現(xiàn)出極端化的癥狀。 2020年,第56 屆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報告認為,“西方國家內部極端政治勢力的興起挑戰(zhàn)了西方社會以自由、民主、開放、多元為核心的主流價值觀念, 已經影響了相當多西方國家的政府構成和政策走向, 而無論是西方的政治精英還是現(xiàn)有體制, 都無法有效應對這些極端勢力帶來的挑戰(zhàn)。 ”政治極端化是“西方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之一。 特朗普的上臺將美國的極端化政治逐步推向高潮,“美國優(yōu)先”實質上是極端民族主義的表現(xiàn),在實踐中則表現(xiàn)為對外貿易戰(zhàn)、 科技戰(zhàn)、 文化戰(zhàn)等。他在2019年聯(lián)合國大會講話中曾赤裸裸地提出以極端民族主義反對全球化的觀點:“未來不屬于全球化者,未來屬于愛國者?!笨梢姡还蓸O端民族主義代替全球主義的逆全球化浪潮正在美國形成, 這股逆流伴隨著美國影響力的擴張而在世界范圍內擴散。
在以資本邏輯為軸心的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擴張推動生產社會化的不斷發(fā)展, 進而推動著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全球化的全面展開。 但是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又包含著對資本擴張的內在否定,導致貧富差距分化、階級矛盾激化和政治極端化,進而將“周期性運動”的指針撥向逆全球化。
縱觀世界文明史,可以看出,全球化是總體趨勢且勢不可擋, 逆全球化只是對上一個階段的全球化秩序的調整。確切地說,從人類近五百年歷史來看, 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依靠各自實力進行的利益分配秩序的調整。 社會主義中國在既有的資本主義占主導的全球化體系中成長起來, 并成為第三次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力量。 面對當前以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與行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合研判世界發(fā)展大勢,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20年前甚至15年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等西方國家, 今天反而是我們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 積極主動同西方國家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作斗爭。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大變局”的要義之一就是人類全球化秩序的變革與調整。放眼未來,是按照資本主義既有的全球化模式和路徑, 進而讓世界繼續(xù)邁向貧富分化、 階級矛盾和極端政治的深淵? 還是開辟一條惠澤世界全體人民福祉的全球化新路?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針對當前世界各國面臨的困惑,提出“中國的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共贏共享。 ”“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推進新型全球化提供了中國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資本主義個體本位的私向性價值觀,倡導人類共同體的公共性價值觀。資本主義私有制無法適應社會大生產的需要進而導致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系統(tǒng)性危機,推動了逆全球化浪潮。 這種私有制規(guī)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個體本位的私向性價值觀, 這樣的價值觀導致了一個以自我利益劃界的叢林世界: 社會叢林中的階級競爭、市場叢林中的經濟競爭、政治叢林中的黨派競爭、世界叢林中的霸權競爭。這種零和思維下的競爭導致了一方的贏以另一方的輸為代價、 一方的勝利以另一方的失敗為代價, 由此價值思維所推動的全球化必然是碎片化、片面化、等級化、對立化的,最終必然陷入困境。早在20 世紀70年代展望人類未來的時候,歷史哲學家湯因比就曾認為,應對人類未來面臨的危機, 西方文明無法主導人類的未來方向, 世界未來的出路在中國和中華文明。 “世界統(tǒng)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 在這點上,現(xiàn)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 ”人類民運共同體傳承中華民族和而不同、 和合共生的文化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中的公共性價值觀,是中國人民基于五千年文化積淀而提出的整合和團結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尋找人類未來出路的初步探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人類命運共同體, 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 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xiàn)實。 ”
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全球利益分配不平等的固有格局, 倡導共贏共享進而增進人類共同福祉。 資本主義私有制下推動的全球化是按照不受節(jié)制的資本邏輯展開的, 這種資本邏輯將一切的人財物要素化進而成為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工具。 以私有資本的邏輯為主軸的社會必然賦予資本擁有者以絕對的特權, 他們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最大受益者, 而絕大多數普通民眾則成為資本宰制的對象。“資本導致的不平等總比勞動導致的不平等更嚴重,資本所有權(及資本收入)的分配總比勞動收入的分配更為集中”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 中用大量的數據證明: 在自由市場中, 資本的收益率高于勞動收益率和經濟增長率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 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機制則是催生這種根源性不平等的溫床。 在此過程中所展開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被鐫刻上這種不平等的印記,進而導致與其相對應的反抗思潮和運動。人類民運共同體則是倡導共贏共享, 不是追求個體或極少數人的一己私利, 而是要促進人類共同利益與福祉的增加。 “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別國利益,在尋求自身發(fā)展時兼顧別國發(fā)展。相互幫助不同國家解決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讓每個國家發(fā)展都能同其他國家增長形成聯(lián)動效應, 相互帶來正面而非負面的外溢效應?!痹趧?chuàng)造和增加整體福祉的基礎上,讓每個國家、每個社會階層、每個個體都能夠共同受益,在人與人之間構建起利益休戚相關、生死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這樣的全球化才是適合人類整體利益需求、 順應人類歷史發(fā)展潮流的光明之路。
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資本主義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歷史就是一部西方國家攜經濟、 軍事和科技優(yōu)勢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壓迫、 殖民侵略和控制奴役的歷史, 就是一部西方發(fā)達國家之間為了利益分贓而不斷進行競爭和戰(zhàn)爭的歷史, 就是一部資本主義主要大國圍繞世界霸權而展開爭奪的歷史。 在這種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當今世界高度等級化的國際體系, 少數幾個資本主義大國長期壟斷著國際事務的主導權, 霸權國家維護霸權的行為往往成為世界矛盾與沖突的根源。 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直面這些現(xiàn)存問題, 努力打破資本主義全球化歷史中的霸權政治傳統(tǒng), 倡導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和制度差異,一律平等,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巴七M國際關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國獨霸’或‘幾方共治’。 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guī)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 發(fā)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 ”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片面的、虛假的民主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倡導的國際關系民主化是一種全面的、真實的民主:堅持主權平等,推動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規(guī)則平等;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反對強權政治和單邊主義,推動互相合作、共同發(fā)展;尊重文明和制度的多樣性,不同文明和制度和平共存。 只有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全球化才是真正符合全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和人類歷史發(fā)展潮流的正確道路。
注釋:
①佟家棟、劉程:《“逆全球化”浪潮的源起及其走向:基于歷史比較的視角》,《中國工業(yè)經濟》2017年第6 期。
④佟家棟、 劉程:《“逆全球化” 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經濟學動態(tài)》2018年第7 期。
⑤⑥戴維·赫爾德:《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楊雪冬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218、218 頁。
⑦胡鞍鋼、王蔚:《從“逆全球化”到“新全球化”:中國角色與世界作用》,《學術界》 2017年3 期。
⑧高柏:《為什么全球化會發(fā)生逆轉——逆全球化現(xiàn)象的因果機制分析》,《文化縱橫》 2016年6 期。
⑨張端:《逆全球化的實質與中國的對策》,《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年第3 期。
⑩鄭一明、 張超穎:《從馬克思主義視角看全球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8年第4 期。
?萬廣華、朱美華:《“逆全球化”:特征、起因與前瞻》,《學術月刊》2020年第7 期。
?欒文蓮:《對當前西方國家反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分析評判》,《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年第4 期。
?于爾根·科卡:《資本主義簡史》,徐慶譯,文匯出版社2017年版,第59 頁。
?伍山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根源》,《財經研究》2018年第12 期。
??鄧久根、賈根良:《英國因何喪失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領先地位?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年第4 期。
?郝紅梅:《美國對華直接投資收益分析》,《中國經濟時報》2019年10月23日07 版。
?丹尼·羅德里克:《全球化的悖論》,廖麗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5 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