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濤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文學院,北京 100089)
提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朱光潛開始學習馬列主義并以此指導其學術研究,他不但為建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理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不遺余力地翻譯、介紹、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美學,并以其影響力強烈呼吁加強馬列主義經(jīng)典論著的翻譯、研究。與此同時,他還翻譯了與馬列主義有關的大量的西方美學、文化的文獻,為我們深入、系統(tǒng)地掌握馬列主義美學和基本理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尤其應該指出的是,他針對中國馬列主義基本論著的翻譯、選本、研究的局限(特別是其薄弱、錯誤之處),有的放矢地糾正了許多錯誤,甚至重譯一些經(jīng)典論著,并提出了克服這些局限的有效的工作機制和具體做法。
馬列主義對于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和學術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其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論著的翻譯則尤為重要。如果中文理論文本質量不高,其宣傳、傳播、研究的基礎就不牢固,更遑論其他。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的馬列主義經(jīng)典論著的翻譯、研究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盡管當時基礎薄弱,原因也很多,但當務之急仍然是正視問題、糾正錯誤、查漏補缺、迎頭趕上。當然,國家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做了很多改進,但因為條件的限制,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項工作的問題仍然很多,并嚴重影響到學術研究。朱光潛作為一名向往進步、追求真理、治學嚴謹?shù)膶W者,其使命感、責任心促使他直面問題,力爭有所作為。
朱光潛精通英文、德文、法文,又自學了俄語,懂意大利語,語言優(yōu)勢為他翻譯、介紹、深入研究馬列主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他也善于利用這些優(yōu)勢、創(chuàng)造條件。為更好地學習馬列主義,朱光潛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就自學俄語,參加了北大俄語系的“速成班”突擊學習,進而能夠閱讀、翻譯俄文書籍。據(jù)朱光潛的學生方敬回憶,他1952年在做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大會英文筆譯的時候,見到擔任會議顧問的朱光潛經(jīng)常擠時間閱讀俄文版的《唯物論與經(jīng)驗批判論》,聽剛突擊學了俄語的朱光潛說,自己這樣做既能夠同時學習俄語和列寧的經(jīng)典著作,又能相互促進[1]。朱光潛極為關注馬克思主義論著中文翻譯的準確性,為了提高準確性,他發(fā)揮外語的特長,以原版著作為基礎,參考英文、法文、俄文等譯本,盡量吸收這些語種的選本、翻譯的優(yōu)點,克服其缺陷,糾正中文譯本的失當、錯誤之處,從而提高了翻譯的準確性。
朱光潛有多年留學的經(jīng)歷,深入研究過西方文藝、文化、心理學、哲學,具有開闊的視野、廣博的知識、深厚的理論修養(yǎng),這些素養(yǎng)都奠定了其馬克思主義翻譯、研究的基礎。他感受力敏銳,善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同時,他還具有強烈的反思意識,善于總結自己學習、研究馬列主義的經(jīng)驗教訓,既教育了他人,也督促了自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留在北京大學教書的朱光潛在組織的領導、同事們的影響下,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如《共產(chǎn)黨宣言》《聯(lián)共(布)黨史》《毛澤東選集》。之后,他又接觸到更多的馬列主義論著,并結合專業(yè)研究認真研讀。朱光潛學習馬列主義,既是政治形勢、思想改造的要求,又是在新的環(huán)境下進行學術研究的要求,他逐漸把最初的外在的壓力和被動性轉化為內在的動力和主動性。當他認真閱讀馬列主義經(jīng)典論著中文譯本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些論著存在不少翻譯、理解方面的問題。他就迎難而上,不但自己認真學習,而且試圖糾正錯誤,解決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朱光潛就開始翻譯美籍學者路易·哈拉普(Louis Harap)的馬克思主義文論著作《藝術的社會根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上海的新文藝出版社就于1951年出版了這部譯著,他充分肯定了作者用馬列主義研究文藝的成績:“象讀者自己可以看得出的,這部書是從馬列主義觀點出發(fā),把文藝上一些活的問題提出,根據(jù)藝術史與社會發(fā)展史的具體事實,詳加剖析,然后得出結論。他對馬列主義掌握得很穩(wěn),對于各種藝術的歷史發(fā)展又有很淵博的學識,所以能把理論和實際結合得很好?!盵2]通過翻譯這部著作,他深入了解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文論,也以此為契機介入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論的譯介和研究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十七年時期,朱光潛學術研究和翻譯工作既重要又高產(chǎn)。這個時期,朱光潛認真而系統(tǒng)地閱讀、鉆研馬列主義經(jīng)典論著,在此基礎上,一方面,他以馬列主義指導美學和文論研究;另一方面,他吸收了諸如意識形態(tài)理論、反映論、實踐論等馬列主義理論,服務于其理論建構。他從1956年開始參加了曠日持久的美學大討論,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理論資源,撰寫了大量論辯性的論文,在論爭中認真地辨別、分析、學習馬列主義并運用于美學,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當代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發(fā)展,1958年作家出版社把這些論文結集出版了《美學批判論文集》。在美學辯論的過程中,他學習了大量的馬列主義中文文獻,包括初步學習《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并運用其觀點分析美學問題,由此注意到馬列主義經(jīng)典論著翻譯的質量問題,并長期思考、關注這個問題。在此期間,他翻譯、出版了《藝術的社會根源》、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1954年)、黑格爾的《美學》第一卷(1958年)的中文譯本,出版了專著《西方美學史》上卷(1963年)、《西方美學史》下卷(1964年),翻譯了萊辛的《拉奧孔》(1965年)、黑格爾的《美學》第二卷(沒徹底完成),還翻譯發(fā)表了不少西方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要文獻。需要強調的是,1958年,朱光潛翻譯、發(fā)表了英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克·考德威爾(Cristopher Caudwell,1908—1937)的論文《論美——對資產(chǎn)階級美學的研究》(《譯文》1958年第5期),同時發(fā)表了論文《關于考德威爾的〈論美〉》,克·考德威爾在分析人與環(huán)境(主體與客體)關系時所表現(xiàn)的辯證思想及其對美、對資產(chǎn)階級美學的看法,都深深地吸引、影響了他,這篇文章與《藝術的社會根源》《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和列寧的《唯物主義與經(jīng)驗批判主義》等論著對他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沖擊,這種影響迥異于他此前長期接受的西方美學的影響,逐漸發(fā)展、內化為一種自覺,促使他走上了一條探索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道路。當然,他還有一條接近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路徑,即通過西方美學論著的翻譯和《西方美學史》的寫作,接觸到馬列主義或者與馬列主義有聯(lián)系的理論家的論著,直接間接地促進了他對馬列主義論著的翻譯、理解、研究,諸如萊辛、黑格爾、別林斯基,等等。不同理論資源的影響,使他能夠在各種思想遺產(chǎn)的比較中提高反思意識、批判意識,自覺選擇,走向成熟。
“文化大革命”中,朱光潛認真鉆研當時要求必讀的《共產(chǎn)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國家與革命》《反杜林論》《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和《唯物主義與經(jīng)驗批判主義》等論著。當他讀不懂中文版本時,就對比德文、俄文、英文的版本反復閱讀。而且,他只要發(fā)現(xiàn)中譯本有需要糾正的錯誤、修改的地方,就冒著篡改馬列主義“罪名”的危險,克服困難,親自重新翻譯、糾正,并把校改的意見、建議逐條全都寫到中譯本上。后來,他還不顧個人安危把寫滿意見、建議的六本馬恩著作寄給了中共中央馬列著作編譯局,努力為準確地翻譯、理解與傳播馬列主義發(fā)揮作用[3]。
新時期之后,朱光潛重新煥發(fā)青春,以更大的雄心投入學術翻譯、研究之中。一方面,他繼續(xù)鉆研美學理論,撰寫了一些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深化了原來的理論研究成果,還出版了《談美書簡》等普及性的美學書籍和文章,為普及、提高全民的美學知識和審美感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另一方面,他把更大的精力投入翻譯事業(yè)中,校改、出版了黑格爾的《美學》第二卷(1979年)、萊辛的《拉奧孔》(1979年),翻譯、出版了黑格爾的《美學》第三卷(1981年)、《歌德談話錄》(1978年)、《新科學》(1986年)。此外,他還深入研究了《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等經(jīng)典論著,發(fā)掘馬克思主義對美學的指導意義??少F的是,朱光潛根據(jù)其理解、研究成果重新翻譯了一些重要的文章或章節(jié),并做了詳細的注釋、全面而準確的評介。例如,他不滿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中譯本,發(fā)表了《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譯文的商榷》一文,重新翻譯了原文,他把題目譯為《費爾巴哈論綱》,對中文版的譯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建議,還提出了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理解。他糾正了《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譯本翻譯的錯誤,節(jié)譯了重要的兩章,發(fā)表了研究其美學思想的論文《馬克思的〈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美學問題》。他針對《共產(chǎn)黨宣言》中譯本的翻譯問題,撰寫了《〈共產(chǎn)黨宣言〉譯文校對的小結》的文章,系統(tǒng)地闡述了對中譯本的意見、建議,并附上“建議校改譯文”或“新譯片斷”。他翻譯、發(fā)表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論典型的五封信》(《外國研究》1978年第2期)。這些工作加深了對馬列主義經(jīng)典論著的理解,促進了學界對異化、人道主義、實踐論等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據(jù)說,他晚年計劃重新翻譯《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甚至在譯完《新科學》、身體嚴重透支的情況下,還試圖在以前的基礎上重新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4]。
由此可見,馬列主義、馬列主義美學經(jīng)典論著的翻譯和研究,是新中國成立后朱光潛學術研究的重要內容、學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當代馬列主義、馬列主義美學與文論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馬列主義由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組成,是一個內容豐富、多學科的學術領域。盡管馬列主義可以劃分為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但最重要的還是其世界觀、方法論,其次才是馬列主義關于其中各個問題的具體論述、結論。其中,馬列主義美學、文論是馬列主義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馬列主義理論在審美、文藝領域內的運用和延伸,深入研究馬列主義美學、文論既是學科發(fā)展的要求,又有利于豐富、深化對馬列主義的理解和研究。研究馬列主義美學、文論,需要研究馬列主義對文藝、審美問題的具體看法,也需要掌握馬列主義世界觀、方法論,離開了馬列主義理論的指導,前者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朱光潛深諳此理,為了深入地研究美學、文論,他認真地鉆研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在學習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馬列主義經(jīng)典論著的中文譯文有不當或錯誤之處,就及時地指出并予以糾正。
《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馬克思的重要著作,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典之作。但是,中譯本的書名卻翻譯錯了?!顿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書名中“終結”這個詞,馬克思原著和德文“終結”原詞都是“Ausgang”,這個詞有兩個含義,即“出路”或“結果”、“終結”或“終點”。其中,俄文、法文、英文的譯本都把這個詞譯為“終結”或“終點”,中文本也譯為“終結”。但是,東德的辭典以這部書為例把這個詞解釋為“一個時間段落”,美國紐約國際出版局《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譯本中把這個詞譯為Outcome,即“結果”或“成果”。而且,從馬克思主義自身來看,作為其核心的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建立在對黑格爾、費爾巴哈的批判繼承之上。綜合考慮,俄文、法文、英文、中文譯本都是錯誤的,應該譯為“結果”,否則,就會錯誤理解、評價這部著作[5]。
列寧名著《國家與革命》書名翻譯的錯誤。“國家”是由俄文ГocyДapcTBo翻譯而來的,英文版譯作State,不是country,也不是nation;中文版的翻譯不妥,應該譯為“政權”或“國家政權”。原因在于,“國家”的含義很豐富,包括通常的“政權”的含義,也有“疆土”“民族”“人口”的含義,列寧主要指的是“政權”,而且,根據(jù)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消亡論”,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后,“政權”就會消亡,但空間意義上的疆土及其居住民則不會消失[6]。
書名是理解一部著作的關鍵,如果書名翻譯錯了,不僅影響了對書名的理解,還會導致對全書基本理論、結論的錯誤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朱光潛的糾錯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朱光潛針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文譯本提出了修改意見、建議,附上“建議校改譯文”。在他看來,中譯本有很多錯誤。首先,標題的翻譯不妥,根據(jù)原文和文章寫作的實際情況,應該翻譯為《費爾巴哈論綱》。其次,還存在著多種類型的翻譯錯誤。有的屬于詞語翻譯不準確、錯誤,這種類型很多。例如,把“理論的活動”中Theorie 翻譯為“理論”是錯誤的,應當譯為“認識”;“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中,把zukomme譯為“具有”不當,應該譯為“是否能達到客觀的真理”;應該把Gesellschaftsform譯為“形態(tài)”而不是“形式”。有的屬于一詞多義的翻譯不當,例如,原文Der Gegens tand有“事物”“對象”“客體”的含義,應該根據(jù)具體語境選取準確的含義,為此,他建議一律譯成“對象”,而不能如中文譯本那樣譯為“事物”“客體”“客觀”。有的屬于理解所導致的句子的整體意義的不妥或錯誤?!安⒉皇菃蝹€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翻譯不準確,應該譯為“并不是某一個人生來固有的抽象的東西”,其中,把einzelnen譯為“單個人”不妥,孤立的“個人”(法譯本)較準確,Abstraktum指抽象的屬性而不是事物,不應該譯為“抽象物”;把“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中es kommt darauf an翻譯為“問題”是錯誤的,應當譯為“關鍵”;再次,應該從馬克思主義思想發(fā)展史的宏觀視野準確理解原文的主旨、翻譯。翻譯應該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整體理解,否則,就容易出問題。對于《費爾巴哈論綱》原文中深奧的、全文關鍵性的第一條的翻譯也應該這樣。正因為缺乏整體性觀照、準確的理解,中文譯本就出現(xiàn)了一些不妥、錯誤的翻譯,及其導致的晦澀難懂和理解上的問題。具體而言,《費爾巴哈論綱》寫于《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之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之前,應該把這三部著作聯(lián)系起來并結合其后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的“導論”和“序言”、《資本論》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進行理解、翻譯,尤其要注意著作之間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根據(jù)這種理念、思路,他修改某些詞、短語和句子的誤譯,重譯了這一條,提供了比較貼近原文的、妥當?shù)摹蚀_的譯文[7]。
人道主義、人文主義、人本主義,這幾個術語的含義非常豐富且有區(qū)別,其語義也有一個演變的歷史過程:這個詞自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流行,最初指區(qū)別于神學的人文學科;人文主義指文藝復興運動,包含了對其反教會反封建的進步意義的肯定,其精神與人道主義相通,但這個詞的使用很有限,把它用于文藝復興運動之前、之后,均不恰當;人道主義強調了“人的尊嚴”的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理想,其政治內容是自由、平等、博愛,馬克思不但繼續(xù)使用這個概念,而且還賦予新的含義,即要充分地肯定、發(fā)展人特有的本質力量和能力。因此,應當根據(jù)人道主義的語義演變的不同含義,結合其使用的語境,準確地理解其含義再進行翻譯。否則,就可能出現(xiàn)誤解、誤譯的現(xiàn)象。常見的錯誤有:把“人文主義”錯用于文藝復興運動之外;混淆人文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含義,使用混亂。他還總結出使用規(guī)律,即通常用“人道主義”即可,用“人文主義”“人本主義”時要謹慎辨析語義和語境[8]。而且,除了語義外,準確的翻譯還必須依賴廣博的知識。費爾巴哈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都使用過“anthropological principle”,有人譯為“人道主義原則”“人本主義原則”。朱光潛認為,前者不恰當,后者是誤譯,準確的答案是“人類學原則”。朱光潛對此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辨析。(1)從語義講,anthropol的含義是“靈長”或“類人猿”而不是“人”,研究原始人的學科、學者分別是“人類學”“人類學家”,而不能是“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人本主義者”或“人道主義者”。(2)維柯把文明人視為人類長期演變的結果,朱光潛認同這個看法并深信,“人本主義”“人道主義”只能存在于文明人而不是此前的時代。(3)人類學是西方近代發(fā)展起來的一門重要的新學科,馬克思也受到其經(jīng)典著作《新科學》和《古代社會》的影響。(4)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的“人類學原則”,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假若把“人類學原則”譯為“人本主義原則”或“人道主義原則”,則無法理解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批判了。因此,翻譯必須綜合地考慮各種因素,否則,就會犯不當或誤譯的錯誤[9]。
朱光潛并不滿足于一般性地閱讀、接受馬列主義經(jīng)典論著的中文譯本,而是立足原著,認真學習,對照其他版本仔細甄別,發(fā)現(xiàn)錯誤,及時糾正。這種態(tài)度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朱光潛不但重視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翻譯,而且也非常重視作為其終生志業(yè)的馬列主義美學、文藝理論論著的翻譯、研究。在他鉆研馬列主義美學、文藝理論論著的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中譯本的不當或錯誤,就立即指出,予以糾正。這些工作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中西很早就關注“想象”,也都有豐富的論述。在西方,俄國的別林斯基和德國的費肖爾開始用“形象思維”來解釋“想象”,即“think in image”。但是,有人把這個短語錯誤地譯為“在形象中思維”,導致了對“形象思維”“想象”的錯誤理解,留下了笑柄。實際上,這個短語應當譯為“用形象來思維”,它的意思是“Imagination”,即中文的“想象”[10]97。由此可見,語言學及其常識對翻譯的重要性。
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第二章中談到了金銀貨幣的“?sthetische Eigenschaftten”(德語原詞),有美學家把這個概念翻譯為“美學屬性”。朱光潛認為,這個翻譯是錯誤的,正確的譯文是“審美屬性”,雖然是一詞之差,但抹殺了“審美”與“美學”的區(qū)別,前者指美學活動,后者指美學學科,進而歪曲了馬克思的原意,即錯誤地認為具有“審美屬性”的東西也具有“美”的客觀屬性。就金銀而言,金銀有“審美屬性”,指金銀可以起到審美的作用或引起美感,并非指金銀必然是美的,或美是金銀(事物)必然屬性,而且,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屬性,這些馬克思都有具體的論證。詳細地說,“審美”作為范疇,還有美與丑、雄偉與秀媚、喜劇性與悲劇性之分[11]。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從人本主義向成熟的馬克思主義過渡的一部重要著作,因其涉及大量的美學問題引發(fā)了哲學界和美學界的廣泛關注、討論。鑒于其現(xiàn)實意義及其對于美學發(fā)展的潛在意義和中譯本的晦澀、錯誤,他重譯了《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與美學有密切關聯(lián)的“異化的勞動”“私有制與共產(chǎn)主義”兩個重要章節(jié),發(fā)表了研究其美學思想的論文《馬克思的〈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美學問題》。他深入分析了青年馬克思關于勞動導致異化、藝術起源于勞動、美的規(guī)律、藝術與勞動的關系等問題,尤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與美學密切相關的實踐論思想,從正面闡述了自己的看法。當時,國際學界關于《〈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有三種基本看法,即極端否定的“過時論”、過分夸大的“頂峰論”和介于前二者之間的“轉折論”。朱光潛反對前者,因為《手稿》的許多具體觀點仍然正確、具有指導意義,他反對后者,因為馬克思后期的不少思想是從《手稿》發(fā)展出來的,而且,馬克思主義思想仍然是會繼續(xù)發(fā)展的。他基本持第三種看法,即《手稿》是馬克思思想的轉折點,馬克思澄清、拋棄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思想方式與表達方式,但仍然繼承、發(fā)展了《手稿》的一些基本觀點,諸如,建立共產(chǎn)主義的前提是廢除私有制,生產(chǎn)勞動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統(tǒng)一,人的全面發(fā)展是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認識源于實踐,等等。盡管馬克思在《手稿》之后很少使用“異化”概念,但一直承認、關注這個事實,反對異化也是其從事工人運動、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的動力[12]。當時的朱光潛不顧年事已高,仍然冒著積雪從燕南園到西語系辦公室翻譯《手稿》,途中不幸摔跤受傷,但包扎后繼續(xù)工作,他的認真、執(zhí)著、責任感令人肅然起敬[13]。
朱光潛為準確、深入地理解《手稿》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首先,他的《馬克思的〈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美學問題》文章后面加了附錄,即“新片譯斷”,重新翻譯了《手稿》中極為關鍵的、與美學關系非常密切的“異化的勞動”和“私有財產(chǎn)和共產(chǎn)主義”兩部分。其次,他在注釋中對“異化的勞動”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并且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雖然是注釋,但考證、論述詳細而嚴謹,類似于學術論文。再次,他認真、準確地糾正了中譯本里不準確、錯誤的翻譯,并說明原因,表現(xiàn)了極其嚴肅、追求真理的學術態(tài)度。例如,在“異化的勞動”部分中,“從物質方面來說”中,把physic譯為成“物質”是錯誤的,應該譯成“肉體”,“物質”的外延更大;“在這樣一個規(guī)定里”中的“規(guī)定”不準確,應該翻譯為“定性”;在“人在實踐和理論兩方面”中把“Theorie”翻譯成“理論”是錯誤的,應譯成“認識”。在“私有財產(chǎn)和共產(chǎn)主義”部分中,“就等于人文主義,作為完善化的人文主義”中“人文主義”的翻譯是錯誤的,應譯成“人道主義”;“我的一般意識”,“一般意識”的翻譯是錯誤的,與原意相距甚遠,應譯成“意識形態(tài)”;“社會性的心(消費)”,英文譯本中“mind(心)或Consumption(消費)”的翻譯都不恰當,應該充分考慮到勞動的樂趣和文藝欣賞的特點而譯成“享受或者樂趣”。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朱光潛盡管只是翻譯了這兩章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在這些翻譯中就加了38個注釋,足見其認真、嚴謹。
實際上,這些成果并不僅僅是他在“文化大革命”后取得的,而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是朱光潛多年深思熟慮的結果。我們知道,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他開始學習《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并運用于其美學理論的建構中,這些成果應該追溯到那時。其中,發(fā)表于20世紀80年代的節(jié)譯部分的幾個校改,他在60年代就明確校正過。例如,“異化的勞動”部分的“人是類的存在物”,把Gattung譯為“類”不準確,應譯成“物種”(與英文Species對應);“私有財產(chǎn)和共產(chǎn)主義”部分中“感覺在自己的實踐中成了理論家”,也欠妥,“Theoretiker”只能譯為“認識者”或“認識器官”;中譯本的“因為苦惱是人用以感知自己的自我的手段之一”中,有意對“Selbstgenuss”視而不見,沒有忠實原作[14]。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朱光潛不僅認真校改,還詳細說明了校改的原因。
朱光潛即使在晚年精力不濟的時候,仍然認真鉆研對馬克思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的意大利思想家維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他在研究維柯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當時中國流行的中央馬恩編譯局翻譯的《資本論》第十三章的“89”號腳注存在嚴重問題,而弄清這個注釋的準確含義對于解決這個問題又極為關鍵。他特意翻譯了國際出版局、美國國際出版社的《資本論》的這個腳注,與國內的譯文進行比較。結果,兩個國外版本的譯文比較接近,也較為準確,與國內譯文的出入很大,他據(jù)此作出判斷:“我們斷定腳注的中譯文(馬恩編譯局的版本)是粗制濫造的,錯誤百出的,讀者細心核對,當不難看出,最嚴重的錯誤在沒有抓住人類史是由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自然史卻不是自然界動植物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一條馬克思和維柯都著重的基本原則?!盵15]319尤其是,“自然史不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的翻譯是錯誤的,應該把“我們”改為“自然界”。他還指出了國內譯本的三個嚴重疏忽,即沒有提瓦特,沒有說明動植物如何用器官作為生產(chǎn)工具,沒有對維柯作必要的注解[15]319。
朱光潛對這些問題的發(fā)現(xiàn)、糾正,很有針對性、借鑒意義,也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朱光潛的寫作時間六十余年,是我國現(xiàn)當代著名的大師級的美學家、文論家、外國文學研究家、翻譯家、教育家,他成果卓著、論著豐富,在專業(yè)領域影響極大,也因其論著獲得了巨大的社會聲譽,還是當代中國極為罕見的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者之一。新時期以來,他擔任全國政協(xié)常委、民盟中央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華美學學會會長與名譽會長、中國作協(xié)顧問、中國文聯(lián)委員等職,具有相當大的社會影響力。他利用其獨特的社會地位、影響力,強烈呼吁提高馬列主義經(jīng)典論著中文翻譯的質量,加強對馬列主義的研究。
我們應該承認、正視馬列主義著作的中文翻譯存在著許多問題,有的還比較嚴重。當然,我們也應該實事求是地看待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公正、客觀地評價其得失。(1)從客觀方面看,翻譯工作大都是在革命斗爭的艱苦年代進行的,當時外部環(huán)境異常惡劣、艱難,缺乏最基本的物質保障、文化氛圍、工作條件。(2)從翻譯者的情況看,他們的外語水平、文化修養(yǎng)都有很大的局限,較多譯者的外語不過關,進一步的深造、業(yè)務提高也受到限制,影響到翻譯的質量。其中,由于俄語水平高些,列寧著作翻譯的質量好些。但是,馬恩著作的中文翻譯堪憂,如果核對原著仔細校對,幾乎每一頁都存在問題,需要糾正。(3)翻譯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難,翻譯出版了全集,滿足了宣傳、革命斗爭、學習的需要,為人民理解、掌握馬列主義提供了基礎,他們已經(jīng)盡了最大的努力,取得這些成果實屬不易,理應感謝他們的辛勤工作。(4)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譯文的不準確、錯誤在所難免,有的錯誤相當嚴重(如果仔細譯校,幾乎每一頁都存在問題),這是事實,應該正視這些局限,積極尋求各種辦法彌補不足、糾正錯誤、解決問題[16]3。而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已經(jīng)認識到以往理解馬列主義的局限、錯誤,現(xiàn)在也理應比過去更準確地理解馬列主義,但舊的譯文的局限日漸凸現(xiàn),為了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應該有更為全面、準確的譯文。(5)語言是不斷變化、更新的,從開始翻譯到現(xiàn)在,時間已經(jīng)比較長了,時過境遷,應該根據(jù)語言的變化調整、改進譯文。此外,“經(jīng)典著作及其翻譯往往是語言規(guī)范化的一個重要的動力”,應該認真、準確、規(guī)范地翻譯馬列經(jīng)典,通過讀者的閱讀,為提高漢語規(guī)范化發(fā)揮作用[17]。
1979年,他專門就這個問題給商務印書館外國哲學編輯室陳兆福編輯寫信,并要求把這封信轉交給國家出版事業(yè)管理局。這封信以《建議成立全國性機構,解決學術名詞譯法的統(tǒng)一問題》為題發(fā)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內部刊物上,很快,就公開發(fā)表在1979年1月國家出版局編的《出版工作》(第19期)上,以實際行動推動了中國的翻譯工作。他在信中提出,希望國家組織、成立一個全國性的常設機構,出版一部比較準確的譯名詞典,以解決學界長期存在的學術名詞譯名的缺乏規(guī)范性、統(tǒng)一性的問題,既能夠節(jié)省翻譯工作者、編者的精力,又能夠減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論,提高翻譯的效率、質量;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翻譯水平,建議國家有意識地、集中力量培養(yǎng)翻譯人才,即“集中現(xiàn)尚分散的編輯和翻譯兩方面的骨干人材,把培養(yǎng)新生力量當作頭等大事來抓,抓的辦法是翻譯和科研結合”;建議恢復出版《翻譯通報》之類的關于翻譯問題的刊物,便于翻譯界的爭鳴、討論、交流,求得譯界自行解決一些問題。其中,這封信就舉例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論著翻譯中存在的問題[6]。
1981年,朱光潛就閱讀張契尼同志新譯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體會專門給《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寫了一封信,更加深入、系統(tǒng)地思考了這個問題,他總結了翻譯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有“(1)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全面掌握不夠;(2)對外文的掌握不夠;(3)對中文的掌握不夠”[17]。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論著翻譯中出現(xiàn)的問題,與舊的翻譯工作方式有很大關系,亟待調整、改進舊的工作方式,并采用新的工作方式,“在動手翻譯之前應有個學習和討論階段,最好有一個三人到五人小組來進行,把原文吃透了,才由一人動手譯,由小組討論定稿,印行后要不斷地廣泛征求校改意見”[17]。他針對問題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忠告:第一,“任何一篇文章或一個論點都不能就它本身孤立地看,要找到它的來龍去脈”。第二,“經(jīng)典著作的各種譯文不一定都很正確,本例俄、法、英譯文都不很正確,應深入研究,作出自己的判斷。在研究中應特別注意到上下文乃至前后文相關聯(lián)的意義(contextual meaning),也絕對不能孤立地看”[17]。而且,鑒于馬列主義在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及其經(jīng)典著作的普及性,力應認真、準確、高質量地翻譯馬列論著,借助于大眾閱讀,提高漢語的規(guī)范性。為此,朱光潛深謀遠慮地強調:“我們就不應忽視譯文對漢語規(guī)范化所必起的作用?!盵17]同時,他在馬列主義經(jīng)典論著統(tǒng)一譯名的具體問題上,還提出了更為宏大、深遠的設想,現(xiàn)在應該充分總結、借鑒歷史上佛教經(jīng)典翻譯的經(jīng)驗,出版一種類似于佛典中的“翻譯名義集”之類的著作供譯者參考[17]。
1977年,朱光潛結合自己研究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論的成果,對照德文、法文版本認真校改了《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和藝術》中文譯本的錯誤。1980年,朱光潛在《武漢大學學報》發(fā)表《對“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和藝術”編譯的意見》,全面、直率地說明了對這類選本及其中譯本的意見。他明確認同“我們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同時強調落實更重要。同樣,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作家的文藝思想對我們也非常重要,但目前國際學界的這類選本的問題較大,我國文論界通用的《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和藝術》(俄文原版及其中文版)也存在嚴重的問題,應該引起我的重視。鑒于此,朱光潛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首先,這類選本的總體情況是良莠不齊,有好的選本,如東德Lifschitz的選本(已有中譯本)、蘇聯(lián)國家出版社編的《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Thorez撰寫引論的法共的選本,也有比較差的,最差的是俄文四卷本的選本(我國已經(jīng)翻譯正在通用)。其次,這些選本存在的共同問題是,按照專題選文、結構全書,整章整段地割裂馬恩原著,盲目挑選、拼湊成專題,肢解了原著的整體性、有機性,破壞了前后順序、內在觀念的關聯(lián)性。其中,俄文四卷本的這種弊病更嚴重。俄文四卷本忽視馬恩論文學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尤其是辯證唯物主義),用“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般問題”取代之,選取了過量的“革命悲劇”“現(xiàn)實生活中悲劇和喜劇”“黑格爾的美學”等內容,錯誤地把這些內容作為藝術的一般問題,而且,選目零碎、錯亂,標題也有不少錯誤,選文缺乏系統(tǒng)性,漏選了不少重要篇目,根本無法看出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體系。再次,編者不能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導致了俄文四卷本對文論的錯誤理解,一定程度地表現(xiàn)在選本的序言中,進而誤導讀者。缺少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貶低或否認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片面地理解人與自然、主體與對象、人性與階級性、階級性與共同美、文藝與政治、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的關系,例如,把人道主義與無產(chǎn)階級革命絕對對立起來,錯誤理解藝術的起源,否定《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學術價值,等等[18]。最后,俄文四卷本中文版的翻譯也不準確,甚至有不少錯誤。例如,該書“藝術與馬克思主義”部分的“勞動與游戲”(應該譯為“論勞動”)中,源自《資本論》的這段文字不僅不應該放在這部分,而且,譯者隨意刪除、顛倒原文,譯文也晦澀難懂。其中,德文原詞Spiel(英譯Play)有“游戲”“發(fā)揮作用”的意思,但中譯本卻錯誤地理解、翻譯為“游戲”,藝術起源于游戲是德國美學家席勒和英國經(jīng)驗主義者斯賓塞爾的觀點,主張藝術起源于勞動的馬克思是反對這種觀點的,導致中譯本出現(xiàn)了張冠李戴的錯誤[12]。
總之,上述問題不但影響了國人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及其文藝思想,還造成了馬克思主義文論零散、瑣碎、沒有完整體系的印象。為此,朱光潛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即應該克服舊的認識和條條框框的束縛,糾正理解和翻譯的錯誤,與時俱進地更新內容,增加新的部分,諸如學術熱點、前沿問題;重要的問題,如馬恩關于“異化”的論述;重要的篇章,如《費爾巴哈論綱》《手稿》的“私有制與共產(chǎn)主義”部分中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結合的章節(jié)、《〈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關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論述;《資本論》中“勞動過程”部分的關鍵語句,等等。而且,鑒于俄文四卷本的弊病和中譯本翻譯的錯誤,以及國內有些選本僅僅依賴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評論具體作家、作品的有限的信件的狹隘性,我們應該解放思想,積極吸收文論界的研究成果,重新編寫選本,準確地翻譯,反映并幫助讀者系統(tǒng)、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史論結合的完整的美學體系,有效地指導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史的編纂、文藝與文論研究,滿足現(xiàn)實的需要。同時,也能夠減少或避免以訛傳訛,誤導讀者。應當說,他的意見有的放矢、切中時弊,建議也是及時可行、意義非凡的[18]。
其實,文藝理論選本只是一個例子,馬克思主義其他學科的選本、翻譯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應該以此為戒,端正思想,鉆研業(yè)務,提高編選、翻譯的質量,推動教育和學術的發(fā)展。
朱光潛在研究美學、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存在的問題和落后狀況,對此深感不安,多次表達過憂慮、擔心和希望改變現(xiàn)狀的決心,并付諸實際的行動。他在對照中譯本重譯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重要章節(jié)時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真切地體會到,我國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的翻譯工作“刻不容緩”,而且“已有的表現(xiàn)和我們社會主義祖國的地位太不相稱了”[12]。1980年10月11日,他在全國高校美學進修班的演講中嚴肅地指出:“我們美學處于落后狀況,是情有可原的。但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也處于落后狀況,則是說不過去的?!盵16]3甚至暮年的他在遇到錯誤頻發(fā)的譯文時還苦口婆心地勸勉譯者端正態(tài)度,說:“我們是馬列主義的信徒,對馬列主義的經(jīng)典著作的翻譯還應該持更嚴肅的態(tài)度,付出更大的努力,否則就會造成精神污染!”[15]319不僅如此,他還認真地分析了原因:(1)馬列著作的中文翻譯出現(xiàn)了很多不當、錯誤,這些問題極為嚴重地妨礙了正確的理解、研究和掌握馬列主義的質量。(2)錯誤地指認馬克思主義美學缺乏完整的體系。一方面,這與一些缺乏義理、零碎、混亂的選本有非常大的關系,亟待科學、系統(tǒng)、反映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和真實全貌的選本;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美學具有博大精深的潛體系,但是,研究者滿足于做表面文章,淺嘗輒止,沒能深入研究、發(fā)掘出這個涉及文藝各個方面的完整的體系,反而局限于表面的、錯誤的觀念而不能自拔,“寫過或沒有寫過美學專著,和有沒有完整的美學體系并不是一回事。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沒有寫過美學專著,這是事實;說因此就沒有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這卻不是事實”[10]38。而且,馬克思主義美學還以其包容性、深刻性獲得了巨大的闡釋力,不但能夠深刻地解釋文藝現(xiàn)象及其來源、與社會的聯(lián)系,而且還能夠分析其他美學理論(尤其是唯心主義美學理論)的局限。(3)國內的整體研究水平確實不高、亟待提高。缺乏對國外學術前沿問題的關注、研究,如對國際學界關于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新的研究成果,馬克思對異化問題的處理,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學和新的馬克思主義流派的研究。不能夠及時回應、有效解決國內外學界的一些爭議問題,諸如,兩個馬克思問題,馬克思主義與異化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問題,等等。不能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大前提,即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及其統(tǒng)一,在具體的美學研究中,難以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方法論的指導意義。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的整體觀照,忽視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理論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錯誤地把人性論、人道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對立起來,斥之為資產(chǎn)階級的專利,否認馬克思主義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具體理解、研究中尚存在不少錯誤。例如,否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及其派生出的實踐論美學,否定美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及其對自然美、現(xiàn)實美之間的關系的正確處理,等等[16]3-8。(4)開闊視野、解放思想,加強對于馬列主義有關的其他學術思想的研究。朱光潛發(fā)自內心地說:“只學馬克思主義而不學其它,也決學不通馬克思主義。美學也是如此?!盵10]43這里所說的“其它”,自然也包括對馬克思主義思想來源的研究、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思想、馬克思主義與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關系的研究。惟有如此,才能提高我們的研究水平。
朱光潛根據(jù)其仔細觀察、親身體會,有的放矢地指出了當時我國馬克思主義譯介、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了改進的方案??少F的是,他在年事已高、健康欠佳的情況下,不顧個人得失,利用其社會影響,以一己之力強烈呼吁國家有關部門、個人正視問題,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充分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報效國家的責任心。
朱光潛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氣、扎實的專業(yè)素質、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豐富的翻譯經(jīng)驗、認真地傳播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使命感,能夠發(fā)自內心地尊重馬列主義,這些因素使他能夠認真地翻譯、研究馬列主義理論和馬列主義美學文獻,為當代馬列主義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也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翻譯與研究相互結合、良性互動的道路。實際上,他的翻譯是一種在論爭、比較、辨析中進行的特殊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普及意義。當然,他的翻譯、結論并非都完全正確,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甄別。值得肯定的是,在新時期及其之后的美學研究中,他的馬列主義美學、文論的譯介成果確實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很多研究者都在研究中吸收了這些成果,在諸如《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美學思想、實踐論美學和其他馬列主義美學思想的討論中都有所反映。而且,隨著學界對朱光潛的譯介、研究認識的深化,這些成果將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實事求是地說,他的翻譯、研究的成果確實沒有得到學術界應有的重視,更缺乏必要的梳理,尤其是他對于馬列主義經(jīng)典論著的翻譯錯誤的糾正,至今仍然沒能得到有關部門的認真對待,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回應。例如,僅就朱光潛提出的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的書名、論文的題目這些最基本的問題而言,現(xiàn)在通行的、新版的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大都仍然沿用舊的譯法,基本上沒做修改,更談不上吸收他的研究成果了。
當前,時代又一次提出了切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歷史使命,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背景下,我們理應及時而認真地梳理他的馬克思主義的譯介、研究的遺產(chǎn),由此總結其得失,以促進馬列主義、馬列主義美學和馬列主義文論的譯介、研究,進而有效地指導、帶動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回應現(xiàn)實的理論需求和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