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東
(晉中學院中文系,山西晉中030619)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保?]中國現代文學作為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應當緊扣立德樹人根本宗旨,以新文科建設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一方面使學生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歷程,掌握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專業(yè)知識,擴展學生學術胸襟和眼界,另一方面,通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啟發(fā)教育學生具備高度的責任感、正確的價值觀,追求良好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感。本文立足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實踐,從學生認知、情感、行動三個層面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問題,以就教于方家。
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原則?!爸袊F當代文學”課程應圍繞立德樹人、堅定學生理想信念這條主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復興的理想、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責任擔當以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貫穿于課程教學全過程,滲透于課程教學具體內容,給學生種上高雅的、正向的、有益的、進步的種子,讓他們在文學知識的感受和認知中獲得精神文化的熏陶,使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思政教育收到潤物細無聲之良效?;诖耍爸袊F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應當深入挖掘本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遵從現當代中國文學史發(fā)展脈絡,從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一百多年的文學發(fā)展史中優(yōu)選受新一代大學生喜愛的課程思政與現代文學教學內容兼容的教學內容,遵循“鹽溶于湯”的原則挖掘蘊含其中的家國情懷、政治認同、社會責任、生命意識等元素,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精神塑造和價值觀教育,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擔當意識。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關心系家國天下的憂患意識、批判社會滿懷政治情感的事功精神、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的作家、作品及其歷史事件不勝枚舉。從“作家的現實人生際遇中得到某些啟發(fā),修養(yǎng)自己的人格,鍛造自己的品性,恰是中國現代文學這門課程的精髓所在”。[2]中國現當代文學任課教師要善于從中尋找合適的教學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
例如:魯迅棄醫(yī)從文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責任感。魯迅為理想目標的實現而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希望用嶄新的中國現代文學喚醒麻木的國民,由此開啟了“改造國民性”的艱難歷程,其作品《阿Q正傳》《狂人日記》《藥》等無不貫穿著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
沈從文的一生追求生命的信仰、愛與美,其文學創(chuàng)作體現了對人情人性美的追求,體現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和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我們欣賞其作品可以深切地體味到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崇高的理想主義情懷與自覺的社會歷史擔當。欣賞沈從文作品《邊城》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充分地領略沈從文筆下的自然美,陶冶學生情操,溫潤學生心靈,引導學生樹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
茅盾的《白楊禮贊》借禮贊白楊樹,歌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戰(zhàn)的北方農民所具有的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這也是大學生應追求的人生價值。此外,在汪曾祺的筆下,我們感受到了“西南聯(lián)大精神”;從戴望舒的寫作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從困惑于“小我”到書寫“大我”的成長歷程。
在講授作家作品時,將經典作品的時代背景講深講透,是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老舍的《駱駝祥子》中祥子的奮斗失敗、墮落的故事,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其悲劇形成的原因,還可通過觀看上海租界的英國駐軍、流離失所進城乞討的農民、上海日華紗廠的童工等資料,引導學生透過祥子的個人悲劇認識舊中國貧窮落后及其社會根源,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產生生活在當今這樣一個美好時代的幸運之感,進而思考如何在當今時代追求崇高理想、將自己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發(fā)展復興聯(lián)結在一起,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
“文學能傳播一種特殊的信息,即能揭示人的心理和靈魂深處極為復雜的心理過程,極為隱秘的心理機制,呈現人類心靈的辯證法?!保?]85“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我們不能從情感的角度打動學生,我們的課程思政教學就很難做好。文學是人類的精神產品之一,是訴諸人類情感的藝術,“是一種具有審美特質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4]60
美的情感培育是文學教育的基本任務,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對于學生的情感熏陶、價值引領是與啟迪其對文學的審美感悟過程相伴相生的,既“潤物無聲”,且能夠“久久回響”,美的情感一旦走進了一個人的心里,影響就會延續(xù)他的整個生命歷程。而在所有的文學課程中,“中國現代文學史”在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中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課任教師應潛心鉆研、精心備課,通過溫情的故事,打造有溫度的課程,將正確的三觀教育潛移默化地注入學生的心田。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欣賞、鑒賞文學作品時把自己擺進去,與文本、作者、時代、自己對話,與“他們”同哭同笑、情感共振,讓學生既能從作品當中汲取知識、情感共鳴,又能夠保持獨立性,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感悟力與解讀能力。
譬如:郭沫若《鳳凰涅槃》所塑造的自焚更生、無限生機的鳳凰,以其雄偉的構思、開闊的詩境、豐富的想象傳遞出打破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世界、勇立時代潮頭的強烈愿望。他的歷史劇《屈原》中反對賣國投降的熾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無不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素材。
老舍《四世同堂》里的一個所謂的“日本兵”坐車夫小崔的車,下車后不給錢,小崔毫不畏懼將“日本兵”痛打一頓,打得他直叫親娘媽媽,才知道他是中國人冒充的“日本兵”,小崔又把他一頓痛打,要打出他的“日本屎”來。小崔的打抱不平、除暴安良,讓學生在讀作品時拍案叫絕,正義之情油然而生。
路遙《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孫少平為了生存進城務工,嘗盡人情的冷暖,不幸的閱歷促成了他人格上的成熟,因此他對人生始終保有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吧羁偸敲篮玫?,生命在其間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著,就應該好好地活……即便是痛苦,也應該看作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組成我們人生幸福的一個不可欠缺的部分呢!”[5]人生必將面臨許多生存的挑戰(zhàn),人生的道路必定是坎坷不平的,孫少平微笑著、以感恩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唯有熱情樂觀地面對生活,才能點燃平凡人生命的希望之火。它在啟迪大學生:只有不斷進取,求真務實,不怕困難和曲折,勇敢面對生活的困境,才能創(chuàng)造幸福的生活。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要收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必須重視學生的身心體驗。為此,要大膽改革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理論傳授和行動踐行統(tǒng)一起來,做到思政隱形化、理論實踐化、知識體驗化、互動參與化,讓學生通過實際體驗來領悟和踐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心系國家、社會并有時代擔當的創(chuàng)新人才。
課程思政能否有效融入專業(yè)課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教師非常關鍵。中國現當代文學課教師一定要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規(guī)范外化為日常實踐,養(yǎng)成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良好習慣,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潛心提升教學科研水平,保持閱讀習慣,堅持讀寫結合,以良好示范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成為點燃火種之人。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筆者秉承著從我做起的原則,以線上教學為契機,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中采用詩歌朗誦、作品原創(chuàng)等方式謳歌疫情期間奉獻在一線的抗疫英雄,鼓勵學生關心和熱心國家大事、時事政策,增進學生對于我國在抗疫過程中的機制優(yōu)勢的認識,理解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增強社會責任感,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堂思政教學改革要重視教學方法和育人載體的創(chuàng)新,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將線上線下混合課堂、課外實踐拓展、團隊協(xié)作與基于共同體的個性化學習有機結合起來,讓當代大學生通過自主發(fā)現進而接受精神洗禮,讓科學認知上升到精神層面進而外化為行。具體實踐形式有幾下幾個:
提問與討論。譬如,可嘗試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將魯迅《傷逝》中的子君和根據亦舒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女主角子君進行對比,通過新舊子君的對比,探討造成舊子君悲劇的原因。子君在愛情遭到不測的時候選擇毀滅自己極其可悲,其實愛情的失敗并不意味著人生的無望,除了愛情,還有親情、友情、師生情……。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努力學習感恩社會,努力提升自身能力,進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還可聯(lián)系瑪格麗特的《飄》、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張愛玲的《愛》、弗洛姆的《愛的藝術》等作品,談論愛情與金錢、婚姻與責任、愛情與緣分等相關話題,讓學生通過優(yōu)秀的文學經典認識愛的本質。
即興表演。譬如講授《受戒》時,以即興表演的方式讓學生表演明海受戒后,小英子接他回家那一段。學生們所表現出的小英子的大膽示愛與明海的羞澀回應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準確地表現少男少女情感的自然純樸,讓學生們感受純真情感的美好,課堂效果很好。
寫作與思維訓練。在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進行切實的寫作與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非常有必要。一方面是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文學評論的寫作。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體裁不限、字數不限,但必須原創(chuàng),文學評論并不局限于課堂講授的內容。另一方面是相關作家研究的文獻綜述以及與課程相關知識的思維導圖訓練。經過持續(xù)實踐,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文學欣賞與寫作能力,又能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一定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6]的要求,堅持以情動人、因勢利導、“德美兼顧”“潤物無聲”的教育原則,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進和完善教學方式,與其他課程協(xié)同發(fā)展,同向同行,培養(yǎng)出更多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