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燕子箋》的文化記憶與晚明文人的心態(tài)變遷

2021-04-16 05:00:08陳佳寧
文藝評論 2021年3期
關鍵詞:燕子文人

○陳佳寧

引言

《燕子箋》是阮大鋮“石巢四種”最著名之劇,也是晚明傳奇創(chuàng)作的經典之一,被視為“臨川派”后期的代表作品。因此,學界對《燕子箋》的寫作年代、文本特色、藝術風格等內容展開了熱烈討論,①文本研究的成果較為豐碩,幾已趨近飽和。但將《燕子箋》置于明末清初的文化史語境中加以關照,卻能開拓出一種全新的研究視角。

《燕子箋》是阮大鋮在崇禎朝被罷官后的失意之作,由于藝術水平較高,成為明清之際風靡多年的戲劇。上至皇室,下至文人,對《燕子箋》的迷戀幾近狂熱之態(tài)。作為鼎革之際的風行劇作,《燕子箋》所具備的文化意蘊早已超越了一般傳奇,它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被觀演人群賦予獨特的含義。然而,《燕子箋》究竟寄托著時人何種文化記憶,它在不同時期發(fā)生了怎樣的意義變遷,在鼎革之際扮演著什么角色,卻甚少有學者關注,未免為明清之際演劇史的缺憾。本文擬以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燕子箋》演出情狀和文人觀劇心態(tài)為主要對象,探尋《燕子箋》承載的文化記憶的變遷,借此或可揭橥,從崇禎到南明這二十年間,士大夫心態(tài)嬗變的基本軌跡。

一、晚明風流:綺席新歌《燕子箋》

崇禎即位伊始,極力打壓閹黨,阮大鋮受魏閹牽連,罷官居于金陵,失意而作諸劇,《燕子箋》便創(chuàng)作于此時。此劇自誕生之始,便深受時人追捧,明清野史筆記中關于晚明文人觀賞《燕子箋》的記錄俯拾皆是:

明年鄉(xiāng)試諸名士,畢集秦淮,公宴呼大鋮所教歌兒,奏《燕子箋》。②

大鋮家有伶一部,以聲伎擅名,能歌,所演劇號燕子箋者,而會諸名士以試事,集金陵……方度曲,四座稱善。③

秋七月,社中諸君子同集于劉魚仲履丁河房,看懷寧《燕子箋》傳奇。④

新劇惟傳《燕子箋》,殺人有暇上游船。行人何必近前聽,荼毒鼓中無性命。⑤

顧眉樓扮《燕子箋》一劇,亦舉國若狂。⑥

春衫夜踏瓊花觀,綺席新歌《燕子箋》。⑦

通過以上文獻,不難發(fā)現(xiàn)《燕子箋》在晚明盛行一時的風靡景象,故而吳梅有云:“五種中以《燕子箋》最勝,弘光時曾以吳綾作朱絲闌,命王鐸楷書此曲,為內廷供奉之具。而民間之演此劇者,歲無虛日,可謂盛矣?!雹啾M管阮大鋮是閹黨余孽,人品低劣,東林黨和復社人士對其深惡痛絕,但《燕子箋》并未被遷怒,他們不僅熱衷觀看此劇,甚至還雇傭阮家班上演。多數(shù)情況下,復社人士是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欣賞《燕子箋》,不過,偶爾也存在劍拔弩張的特例,比如著名的“罵座”事件。

《桃花扇》將“罵座”一事寫入第四出“偵戲”,參與人物有陳貞慧、方以智、侯方域、冒襄等人??当3上壬丁囱嘧庸{〉傳奇的被罷演與被上演》對孔尚任的記述提出質疑,認為冒襄此次雇請阮家班是為愛姬董小宛接風,魏學濂才是罵座的真正發(fā)起者,而《桃花扇》提到的侯方域、陳貞慧等人并未參與此事??迪壬墨I是冒襄親撰的《往昔行跋》,這一結論確有可信之處,但也存在諸多疑點。

《桃花扇》是以考據(jù)詳盡而著稱的歷史劇,孔尚任自敘“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于兒女鐘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⑨,尊重史實的態(tài)度不言而喻。為表考據(jù)之詳,孔氏專辟《桃花扇考據(jù)》一文羅列相關文獻,用力甚劬。更重要的證據(jù)是,陳維崧《奉賀冒巢民老伯暨伯母蘇孺人五十雙壽序》、吳偉業(yè)《冒辟疆五十壽序》等文章均涉及“罵座”一事,其記載與冒襄自述多有矛盾。如迦陵壽序云:“維崧猶憶戊寅、己卯間,而懷寧有黨魁居留都云。時先人與冒先生來金陵,飾車騎,通賓客……是日演懷寧所撰《燕子箋》,而諸先生固醉,醉而且罵且稱善?!雹怅惥S崧明確提及父親陳貞慧曾參與罵座,在后文更是得意自稱為“金陵座上罵懷寧歌者之后人”?。同樣,吳梅村在壽序中亦云:“陽羨陳定生、歸德侯朝宗與辟疆為三人,皆貴公子……會三人者置酒雞鳴埭下,召其家善謳者歌主人所制新詞……夜將半,酒酣,輒眾中大罵曰:‘若閹兒媼子,乃欲以詞家自贖乎?’引滿泛白,撫掌狂笑,達旦不少休。”?據(jù)梅村所述,除陳貞慧、冒襄以外,侯方域也參與罵座。以上記載均出自晚明文人,內容卻多有不合,有學者將這一矛盾歸結為陳維崧、吳偉業(yè)敘述有誤。?但陳維崧自稱“金陵座上罵懷寧歌者之后人”,說明他認同父親是罵座參與者。罵座事發(fā)當年,陳維崧年幼,且非親歷,極有可能是從父親處耳聞。陳貞慧去世時,陳維崧31歲,記憶有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若是冒認父親生前未有之事,又在當事人冒襄面前夸夸其談,更是有違常理。因此,將矛盾盡歸于陳維崧、吳偉業(yè)之誤恐有失偏頗,目前合理的解釋是,冒襄、陳貞慧都曾有觀劇罵座的經歷,只不過罵座事件在明末發(fā)生了不止一次。

康先生認為冒襄主導的罵座發(fā)生于壬午(1642)中秋夜,冒襄本意是為董小宛接風,特邀阮家班上演《燕子箋》。?中途因魏學濂的到來,將冒、董的團圓喜宴演變?yōu)閷θ畲箐叺目谡D痛斥。冒襄在跋文中明確指出陳貞慧和侯方域未參與此事,“是日無定生,壬午,朝宗不赴南闈”?。

而陳維崧所說的金陵罵座,其父陳貞慧和侯方域似為主導者。陳維崧回憶:“維崧猶憶戊寅、己卯間,而懷寧有黨魁居留都云。時先人與冒先生來金陵……是日演懷寧所撰《燕子箋》,而諸先生固醉,醉而且罵且稱善?!?可見陳氏提出的罵座發(fā)生在“戊寅、己卯間”(1638—1639),與冒襄所述相差數(shù)年。董文友《陳定生先生墓表》也記錄了此事:“明年鄉(xiāng)試諸名士,畢集秦淮,公宴呼大鋮所教歌兒,奏《燕子箋》。先生追念往事,因與太學生歸德侯方域,?手罵大鋮不止?!?從墓表可知,陳貞慧發(fā)起的觀劇活動,是因鄉(xiāng)試而宴集諸名士,侯方域亦參與其中。汪琬《題壯悔堂文集》、宋犖《侯朝宗傳》、胡介祉《侯朝宗公子傳》、邵長蘅《侯方域魏禧傳》等文也力證侯方域赴金陵會試期間的確參與“罵座”:

諸子方以試事集金陵,朝宗置酒高會,凡是吳越閩楚豫章之客皆在,不下百余人,促征阮伶佐飲?!坪?,方度曲,四座相顧稱善。使者走告大鋮,大鋮心益喜,已而朝宗與客使酒,厲聲論天下事,脫帽箕踞,叫呶紛紜,遂稍及大鋮,戟手痛罵不絕口,與歌管之聲相雜。?

會諸名士以試事,集金陵,朝宗置酒高會,趣征阮伶。?

陳、侯等人于金陵應制時置酒高會,雇請阮家班演劇,卻因“厲聲論天下事”,無意引發(fā)了“罵座”事件。而眾人所論的“天下事”,竟與著名的《留都防亂公揭》有關。

冒襄回憶陳貞慧金陵赴試一事提到:“乙卯,陳定生應制來金陵……子方、次尾、定生、朝宗首倡逐懷寧之公揭,合數(shù)十百人鳴鼓而攻?!?可見陳貞慧在應制之余,聯(lián)合眾人起草了驅逐阮大鋮的《留都防亂公揭》,一時轟動南京。在此背景下,他們“置酒高會”的契機很可能與公揭有關,觀賞《燕子箋》本意是出于娛樂,但由于觀劇時談論時政,不知不覺就將話題轉移至痛斥阮大鋮了。

由此可知,乙卯年罵座事件的主導者是陳貞慧和侯方域,那么冒襄是否參與呢?從涉及罵座的相關文獻觀之,僅有陳維崧壽序提及冒襄,其他史料并無記載。且冒襄回應陳維崧:“庚子春犬馬之齒五十,其年同兩兒乞梅村祭酒文為余舉觴,中間反覆敘述多致,嘆余與其年尊人定生、侯朝宗置酒雞鳴埭,大罵懷寧,后申酉幾禍得脫,此文祭酒集中盛傳,在其年實述之稍誤也?!泵跋迨敲髂┧墓又?,若他參與此事,關于他的記載怎會寥寥無幾?僅有的一條記載也被冒襄本人否決,可見冒襄并未參與乙卯年的罵座,是陳維崧混淆了兩次事件,冒襄故有“其年實述之稍誤”之語。其次,冒襄論及公揭時提到,陳貞慧、侯方域、顧杲(子方)、吳應箕(次尾)四人乃為“首倡”,并未說明自己的參與程度,既然與首倡《留都防亂公揭》一事關系不大,冒襄極有可能未出席陳、侯組織的宴會。

綜上,明末著名的“罵座”事件實際發(fā)生了兩次,第一次是在乙卯年秋試前后,由陳貞慧、侯方域主導;第二次發(fā)生在壬午年中秋夜,由冒襄主導。兩次罵座事件時間不同,原因不同,參與人物也不同,但因所觀劇目均是轟動一時的《燕子箋》,又因觀劇時不約而同地痛斥阮大鋮,遂有后人將二者混為一談的現(xiàn)象,不僅陳維崧有此失誤,恐怕孔尚任亦如是,于是方有《桃花扇》中陳貞慧、侯方域、冒襄共同“罵座”的情節(jié)。

復社文人對阮大鋮恨之入骨,不過,他們從未因人而廢劇,由于被《燕子箋》精湛的藝術水平所感染,他們對此劇的迷戀完全發(fā)乎本心,毫無政治意圖。盡管罵座事件火藥味十足,但的確事發(fā)偶然,即使觀劇眾人也是始料未及。緣由之一正如康保成先生所言:“明亡之前,復社文人欣賞《燕子箋》,是因為阮大鋮僅僅被當成無足輕重的戲曲作者,作品與作家被區(qū)分開來?!背绲澋腔蟠驂何洪?,閹黨衰落導致東林獨大。阮大鋮名列逆案,“終莊烈帝世,廢斥十七年,郁郁不得志”,他閑居南京時,一度成為復社文人的笑柄。黃宗羲曾言:“酒酣耳熱,多咀嚼大鋮以為笑樂?!薄短一ㄉ取返谖宄?、第十四出亦可見時人對阮大鋮的譏笑。在復社文人看來,此時無權無勢的阮大鋮不過是他們茶余飯后的談笑之資,是跳梁小丑一般的存在,不僅毫無威脅,還可任意作踐。這樣一位輕如鴻毛的作者,大可不必在意。

第二個原因離不開浪漫主義思潮的浸染。萬歷以后,浪漫主義大行其道,他們主張追求主體的獨立和自由,擺脫客觀現(xiàn)實對人性的束縛。因此,晚明士大夫的精神氣質多呈現(xiàn)一種放蕩不羈、恣肆縱欲的張狂之態(tài),他們的典型風貌便是重視主體命運和現(xiàn)世享受,對客觀世界則較少關注,甚至處于一種漠視的狀態(tài)。如袁宏道曾總結:“天下有大敗興事三,而破國亡家不與焉。山水朋友不相湊,一敗興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敗興也。游非及時,或花落山枯,三敗興也?!痹甑来搜源砹送砻魇看蠓虻牡湫托膽B(tài),國破家亡都難以進入敗興之列,何況只是區(qū)區(qū)一個阮大鋮?只要觀賞的劇作極視聽之娛足矣,至于作者是善是奸,與觀眾何干。由于《燕子箋》“腳腳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無不盡情刻畫,故其出色也愈甚”,士大夫對它的追捧完全發(fā)乎真情、出于本心,沒有任何政治動機或思想寄托,在絲竹聲動、歌舞風流中欣賞這一絕世佳作,成為晚明觀劇圖景的一角。

二、政治斗爭:隊隊停歌《燕子箋》

在崇禎朝的太平景象中,盡管復社文人與阮大鋮在政治上處于對立面,但這毫不影響他們對《燕子箋》的由衷之愛。攻伐阮大鋮的“罵座”事件雖曾發(fā)生過兩次,但這種火藥味十足的觀劇氛圍還是十分罕見的,更多情況下,晚明文人是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中觀看霍都梁與酈飛云、華行云的愛情悲歡,即便偶爾想起此劇作者,也多是以輕蔑的態(tài)度嘲諷辱罵之,“四座稱善”、“舉國若狂”才是晚明文人的觀劇常態(tài)。

隨著甲申國破、弘光初立,本對《燕子箋》迷戀之極的復社文人,竟然出乎意料地發(fā)起了罷演活動:

南都新立,有秀水姚澣北若者,英年樂于取友。盡收質庫所有私錢,載酒征歌,大會復社同人于秦淮河上,幾二千人,聚其文為《國門廣業(yè)》。時阮集之填《燕子箋》傳奇盛行于白門,是日,勾隊末【未】有演此者。

柳岸花溪澹濘天,恣攜紅袖放燈船。梨園弟子覘人意,隊隊停歌《燕子箋》。

《燕子箋》本是“盛行于白門”的熱門劇作,卻在南都新立之初一反常態(tài),發(fā)生了“勾隊未有演此劇者”、“隊隊停歌《燕子箋》”的怪象。關于這一現(xiàn)象,康保成先生從“南都新立”這一時間點推測,“罷演《燕子箋》事件發(fā)生在兩種勢力對峙、阮大誠即將重新登上政治舞臺的關鍵時刻”,罷演的根本原因是復社文人將作家與作品相連,借《燕子箋》攻擊即將復出的阮大鋮。此論雖有一定道理,但恐怕還未觸及此事根源,若從南明初立的歷史背景觀之,罷演并非僅為對抗阮大鋮一人那么簡單,它的根本性質其實是因黨爭而起的一場政治作秀。

弘光登基伊始,史可法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是百官之首,高弘圖、姜曰廣、鄭三俊、劉宗周、徐石麒、馬士英為內閣大臣,除了有擁立之功的馬士英外,把持朝中要職的幾乎均為東林黨人。隨著劉孔昭推舉阮大鋮復出,史可法遠離南京、督師江北,弘光朝的政治局勢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阮大鋮是閹黨成員,名列逆案,東林黨人怎肯令他復出,位列朝堂?他們激烈反對的,不僅是阮大鋮一人,而是恐懼閹黨殘余勢力的死灰復燃。故《永歷實錄》有言:“吏部尚書張慎言、曰廣知黨禍將起?!痹诔蒙?,張慎言、姜曰廣等人當廷反對,朝后更是多次上疏:“臣前見文武紛競,既慚無術調和,近見欽案掀翻,又愧無能預寢,遂使先帝十七年之定力,頓付逝波,陛下數(shù)日前明詔,竟同覆雨。梓宮未冷,增龍馭之凄涼;制墨未干,駭四方之視聽?!贝耸柩赞o相當激烈,弘光僅僅只想起用阮大鋮而已,并無重翻逆案之意,而姜曰廣將阮大鋮復出上升至“欽案掀翻”、“遂使先帝十七年之定力,頓付逝波”的地步,實是言過其實。另有戶科羅萬象、御史陳良弼“皆言大鋮不可用,萬象言尤峻,有《燕子箋》《春燈謎》諸劇未是紙上陰符、中黃石等語?!秉S澍甚至將阮大鋮擅長音律作為攻擊對象:“大鋮在朝為逆賊,居家為倡優(yōu),三尺之童見其過市,輒唾罵之?!币蚝牍膺t遲不應,東林黨人竟以辭官要挾弘光,“曰廣力爭不得,遂乞休,不允”。朝堂之上,阮大鋮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朝堂之外的復社人士則緊隨東林步伐,也對阮大鋮展開激烈攻擊,他們的方式便是罷演《燕子箋》。

從前引“南都新立,有秀水姚澣北若者,英年樂于取友。盡收質庫所有私錢,載酒征歌,大會復社同人于秦淮河上,幾二千人”得知,參加此次集會之人甚夥,姚澣之詩“隊隊停歌《燕子箋》”說明他邀請多部梨園前來演出,可佐證規(guī)模之大。復社人士于秦淮河上集聚千人,這般聲勢浩大地罷演《燕子箋》,顯然是刻意為之,其目的便是借助社會輿論宣揚其政治立場,通過在野之力揭露阮大鋮之惡名,逼迫弘光就范。這一事件在金陵頗具影響,厲鶚于乾隆六年所作《秦淮懷古四首》,其中“樂府新?!堆嘧庸{》”一語便是對此事的回憶。百年之后,罷演《燕子箋》仍在文人追憶金陵往事時被提起,不難想見此事在甲申年的深遠影響。

若阮大鋮勢力之盛可與天啟年間的魏忠賢比肩,東林黨和復社的擔憂的確不足為怪,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甲申之變前,阮大鋮的出仕時間十分短暫,前后不過兩年,最高職位是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和光祿卿,在朝期間又一直搖擺于東林和閹黨之間,并無突出作為。名列逆案后,更是遠離朝堂長達十七年之久。面對這樣一個沒有作為、官職不高又遠離權力中心多年的前朝舊臣,東林黨和復社文人居然傾全力打壓,未免有些離奇。加之當時南朝初立不久,內部有江北四鎮(zhèn)各自為營,外部有李自成和滿清兩位強敵虎視眈眈,在這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東林和復社人士若枉顧國家危難,只在意阮大鋮一人出仕與否,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所以,這種種不合理之處表明,東林和復社激烈反對的不是阮大鋮一人的復出,而是以阮大鋮為代表的閹黨余孽勢力再現(xiàn)朝堂,重蹈萬歷覆轍。他們擔憂黨禍再現(xiàn),于是在朝官員與弘光在朝堂上抗衡周旋,復社人士借《燕子箋》在民間大造聲勢,欲以里應外合之勢扼殺弘光 澣起用阮大鋮的企圖。故而,姚 在秦淮河上的罷演事件,就是一場因黨爭而起的政治作秀,他們利用阮大鋮劇作家的身份,借罷演《燕子箋》表達東林人士對阮大鋮背后閹黨勢力的反抗。

三、興亡感慨:腸斷江南《燕子箋》

順康時期雖然新劇頻出,但《燕子箋》依然盛行不衰,深受文人喜愛,觀劇之后,常常賦詩以記之。如1657年李明睿夫婦攜家班至李元鼎家,搬演《牡丹亭》《燕子箋》等劇,李元鼎觀劇后特寫《丁酉初春宗伯太虛偕夫人攜小女伎過我演燕子箋、牡丹亭諸劇》共八首。又如王士禛也曾觀《燕子箋》,事后有詞《燕歸梁·吳水部園亭觀演燕子箋劇時玉蘭盛開》。還有曾經罵座的冒襄,在阮大鋮死后收留其家班伶人,1660年為友人陳瑚在得全堂搬演《燕子箋》,事后陳瑚撰寫《得全堂夜宴記》記述了此次活動。入清以后,文人雖然頻頻觀賞《燕子箋》,但心態(tài)已不復當年。

良媒卻借烏衣燕,曲江往事堪傷。人間何限郁金堂。憑遠恨,與銜將。

清初文人關于《燕子箋》的觀劇詩頗夥,但詩歌基調卻出奇地一致,均是肝腸寸斷的悲傷沉痛之情。他們不再把《燕子箋》當作政治工具,觀賞心態(tài)也不似晚明那么純粹,從弘光覆滅開始,《燕子箋》被文人賦予故國之思和興亡之感,他們借助《燕子箋》懷念南朝、懷念明室、懷念已經逝去的華夏河山。通過對比明人在易代前后兩個時期的觀劇詩文,就能夠發(fā)現(xiàn)這一變化。

明亡前,理學家陳瑚與友人魯載馨、王螺山、鄭天玉一同欣賞問世不久的《燕子箋》,并題有觀劇詩:“春衫夜踏瓊花觀,綺席新歌《燕子箋》?!苯z竹之聲激發(fā)起他們的勃勃雄心:“諸君皆年少心壯,氣豪自分,掉舌握管,驅馳中原,不可一世?!边@群少年對王朝末日的到來毫無預感,唯有指點江山的壯志和相聚甚歡的情態(tài)。十幾年后,陳瑚再次于得全堂觀看《燕子箋》,當年的意氣風發(fā)一掃而空,歌未半,內心的悲痛已不可抑制,竟無法至曲終,他對冒襄傾訴:“古人當歌而哭,謂不及情然憂從中來,竊有所感而不能舍,然也……撫今追昔,能不泫然,而忍復終此曲哉?”今日復觀,難免追憶當年之事,不禁令陳瑚撫今追昔,悲從中來。聽聞陳瑚的訴說,冒襄亦有同感:“吾與子尚俯仰醉天,偃蹇濁世,典黃塵玉樹之悲,動喚宇彈翎之怨,謂之幸耶?謂之不幸耶?予之教此童子也,風雨蕭蕭,則以為荊卿之歌;明月不寐,則以為劉琨之笛。及其追維生死,憑吊舊游,則又以為謝翱之竹如意也?!薄堆嘧庸{》的重演,勾起陳瑚和冒襄對往事的追憶,一幕幕國難家仇涌上心頭,喚起了陳、冒二人的情感共鳴。不僅陳、冒如此,前引觀劇詩的作者亦如是。經過易代的《燕子箋》,其分量早已不是一部戲劇那么簡單,它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漢族群體的民族情緒和興亡感慨,只要走進《燕子箋》的世界,便會陷入物是人非的傷感之中。

明末清初的流行劇作甚眾,新作之劇也頻頻問世,其中不乏專門抒寫家國之恨的作品,為何文人偏偏選中《燕子箋》寄托身世,而不是《牡丹亭》《秣陵春》或是“石巢四種”的其他劇作呢?

首先,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與劇作家阮大鋮的身世息息相關。阮大鋮早年名列東林,后因天啟四年補官一事與魏大中、高攀龍交惡,遂背棄東林,投靠魏閹。他出仕的幾年一直搖擺在東林和閹黨之間,這種反復不定的小人行徑令東林甚為唾棄,加之阮大鋮協(xié)助魏忠賢大肆殘害東林黨人,最終成為東林勢不兩立的政治仇敵。由于作者的緣故,《燕子箋》自誕生之初,便與政治關系密切。因觀賞《燕子箋》而突發(fā)的兩次“罵座”,其一與《留都防亂公揭》的發(fā)布相關,其二是天啟黨禍的余緒,均與時政輾轉相連。復社文人觀《燕子箋》不談時政則矣,一旦涉及,難免會叱罵其政治仇敵。當南朝初立,面臨阮大鋮即將復出的時局,復社文人將《燕子箋》作為政治工具,在秦淮河上借罷演大造聲勢,表達其政治訴求。從罵座到罷演,《燕子箋》的演出史幾乎可以看作崇禎到弘光時期的政治縮影,暗含著黨爭雙方的勢力消長。所以,《燕子箋》承載著太多晚明和南明的政治記憶,其中有金陵罵座的慷慨激憤,有秦淮罷演的同仇敵愾。易代之后的文人再次觀看此劇時,熟悉的旋律難免會喚起了他們的回憶。故而冒襄在得全堂觀看《燕子箋》,無意識地想起罵座一事,“猶憶金陵罵座時,悲壯激昂,奮迅憤懣,或擊案,或拊膺,或浮大白,且飲且詬詈”。只是此時再也沒有當年的拍案奮起、怒發(fā)沖冠,唯余“懷寧之肉已在晉軍,梨園子弟復更幾主”物是人非的身世之感了。

其次,《燕子箋》之所以被賦予獨特的文化記憶,離不開一位重要觀眾——朱由崧。《燕子箋》可謂是弘光帝的摯愛之劇,他對此劇的迷戀,在明季的野史筆記、文人詩詞和朝臣上疏中屢屢出現(xiàn):

阮大鋮進《燕子箋》劇,以烏絲闌寫之,導為淫樂。居家豪縱,聲伎飲燕甲都下。

《在南都后宮私寄侯公子書》:所幸龍友一力斡旋,方免提欽勘問,然猶逼充樂部,供奉掖庭。奏心聲于玉樹,春風歌燕子之箋;葉雅調于紅牙,夜月譜春燈之曲。

御史王孫藩疏有曰:樞輔以大鋮為知兵乎?則《燕子箋》《春燈謎》,枕上之陰符,而床頭之黃石也?!堆嘧庸{》《春燈謎》阮所作傳奇,蓋褻詞也。

弘光對《燕子箋》的迷戀之甚以至于后宮前朝、廟堂民間對此事均有耳聞,幾乎達到舉國皆知的地步,以考據(jù)詳實著稱的《桃花扇》在“選優(yōu)”一出極盡筆墨刻畫弘光對此劇的沉溺。隨著南京陷落,弘光身死,盡管不少士大夫仍然堅守著對明室的忠誠,誓死抗清,但越來越多的文人意識到,朱明江山大勢已去,再無轉機了。故而從弘光覆滅開始,明代文人逐漸萌發(fā)感懷故國的遺民心態(tài),他們往往把亡國之罪歸咎于弘光觀劇,而弘光最迷戀的劇作《燕子箋》無疑成為眾矢之的:

新劇惟傳《燕子箋》……君不見師延靡靡濮上水,未若《玉樹后庭》美。

崇禎末年,不惟文氣蕪弱,即新聲詞曲,亦皆靡靡亡國之音。阮圓海之所度《燕子箋》《春燈謎》《雙金榜》《牟尼合》諸樂府,音調旖旎,情文宛轉,而憑虛鑿空,半是無根之謊,殊鮮博大雄豪之致……纏綿凄楚,如泣如訴,聽之使人神情一往蕭索,聲音之道,關于氣運,豈曰偶然?

清代文人將《燕子箋》譏為《玉樹后庭》,仿佛是《燕子箋》纏綿凄楚之音斷送了弘光朝廷和明室天下,姜紹書更是提出“聲音之道,關于氣運”的觀點,認為《燕子箋》的靡靡之音預示著明朝氣運的終結?!堆嘧庸{》由于擁有朱由崧這位身份特殊的觀眾,南朝覆亡后,它自然而然成為了亡國之音的象征,正如《玉樹后庭花》因陳叔寶而背負亡國之名一般。透過《燕子箋》熟悉的旋律,遺民捕捉到的信息不僅是舞臺上的愛情故事,還有對南朝的懷念。

再者,從文本觀之,《燕子箋》的歷史背景設定在安史之亂,清初文人觀賞第五出《合圍》、第十出《防胡》、第二十出《守潰》等回目時,耳聞賈南仲抒懷:“電掣風行,高牙專閫,丹心耿。不忿那羯狗橫行,看發(fā)怒沖冠頂”、“丹心如斗,每思裹革以酬知;赤羽薰天,忍看妖氛之犯座?!彪y免會喚起自己的家國情緒,痛恨滿人入侵,激起胸中一腔憤慨。不同的是,在《燕子箋》中,由于唐將賈南仲力挽狂瀾,保全唐室安然無恙。反觀明末清初的時代背景,同是外族侵占漢家天下,卻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華夏盡入滿清囊中。當觀賞至第二十九出《刺奸》、第三十出《平胡》,面對唐室脫險而明室淪陷的巨大反差,如何不令遺民感懷動容。賈南仲慷慨高歌“從此盡掃膻腥,神京安枕。好把探囊發(fā)策,聚米論兵,奇功一一達圣明”之時,恐怕遺民難與劇中人物同喜,反而會撫今追昔,陷入深切的沉痛之中。因此,《燕子箋》比阮大鋮其他作品更容易觸動文人的故國之思,通過觀賞《燕子箋》而懷古傷今便成為他們的常態(tài)。

由此可知,是因為《燕子箋》的作者、觀眾、時代和文本皆賦有強烈的文化和政治權力,才形成《燕子箋》寄托興亡的文化氣質,四者缺一不可。若無阮大鋮參與黨爭,若無明末清初的政治動蕩,若無弘光這位身份特殊的觀眾,《燕子箋》可能與《牡丹亭》一般,只是一部賞心悅目的經典傳奇而已。若無《燕子箋》本體所承載的時代危機,它的意義或許和《牟尼合》《雙金榜》別無二致,僅僅是阮大鋮的作品罷了。

中國戲劇史上的優(yōu)秀劇目頗眾,但文化史意義可與《燕子箋》比肩者,恐怕并不多見。透過《燕子箋》文化記憶的變遷,我們可以看到在天崩地陷的易代之際,文人如何把一部普通的戲劇演繹為一個寓意深厚的文化符號。《燕子箋》為何使他們腸斷江南,為何使他們不敢重聽,這個答案只有回歸《燕子箋》誕生和流播的文化背景,我們才可以找到。

小結

從文學史和戲劇史的視角觀之,《燕子箋》是一部優(yōu)秀的晚明劇作,從文化史的視角觀之,它的意義不僅僅是一部劇作那么簡單。晚明時,它是關目曲詞俱佳的南曲傳奇,文人對它的欣賞發(fā)乎本心。南明初立,《燕子箋》演變?yōu)辄h爭的政治工具,復社人士借其表達對阮大鋮背后閹黨勢力的反抗。弘光之后,《燕子箋》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承載著漢族群體的民族情緒,寄托著他們的身世之感、故國之思?!堆嘧庸{》蘊含的文化記憶明晰之余,晚明文人從崇禎到清初這二十年間時代心理的嬗變也得以浮現(xiàn),從晚明無關時政、沉醉絲竹的歌舞風流,到南明同仇敵愾、不遺余力的政治斗爭,再到入清后脆弱敏感、哀傷沉痛的興亡感慨,這三種情緒構成了明清易代之際時人心態(tài)嬗變的基本軌跡,時代變故對文化的波及可見一斑。

我們擬就本文的研究意義再略作討論。第一,傳統(tǒng)的文學文本研究多圍繞作品的背景、內容和藝術風格等層面,《燕子箋》當前的研究不外如是。本文突破文本研究的常規(guī)路徑,以《燕子箋》為核心,打通作者、觀眾、時代和文本四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文化史的語境中,考察自晚明到清初這二十年間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這不僅對阮大鋮的作品研究有所推進,也為探尋經典文本的非經典研究提供一種較新的思考。

第二,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補充明清之際思想史的演變。明末清初的詩文集向來是研究思想史最為重要的文獻,雖然理論探討是思想史研究之根本,但缺失之處在于忽視了時代思潮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難免成為無根之萍。本文選取觀劇這一日常行為,以文人觀劇時無意流露的心理狀態(tài)為主要對象,從日常行跡的變化總結出思想的更迭,揭示時人在鼎革之際心態(tài)嬗變的基本軌跡。由此可知,思想史研究并非只能局限于文本闡釋,將視野拓展至社會生活,或許會有不尋常的發(fā)現(xiàn)。

①較有影響力的著述有: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卷三[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8頁;孫書磊《明末清初戲劇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240頁;胡金望《阮大鋮戲劇藝術論》[J],《戲曲研究》,2000年第1期;康保成《〈燕子箋〉傳奇的被罷演與被上演》[J],《學術研究》,2009年第8期等。

②?董文友《陳定生先生墓表》,董以寧《正誼堂詩文集》[M],清康熙書林蘭蓀堂刻本。

③朝李元度《國先正事略》[M],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版,第1124頁。

④夏夑《吳次尾先生年譜》[M],清刻本。

⑤杜濬《變雅堂詩集》卷二[M],光緒甲午秋仲黃岡沈氏刊本。

⑥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100頁。

⑧吳梅《顧曲塵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第87頁。

⑨孔尚任《桃花扇》[M],吳書蔭校點,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頁。

?吳偉業(yè)《吳梅村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73頁。

?黃語《善隱者與苦隱者的情感共鳴——得全堂夜讌始末及其影響》[J],《西北師大學報》,2010年第3期。

?汪畹《題〈壯悔堂文集〉》[A],侯方域《侯方域集校箋》[M],何法周主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27頁。

?邵長蘅《侯方域魏禧傳》,鄭澎若編,王月校點《虞初續(xù)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2頁。張廷玉等《明史》卷三百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938頁,第7029頁。

猜你喜歡
燕子文人
燕子,燕子
燕子
燕子
古代文人與琴棋書畫
文人與酒
燕子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58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愛睡覺
文人與石
寶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3
筠连县| 太湖县| 蒙自县| 富川| 简阳市| 筠连县| 丰城市| 南和县| 临高县| 宣化县| 桑植县| 孟连| 拜泉县| 延边| 永泰县| 青岛市| 金沙县| 孟连| 榆社县| 万荣县| 宁化县| 南岸区| 犍为县| 旺苍县| 阳信县| 全椒县| 浮山县| 彭泽县| 福海县| 嘉禾县| 积石山| 会理县| 上高县| 哈巴河县| 桂东县| 玛沁县| 柳州市| 额济纳旗| 郎溪县| 江门市| 浏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