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尊重與保護:建黨百年來我國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形成及發(fā)展

2021-04-17 08:00
關鍵詞: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中國共產黨

保 虎

[提要]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是中國重要社會問題之一。習俗是民族之象征,各民族同胞對本民族風俗習慣充滿著感情,常以本民族風俗習慣是否受到尊重和保護來處理與其他民族的關系,從而民族風俗習慣成為民族關系問題中的敏感因素。建黨百年來,我國逐步形成并制定了解決民族問題的系列民族風俗習慣政策,促進了各民族的穩(wěn)定、發(fā)展及繁榮。總結和反思建黨百年來我國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形成發(fā)展歷程,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貫穿這一歷程的基本方向,突出表現在通過制定國家法律、民族政策來加以保障和維護,以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積極的、健康的民族風俗習慣,改變和革除落后的、消極的、不健康的民族風俗習慣。

建黨百年來,我國始終堅持尊重保護“民族風俗習慣政策”這一重要民族政策。民族風俗習慣主要體現在各民族的生產、飲食、居住、服飾、婚姻、喪葬、娛樂、禮儀、節(jié)慶、禁忌等諸多方面,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心理感情和道德準則、宗教觀念。民族風俗習慣的形成原因是復雜多樣的,與每個民族的歷史源流、生活方式、文化傳統(tǒng)以及宗教信仰,都有密切的聯系,是各民族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反映。每個民族都有其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并賦予強烈的民族感情,甚至把它看作是民族的標志加以維護。民族問題無小事,對風俗習慣的尊重問題若處理不好,就會刺激民族感情,引發(fā)民族矛盾,影響民族團結。

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要尊重、保護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并將其作為民族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載入憲法,充分保障了各民族在風俗習慣方面的權利,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與和諧。建黨百年來,我國民族宗教工作的實踐反復證明:做好民族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尊重和保護各民族同胞獨特的風俗習慣。凡是正確執(zhí)行民族政策,遵守國家法律,就會出現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好形勢;反之,就容易產生一系列民族矛盾和民族問題,有時甚至付出血的代價。因此,總結和反思建黨百年來我國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形成發(fā)展歷程,強調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和保護,使之在保障國家穩(wěn)定、民族團結、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方面繼續(xù)發(fā)揮巨大功效。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展開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平等、團結關乎整個國家的穩(wěn)定、社會的和諧,因而關于民族風俗習慣問題的研究是相當充分的。金炳鎬等學者對我國民族政策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和系統(tǒng)的論述,主要體現在《論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形成發(fā)展》《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形成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民族綱領政策形成和發(fā)展研究之十四》《新中國民族風俗習慣政策60年——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民族政策系列研究之八》《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綱領政策(1934.10-1937.7)——中國共產黨民族綱領政策形成和發(fā)展研究之二》①等多篇論文中,上述論文將民族風俗習慣政策與民族理論緊密結合起來,或以某一具體政策內容的發(fā)展為軸線,或以時間為軸線,在剖析民族理論基礎上對中國共產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進行了闡述,主要研究了中國共產黨在紅軍長征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時期等某一階段或某幾個階段、不同時期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基本特征及發(fā)展過程,最終一致認為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風俗習慣政策的精神實質,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宗教工作的基礎。何龍群等學者深刻、系統(tǒng)地研討了中國共產黨如何建設民族國家之過程,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史論》等著作中,主要從中共黨史角度構建了民族政策(含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史論架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此外,宮秀萍、張辰、包桂芹、蓋守麗、李資源、莫炳坤、馬富英、依烏、張春梅、楊健吾、張曉紅、周石峰等學者,以民族問題作為切入點,對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發(fā)展階段進行了研究,主要體現在《黨的民族政策的發(fā)展與演變》[1]《中國共產黨 90 年來民族政策史論》[2]《論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新發(fā)展》[3]《長征時期我黨關于民族問題探索的歷史演變與現實啟示》[4]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綱領政策(1945.8-1949.9)——中國共產黨民族綱領政策形成和發(fā)展研究之四》[5]等多篇論文中,這些成果涉及了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貿易及風俗習慣等多個領域,都是從實踐出發(fā),研究微觀的、具體的民族政策,對民族風俗習慣政策也有所涉及。國外學界對中國共產黨民族宗教政策的研究較少,對中國共產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具體研究中,國外專家學者總是持雙重標準,對我國民族政策的研究主要基于民族主義和意識形態(tài)角度,這樣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狹隘性。綜上,學界對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或是對具體民族政策的研究,或是對民族政策的發(fā)展過程的研究。雖然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深入探討適合當前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要求和各民族之間關系的民族政策方面,因而具有現實針對性,然而,從整體的角度,采取“史”與“論”相結合的辦法,將民族宗教政策與“五個認同”[6]結合起來,對中國共產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進行研究的成果比較少。本論文主要挖掘建黨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演進發(fā)展過程,并歸納總結出“尊重和保護各民族風俗習慣”是這一發(fā)展歷程的主線。

一、中國共產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

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自其創(chuàng)立起就始終強調要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對待各民族風俗習慣,一貫提倡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7]

(一)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初步探索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和中華蘇維埃時期(1921.7-1934.10)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隨著黨的成立而誕生,自此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開始與中國國情結合。[8]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主張各民族要平等,強調各民族要自決、自治,提出了民族綱領。中共成立初期,黨主要從全國整體利益出發(fā),制定了一些綱領性政策,畢竟當時我國各地的民族活動不多,民族風俗習慣問題不是那么凸顯,其解決也不是很緊迫,因此那時主要從堅持和尊重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基于民族利益和民族平等方面對民族問題展開討論。[9]1926年11月,黨中央在給劉伯堅的信中強調,西北軍在日常工作中對回民須有適當的政策,不損害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的生存權利,尤其要注意尊重該地區(qū)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共“六大”通過了《關于民族問題的決議》?!吨醒胫聺M洲省委信》強調要注意收集包括民族風俗習慣問題方面的少數民族問題材料,強調省委要密切注意少數民族的情系列況,并及時向中央報告。中共六屆二中全會強調要特別注意調查各民族習俗——“以供給黨關于少數民族策略決定的材料?!盵10](P.238)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提出民族風俗習慣問題。1930年11月,《中央關于內蒙工作計劃大綱》認為內蒙古區(qū)域的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都極為特殊,強調制定政綱時要把民族風俗習慣情況考慮進去。次年,《關于中國境內少數民族問題的決議案》,尤其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等系列文件出臺,不僅強調各民族平等,而且強調注重尊重各民族習俗。

總之,此時期,中國共產黨自身力量還不夠強大,對國家形勢的認識和判斷也不夠全面,因此對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意義把握還不夠準確,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實踐。但是,在這一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已經明確提出了民族平等之基本思想,并且強調充分尊重各民族權利。同時,在面對資本主義發(fā)展尚不充分的現實狀況下,積極動員各階級、各民族共同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國革命的發(fā)展,尤其是促成了中華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二)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基本形成期: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期(1934.10-1937.7)

1934年10月至1937年7月的紅軍長征時期,我黨與少數民族在頻繁接觸中互相了解、認識,包括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在內的各項民族政策逐漸形成。這期間工農紅軍提出回族、彝族等民族都有保存自己的習俗(語言、風俗及信教等)的自由。[11](P.251)1935年12月20日,《中華蘇維蘇中央政府對內蒙古人民宣言》強調要賦予內蒙古內部事情由內蒙古人解決的權利,也就是說“誰也沒有權利用暴力去干涉內蒙古民族的生活,習慣,宗教道德,以及其他的一切權利。”[12](P.510)1935年5月,工農紅軍又提出了“尊重回番夷民眾的風俗習慣和禮節(jié)”[13](P.60),并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鄭重承諾“尊重彝人風俗”。[14](P.29)同時又強調“一切少數民族人民都有很深的宗教迷信與風俗習慣”,故此主張“信仰宗教自由”,強調“不傷害他們的風俗習慣與宗教感情。”[13](P.60)同年,紅軍總政治部頒發(fā)系列文件(比如說《關于爭取少數民族的指示》等)強調每一個戰(zhàn)爭都要不打折扣地尊重各民族習俗。為此,紅軍還出臺了“十條政治紀律”,并將其寫進教材,讓每個戰(zhàn)士都接受民族政策教育,做到尊重彝人、番人、苗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次年兩份文件的頒布(《川滇黔邊區(qū)革命根據地行動綱領》與《中共川滇黔邊區(qū)特委革命根據地綱領》)標志著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在革命根據地開始實施了。[11](P.348)《抗日救國初步政治綱領》(1936年6月1日)規(guī)定不能用威力加以統(tǒng)一與糾正各少數民族同胞的語言、文字和習慣。這兩個文件對如何統(tǒng)一與糾正民族風俗習慣基本作答,即不能用暴力干涉、武力完成,其實就是提出并規(guī)定了有關移風易俗的事項。1936年8月,中共西北局強調不應破壞他們(回民)對自身宗教的信仰與習慣,提出對少數民族特殊的風俗習慣要充分照顧,不應采取禁止的方法。[11](P.323)

這一時期,總體看來,中國共產黨尚未結合各民族的特征,制定系統(tǒng)而完整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和措施,即使是《中華蘇維蘇共和國憲法大綱》等文件也沒有制定關于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到了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紅軍遇到的具體情況,才逐漸制定了民族風俗習慣政策,明確提出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絕對不能干涉、污蔑民族風俗習慣,絕對不能損害、詆毀民族風俗習慣,絕對不能用強權壓制民族風俗習慣等,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基本形成。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經歷了大革命失敗之后,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了掌握政權和武裝的重要性,在各民族地區(qū)積極團結各民族人民廣泛開展各項工作。首先,高度重視民族工作,中共“六大”還特別強調了境內少數民族對于革命的重大意義。中國共產黨在具體革命斗爭實踐中,特別是紅軍長征途中,不斷加深了對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積極爭取少數民族對革命的支持,并成立了專門的民族工作機構,提出對少數民族特殊的風俗習慣要充分照顧等多項政策,為長征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初步發(fā)展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7-1945.8)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44年的中國許多解放區(qū)已有人民新文化,但不可忽略的是,還有大量的封建迷信的殘留在影響,甚至荼毒著廣大人民群眾。毛澤東強調要同迷信等惡習作堅決斗爭。[15](P.60)這其實就為民族風俗習慣的改革定下了一個基調,即必須大力對落后的、不健康的風俗習慣進行改革。更重要的是這種改革必須是自愿改革,是糾錯意識的覺醒,即自己起來同流傳已久的落后習俗作斗爭。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和七大報告中,對黨的民族政策作了系統(tǒng)闡述。[11](P.595)毛澤東發(fā)表《論新階段》和《論聯合政府》等文,告誡全國人民要真正尊重各民族風俗,禁止任何侮辱、輕視、諷刺及詆毀性的言行。[11](P.743)不難看出,這一時期黨在對待民族風俗習慣上,特別強調了“尊重”的問題??箲?zhàn)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提出“十大救國綱領”,制定了尊重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團結抗日的民族政策,全國上下掀起了“共同抗日”熱潮。依據以上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各項民族政策,當時各解放區(qū)都強調了要注重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和保護。在整個抗日戰(zhàn)爭期間,根據上述中國共產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在解放區(qū)、被敵人占領區(qū)及民族雜居區(q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部隊、政府機關以及群眾自治組織、團體,都極其注意貫徹落實尊重和保護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這贏得了各民族同胞的信任,加強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團結合作,在共同抵抗日本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強烈批評和否定了國民黨的民族意識,即認為中國不存在“多民族”狀況——除漢族外的所有民族都被稱為“宗族”,除漢族外的各民族的習俗應被禁止,應依靠暴力采取“同化”措施。

總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際國內的嚴峻局勢使得全體中國人民認識到必須團結一心,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出臺各項民族工作方針及政策,特別強調了“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在思想與行動上積極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以加大民族團結為主線,團結各民族同胞,積極與破壞團結的行為作斗爭。其次,建立起比以往更大范圍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進一步筑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

(四)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逐步完善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5.8-1949.9)

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的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得以堅決貫徹執(zhí)行,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1945年10月23日,從全國大局出發(fā),中央頒布系列有利于各民族發(fā)展支持解放戰(zhàn)爭的文件(比如說《中共中央關于內蒙工作方針給晉察冀中央局的指示》等)強調黨對內蒙的政策、方針要慎重,[11](P.964)軍隊絕不觸犯他們(蒙人)的禁忌,必須尊重他們(蒙人)習俗。[11](P.965)1945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東北局關于東北時局的具體主張(草案)致中央電》強調要堅決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大漢族主義”,要切實尊重蒙民、回民等少數民族之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給以充分之自治權?!盵16](P.95)1948年12月23日,中國共產黨頒布《西北人民解放軍入城紀律守則》強調不僅要“接觸少數民族”而且要“尊重他們風俗”。[16](P.89)習仲勛同志強調,一切入城部隊及機關人員都要嚴格遵守這一民族政策。第一野戰(zhàn)軍政治部頒發(fā)《蘭州戰(zhàn)役的政治工作》相關文件強調要嚴格遵守回民風俗習慣,加大黨的民族政策宣傳力度,勇于揭露馬匪無時無刻給“回民”散布的謠言——中國共產黨要“滅回滅教”的謠言及政治目的。進入西北地區(qū)時,黨特別強調了要特別注意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對此,黨還編印了《回回工作簡要手冊》,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該地區(qū)回民飲食、衛(wèi)生、禁例及服飾等概況及黨的民族政策和方針。第二野戰(zhàn)軍進軍西南地區(qū)后,一方面頒布了《關于向西南進軍中保衛(wèi)工作指示》規(guī)定,進軍西南將逐漸接觸到苗、瑤、彝、藏等少數民族,對于這些民族除嚴格執(zhí)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外,尤其是要尊重(不能侵犯)其習俗。[17](P.235)另一方面還編印了介紹西南地區(qū)民族情況、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材料,更加注重尊重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宗教信仰等。

可見,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解放戰(zhàn)爭的新特點、新趨勢,繼續(xù)執(zhí)行現行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這些政策在陜甘寧等地區(qū)得到了重申。這一時期,我國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獲得了長足發(fā)展和進步,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黨在這時期對我國各民族同胞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多次用“應該尊重”“必須尊重” “嚴格尊重”“特別尊重”加以強調,對不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的做法應“嚴格糾正”,中國共產黨的高度重視,使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完善了。

綜上所述,中共成立至新中國建立近30年間(1921-1949),黨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包括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得到了逐步完善,黨的民族事業(yè)取得了巨大成就。《共同綱領》精辟地總結了中國共產黨近三十年的民族工作經驗,強調禁止各個民族之間的歧視行為,堅決反對各種分裂民族團結、進步及祖國統(tǒng)一的行為,尊重各民族習俗,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豆餐V領》尤其強調,各級人民政府應幫助各少數民族同胞發(fā)展本民族政治事業(yè)、經濟事業(yè)、文化事業(yè)及教育建設事業(yè)??梢姡鹬睾捅Wo各民族同胞獨特的習俗是這期間黨和國家始終堅持的民族原則。在多年革命斗爭中,為了使各少數民族同胞與漢族一道,積極投身于革命斗爭及解放區(qū)的建設發(fā)展中,中國共產黨著重于尊重和維護各少數民族同胞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出臺了系列文件,以贏得各民族同胞的信任、支持和幫助。盡管其間也提出了一些改革政策,但并未將其真正列入工作議程。之后,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了國內外發(fā)展形勢,提出不僅要尊重和維護民族風俗習慣,而且還要對一些不合時宜的民族風俗進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有益于國家的繁榮發(fā)展和民族關系的改善。

二、中國共產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1949-1978)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黨和政府基于民族平等之基本原則,結合國家發(fā)展的客觀實際,從尊重和保護民族風俗習慣入手,制定了系列規(guī)定及政策措施。新中國成立伊始,萬象更新,百廢待興,但1951年黨中央就頒發(fā)了系列文件要求妥善處理與少數民族有關的問題。比如在飲食方面,要求從屠宰到銷售等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必須由回民親自進行。但是,黨的少數民族政策在“十年文革”中受到批判,成為了“重災區(qū)”,我國民族宗教工作遭到嚴重破壞,各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止步不前,各少數民族同胞的一些特殊的風俗習慣被當作“四舊”,受到無情的打擊,有些地方甚至強迫少數民族改變本身風俗習慣,這不僅嚴重傷害了各民族的情感,而且也影響了各民族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一)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不斷發(fā)展期: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0-1956.12)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國各少數民族同胞的移風易俗十分重視、極其關心。1950年,毛澤東撰文《不要四面出擊》強調各民族的習俗的改革事宜應由各民族自己決定。在貫徹毛澤東指示中,周恩來強調不能隨意將體現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習俗修改。由于有了第一代領導集體的英明決策,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尊重和保護各民族習俗的法律法規(guī)(如1952年的《關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數民族成份享有民族平等權利的決定》等)。這些舉措清楚表明,20世紀50年代少數民族風俗的政策原則總結下來是兩點:一為尊重,二為自愿改革。其本質內涵是,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傳承下來的民俗,不輕易改變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維護祖國統(tǒng)一,防止國家分裂。比如,在改革土地制度這樣的重大問題上,民族地區(qū)所采取的步驟和方法也與漢族地區(qū)不一樣。在民族節(jié)慶方面,《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強調各民族區(qū)域自治區(qū)的民族節(jié)慶、假期由當地決定?!锻涝锥悤盒袟l例》第十三條強調各少數民族在其信仰的宗教節(jié)日里對牲畜的屠宰許可和免稅政策由其所在地區(qū)的省(市)人民政府決定。在民族飲食方面,1952年,中共又頒發(fā)《關于對少數民族年節(jié)優(yōu)待的決定》。在民族婚姻問題上,《婚姻法》于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頒布,該法第二十七條對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婚姻問題作了特殊規(guī)定。民族風俗習慣政策于1954年9月被載入憲法,成為破解各民族風俗習慣問題的法律依據。到了1956年,中共八大強調要加強我國各項改革,其中關于民族地區(qū)的改革須由各民族同胞共同參與、協商決定。

總之,此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進一步推進民族共同體的建設,使“中華民族”的觀念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廣泛認同。此時期中國共產黨出臺、頒布的關于民族工作的種種法規(guī)和政策措施,對各民族同胞特有的節(jié)日、獨特的飲食及婚姻等方面給予了一系列照顧,一定程度上使得各民族風俗習慣得到了尊重和保護,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深入發(fā)展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2-1966.5)

1957年8月,周恩來在青島舉行的民族工作會議座談會上,也講到民族風俗習慣問題。他指出:民族風俗的存在比宗教信仰更加廣泛和多樣化,因為一個民族并非只信仰一種宗教,而風俗習慣往往是一個民族有其特定的一種。我們應充分理解、尊重和保護民族風俗習慣,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刺激和傷害民族感情。對屬于文化范疇內的民俗不能隨便修改,強加于人,有些漢族人總認為自己的都是好的,人家是落后的,這是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思想。這些精辟的論述,是我們在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問題上必須遵循的準則。所謂尊重,就是要尊重各民族習俗的自主權,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相互之間都應該如此。[18](P.84)毛澤東強調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辯證看待各民族習俗,要抵制民族虛無主義之風。毛澤東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就很好地處理了這個問題,在二者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1958年中央民委強調要優(yōu)先滿足少數民族急需且短缺的特殊商品,尤其是為他們的重要民族節(jié)日提供充足的副食品。1960年起我國進入調整時期,各省積極貫徹中央精神,反對急躁冒進,糾正“左”的傾向,民族政策又逐步得到落實。周恩來親自到西雙版納地區(qū)與傣族、彝族、瑤族、佤族等各少數民族群眾一起歡度“潑水節(jié)”,為尊重和保護各民族習俗樹立了標桿。漸漸地,“大躍進”中強行收兌的金銀首飾進行了退賠,民族特殊用地也從各民族實際出發(fā)進行了調整,我國的民族政策終于逐步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來。此外,在此期間,西北局、西南局及其他國家有關職能部門的民族工作報告都主張要尊重各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美食、葬禮等風俗習慣。

總之,在這一時期,即社會主義進入全面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總結了民族工作的歷史經驗,通過充分尊重民族意愿和歷史現實開展民族識別工作,繼續(xù)推進民族地區(qū)經濟建設,提高少數民族生活質量,結合時代現實不斷豐富民族精神生活,凝聚起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尊重和保護各民族風俗習慣,將各民族同胞團結起來,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為各族人民友好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和諧的大環(huán)境,也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

(三)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曲折發(fā)展期: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5-1976.10)

始于1966年、長達十年之久的“文革”時期,中國共產黨之前主張的民族政策(包括民族風俗習慣政策)遭到嚴重破壞——忽視和否認民族特點,不尊重人甚至踐踏民族風俗習慣,急于消滅民族間的差別,妄圖搞強制同化。這十年時間里,在“四人幫”的強制干預下,許多少數民族的合法習俗被認為是過時的習俗,或被視為“迷信活動”,甚至各少數民族的各種節(jié)日也受到了嚴格的監(jiān)管,視為非法活動,把民族節(jié)日當作“四舊”處理;把民族服裝看作“封建落后”,禁止少數民族身穿民族服裝和佩戴珠寶首飾,強迫民族群眾改裝 ;禁止各民族的歌舞,不準許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稱其為“異國情調”;將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稱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強迫回族養(yǎng)豬等。

總之,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極端錯誤的做法、荒誕的政策,激起了少數民族群眾的不滿,引起了民族間的隔閡,不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的進步,嚴重損害了少數民族的感情,也不利于各民族關系的和諧發(fā)展,使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停滯不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步伐減緩。

綜上所述,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近30年間(1949-1978),黨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包括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在曲折中得到發(fā)展。在黨和政府的極度重視下,中國共產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在建國初期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執(zhí)行,成績斐然。當然,在某些地區(qū)也存在著“不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的大漢族主義現象。經過建國后的多年實踐,中國共產黨將民族風俗習慣政策載入“五四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這使得關于如何對待、怎樣處理各民族風俗習慣問題有了法律依據。然而,1957年的“大躍進”運動,尤其是全國刮起了“民族融合風”,以及反地方民族主義的運動——不讓過民族節(jié)日、不讓穿民族服裝,人為消除民族差別,嚴重傷害了各民族同胞的感情。20世紀六十年代初,黨中央對民族工作進行了調整,使得我國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得到了短暫的恢復。之后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國民族風俗習慣政策成為了重災區(qū)。

三、中國共產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改革開放至中共十八大期間(1978.12-2012.11)

改革開放至中共十八大期間,在鄧小平等共產黨人的領導下,黨和國家對“十年文革”期間執(zhí)行的錯誤的、荒誕的民族宗教政策(含民族風俗習慣政策)進行了全面的“撥亂反正”,飲食、節(jié)慶、喪葬及婚姻等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得到逐步恢復與發(fā)展。

(一)全面恢復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1976.11-1984.5)

十年文革嚴重破壞了國家民族政策,因此文革結束后的首要任務就是進行“撥亂反正”。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全面恢復和實施既有的國家民族政策(含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促進各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在此時期,中國共產黨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始終堅持“慎重穩(wěn)進”的方針,徹底拋棄“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的論斷,全面恢復了尊重和保護各民族習俗的政策、方針,果斷地把民族工作重心轉移到了促進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上。 1982年頒布的憲法恢復了民族自治原則,并賦予一些新內容、新內涵。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更是強調要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1](P.166)。不僅如此,這部法還賦予了自治機關對民族資料收集、分類、整理、翻譯及出版等方面的權利。系列法律法規(guī)的頒布使得各民族的珍貴文物及名勝古跡、歷史文化遺產等得到保護,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藝術等民族文化事業(yè)得到恢復發(fā)展,使得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得到尊重,使得民族傳統(tǒng)醫(yī)藥得到重視。這一時期,黨始終強調各民族同胞要互相尊重各自的習俗(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等),從而共同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平等、團結、進步。[11](P.178)在這一時期,黨提出的“兩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的理念深入人心,民族成份的恢復和更改工作得到有序進行,大量冤假錯案得到平反。此時期,在少數民族飲食習慣方面,《關于妥善解決回族等職工的伙食問題的通知》《關于回漢通婚后,漢族一方及其子女愿隨回族生活習慣的,按回族標準供應副食品問題的通知》由國家民委等部門聯合頒發(fā),《勞動教養(yǎng)試行辦法》于1982年由公安部發(fā)布等。在少數民族的節(jié)慶習俗方面,國務院批準各少數民族特有節(jié)日放假辦法。各民族地區(qū)重要民族節(jié)慶及放假期限得到了認可,比如說,依據西藏自治區(qū)規(guī)定,1979年2月藏歷新年獲準放假三天。再比如,1979年8月、11月,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獲得批準。在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方面,《不要強迫回族施行火葬問題的通知》(1979年)等文件明確規(guī)定要尊重回民土葬習慣,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為回民劃出公墓及設立殯葬服務處。在少數民族的婚姻習俗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對民族婚姻做了原則說明,賦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執(zhí)行婚姻法的變通規(guī)定之權限。

總之,此時期,中國共產黨積極總結以往民族工作經驗,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及時恢復黨的民族政策,很大程度上使得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得到了尊重、保護,使得社會主義事業(yè)得到恢復發(fā)展,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步伐加快。

(二)全面推進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1984.5-1989.6)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黨中央的堅強而有力的領導下,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實。各省、區(qū)、市也相繼召開民族工作會議,宣傳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各地還陸續(xù)恢復了少數民族重要節(jié)日放假制度。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黨和政府發(f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應正確對待少數民族風俗習慣。1984年5月至1989年6月,是我國民族政策(含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的過渡階段?!蛾P于民族工作幾個重要問題的報告》(1987年)指出,抓好民族工作一定要把民族經濟發(fā)展工作擺在首位。此時期,黨和國家下發(fā)了一系列文件對各民族的的生產、飲食、居住、服飾、婚姻、喪葬、娛樂、禮儀、節(jié)慶、禁忌等諸多方面的風俗習慣進行了規(guī)定。比如說,《對部分刀具實行管制的暫行規(guī)定》(1983年)等文件強調,各個民族因現實之生產、生活需要所使用的刀具(藏刀、腰刀、靴刀等),應制定相關辦法——僅在轄區(qū)內自由買賣?!渡虡I(yè)部關于進一步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商業(yè)若干問題的報告》(1985年)等文件強調要盡量滿足特殊民族的特殊需要(專項安排供應牛皮、羊皮、錫、銅、金、銀、鋅、木材、人造絲等原材料)?!蛾P于居民身份證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分填寫問題的通知》(1986年)等文件強調要尊重和保護各民族習俗——允許民族婦女不免冠照相?!蛾P于認真做好伊斯蘭教民族人員用餐工作的通知》(1989年)等文件要保障特殊民族的特殊飲食供應,尤其是禁食豬肉的民族的飲食供應。此外,《關于在各級學校注意進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通知》《關于在宣傳報道和文藝創(chuàng)作中防止繼續(xù)發(fā)生丑化、侮辱少數民族事件的通知》《關于公開發(fā)行的書籍報刊中慎重對待民族、宗教問題的通知》及《慎重對待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問題的通知》等文件都強調了要尊重和保護各民族文藝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習俗。

總之,此時期,中國共產黨全面推進民族工作,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對各民族的生產、飲食、居住、服飾、婚姻、喪葬、娛樂、禮儀、節(jié)慶、禁忌等諸多方面的風俗習慣進行了規(guī)定,尊重、保護了各民族風俗習慣,推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

(三)全面深化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1989.6-2012.11)

1989年6月至2012年11月期間為中國共產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穩(wěn)定發(fā)展期。在江澤民、胡錦濤同志領導下,黨中央領導集體重申或制定了一系列少數民族政策(包括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政策)。江澤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國”方略,他指出依法治國就是要在黨的堅強而有力的領導下,依照我國憲法和其他法律法規(guī),確保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等各項工作的依法進行。之后,“依法治國”戰(zhàn)略被載入憲法,這使得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進入嶄新階段的一個風向標。2005年5月,胡錦濤在民族團結表彰大會上強調,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少數民族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語言、文化等風俗習慣,不能無視民族風俗習慣差異的存在,更不能強行要求少數民族同胞改變它們,要尊重各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在飲食方面,國家相關文件強調,全國各地區(qū)的學校在招生時不準以無清真食堂為由拒收符合條件的新疆、寧夏等有清真飲食習慣的學生入學,都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設立清真食堂,不能因為這方面的師生人數少而不執(zhí)行相關規(guī)定。在葬禮方面,《關于特殊墳墓處理問題的通知》(2000年)文件對回民墓地做了合理規(guī)定?!蛾P于協助做好患“非典”死亡的回族等10個少數民族公民遺體處理工作的通知》(2003年)等文件強調,回民等民族因SARS死亡之遺體須就地火化,而骨灰可按其風俗習慣安置。這對維護我國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锻鈬ㄓ嵣缭谥袊硟劝l(fā)布新聞信息管理辦法》(2006年)文件對外國通訊社在境內宣傳的內容進行了限制性規(guī)定——內容不得傷害民族感情,不得破壞民族團結、和諧和發(fā)展。在文化發(fā)展方面,1995年 “中央民族工作十二條”強調要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要大力發(fā)展各民族科教文衛(wèi)等各項事業(yè)。

總之,此時期,對于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和保護,我國不單是從政策層面上加以保障,而是經歷了政策法律化的過程,也就是將黨的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層面。此時期系列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頒布,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民族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和基本要求,就是要在尊重和保護的基礎上弘揚民族文化,特別在當前形勢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fā)展旅游業(yè),展現好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帶動民族經濟。由此可見,尊重和保護各民族風俗習慣,不僅事關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繁榮,而且具有以文化產業(yè)帶動經濟發(fā)展的雙重功效,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至中共十八大期間,黨和政府制定并執(zhí)行了系列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飲食、婚姻、信仰、葬禮等風俗習慣的政策法規(guī),對回族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供應、民族書籍出版等提供了資金、人才、技術及社會資源等方面的支持,切實幫助各少數民族同胞解決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困難,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和諧、穩(wěn)定及繁榮發(fā)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飛速發(fā)展期(2012.11至今)

2012年11月至今,針對我國民族關系在新時代發(fā)生的新變化和我國的具體國情,在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國共產黨人民族思想的指導下,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思想,努力做好新時代我國的民族工作,出臺了包括民族風俗習慣政策在內的系列民族政策,以促進各民族同胞之間的交流、交往及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入新時代,民族節(jié)假日制度得到恢復;民族特色住房愈加普及且更講究質量,而且花樣翻新,更加絢麗多彩;民族風味食品和傳統(tǒng)產品更加豐盛,不僅本民族自食、自用,且行銷省內外;各民族風尚得到發(fā)揚,過去民族內部的團結互助,擴大為各民族間的團結互助,尊老愛幼和熱情好客的美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更好的物質條件,“兩學一做”以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活動逐步滲入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之中。

民族是文化的載體,民族文化具有價值引導及人格塑造功效。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認為從發(fā)展階梯的底層開始邁進的人類“只有通過經驗知識的不斷積累,才從蒙昧社會上升到文明社會?!盵19](P.80)習近平總書記在《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中,指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性,并強調了“四個共同”(共同開拓疆域、共同書寫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文化及共同培育精神)的長遠意義,有力夯實了我國民族政策(含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理論基礎。[20](P.1-6)習近平指出,在民族文化中,各民族因其所處地域而呈現出不同特色。如在飲食文化方面,北方人愛吃面食;南方人喜吃米飯;維吾爾族喜歡吃馕;蒙古族愛吃炒米;藏族愛吃糌粑喝酥油茶;朝鮮族愛吃冷面和泡菜。在服飾方面,藏族愛穿藏袍;蒙古族喜歡穿蒙古袍;彝族男女都愛披羊皮、都愛披羊衫;維吾爾族愛戴繡花小帽;朝鮮族愛穿船型膠鞋;苗族婦女愛戴金銀飾品。在居住方面,北方牧區(qū)民族大多住蒙古包;南方山區(qū)民族愛住竹樓。在節(jié)日方面,回族有“開齋節(jié)”;藏族有 “雪頓節(jié)”;傣族有“潑水節(jié)”;彝族有“火把節(jié)”等。再比如,宗教信仰方面,有的信仰伊斯蘭教;有的信仰喇嘛教;有的信仰基督教;有的信仰天主教。由此可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保護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保護。習近平強調,“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總之,此時期,強調要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就是要以維護民族平等和團結的原則為出發(fā)點,對各民族的平等權利給予充分的尊重和保護。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認為,無論是保持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風俗習慣還是改變和革除落后的風俗習慣,其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實現各民族的繁榮進步。對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改不改,什么時候改,如何改,這些都關系到一個民族將以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生存下去,以一種怎樣的姿態(tài)發(fā)展下去。因此,一個民族只有擁有了保持和改革自己民族風俗習慣的自由才算真正擁有了本民族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對于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我國不僅僅是從政策層面上加以保障,而是經歷了政策法律化的過程,也就是將黨的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層面。顯然經過實踐證明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為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既符合各少數民族的利益,也可以抵制民族分裂分子對我國民族團結工作的破壞,維護了祖國的穩(wěn)定與團結。對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堅持,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少數民族政治權利實現的充實。

五、總結與反思:尊重和保護各民族風俗習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民族風俗習慣表現在飲食、服飾、居住、婚喪、禁忌等方面,其實就是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發(fā)展而形成并傳承下來的一種生活方式。由于民俗鮮明的民族性,其一經形成,就會被整個民族的人們所認可和恪守,無形中起到了鞏固民族共同體的功效。由此可見,充分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是增進民族間的信任,建立和諧民族關系,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備條件之一??偨Y和反思建黨百年來黨和國家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正確認識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性,科學闡述民族的深刻內涵,是順利解決民族問題的前提條件。尤其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更要努力化干戈為玉帛,避免傷害民族感情的事件發(fā)生,將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提高到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國家繁榮的高度慎重對待,完善民族間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從根本上遏制傷害民族感情、破壞民俗事件的發(fā)生,實現各民族之間真正的交往、交流及交融,應著手從以下三方面加以提高和完善。

首先,要對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性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清晰的把握。民族風俗習慣對各民族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是經歷長期的歷史進程在民族心理上的積淀,具有相當的持久性,和政治經濟屬性相比,其更加不易發(fā)生變化或消亡。但同時,差異的存在,就很難避免矛盾,而矛盾往往意味著沖突和對立。近些年來,因民族風俗習慣問題而產生的矛盾沖突不斷,這類事件往往具有突發(fā)性,由一個極小的事情引發(fā),并逐步擴大波及面,嚴重影響了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和諧。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對此問題的嚴重性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進而研究在新形勢下,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對此類事件加以防范和杜絕。

其次,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根植于人民的頭腦中,以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思想根基。近些年來,一定程度上我國民族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其原因之一就是注重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宣傳,就是在于對黨的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以此為民族關系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渥的社會環(huán)境。我國黨和政府制定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理論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只有深入把握了這一理論觀點,才能真正理解為何要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從而使每個公民懂得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是憲法規(guī)定的每個公民不可推卸的義務,漢族和少數民族間要相互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在當下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市場經濟建設之時,更要廣泛、持之以恒地開展民族觀和民族政策教育,構筑起一個完善的機制來協調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絕不能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忽視對民俗的尊重,傷害民族感情。

最后,運用法律法規(guī)手段尊重和保護各民族風俗習慣。在市場經濟的大潮流下,利益主體間的競爭關系日益凸顯,利己主義傾向仿佛勢不可擋。一些單位和個人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毫不顧及他人,甚至不惜毀損和犧牲其他民族及其人民的利益。比如一些扭曲民俗事實,傷害民族感情的文藝作品的出版發(fā)行,嚴重影響和破壞了民族關系。像此類情況僅僅依賴政策和行政手段已不足以控制事態(tài)發(fā)展,因此,必須大力進行民族法制建設,以法律法規(guī)來調整規(guī)范市場經濟秩序和民族關系,建立健全依法處理侵犯民族風俗習慣類案件的長效機制。第一,將制定一部完善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法提上日程,這樣既徹底落實憲法和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的規(guī)定,又順應了我國當前民族關系的新形勢。在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法中,把一些原則性的規(guī)定具體化、規(guī)范化、可行化,對民俗的內涵和外延做出一個清晰明了的界定,對犯罪構成要件和侵權責任做出明確規(guī)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堅持有法必依、依法行政,加大執(zhí)法力度,堅決杜絕侵害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事件的發(fā)生,使法律公正最大化、成效最大化。第三,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突發(fā)事件應急機制,從一般規(guī)律看,一個事件的產生、發(fā)展、爆發(fā),其實都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醞釀,對這些違反民族政策、踐踏民族尊嚴、侵犯民俗而引發(fā)的突發(fā)事件要提前關注、妥善解決,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把沖突扼殺在搖籃里,將事件控制在當地范圍,絕不讓沖突擴散、事態(tài)升級。

總之,建黨百年來黨和國家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演變規(guī)律啟示當下:中華民族昂首闊步新時代,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直至“強起來”的根本轉變,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華各族兒女團結起來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要清晰地看到——民族宗教問題始終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一時難以全部解決的問題。顯然,尊重和保護我國各民族同胞的風俗習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工作。它關乎中華民族的命運,對于增強中華兒女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政黨認同及社會制度認同,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都具有深遠的影響。故此,全體共產黨人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實踐中找出各民族地區(qū)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及生態(tài)等方面的發(fā)展問題,做到對癥下藥、因地制宜,大力弘揚各民族地區(q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力發(fā)展民族地區(qū)經濟,縮小民族之間的發(fā)展差異。還要在發(fā)揚民族文化的時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實現中華各民族文化的共融共通。尊重和保護我國各民族同胞的風俗習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在上述這些方面做好做強,還要加強對各族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各族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統(tǒng)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把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發(fā)揮好,讓民族干部把正能量播撒到民族群眾身邊,引導各族同胞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促進各民族互相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實現各民族同胞互助互愛、團結和諧及高質量發(fā)展的良好局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這四篇論文先后發(fā)表于《黑龍江民族叢刊》,分別為金炳鎬《論黨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形成發(fā)展》發(fā)表于1994年第1期;柳春旭、金炳鎬、菅志翔《中國共產黨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形成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民族綱領政策形成和發(fā)展研究之十四》發(fā)表于2002年第3期;紅梅、金浩、朱小玲《新中國民族風俗習慣政策60年——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民族政策系列研究之八》發(fā)表于2009年第6期;金炳鎬、劉建中、趙仁成《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綱領政策(1934.10-1937.7)——中國共產黨民族綱領政策形成和發(fā)展研究之二》發(fā)表于1999年第4期。

猜你喜歡
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法國人的風俗習慣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作文教學改進優(yōu)化措施探析
探索滿族中的風俗習慣之——獵鷹文化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博野县| 林州市| 万山特区| 白沙| 阜南县| 新源县| 保康县| 富源县| 精河县| 兴隆县| 乐平市| 平南县| 洪洞县| 资源县| 梓潼县| 海丰县| 屯昌县| 枣庄市| 巴林右旗| 道真| 宁远县| 东海县| 哈巴河县| 甘德县| 桂平市| 滨海县| 黄平县| 鄂伦春自治旗| 罗城| 仁布县| 郓城县| 佛坪县| 象山县| 濮阳市| 阳东县| 九龙县| 澄迈县| 崇信县| 专栏| 衡东县| 富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