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芹梅,陳號,郭乃剛,王愛軍,宋峻,曾學文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yī)院 江蘇鹽城 224001
心衰病是現(xiàn)代醫(yī)學的病名概念,傳統(tǒng)中醫(yī)并無心衰病的病名描述,最初多以病因或癥狀命名,如 “心痹” 心脹”“心水”“ 支飲”等病名與心力衰竭有關。直到1997年《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心系病類》指出:“心衰是指心體受損、臟真受傷、心脈‘氣力衰竭’所致的危重病證。以心悸、喘促、水腫、肝大為主證,多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1]”規(guī)范了“心衰”的病名,并指出了該病的病因病機、臨床癥狀。目前許多醫(yī)家均是根據(jù)自己的臨床經(jīng)驗對心衰病進行辨證論治,尚無辨證分型的統(tǒng)一標準,治療也沒有統(tǒng)一思路模式。路志正教授提出[2],心衰辨證主要為脾腎陽虛、水停心肺甚則陰竭陽脫,治療上強調(diào)標本同治,提出了溫補脾腎,瀉肺利水的治療方法。周仲瑛[3]等認為“陰陽兩虛,心脈瘀滯”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機,因虛致瘀是其病理特點??傊嗅t(yī)藥在改善心衰患者預后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4-5]。名老中醫(yī)的臨床經(jīng)驗、學術專長是通過多年的實踐、逐步積累的中醫(yī)藥智慧的結晶,所以繼承、整理名中醫(yī)的經(jīng)驗擁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曾學文教授為江蘇省名中醫(yī),是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在治療心臟病方面早已形成獨特的辨證治療體系,1989年首次公開提出“中醫(yī)心臟病氣血水厥說”[6],此后廣泛用于心衰病的診治過程中,并取得良好療效[7]。筆者有幸?guī)煆脑?,茲對其治療心衰病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jīng)驗進行研究,以期傳承其寶貴經(jīng)驗。
曾師認為心衰病總屬本虛標實之證,病位在心,其本為心氣虧虛,其標為氣滯、血瘀、水飲,臨床多表現(xiàn)虛實夾雜之侯。
《內(nèi)經(jīng)》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心主身之血脈”,強調(diào)心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原動力。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心氣不足,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是為心氣之虛也”。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血液運行,是維持心臟功能的重要條件。若心氣虧虛,則血行無力,運行不暢而致血瘀。曾師認為心衰病的病位在心,其發(fā)病與肺、脾、肝、腎功能失調(diào)有關,與氣、血、水密切相關,其病因主要與感受外邪、內(nèi)傷情志、病后虛損等因素有關。心氣虧虛是心衰病的根本原因和病理基礎,氣為陽之漸,病程日久,氣損及陽,易致心陽虛衰,疾病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血瘀、水飲等都可由心氣、心陽虛所致。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瘀。《血證論》云: “血與水素本不相離,病血者未嘗不病水,病水者未嘗不病血…瘀血化水,亦發(fā)水腫,血積即久,亦能化為痰水?!痹鴰熣J為血瘀和水飲之間相互影響,一方面血不利則為水,另一方面水飲停聚,進一步阻滯氣血運行,加重血瘀。從其發(fā)病過程來看,往往是先有血瘀,后有水飲。然“水化于氣,亦能病氣”,“水病則累血,血病則累氣”。血瘀、水飲不僅是心氣虧虛的病理產(chǎn)物,同時對進一步損傷心氣、心陽,使病情加重。最終,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曾師將這一過程歸納為“氣血水厥”,即心氣虛→心血瘀→心水腫→心厥脫,簡言之為“氣血水厥”。一般來說,心氣虛證、心血瘀證、心水腫證相當于NYHA心功能Ⅱ級、Ⅲ級、Ⅳ級,心厥脫證則相當于心源性休克。心臟病由氣及血,由血及水,由水及厥,是病由淺入深,由輕變重的自然發(fā)展過程。同時曾師認為心臟病演變規(guī)律,不是絕對的、靜態(tài)的,而是相對的、動態(tài)的,它受到人體正氣、致病邪氣、治療措施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既可順傳,又能逆轉。
根據(jù)“氣血水厥”的演變規(guī)律,曾師將心衰病分為:心氣虛證一心血瘀證一心水腫證一心厥脫證四個證型,進行辨證論治。臨床常選用:益心氣湯、活心血湯、利心水湯、救心厥湯四則經(jīng)驗效方。上述是本病發(fā)展全程四個主要階段的證治類型,但在其某一階段遇有兼夾證,也當辨治。臨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要觀察癥、舌、脈后,綜合進行分析診治。不論外感六淫,還是內(nèi)傷七情,以及其他諸多因素,都能使心臟整體失衡,成為損害心臟的致病之邪。心者君主之官,為五臟的主宰,但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及其不同階段,往往呈多臟器病變表現(xiàn),不能忽視它臟的存在,辨證論治心病的同時要重視五臟生克制化;心衰病以治心為主,還應兼顧其他臟腑。
2.1 重視益氣溫陽,以治其本 心主血脈,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心氣虧虛是心衰病的根本原因和病理基礎,故宜曾師治療中重視益氣,并貫穿于疾病演變的全過程。益氣藥常選用黃芪、人參、黨參等。黃芪擅補氣升陽、利水消腫?,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不僅能改善心肌供血、增強心肌收縮力,還能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心肌細胞代謝[8]。人參大補元氣,有類似強心苷作用,使心肌收縮力增加,增加心排血量[9]。溫陽藥方面,曾師常用一些溫補腎陽、溫通心陽的藥以化氣行水,同時兼顧脾腎之陽。脾主運化水液,脾陽虛衰則無以制水;腎主行水,水液的代謝需要依賴于腎陽的氣化。因此顧護脾腎之陽,可從根本上消除水飲內(nèi)生的源頭。常用熟附子、干姜、桂枝、薤白等。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現(xiàn)代藥理研究[10]表明: 熟附子煎劑具有強心作用,能增強心臟的收縮力。另外桂枝的使用亦甚廣,其味辛性溫,具有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之功,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亦提示其有強心、利尿的作用[11]。
2.2 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以治其標 血瘀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因素,同時也是病機演變之主導,因此活血化瘀應基本貫穿于疾病的始終,常用丹參、川芎、當歸、益母草等?!耙晃兜⑸?,功同四物湯”,丹參為活血化瘀之要藥,每多用之。益母草既可活血化瘀,又有利水消腫之效,亦常用之。這些活血藥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內(nèi)血液的“濃、粘、凝、聚”狀態(tài)等功效[12],可以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13]。水飲內(nèi)停是隨著病情進展所產(chǎn)生的病理產(chǎn)物,利水消腫可以減輕心臟負擔。臨床上曾師主張以五苓散通陽化氣利下焦之水,葶藶大棗瀉肺湯宣肺化痰瀉上焦之飲。研究發(fā)現(xiàn)[14]: 葶藶子提取物含有強心苷成分,能增加左心室心肌收縮力及泵血功能,并能使冠脈流量增加。此外曾師臨床注重理氣藥的配伍應用,常用香附、郁金等,以增強活血、利水之效。正如張景岳曰“凡治腫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若氣不得化,則水必不利”。
2.3 標本兼治 根據(jù)“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曾師認為心衰病的治療必須標本兼治,在治療疾病的不同階段時要有所側重。本虛為主時,治療當以益氣溫陽以治本,兼活血化瘀、利水消腫;在發(fā)作加重期,當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以治其標;同時佐以益氣 溫陽。
2.4 顧護陰液 由于長期利尿劑及溫熱藥物的使用,容易耗傷陰液,導致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在治療過程中需酌情加玉竹、麥冬、五味子等顧護陰液,以防傷陰太過。
張某,女,68歲,退休工人。初診:2018年6月11日。因“心前區(qū)憋悶、氣短、乏力反復發(fā)作近5年”,診斷為“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多次住院治療,但出院后,心前區(qū)憋悶很快復發(fā),長期療效不滿意,且逐年加重,初期發(fā)作時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緩解,近年需硝酸甘油含服;并覺心悸、氣短加重,上三樓要歇息兩次,體力減退。遂來就診。就診時癥見:時時心前區(qū)憋悶,心悸,氣短,活動后加重,顏面及雙下肢浮腫,小便短少,大便偏溏,飲食少味,口渴而不欲飲。察其形體偏胖,精神欠佳,面白而浮,口唇紫紺,舌質胖色紫暗,苔白滑,脈沉滑無力。查心臟彩超示:左心擴大,射血分數(shù)(EF)38%,主動脈瓣鈣化。中醫(yī)辨證診斷:心衰病一陽氣虛衰,水飲凌心證(心水腫證)。治則:標本兼治;治法: 益氣溫陽,化瘀行水;方用:利心水湯(曾學文經(jīng)驗方)。處方:人參10g,黃芪50g,玉竹12g,桂枝15g,制附子10g,當歸10g,川芎10g,白術10g,葶藶子30g,豬苓30g,澤瀉30g。7劑,水煎服,日一劑。同時口服螺內(nèi)酯片20mg、雙氫克尿噻25mg,隔日服一次,地高辛0.125mg1次/d。
二診:2018年6月19日。小便逐日增多,浮腫約消除一半,能上二樓不歇息,憋悶、心悸亦改善,胃納不香,察其舌質胖色紫暗,舌下紫脈隱伏許多,苔薄白,脈沉滑。病情趨向好轉,仍有瘀血膠固,加強活血化瘀之力度。于上方加丹參20g,赤芍15g,雞內(nèi)金12g,炒麥芽15g。14劑。并將螺內(nèi)酯片20mg、雙氫克尿噻25mg,改為隔兩日服一次;地高辛改為0.125mg隔日一次。
三診:2018年7月6日。浮腫盡消,小便通利,精神轉佳,憋悶、心悸明顯改善,口唇紫紺減輕,胃納增加,仍感乏力,舌苔薄白,脈細滑。水氣已消,當防其辛溫通利傷陰耗氣,上方去桂枝,加用五味子12g,麥冬20g,仙鶴草30g。再服2周。
四診:2018年7月21日。浮腫已消,憋悶、心悸、氣短、乏力明顯改善,面色轉潤,二便正常,胃納尚可,精神好轉,能從事一些家務活動。停螺內(nèi)酯、雙氫克尿噻及地高辛。予上方每2日1劑,堅持服用,繼續(xù)觀察2月余,癥情穩(wěn)定。復查心臟彩超EF值恢復至50.2 %。
按:該患者活動后心前區(qū)憋悶、氣短、乏力,中醫(yī)診斷為“心衰病”,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備急者短氣。”指出水飲為少氣、短氣的發(fā)病因素。曾師認為此患者系心衰病多年,早期心氣虧虛,氣虛血瘀,晩期由心及腎,出現(xiàn)腎陽虧虛,氣陽俱虛,五臟虧損,血脈瘀阻,水溢肌膚,屬本虛標實,當雙管齊下以治之。治以益氣溫陽,化瘀行水,方選利心水湯加減,由參附湯、五苓散、四物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合成。參附湯益氣回陽,溫經(jīng)祛寒為主藥;五苓散通陽化氣利下焦之水,葶藶大棗瀉肺湯宣肺化痰瀉上焦之飲,共為輔藥;四物湯活血化瘀,黃芪益氣助陽,玉竹制其制附子之溫熱以防太過傷陰,共為佐使。全方共奏益氣溫陽,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之功效。7劑藥后患者癥狀改善,并逐漸減少西藥。繼服14劑藥后水氣已消,再服14劑藥后癥安,并全撤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