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 要:本文通過個案研究法,借助社會治療模式理論及情緒ABC理論的指導,針對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存在的消極親子溝通和突發(fā)性親子溝通不暢的狀況進行介入服務,并充分發(fā)揮社工所具備的教育者、協(xié)助者及伙伴等多重角色功能,引導青少年主動意識到親子溝通中自身所存在的錯誤認知,進而幫助親子雙方實現(xiàn)信息準確傳遞,最終引導青少年及家庭成員掌握正確的親子溝通技巧和情感表達方式,以此改善不良親子溝通狀況且營造良好的親子溝通氛圍。
關鍵詞:個案;介入;親子關系
一、個案背景
案主小明(化名),男,12歲,小學六年級學生。該個案是由案主父母主動求助。案主是隨父母來甘肅省蘭州市務工暫住人員且與父母生活在一起。
據(jù)其父親講,案主存在做事拖拉、不能主動完成作業(yè)、學習注意力不集中、考試成績不好等問題。并且,在學校經(jīng)常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取笑,所以其日常玩伴是普遍比案主年齡小的孩子。案主每天回家寫作業(yè)時情緒不穩(wěn)定且容易哭,并且拒絕與家人溝通。
當社工與案主首次面談時,案主情緒極不穩(wěn)定且哭鬧,并主動認可其父所說問題。在社工循序漸進的引導下談話逐漸深入,案主情緒慢慢穩(wěn)定。首次面談最明顯的感受是案主表現(xiàn)得對其父母和老師非常不滿,且對父母表現(xiàn)出極為抗拒及仇視的態(tài)度。
二、預估分析
(一)個人行為及原因
通過案主家人介紹,得知案主從小跟隨父母及外公外婆四處打工,沒有長久的固定居所。而當父親經(jīng)常性外出工作時,則案主多半時間和母親及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于隔代撫養(yǎng)重養(yǎng)輕教的狀況,以及案主小學階段在多個學校完成學業(yè),使其未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表現(xiàn)為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邊玩邊寫等不良狀況。分析案主個人行為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健全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不暢;在孩子幼年時,因家長未能及時規(guī)范孩子行為,致使孩子自控力較差。而這些狀況都是導致案主學習成績不好、在校期間行為怪異而引發(fā)老師批評及同學排斥的主要原因。最終,案主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加劇了其學習主動性低、無法獨立完成作業(yè)、情緒不穩(wěn)定及經(jīng)??摁[等問題。
(二)家庭環(huán)境
案主父親是安徽人,母親是四川人。案主從小跟隨父母外出打工,居無定所。直至案主6歲時,因其父親的工程在甘肅省會寧縣,所以入讀會寧縣某小學。父親忙于做工程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由母親及外公外婆主要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學習。
母親對案主的教育比較關注,且希望將案主培養(yǎng)成為一名大學生。但由于每天不停督促案主寫作業(yè)的方法不得當,導致其養(yǎng)成了過分依賴母親督促的生活習慣,不能自主學習。2018年,案主的母親再次懷孕,父親的工程也由會寧縣轉到蘭州市,所以案主于同年九月轉入蘭州某小學繼續(xù)學業(yè)。案主面臨陌生的學習環(huán)境,加之母親因照顧剛出生的妹妹而對案主疏于關心,在此背景下,案主不僅在生活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在學習上也陷入困境,進而認為沒有人喜歡他,并以哭鬧的方式試圖引起父母關注,久而久之,案主在失望之后逐漸產(chǎn)生了仇恨父母的不良情緒。
當前,案主父親對兒子已無計可施,加之其深信“拳頭底下出成績”的悖論,經(jīng)常對案主施以暴力教育。據(jù)案主說,其父經(jīng)常對其輕則拳打腳踢,重則棍棒相加。而此時,母親對兒子的種種表現(xiàn)也深感失望不滿,并經(jīng)常嘮叨案主,甚至以辱罵的方式教育案主。久而久之,案主與父母之間逐漸形成相互反感甚至仇視的失范家庭親子關系。
(三)學校環(huán)境
案主轉入新學校后,不能按時完成各科作業(yè)且考試成績不理想,致使其經(jīng)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欺負。例如,個別任課老師因案主考試成績過低,拉低班級平均分且影響班級及格率,便使用比較粗暴的方式教育案主,甚至公開表示不讓其他同學與案主交往。班主任雖然希望通過正向的教育方式幫助案主提高成績,但由于案主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成績過低,加之班級學生多無法將更多的心思放在案主教育上,因此希望家長能花更多的心思來教育案主。案主的同班同學則因為案主是新來的插班生、學習成績不好、老師經(jīng)常批評等原因,不愿意與案主交往。在此背景下,案主感覺學校生活是一種煎熬。
三、理論應用
社會治療模式認為個體的發(fā)展受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因素的影響,這三個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服務對象的成長過程[1];人際溝通是保證個人與個人之間進行有效溝通交流的基礎,是形成個人健康人格的基本條件,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尤為重要。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本案案主行為失范問題成因主要是個人、家庭、學校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且影響范疇包含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而案主與父母之間存在的較為嚴重的溝通問題,則是引發(fā)案主種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即使是暫時面臨困擾的服務對象也具有待開發(fā)的潛在能力。基于該理論,社工將采取直接治療技巧與間接治療技巧相結合的策略,通過直接對案主及其父母進行輔導的方式,嘗試通過改善案主與父母的關系以及與案主相關的間接環(huán)境的辦法[2],達到有效影響案主且規(guī)范其行為的介入目的。
在實踐過程中,社工根據(jù)“情緒ABC理論”展開案例研究。其中,A代表引發(fā)事件,指服務對象所遇到的當前發(fā)生的事件;B代表服務對象的信念系統(tǒng),指服務對象對當前所遭遇事件的認識和評價,它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代表引發(fā)事件之后出現(xiàn)的各種認知、情緒和行為。通常認為,C是由A直接導致的,但ABC理論認為,在AC之間還有一個B信念因素發(fā)揮著作用[3]。在本案例中,無論是案主還是案主的父母,在處理問題時都存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系統(tǒng)B,因此,在介入時也需要幫助案主及案主的父母打破此系統(tǒng)B。如圖1所示:
四、服務計劃及程序
(一)服務計劃
案例服務目標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層次:
首先,協(xié)助案主糾正不良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學習成績,幫助案主樹立自信心。
其次,與案主父親溝通,使其認識到父子溝通不暢給孩子帶來的危害,引導其父改變管教孩子的方式,改善案主與其父母的親子關系。
再次,對案主進行課業(yè)輔導,不斷縮小案主與班上其他同學的差距,力爭案主的成績在班級平均分以上;改變老師對案主的態(tài)度,使案主能很好地融入班集體生活。
(二)服務程序
案例服務程序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層次:
首先,與案主建立良好的關系,深入了解問題的根本所在,陪伴案主與案主一起面對。
其次,與案主的父母溝通,和他們一起探討對案主的管教方式,引導案主的父親改變“拳頭底下出成績”的教育觀念,幫助案主家庭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
再次,對案主進行課業(yè)輔導,幫助案主提高考試成績,縮小與班上其他同學的差距,使案主盡快融入班集體生活。
五、實施過程
(一)了解情況,建立關系
1.初步了解案主家庭狀況
案主的父親致電咨詢社工,稱其兒子在學校經(jīng)常被老師批評且被同學欺負,自己被老師多次叫到學校,并告知孩子不能獨立完成家庭作業(yè)、考試成績不理想、做事拖拉、愛哭等諸多問題。他表示孩子從小跟著他們到處打工,主要由其妻子和岳父、岳母照顧孩子的生活,妻子文化水平不高無法輔導孩子的課業(yè),再加上2018年9月孩子轉學到了新的學校,一下子無法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對學習更加抵觸,一寫作業(yè)就哭鬧,不與家人溝通。社工了解了情況并答應案主的父親與案主進行面談。
2.初步了解案主在學校的狀況
社工聯(lián)系到案主的班主任且了解案主在校情況,班主任反映情況與其父親所述情況基本一致。此外,班主任特意指出,孩子所出現(xiàn)的問題與其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例如,案主存在好動、做事拖沓沒有耐心等不良生活習慣,其父母自生二胎后對案主的生活、學習及情感明顯疏于照顧。
3.與案主家長構建溝通渠道
社工聯(lián)系到案主的母親,其母表示自己對案主付出了所有的愛心和耐心。例如,不論生活多么困難,都堅持將孩子帶在身邊照顧,而并未像其他家長一樣把孩子留到老家讀寄宿制學校。此外,其母表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特別上心。例如,從小學一年級起就盯著孩子寫作業(yè),時刻督促孩子學習,為了案主的學習用盡了心思。但案主自己不爭氣,到現(xiàn)在六年級了一寫作業(yè)就哭鬧,學習成績還不好。其母表示,目前自己對案主已經(jīng)失去了所有的耐心和信心,只能用打罵方式教育,即使用狠毒的語言罵案主,可案主依然是我行我素。此后,社工簡單與案主的母親分析了孩子的問題。
4.與案主構建溝通渠道
通過案主父母安排,社工與案主進行了多次面談。期間,社工秉持理解、同理和主動傾聽的溝通原則,引導案主講述自己的故事。面談開始階段,案主有些抗拒;而面談兩次后案主逐漸接納社工[4]。例如,案主逐漸對社工表現(xiàn)出很有禮貌,且主動與社工談了很多,講述自己想以怪異的行為吸引父母重視自己等。而當案主談到與父親的溝通情況時則情緒十分激動且明顯表現(xiàn)出厭煩的情緒,案主認為父親的管教方式很野蠻、父親就是個野蠻人,并且表示自己不喜歡與父親相處。此時,社工沒有作過多評價,而是以接納的態(tài)度與案主繼續(xù)談論各種問題。
(二)間接治療,家庭介入
1.對案主父親的親子教育介入
案主父親表示自己對案主已經(jīng)失去所有耐心,堅信“拳頭底下出成績”的失范教育觀念,且認為案主就是那種行為怪異、不服管教的人,并且經(jīng)常言而無信、出爾反爾。
為了改變案主父親的非理性教育觀念,社工提出疑問并與其辯論,當問及“再過兩三年,孩子長到你打不過時,你將怎么教育?”案主父親逐漸沉默不語陷入深思。討論后,社工向案主父親提出相關建議:對孩子的教育不能一成不變,家長應當與孩子共同成長;家長不但要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更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應當本著充分尊重、理解、接納孩子的教育理念,避免簡單粗暴的失范教育方式等[5]。談話結束后,案主父親表示認同社工提議,并愿意嘗試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本次談話,社工主要建議案主的父親多抽些時間陪伴孩子,充分接納孩子,多跟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注重傾聽,樹立父親在男孩子心中的榜樣。并且,應當以身作則幫助孩子改掉偏差行為,案主的父親表示盡力使用社工建議的方法,改變對案主的教育方式。
2.對案主母親的親子教育介入
案主的母親為了案主能夠提高學習成績主動放棄工作在家全身心照顧案主,認為案主就是那種“好吃懶做,不求上進”的人。
為了改變案主母親對孩子的看法,社工分析了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所在:孩子在四年級前學習成績在班上屬中上等水平,和同學、老師的關系也很好,因為轉學再加上妹妹的出生,孩子一下子適應不了新的環(huán)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所以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行為有偏差是有原因的,即便世界上所有的人對孩子失去信心,作為母親也不能放棄孩子。說到這里,案主的母親淚流滿面,表示認同孩子偏差行為的原因,自己也會改變對孩子的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
社工建議母親用一些方法來引導教育孩子,如與案主約定每次考試成績在前一次考試的基礎上提高10分就獎勵孩子;給孩子規(guī)定完成作業(yè)的時間,如一張卷子在90分鐘內(nèi)保質(zhì)保量完成,如果完成了就可以獎勵孩子到樓下玩半個小時等。案主的母親嘗試使用社工建議的方法,并且懂得舉一反三。
3.對案主家庭親子教育的跟進
在跟進過程中,社工多次與案主的父母交流溝通尋找一些適合案主的管教方式,能夠理解其父母的感受,傾聽父母的委屈,給予情感支持和鼓勵。
(三)直接治療,個案介入
社工與案主約定每周六早上8:00—10:00和周日下午2:30—4:30見面。案主表現(xiàn)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沒有耐心、不定期哭鬧、自殘等偏差行為。案主自己承認,對學習失去信心,寫作業(yè)只為完成任務,甚至考試時也只為把卷子答滿連題目都不仔細看,隨便寫個答案,致使會做的題也做錯;他還承認自己的某些怪異行為只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認為父母自從生了妹妹后就不在乎他了,父母每天只是圍著妹妹轉,根本不顧及自己的感受。
社工表示理解、尊重案主,每次面談都認真傾聽案主的訴說并給以適當?shù)墓膭?,注重案主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每次面談都充分調(diào)動案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給案主輔導課業(yè),幫助其提高學習成績。個案介入實踐如表1所示。
(四)直接治療與間接治療相結合,改善親子關系
社工通過直接與間接相結合的治療實踐,有效改善了案主家庭以下幾個層面的親子關系:
首先,社工與案主每周六、周日見面,案主能夠與社工真誠溝通,案主承認自己哭鬧等怪異行為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社工表示理解并給予案主情感支持,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上與案主進行辯論,同時分析了其父母這樣做的原因所在,表示能夠與案主的父母溝通,幫助其父母改變教育案主的方式,并詢問案主父母在社工介入后有沒有改變。案主坦白承認其父母在社工介入后有了一定的改變,父親不再經(jīng)常對他拳腳相加,母親也沒以前那么嘮叨,也不經(jīng)常用惡毒的言語罵他了。社工與案主分析了其父母的改變,建議案主不要再做一些怪異的行為,讓父母能夠重新喜歡案主,同時社工也教給案主一些與人溝通的技巧以及個人情緒控制方法和提高專注力的方法。
其次,案主父母表示案主最近寫作業(yè)的速度較以前明顯提高,做事也沒以前拖拉,哭鬧等怪異行為也少了,能主動與其母親溝通了,社工表揚案主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希望案主的父母不夸大案主的缺點,放大案主的優(yōu)點,多鼓勵,少批評,多關心、關愛,少打罵孩子,以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再次,案主的父親認識到自己“拳頭底下出成績”的信念是非理性的,社工表示能夠理解其作為父親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但同時也提出忠告,這樣的教育方法不恰當,如果繼續(xù)這樣只會傷害父子感情,甚至使案主越來越仇恨父母,案主的父親也承諾以后會多關心案主,不會動不動就用拳頭解決問題。
(五)解開心結,父子和好
社工通過案例介入,促使案主父子解開了心結,且在有效解決父子矛盾的基礎上增進了父子感情。治療效果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層面:
首先,在經(jīng)過兩個月的接觸,進行十多次面談后,社工與案主及案主的父母建立了良好的專業(yè)關系,可以調(diào)和親子矛盾。面談過程中,案主非常誠懇地說出了他對父母自從生了妹妹后的感覺以及為什么不滿父親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真誠地表現(xiàn)出他對親情的渴望。
其次,社工堅持在表示理解、給予情感支持的同時進行課業(yè)輔導,提高其專注力,使案主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考試成績由六年級第一學期的語文B、數(shù)學C、英語C提高到畢業(yè)考的語文A、數(shù)學B、英語B,增強了案主的自信心。同時,社工也積極與案主的父母保持溝通,其父母的教育觀念有所改觀,在親子溝通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變化,親子關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六、成效評估
此案例是兒童受環(huán)境影響的典型案例,環(huán)境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會改變?nèi)说囊簧€案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效,關鍵在于社工對家庭教育的介入。
案主的父母此前一致認為案主不懂事,都對案主失去信心,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案主自己造成的,不明白案主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只是一味地使用粗暴的方式對待案主,最終導致親子溝通不暢,親子關系惡化。
“家庭是兒童出生的搖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是兒童心理素質(zhì)形成的最重要的場所?!碑敯钢鬓D入新學校,沒有適應新的環(huán)境、融入新的集體時家庭是兒童最堅強的后盾[6],但案主的家庭在案主遇到困境時沒有很好地給予案主支持,導致案主陷入困惑、反叛,出現(xiàn)了很多偏差行為。
案主的父母都比較明白事理,認同并接受社工的觀點,能按照社工的建議作出很大的改變,正是他們的改變直接影響了案主;再加上社工一直以支持者的角色對待案主,使案主有了很大的改變,個案取得了明顯成效。
七、專業(yè)反思
(一)建立良好的專業(yè)關系
個案成功與否,專業(yè)關系的建立起決定性作用,個案中關系建立得好,介入工作就會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
此外,社工在與青少年面談時不能只注重說教,更重要的是同感,社工要充分了解他們在這一階段的心理特點,始終保持誠懇的、開放的、真誠的態(tài)度,完全以案主的需要為自己工作的出發(fā)點,接納并尊重案主。
(二)準確評估問題
準確評估問題所在,需要把焦點放在所需要的信息上。青少年個案大多由家庭求助,而家長訴說問題時總會把問題和責任都歸咎到孩子身上,社工往往會被帶偏,花大量的時間去做孩子的工作,找不出根源所在。
社工在評估問題時一定要把自身帶入情境,可以嘗試用自己類似的經(jīng)歷去理解案主的感情,準確判斷青少年的問題不是自發(fā)產(chǎn)生的,而是受外界影響特別是家庭的影響的,所以在收集資料時一定要多方了解,特別是對家庭情況重點了解,作出準確的判斷后介入。
(三)做好結案前的情緒疏導
提前與案主溝通讓其知道結案時間,使其早些做好心理準備,盡力降低結案的負作用。鼓勵案主公開討論結案,并告訴案主結案可能使他們感到難以接受,社工可以用同理心減少其負面情緒,提醒案主要學會自立,給案主以心理支持,告訴案主在其有需要時社工將會繼續(xù)提供協(xié)助,給予案主情感支持,鼓勵案主勇敢地面向未來。
參考文獻
[1]姜振華.促進大學生自我認識的社會工作介入路徑探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3):93-100.
[2]陳芳.學校教育中的微觀歧視現(xiàn)象及公平路徑探析:基于生態(tài)學視角[J].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6):74-78.
[3]鄭紅,戴佳鵬.社會學習理論視角下責任倫理培育路徑探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0(2):93-96.
[4]李燕.親子溝通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及提升策略[J].中國德育,2020(4):24-28.
[5]呂小裙.或許,你欠孩子一個回應[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30):75.
[6]DAVID H.依戀理論與社會工作實踐[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