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80后的同事聚在一起,話題聊到“二孩”,現(xiàn)場氣氛立時有些斷崖式冷清:一個說,生不起;一個說,養(yǎng)不起。作為“60后”,我在一邊即興發(fā)表場外點評:這是什么情況?能生的都不太想生,不能生的都躍躍欲試。
一位女同事反唇相譏:“如果生的是你‘學霸兒子那樣的孩子,生十個也樂意,如果讓人每天都糾結(jié)他作業(yè)的對錯,一個也嫌多!”
她看到的是一路順風的“學霸”,看不到的是一路糾結(jié)的“學霸”父母。準確地說,媽媽操心更多一點。兒子已經(jīng)出國讀研了,媽媽依然不省心:吃得好嗎?睡得好嗎?談朋友了嗎?寫論文了嗎?疫情之下,外出安全嗎?困守宿舍,心里不悶嗎?下一步,讀博還是就業(yè)?畢業(yè)后能不能回來就業(yè)?每日“三省他身”,兒子忍無可忍,先刪除微信運動,后屏蔽朋友圈,不看家庭群,不接電話……又一次冷戰(zhàn)爆發(fā),“學霸”媽媽氣得要炸:什么事都首先想著他,他竟然這樣蠻霸?!
跨國,加上疫情,顯然放大了“學霸”媽媽的焦慮。但在我看來,那些反應不過是瞎操心。想想那些學業(yè)成績一般的學生,他們的父母會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呢?網(wǎng)上流傳過好多段子,對他們有過精準的刻畫,可以自行捜索了解一下。
今天的父母,大致都有過自己的學生時代(不是我們父輩,無緣走進校園,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輔相成。有點研究的父母可能還會懂得,最好的學區(qū)房是自家的書房。不過,當所有的道理勾連到粗礪的現(xiàn)實,這一代父母的家教方式,并沒有顯出與時俱進的特點,也看不出多少超越前輩的智慧。
而今日為人父母者身上卻有著前所未有的時代烙印?;蛟S,這也是一些父母在親子關系中常常知行分離、人格分裂的社會背景。
1. 獨生子女政策的問題衍生:輸不起。這幾代孩子,都是獨苗苗。與多子女時代的粗養(yǎng)方式相比,他們接受的是無微不至的“精養(yǎng)”,無論物質(zhì)上還是精神上?!熬B(yǎng)”團隊的主要成員:父母,還有祖父母、外祖父母。一個懵懂少年,從小在六個人、十二只眼睛密切注視下成長,不知道他們是什么體會。而“精養(yǎng)”團隊的主角,往往都有一種神圣不敢推卸的責任:有且只有一個,千萬不能失??!他們眼里的成功,是什么標準呢?強大的應試體制給人刻骨銘心的啟示,要成績好,要分數(shù)高,要上名校……有多少優(yōu)質(zhì)資源可以滿足父母們?nèi)绱藦娏叶械拿篮孟蛲??又有多少孩子真正適合今天的那些學業(yè)測試呢?在“只一個,輸不起”的反復暗示下,人們忽視了鮮活個體的真實訴求,甚至忘記了自己曾經(jīng)縈繞于心的夢和遠方,將自己未曾照進現(xiàn)實的理想,不加商量地強加于孩子。
2. 中產(chǎn)階層的焦慮自造:不能輸。媒體上的教育話題,總是備受關注。而在各類媒體上頻繁行使話語權的,往往是社會的中產(chǎn)階層。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2017年《社會藍皮書》以收入為主要指標,測算中等收入家庭人口占全國家庭總?cè)丝诘谋壤?7.4%。不管是以收入、資產(chǎn)還是職業(yè)、教育背景來劃分,中產(chǎn)階層的不斷擴大是現(xiàn)實。身處中產(chǎn)階層,人們對其子女未來的底線要求是:不可“降層”。因此,他們常常愿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更好的教育產(chǎn)品,挖空心思選擇名校名師,不遺余力搜索輔導班,甚至不惜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不過,他們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強烈需求與狹窄的教育理念和體系、固化的政策與管理以及匱乏的市場供給不斷碰撞,焦慮也應運而生。一些家長的教育行為甚至開始偏離理性軌道,出現(xiàn)“操作變形”乃至“動作失誤”,近幾年屢見報端的“競賽造假”便屬此類。
有意思的是,焦慮因人而異,也因地而異。媒體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虎嗅網(wǎng)2020-11-21),一線城市比小城市焦慮,即使是一線城市內(nèi),焦慮也有等級差別。某一線城市有關內(nèi)、關外之分,關內(nèi)就比關外焦慮。排名前列的幾個一線城市擁有全國最豐富的教育資源,而那里或許也是父母最焦慮的地方。
3. 信息不對稱的情緒觸發(fā):不淡定。成年父母往往以他與父輩的親子關系來定位他與子女的關系。時過境遷,孩子們的成長環(huán)境已今非昔比,簡單套用難免出現(xiàn)“刻舟求劍”一樣的尷尬。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急速變化,生活半徑日漸擴大,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越來越劇烈,極大地觸發(fā)新生代父母的不安全感。一些人便選擇緊盯、嚴防、死守的傳統(tǒng)戰(zhàn)術,導致親子關系緊張,甚至釀成家毀人亡的人間慘劇。有人不無悲觀地說,中國教育的現(xiàn)狀:家長沒有自由,孩子沒有童年。那些有關學生出走、自殺的新聞熱搜里,都可以看到一個“心力交瘁”的母親或父親。
三個問題催生的教育壓力,幾乎擊中了今天大多數(shù)的父母。值得注意的是,寬松生育政策推行后,年輕一代的生育興趣并未被激活,他們依然選擇只生一個甚至不生,以規(guī)避生育成本。而只生一個,孩子被過度關注的問題就難以破解,“壓力山大”就可能成為一種社會常態(tài)。
父母們不可能都去尋求社會問題的突破,但是可以改變自身,轉(zhuǎn)換思路,化解壓力。教育科學研究學者成尚榮先生說過一段自己的故事:他曾經(jīng)為兒子的發(fā)展進行過設計,盡管很粗略,但設計的念頭沒有放棄過。他是教師,后來成為教育研究者,當然希望兒子做個教師,或者爭取做個學者。但是,兒子在小學階段就想成為乒乓球運動員,他支持他打乒乓球,但不支持他當運動員;上初中時,兒子去玩卡丁車,漸漸成為卡丁車店里的實習生,駕車本領超過一般小孩,管理的能力也很不錯,這當然違背他預定的設計,于是堅決反對;高中時,兒子去麥當勞打工,還想將來當?shù)曛?,他反對的態(tài)度更加堅決;在英國留學時,兒子成了麥當勞的店員;結(jié)果,回國后又自己開公司……雖然希望子承父業(yè)的火苗從來沒有熄滅過,兒子卻一直按著自己的意愿走,把父親的設計丟在一邊,他的設計失敗了。成尚榮說,“暫且不論學習態(tài)度、學習品質(zhì)的要求,兒子的人生經(jīng)歷讓我領悟到,對孩子的發(fā)展設計是很難的,一般來說是無法設計的。我逐漸生成了一個觀念:父母應當讓孩子跳出教育的設計?!保ǔ缮袠s:《讓孩子跳出教育的設計》,《中國教育報》2020-10-29)
稱職的父母,其實只要用心做到一條:盡可能早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點,然后從這個“點”出發(fā),鼓勵并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尊重并信任孩子的自主發(fā)展。世上的路有萬千條,人生只有一次,孩子的路要讓他自己選。他的人生路,最后要由他自己一步一步去走。其實,父母們放棄那些替代性、越位性的教育設計,既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自己。
(作者單位:江蘇電視臺教育頻道)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