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吳俊,黎琴,周于凡,龍新泉
(1.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江西 撫州 344000;2.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老年內科,江西 撫州 344000)
腦出血是神經外科中常見急危重癥。隨著精準醫(yī)學理念的發(fā)展,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引流術因具有快速、損傷小、簡單、安全等優(yōu)勢應用逐漸增多[1]。臨床上因術者操作偏差、CT定位誤差、患者個體差異等,造成穿刺失敗,及距離、方向等出現偏移,因此,安全和準確的穿刺是預防并發(fā)癥和保證療效的關鍵。隨著3D 生物打印技術和數字化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個體化的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手術逐漸應用于臨床。本研究對實施腦出血穿刺引流術患者采用3D-slicer輔導3D-打印導板技術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實施腦出血穿刺引流術患者50 例,按照接診順序奇偶性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40~85 歲,平均(66.2±1.1)歲;血腫量20~70 mL,平均(42.1±0.1)mL。對照組男 16 例 ,女 9 例 ;年齡 41~84 歲 ,平均(65.8±1.4)歲;血腫量20~70 mL,平均(41.8±0.4)mL。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颊呔栽竻⑴c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符合實施腦出血穿刺引流術診斷標準;無嚴重器質性障礙疾病者;丘腦血腫≥20 mL,幕上出血量≥30 mL;凝血功能正常;入院頭顱CT 確診為腦出血,有明確高血壓病史;非腦疝。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無淀粉樣變性和瘤卒中;血管畸形;顱內動脈瘤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簡易定位法治療。置管靶點選擇血腫最大層面中后1/3處,按照術前頭部CT影像為定位依據,以聽眥線為基線,結合經驗,選擇血腫長軸距離置管靶點最近額部或顳部投射點為穿刺點,在預設穿刺點粘貼多枚或1 枚一次性心電電極[2]。之后再次實施標準頭部CT檢查,提供佩戴marker(一次性心電電極)實現,必要時調整其位置實施多次掃描。確認穿刺點并進行標記,在計算機上閱片分析,對置管靶點距穿刺點處顱骨距離進行測量[3]。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實施3D-slicer 輔導3D-打印導板技術治療。工作室電腦應用3D-slicer軟件,按照術前頭部CT,對原始DICOM 格式數據進行檢查,導入DICOM 數據后,實施 Save Island Effect、Editor、Threshold Effect 等操作,并選取3D-slicer軟件測定血腫量,建立頭皮、血腫三維模型,實現血腫、頭皮外形輪廓三維可視,調整頭皮透明度,對穿刺點和穿刺路徑進行個體化設定,靶點為血腫中后2/3,運用“Curve Maker”“Models”“Segmentations”及“Logical operators”減法運算,獲得空的穿刺針通道;通過“Erase”“Scissors”功能留取所需的局部頭顱面具,其中患者特征部位均應包含其中,如Marker、鼻部、外耳道等;通過“Logical operators”加法運算,將顱外穿刺通道與術區(qū)局部面具相結合成為一體,最后以“.STL”格式文件保存[4],3D打印機打印實體模型,并消毒備用。
1.2.3 經皮錐顱軟通道置管引流術 在進行局麻后,對兩組患者實施直徑4 mm 或5 mm 的一次性顱錐,穿透頭皮、顱骨、硬腦膜,并依據穿刺路徑,從穿刺點置入對應10 號或12 號的帶針芯軟通道引流管,當獲得預定深度,去除針芯,縫合固定引流管,流出暗紅色陳舊性血液,接無菌引流袋。
1.2.4 術后治療 術后復查兩組患者的頭顱CT,制作術后三維模型,選擇3D-slicer 軟件制作完成,評價患者穿刺的準確性,測量理想和穿刺靶點間的距離。同時,需在次日引流管內,在確認穿刺成功之后注射每次3~5 萬單位,每天2次尿激酶,術后對患者開展常規(guī)治療,引流3 d時間后測定殘余血腫量,復查頭顱CT的情況[5]。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穿刺成功率及平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靶點偏差距離、血腫清除率等情況。穿刺成功標準:按照術后CT 影像,引流管在軸面、冠狀面、矢狀面上距離理想靶點1 cm 內,位于血腫腔內[6]。臨床療效判定標準:無效,患者的血腫清除<1/3,或臨床癥狀并未改善或加重;有效,患者的血腫清除率≥1/3,臨床癥狀稍有改善;顯效,患者的血腫清除率為100.00%,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傆行?(有效+顯效)/本組總例數×100.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穿刺成功率和血腫清除率比較 觀察組穿刺成功率、血腫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穿刺成功率和血腫清除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puncture success rate and hematoma cleara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兩組靶點偏差距離、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 觀察組靶點偏差距離、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高血壓腦出血是神經外科中常見疾病,近年來,微創(chuàng)引流術在臨床上獲得極高重視度。高血壓腦出血的穿刺靶點需個體化設置,腦內血腫形態(tài)、血腫量、部位差異較大,且操作空間有限,對患者腦內血腫的定位要求更高[7-8]。3D-slicer軟件是由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聯合開發(fā)的一個免費開源的圖像分析處理平臺,操作簡單,并擴展和改進了支持功能,利用頭顱CT掃描原始DICOM格式數據即可對頭顱和深部腦內血腫進行三維重建,可較準確測量腦內血腫體積,使用量尺、角度等模塊多參數測量血腫相對位置,結果真實、可靠。在3D-slicer軟件的輔助下腦出血手術治療更加直觀、簡單,成功率更高。表明3D-slicer 軟件輔助3D 打印導板技術在高血壓腦出血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中應用是可行的。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68.00%(P<0.05);觀察組穿刺成功率、血腫清除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靶點偏差距離、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準確性方面,通過3D 打印導板定位省時省力,優(yōu)于常規(guī)定位方法。按照術前三維重建腦內血腫具體形態(tài),3D-slicer 組一次性成功穿刺腦內血腫,個體化設定穿刺路徑,同時,通過術后頭顱CT復查證實,穿刺達靶點位置。另外在血腫清除率方面,因準確的引流管位置能促進血腫溶解引流,具有較多優(yōu)勢。
表3 兩組靶點偏差距離、平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arget deviation distance,length of stay and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兩組靶點偏差距離、平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arget deviation distance,length of stay and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住院費用(萬元)1.45±0.48 1.82±0.71 2.158 6 0.030 9例數25 25靶點偏差距離(cm)0.31±0.06 0.47±0.05 10.243 0 0.000 0住院時間(d)12.7±2.6 15.3±3.4 3.037 3 0.002 4
3D-slicer 軟件輔助3D 打印導板技術腦內血腫清除率高,能減輕神經毒性水腫反應,降低因崩解造成炎性細胞因子釋放,改善患者預后。此外,還具有以下優(yōu)勢:①按照患者個體化差異,制定術前計劃,通過3D-slicer設計面具導板,符合個體化原則,完成詳盡術前計劃;②對電腦硬件要求不高,軟件完全免費,不存在版權問題,無需導航軟件費用;③個體化導板設計,是基于患者顱腦CT數據的基礎上,做到一人一導板;④在導板制作過程中能準群測量穿刺深度,做到穿刺精準,降低手術難度;⑤手術安全性高,避開重要功能區(qū)及血管,設計導板穿刺通道;⑥手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并發(fā)癥少;⑦手術時間較短,降低感染風險。
綜上所述,針對實施腦出血穿刺引流術患者,采用3D-slicer輔導3D-打印導板技術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治療效果顯著,且路徑簡單易行,可提高血腫清除率,為穿刺引流術提供便捷、準確的定位指導,降低患者的住院費用,縮短住院時間,加快患者康復速度,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