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麗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多感官參與;動態(tài)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09-0077-02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能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1.看,在回望中萌動道德情感。
視覺是人最重要的感覺,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出示圖片、圖表、幻燈片、視頻、動畫、直觀實物等,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用豐富的畫面刺激學生的視覺,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起來。如教學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四上《我們班四歲了》時,課前,教師搜集學生入學第一天、入隊日、春秋游、運動會等的照片,并制作視頻和相冊,同時發(fā)動學生尋找一件自己的成長紀念品。課中,教師首先播放本班《我是小學生啦》《我是少先隊員啦》兩段微視頻,展示學生入學和入隊時的情景,引導學生交流一年級入學、入隊時的心情;接著出示一張班級的榮譽證書,啟發(fā)學生回憶這份榮譽是怎么獲得的,喚醒學生的集體歸屬感;最后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成長紀念品,小組分享紀念品和有趣或難忘的故事。用圖片、視頻等進行視覺刺激,讓那些有趣的過往再現(xiàn)于學生面前,學生的情感受到了觸動,他們會去學著整理、反思自己的生活。
2.聽,在對話中形成道德判斷。
聽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中,不少內(nèi)容都可以用聽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如將一些文本轉(zhuǎn)換成音頻資料,或通過朗讀、辯論、開故事會等方式開展學習活動。教材“知識窗”欄目主要呈現(xiàn)一些知識性內(nèi)容,如常識性知識、法律條文等。這些內(nèi)容可以以音頻的形式呈現(xiàn),讓學生在聽中獲得知識。“交流園”是教材的一個重要欄目,每課都有,包括討論和辨析,如在三上《做學習的主人》一課中,學生可以辨析因種種原因不愿意提問或者害怕提問的想法是否可取。
學生在傾聽中,與教材對話,與同伴對話,進行思想分享和觀點碰撞,這有助于學生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
3.摸,在動手中觸動道德情感。
觸碰是人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通過觸覺,我們可以感知危險、表達情感。在一上《別傷著自己》一課中,學生訴說自己被開水燙到手,媽媽炒菜時油濺到身上的經(jīng)歷。一個個生動的觸覺體驗,讓學生明白家庭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危險,大家在做家務時一定要小心。在一下《大自然,謝謝您》的教學中,學生觸摸絲綢,感受絲綢的細膩柔順;觸摸蒲公英,感受蒲公英的輕盈與調(diào)皮;觸摸小樹,給小樹澆水,感受小樹的挺拔與茁壯。這些觸覺體驗,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大自然、親近大自然。
4.聞、嘗,在品嘗中感受生活的味道。
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嗅覺和味覺體驗有著獨特的價值。在教學二上《家鄉(xiāng)物產(chǎn)養(yǎng)育我》時,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逛家鄉(xiāng)物產(chǎn)博覽會”。對此,筆者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師:家鄉(xiāng)物產(chǎn)博覽會將要開幕啦。博覽會上,泗陽館給我們學校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展臺,你想成為家鄉(xiāng)物產(chǎn)的小小介紹員嗎?
師:作為一個泗陽人,你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泗陽的物產(chǎn)嗎?你有什么好的推介方法呢?請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方面,準備匯報。
生:我給大家介紹穿城大餅。穿城大餅為什么會那么大呢?這里面還有一個故事呢。傳說瓦崗軍首領程咬金有一次帶兵來到穿城,趕跑了欺負老百姓的官兵,老百姓要犒勞將士們,可是程咬金堅決不接受。最后徐茂功兩下調(diào)停,只受各家一塊烙餅,作為路上干糧。這樣既接受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又不給老百姓增加負擔。村里的老人一商量,怎么能就犒勞一塊小小的烙餅呢?幾位老人商量決定:我們要烙一塊大大的餅,不讓將士們路上受餓……聽了我的介紹,大家想品嘗一下穿城大餅嗎?(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穿城大餅,分給同學品嘗)
香噴噴的大餅刺激著學生的嗅覺,學生拿起大餅津津有味地品嘗起來。在之后的介紹中,學生又品嘗了又香又脆的八集小花生,聞了聞醇香濃郁的洋河酒……
學生在品嘗、嗅聞美食的過程中,感受到家鄉(xiāng)物產(chǎn)的豐富,感受到家鄉(xiāng)人的勤勞與智慧,這讓學生自然地生發(fā)了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5.多感官交融,在活動中進行道德實踐。
在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多感官參與的調(diào)查搜集、現(xiàn)場觀察、操作實驗、討論辯論、參觀訪問、情景模擬、角色體驗、視聽欣賞、游戲活動等產(chǎn)生真實的感受和體驗,自主建構對事物的認識,自覺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如在二上《這些是大家的》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置了課前走進校園各個角落,調(diào)查公共物品使用情況的探究活動。課中,學生觀看視頻《破損桌椅的心聲》,動手擦拭桌椅,討論如何愛護其他公物。課后,筆者結(jié)合學校的“21天美麗行動”好習慣養(yǎng)成活動,同時借助學生喜愛的微信打卡小程序,讓他們每天進行打卡,每周進行自我測評和交流,活動結(jié)束后評選“公物小衛(wèi)士”。打卡小程序上處處是學生愛護公物的記錄,有每天用抹布輕輕擦拭窗戶玻璃的,有修補班級圖書角破損圖書的……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用小手去觸摸,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感悟,在探究中自主樹立保護公物的意識。
多感官參與的學習,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通過參與、體驗、感悟形成道德認知,并自主建構起有道德的生活方式。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陽雙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