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建,譚陽
(桂林理工大學 藝術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美國作家馬婭·安杰盧曾說過:“人們常常會忘了他們說過什么做過什么,但是人們會記得他們的感受和體驗”,“體驗經濟”這一專有名詞是由美國學者阿爾文·托夫勒于1970年率先提出,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在1999年出版的《體驗經濟》一書中指出,創(chuàng)造能夠使顧客參與并滿足其感受的活動,顧客就愿意為體驗買單,這深刻揭示了消費時代下人們的自我體驗和心理認同的重要性,體驗型產品正是體驗經濟發(fā)展下衍生的產物。
近年來,因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的牽頭使我國傳統(tǒng)村落文化旅游的熱度居高不下,文化旅游即游客通過旅游的活動形式體察、了解地域文化內涵與風土人情,無論是文化或旅游都是由人來創(chuàng)造和體驗的,這就注定了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彼此的格局。人的感受成為旅游體驗的重要評價標志,如何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產生文化認知和情緒感受,這對文化旅游產業(yè)提出了新的要求。體驗型文化旅游產品是以旅游項目為載體,以歷史文化為靈魂,以游客為中心設計出的富有體驗感與互動性的系列節(jié)目,我國種類豐富的文化遺產為體驗型文旅產品的開發(fā)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創(chuàng)作資源,同時新穎獨特的體驗型文旅產品又能賦予歷史文明遺存以新時代意義,使之能更好地被人們所理解、傳播從而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當下的文旅產品還有許多短板,大致分為以下三類情況,一是旅游以物理空間的走馬觀花為主,較少設置對應的文化體驗主題;二是僅設置了類似農家樂的體驗活動,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三是旅游的體驗形式五花八門、不倫不類,缺少文化的主題性。鑒于此,本文以廣西興業(yè)譚村為例,從文化旅游體驗特色出發(fā),研究體驗型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設計的原則和產品類型,為傳統(tǒng)村落的體驗型文旅產品開發(fā)提供最佳策略方案。
譚村地處廣西玉林市興業(yè)縣小平山鎮(zhèn)南部地區(qū),2014年獲得“廣西特色景觀旅游名村”,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東鄰大雙村,西接崇善村,南臨樂泰村,北毗金華村,距玉林城區(qū)約一小時車程,全村轄區(qū)覆蓋面積4.3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護景區(qū)占地2平方公里。譚村的發(fā)展源頭可上溯至南宋時期,距今已有800余年建村歷史,除了譚村四季常青、風光旖旎的自然生態(tài)景觀,村落內的古堡碉樓、宗祠廟堂、墓地戰(zhàn)場、名人故居、名樹古木等歷史文化遺產更達三十多處。近年來,譚村乘著“文化旅游熱”的東風化身為一張靚麗的名片飛向了千家萬戶,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升,來此感受譚村文化風采的游客可謂門庭若市。
一是進士家風文化特色。古往今來,譚村都是人杰地靈、書香世襲的風水寶地,明清兩代間從譚村走出六位考取功名的進士,貢生、舉人和秀才更是舉不勝舉,被譽為“興業(yè)進士第一村”?,F存古宅極具明清嶺南建筑風格,造型獨特、做工考究(圖1),如譚賢良祠以混合了明、清、民國西洋的三種時代建筑風格在景區(qū)內獨樹一幟,完好地展示了譚村淵遠的歷史沿革。這些傳統(tǒng)建筑以其主人的名人軼事為支撐,展現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彰顯愛國為民、耕讀傳家、仕第明賢的進士家風。(圖2)
二是古堡戰(zhàn)爭文化特色。戰(zhàn)爭年代的譚村人為抵御外來侵略和攻擊,用高墻將村落圍起來使其形似一個城堡,城堡高大堅固,具有極好的防守功能,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直到現在墻體也依稀可見彈痕累累,凸顯譚村人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與極高的生存、生活智慧。譚村還曾出現過多位為國家和民族抗擊外族入侵的先烈義士,如譚榮、譚球、譚汝訓等人,他們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做到忠君為民、舍身報國,成為人們的表率。
三是民俗鄉(xiāng)土文化特色。譚村人自古喜愛蓮花、崇尚蓮花精神,不僅譚村古堡的自然地形形似蓮花狀盆地,村民也一直有著種蓮的傳統(tǒng)習慣,村內建筑群的蓮花元素隨處可見,屋檐、雕塑、窗欞、柱礅、壁畫等多以蓮花荷葉為主題雕刻(圖3)。除了反映譚村的傳統(tǒng)農耕鄉(xiāng)土文明,更體現譚村人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品格的推崇,為國忠、為子孝、清白正直的思想理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譚村人?!熬劭笔亲T村最熱鬧之地,“聚奎”意為魁首聚會,正是舊時士大夫的聚居之所,歷史上曾有古驛道通過譚村,區(qū)域間的貿易往來非常密切,村民就在胡同里以買賣藍靛、紡織布匹為主,兼買賣生活日雜品,因此,譚村的藍靛業(yè)和面紗業(yè)通過胡同和驛道這兩大交易集散地而日益興旺,帶動了古代譚村的經濟繁榮發(fā)展(圖4)。譚村至今還保留并繼承著數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唱山歌、手工麻繩、舞獅子舞麒麟、興珠廟會等。
圖1 譚村俯瞰圖
圖2 譚村祠堂
圖3 隨處可見的蓮花元素
1.文化原真性。傳統(tǒng)文化是文旅產品設計的創(chuàng)作之源,保持文化原真性不僅是體驗型文旅產品開發(fā)的先決條件,也是游客的文化體驗是否本真的評價標準。旅游產品開發(fā)應以尊重歷史事實為設計理念,以還原當地特色文化為出發(fā)點,在旅游產品的場景搭建、舞臺布置、復原陳列的過程中再現古村落的傳統(tǒng)風貌和文化根脈,確保游客在體驗項目中將自己的真情實感代入到村落的生活場景中,實現“跨越”時空的表演體驗。
2.主題鮮明性。在深入挖掘傳統(tǒng)村落文化的基礎上,應對其紛繁復雜的文化遺產有簡單的分級分類,化繁為簡,取其精華,確立一個合乎歷史、獨具特色,并富含表演性、藝術性、人文性的體驗主題,其舞臺構建、道具制作、表演劇本、角色形象、配樂動畫等都要圍繞該主題進行延展設計。著名的有廣西桂林的山水實景劇場《印象·劉三姐》,以歌仙劉三姐的傳說為引,展現漓江漁民的生活勞作場景;湖南韶山的革命歷史實景演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是以毛澤東的生平故事和豐功偉績?yōu)榭s影,描繪近代中國激蕩歷史歲月的紅色題材旅游產品,兩種表演都給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互動參與性。目前傳統(tǒng)村落文化旅游中鮮有觀眾互動參與度高的體驗型產品出現,游客在體驗項目中仍然是被邊緣化的角色,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我國文化旅游業(yè)的長遠發(fā)展。體驗型文旅產品開發(fā)只有把握住游客的心理,從游客的需求出發(fā),設計更多有溝通、有參與、有深度、有樂趣的體驗環(huán)節(jié),才能讓游客實現從“局外人”“旁觀者”到“主人翁”的身份轉換,古村落文化才能走下“神壇”,真正融入到普羅大眾中去。
4.獨特多樣性。對于游客來說,富有吸引力的文旅產品不僅讓人能夠全方位、零距離地觸摸文化遺產,還能為其創(chuàng)造定制化、個性化的難忘回憶,體驗項目越具獨特性,游客黏性和滿意度就越高。在面對多樣化的游客群體時,體驗型旅游產品要以不同的形式和手段進行多層次、立體化的設計開發(fā),讓游客的感官和情緒精神產生多重集中體驗。
5.持續(xù)發(fā)展性。體驗型文旅產品開發(fā)應避免短視,應立足長遠,對古村落的地理特征、人文環(huán)境、遺產的損耗進行了解和承載力評估之后,合理制定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產品開發(fā)方案,讓文化旅游為古村落的活態(tài)保護提供“造血功能”,既能保護現有的歷史古跡不受破壞,也能創(chuàng)新發(fā)揚古村落的文化遺產,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體驗。
一是角色扮演體驗。當人們想躲避世俗的紛擾或情緒壓抑時往往想抽離現實中的自己,代入到另一個人的虛擬生活中,角色扮演就成為游客熱捧的解壓方式。譚村應充分利用現有的遺產資源為游客設計真實還原的舞臺場景,提供趣味無窮的故事劇本,譬如游客可穿戴好古代服飾在書室、學堂里讀書、練字,由專業(yè)演員扮演教書先生帶領游客研讀譚村詩稿,進行互動學習、吟詩作對,完畢即可參加科舉考試,經歷真實詳細的古代科考流程,一人一屋、毛筆答題、考官巡察,考試內容是譚村旅游的知識問答,最后放榜時推選出最優(yōu)秀的“考生”為狀元,向大家“致領獎辭”。整套體驗過程不但幫助游客拓寬了視野、陶冶了性情,豐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增進了信任和感情,更有益于游客對譚村的進士文化和傳統(tǒng)耕讀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切身體會到譚村的家風清雅、學風濃郁、民風淳樸。需要注意的是,戲劇演員須有一定的旅游知識儲備和藝術修養(yǎng),具備專業(yè)素養(yǎng)且能進行投入表演的人員能讓游客產生積極的體驗渴望,反之則會因影響體驗質量而受到游客的冷落。
圖4 譚村聚奎胡同
圖5 塑造實際體驗產品流程圖
二是傳統(tǒng)技藝體驗。面對譚村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對其進行分析、歸類、整合,遴選出最具有代表性并適合大眾游客親身體驗的特色項目,譬如當地村民帶領游客在田野池塘中體驗如何辨別、種植、采摘農作物和植物;或體驗用麻繩手工編織成樣式精美又別出心裁的掛件、容器和裝飾品;或根據游客的不同需求,讓游客體驗制液、染色、浸泡、漂洗、晾干、捶打等一系列藍靛染布工藝制作工序,設計出獨屬性、個性化的定制孤品;游客還可在聚奎胡同購買或出售親手制作的工藝品,在品味沙街人頭攢動的交易氛圍的同時,也能讓游客自身的新奇感和成就感都得到充分的滿足。除手工項目以外,游客還可穿戴少數民族服飾體驗學唱山歌、跳秧歌、打腰鼓,學習和傳承數百年的譚村國術項目,品嘗興業(yè)縣的特色鄉(xiāng)村美食,從而引發(fā)游客強烈的共鳴,充分滿足其對購物消費、愉悅身心的需要,幫助譚村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眾影響力,帶動譚村的旅游收入飛速增長,產生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三是實景舞臺演藝。譚村的實景舞臺演出設計為以譚村真實的自然景觀為演出舞臺,以當地鄉(xiāng)親為演員團隊,以譚村古堡遺址、李自成義軍律子坡的古戰(zhàn)場遺址和南桂明王太仆寺卿抗清志士的墓址為創(chuàng)作來源,以譚村百姓奮力抵抗外敵入侵并將之成功剿滅為情節(jié)主線,再現恢宏壯闊的古戰(zhàn)爭場景和蕩氣回腸的傳奇故事,也從側面記述了譚村的發(fā)展變遷、生產生活、宗教信仰和民俗傳統(tǒng)等。
第一個特色是山水實景演出。依托譚村的原生態(tài)景觀作為天然幕布,神秘的古堡、清秀的山水和靜謐的星空都被盡收眼底,相較于用鋼筋水泥搭建的劇院那般封閉,山水實景能充分地利用譚村的自然地理優(yōu)勢,制造更加開闊的空間環(huán)境,讓觀眾的深度體驗更有渾然天成之感而無過分營造之意。
第二個特色是舞美技術融合全息投影。有聲、光、電、火、霧、風等現代舞美特效的加持,歌舞戲曲、劇情演繹和戰(zhàn)爭場面的敘述變得更加飽滿豐盈。同時,將3D全息投影、3D威亞、多介質水面造影和多維激光技術注入到舞臺演藝中,激光裝置將動畫投影到舞臺地面、墻體和水面上,虛擬成像與真實演員配合得天衣無縫,極大地提升舞臺張力和藝術格調,觀眾在光影交錯的畫面變換下目不暇接,在歷史、人文、科技等元素的交織中體驗時光穿梭。
第三個特色是多態(tài)體驗裝置。超大規(guī)模的高智能機械裝置讓舞臺可以實現分割和移動,無論從舞臺正面來看或從頂部來看,都能呈現完美的動態(tài)影像。為了增強游客體驗的沉浸性和逼真性,舞臺演出備有儲存了數噸水的噴水裝置用來模擬真實雷雨天氣,身處其中的觀眾更能感受當時的當事人、當時事和當時的情感。同時,觀眾席區(qū)的底部整體安裝移動裝置,在一隊專業(yè)演員的操作下和富有節(jié)奏感的戰(zhàn)鼓聲中,觀眾席像一輛“戰(zhàn)車”往舞臺的“中心戰(zhàn)場”緩緩駛去,座椅還可360°旋轉,一方面直接拉近了觀眾與舞臺的距離,顛覆以往傳統(tǒng)的觀看形式與表演模式,另一方面可令觀眾感受到強烈的多重感官刺激,被鮮活的戰(zhàn)爭實況氛圍所包裹,更能加深其集體體驗記憶,滿足其多維觀演體驗。(圖5)
在當下體驗經濟和文化旅游相互契合的時代,旅游信息愈加地透明對稱,游客群體普遍開始追求高質量、深體驗、差異化的旅游方式,而與游客逐漸強烈的體驗需求不匹配的是目前文化旅游體驗型產品開發(fā)水平不足的現況,體驗項目的枯燥、互動環(huán)節(jié)的缺失、游離于文化主題之外、受眾旅游反饋不積極等諸多問題都有待解決。體驗型文化旅游產品不能是空洞無物的簡單符號,也不能是流于表面的歌舞形式,它必須深深根植于肥沃的歷史文化土壤,用現代科學技術和豐富表現形式加以灌溉,才能結出富有文化底蘊與人文關懷的體驗型產品之果,才能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