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氤氳江南:從《儒林外史》到《文木山房集》的茶文化觀照

2021-04-26 17:00:46閆茂華
農(nóng)業(yè)考古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外史馬二吳敬梓

閆茂華

清人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以下簡稱《外史》)自問世以來,獲得學(xué)人推許,眾多學(xué)者從文學(xué)、語言學(xué)、地理學(xué)、歷史學(xué)、社會學(xué)、茶文化學(xué)等多角度研究《外史》,成果頗豐。小說以托明寫清為背景,諷刺一幫文士以“科舉八股”為榮身手段,以“功名富貴”為人生目的,不顧“文行出處”的文化淵藪,致使“文人有厄”的悲劇過程,也塑造了一群理想中的真儒豪杰的感人故事。《外史》中茶事描寫內(nèi)容豐富,反映了明清時期江南地域的茶文化現(xiàn)狀。茶與中國小說結(jié)緣始于宋元話本,其成熟時期在明清,“茶”是白話小說區(qū)別于文言小說的一個文化符號[1](P73)。自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朱元璋下詔:廢除團茶,改貢葉茶,“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2](P75)。壺泡杯飲日漸風(fēng)行,茶事活動由王公貴族階層逐漸轉(zhuǎn)入市井細民中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據(jù)統(tǒng)計,《外史》全書共56回35萬字,從第1回“楔子”至第56回“幽榜”,描寫茶事有51回,占91.1%,涉筆“茶”字300余次,共計1萬余字,茶事活動描寫如草蛇灰線,伏延千里。本文從茶文化視角觀照《外史》,對塑造人物形象、構(gòu)建故事情節(jié)、增強諷刺效果等方面加以考察,擬為這部經(jīng)典小說的研究提供新材料,開拓新視野。

一、《外史》中的茶文化

《外史》中飲茶描述有長幼尊卑的“禮”飲,名士集會的“樂”飲,真儒隱士的“雅”飲以及市井細民的“俗”飲,反映出文人市井的生活水平和心理狀態(tài)。每章的茶事描寫,均配合論事自然發(fā)生:有的浮光掠影一筆帶過;有的專寫茶事活動,白描寫實,幽默風(fēng)趣,不加斷語,充滿智慧。

(一)以茶諷刺情偽畢露

文人是茶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踐行者,更是茶文化精神內(nèi)涵的體驗者和賦予者[3](P71)。吳敬梓運用春秋筆法描寫文人茶事,顯露諷刺鋒芒,傳達愛憎褒貶,誠如魯迅所說通篇“婉而多諷”,“則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誠微辭之妙選,亦狙擊之辣手矣”[4](P207)。

1.以茶充饑

《外史》第14回中,八股選家馬二先生是一位古道熱腸、迂腐麻木的落第文士,馬二先生“游西湖”確切說“吃西湖”,文人雅士游西湖,三五好友,桂槳蘭舟,香茶美酒,吟詩作賦。馬二先生獨自一人,行色匆匆,絲毫不留戀這“天下第一個真山真水的景致”[5](P85),他食量饕餮,卻囊中羞澀,正文中寫“馬二先生獨自一個,帶了幾個錢,步出錢塘門,在茶亭里吃了幾碗茶……喉嚨里咽唾沫,只得走進一個面店,十六個錢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飽,又走到間壁一個茶室吃了一碗茶,買了兩個錢處片嚼嚼,倒覺得有些滋味”[5](P85)。一碗面填不飽肚子,只好以茶充饑,全無品茶情調(diào)。走到凈慈寺附近“門口也是個茶室,吃了一碗茶”[5](P86)。過了雷峰塔,他又來到一個茶亭,茶亭上金書“南屏”橫匾(源自蘇東坡“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煎茶三昧手”),馬二先生“吃了一碗茶,又買了各樣點心,不論好歹吃了一飽”[5](P86)。“第三日馬二先生來到城隍山,一口氣走上,不覺氣喘,看見一個大廟門前賣茶,吃了一碗……這一條街,單是賣茶就有三十多處,馬二先生到間壁一個茶室泡了一碗茶,看見有賣蓑衣餅,叫打了十二個錢的餅吃了,略覺有些意思……最后他又看見一個大廟門擺著茶桌子賣茶,馬二先生兩腳酸了,且坐吃茶,吃了兩碗茶,肚里正餓,買了幾十文餅和牛肉,就在茶桌子上盡興一吃”[5](P86-87)。游覽西湖的3日,馬二先生游了2日,睡了1日,吃了7次茶,如魯迅語:“西湖之游,雖全無會心,頗殺風(fēng)景,而茫茫然大嚼而歸,迂腐之本色固在”[4](P206)。一次西湖之行,馬二先生把“君子謀道不謀食”的古訓(xùn)丟在腦后,謙謙君子斯文掃地,諷刺意味之濃,躍然紙上。

2.以茶量人

第2回申祥甫、夏總甲等人薛家集觀音庵議事,“和尚陪著小心,等他發(fā)作過了,拿一把鉛壺,撮了一把苦丁茶葉,倒?jié)M了水,在火上燎的滾熱,送與眾位吃……和尚捧出茶盤——云片糕、紅棗、瓜子、豆腐干、栗子、雜色糖,擺了兩桌,尊夏老爹坐在首席,斟上茶來”[5](P8-9)。和尚不敢得罪申祥甫等,只能殷勤侍奉,足足換了三遍茶;而在觀音庵坐館的教書先生周進只能向和尚“討了茶來吃點心”[5](P11),在天寒地凍之時和尚奉上苦寒清火的苦丁茶,給尋釁滋事的申祥甫等人降火,諷刺意味之強,無出其右。隨后上墳遭雨的王舉人粉墨登場,和尚忙迎接:“原來是王大爺,請坐。僧人去烹茶來”[5](P12)。及至飯點,王舉人是“雞、魚、鴨、肉堆滿春臺”,“落后和尚送出周進的飯來,一碟老菜葉,一壺?zé)崴?,周進也吃了”[5](P13)。周進每餐僅“一壺?zé)崴?,茶葉全無,對比王舉人,世態(tài)炎涼,一目了然;“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以茶量人,對比鮮明。

3.以茶謔人

第47回,虞華軒捉弄愛吹牛皮的成老爹,令人捧腹。成老爹吹噓說縣城方六爺要請他吃飯,被虞華軒識破其詭計,便設(shè)計戲耍他:先讓賣草的假冒方家仆人來催成老爹,又當(dāng)著成老爹的面,在府上置辦酒菜:“成老爹來到方家,見過主人方老六,小廝拿上茶來吃過……彼此又坐了一會,沒有話說。又吃了一會茶……又坐了一會,又吃了一道茶,也不見一個客來,也不見擺席,肚里又餓,只得辭行”[5](P274-275)。成老爹被方家應(yīng)付一番后,想返回虞府打秋風(fēng),卻繼續(xù)受謔。“見桌上擺著五六碗滾熱的肴饌,正吃在快活處。見成老爹進來,都站起身。虞華軒道:‘成老爹偏背了我們,吃了方家的好東西來了,好快活!’便叫:‘快拿一張椅子與成老爹那邊坐,泡上好消食的陳茶來與成老爹吃’。小廝遠遠放一張椅子在上面,請成老爹坐了。那蓋碗陳茶,左一碗,右一碗,送來與成老爹。成老爹越吃越餓,肚里說不出來的苦……他們一直吃到晚,成老爹一直餓到晚。等他送了客,客都散了,悄悄走到管家房里,要了一碗炒米泡了吃”[5](P275)。成老爹先是一頓飽飲茶水,就夠難受了,再遠遠看著別人大塊朵頤,自己卻無緣餐桌,這邊小廝一碗碗蓋碗陳茶奉上,真是越喝越餓,越餓越喝,這一場設(shè)計把成老爹的尷尬無趣、方六爺?shù)姆笱軣o聊、虞華軒的戲謔無度描繪得栩栩如生,真是“白眼睥睨群丑,嬉笑輕蔑流俗”[6](P116)。

4.打茶官司

第22回,牛浦與卜誠、卜信的茶禮之爭,撕開文人的虛偽面紗。董孝廉想拜訪牛布衣,牛浦冒充客死蕪湖關(guān)的牛布衣,騙取了董孝廉的信任。牛浦指使妻舅丈卜誠、卜信收拾客廳,煨茶置果?!安氛\叫渾家生起炭爐子,煨出一壺茶來,尋了一個捧盤、兩個茶杯、兩張茶匙,又剝了四個圓眼,一杯里放兩個,伺候停當(dāng)”[5](P128)。董孝廉和牛浦(假牛布衣)相見,“卜信捧出兩杯茶,從上面走下來,送與董孝廉,董孝廉接了茶,牛浦也接了。卜信直挺挺站在堂屋中間,牛浦打了躬,向董孝廉道:‘小價村野之人,不知禮體,老先生休要見笑。’卜信聽了這話,頭脖子都飛紅了,接了茶盤,骨都著嘴進去?!保?](P128)。送走客人回來,卜信迎著牛浦一頓數(shù)說:“你叫我捧茶去,這是沒奈何,也罷了,怎么當(dāng)著董老爺臊我?”牛浦道:“但凡官府來拜,規(guī)矩是該換三遍茶,你只送了一遍茶,就不見了”……卜誠道:“姑爺,不是這樣說,雖則我家老二捧茶,不該從上頭往下走!你也不該就在董老爺跟前灑出來,不惹的董老爺笑?”牛浦道:“董老爺看見了你這兩個灰撲撲的人,也就夠笑的了,何必要等你捧茶走錯了才笑!”他們越鬧越僵,兩人扯著牛浦到縣衙說理……郭鐵筆當(dāng)下扯到茶館里,叫牛浦斟了杯茶坐下……當(dāng)下吃完茶,勸開這一場鬧[5](P128-129)。清官難斷家務(wù)事,這場官司以茶起因,最終以茶說和,正所謂“成也是茶,敗也是茶”。吳敬梓以細膩白描的手法以茶為主線,直書其事,不加斷語。

5.人走茶涼

金陵本為繁華、風(fēng)流淵藪之地,文人結(jié)社往往與青樓有關(guān),陳木南青樓艷遇,用人走茶涼最為貼切。第53回,陳木南來賓樓初會聘娘,聘娘為其烹茶,“房中間放著一個大銅火盆,燒著通紅的炭,頓著銅銚,煨著雨水。聘娘用纖手在錫瓶內(nèi)撮出銀針茶來,安放在宜興壺里,沖了水,遞與四老爺(陳木南)”[5](P308)。第54回,陳木南因流連青樓花光銀兩,躲債遠走福建,想與聘娘見上最后一面,“虔婆道:‘他今日不在家,到輕煙樓做盒子會去了。’說著,丫頭捧出一杯茶來,陳木南接在手,不大熱,吃了一口,就不吃了。虔婆看了道:‘怎么茶也不肯泡一壺好的?’丟了桂花球,就走到門房里去罵烏龜”[5](P314)。對于身無分文的陳木南,虔婆則換了一副面孔,端茶送客,人走茶涼,作者不著一字評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二)雨水煨茶氤氳江南

無論“烹茗清談”,還是“啜茗閑談”,均需用水,好茶須好水,“精品厭凡泉”。陸羽《茶經(jīng)》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隨著時代更迭,飲茶方式改進,至明清時,流行用雨水烹茶蔚然成風(fēng),其“秋雨烹茶上、梅雨次之,春雨下”[6](P114)。雨水煨茶,茶湯清澈明亮,滋味純正甘爽。在南京,每到梅雨紛紛或秋雨綿綿時節(jié),家家戶戶用盆接、用壇盛、用缸裝,儲存雨水,以備不時之需?!锻馐贰分杏晁氩璧拿鑼懢陀?回,杜慎卿請客用“雨水煨的六安毛尖”;秦淮河的游船上擺放“上好的雨水毛尖”[5](P239);聘娘的繡房里烹茶也“煨著雨水”;鮑廷璽房內(nèi)丫頭用“雨水煨茶與太太嗑”[5](P158);蓋寬設(shè)在僻巷里茶館“后面放了兩口水缸,滿貯了雨水”[5](P319)。南京茶社極多,生意紅火,“茶社有一千余處,不論你走到一個僻巷里面,總有一個地方懸著燈籠賣茶,插著時鮮花朵,烹著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滿了吃茶的人”[5](P143)。上千座茶社,用雨水烹茶,且茶客盈門,這些極盡雨水煨茶的描寫,足以表明江南地區(qū)雨水煨茶的風(fēng)行,積淀著六朝風(fēng)雅的古都其氤氳的氣質(zhì),也恰好從飲茶一事上體現(xiàn)出來?!锻馐贰愤€描寫了明清的獨特烹茶法——煨茶法:將茶葉與水放入壺中,在爐火上燒開,斟入杯中飲用。煨茶法簡便、實用,是繼泡茶法之后又一種流行的烹茶法,無疑是明淸時烹茶的一種新事件,為明清的茶俗研究提供了素材。

1.真儒豪杰談茶論詩

《外史》中的飲茶過程寫的比較簡略,至多“品茗清談”;“啜茗閑談”,自古以來,茶在飲食文化中的意象,就近于清淡、寧靜、雅致;而對茶的喜愛,尤能反映出一個人生活品味的清雅脫俗[7](P60)。第29回,“杜慎卿寫個說帖來道:‘小寓牡丹盛開,薄治杯茗,屈三兄到寓一談’……眾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杜慎卿自己只吃了一片軟香糕和一碗茶,便叫收了下去,再斟上酒來”[5](P171-173)。第46回,“莊征君、杜少卿、遲衡山、虞博士等一班文人名士到莊濯江處聚會,坐定,家人捧上茶來,揭開來似白水一般,香氣芬馥,銀針都浮在水面。吃過又換了一巡‘真天都’,雖是隔年陳的,那香氣尤烈”[5](P268)。因為是“儒林”中真儒豪杰的集會,故而對品茶鑒賞描寫細膩入微,襯托其清淡雅趣,戲班還專門演出兩部劇目《借茶》和《茶博士》,以烘托集會的隆重氣氛。

2.清涼山奇人談茶論水

第55回,裁縫荊元拜訪“灌園”于老者,“于老者看兒子灌了園,也就在茅齋生起火來,煨好了茶,吃著,看那園中的新綠。荊元走過來,于老者道:‘恰好烹了一壺現(xiàn)成茶,請?!G元坐著吃,道:‘這茶色、香、味都好。老爹,卻是那里取來的這樣好水?’于老者道:‘我們城西不比你們城南,到處井泉都是吃的,這是清涼山的雨水’”[5](P321)。清涼山是城西極幽靜的所在,奇人吃茶,看園中“新綠”,又彈琴相娛,婉然兩位悠然自得的“神仙”,鄉(xiāng)郊村野都品茶論水,江南氤氳浸潤百姓家已久。

3.雨花臺農(nóng)夫吃茶對話

第29回,挑糞工對話吃茶,諷刺藝術(shù)之高耐人尋味。“杜慎卿坐了半日,日色已經(jīng)西斜,只見兩個挑糞桶的,挑了兩擔(dān)空桶,歇在山上。這一個拍那一個肩頭道:‘兄弟,今日的貨已經(jīng)賣完了,我和你到永寧泉吃一壺水,回來再到雨花臺看看落照’”[5](P173)。擔(dān)糞農(nóng)夫,職業(yè)卑微,干最臟活,賣最賤貨,維持生計。然而他們?yōu)楹纫粔兀ú瑁┧艿接缹幦枭?,還要爬到山頂看落日余輝,這是何等灑脫。沒有江南氤氳的長期浸淫,沒有對率性生活的深切向往,沒有對詩意生存的非常渴求,挑糞工很難有這份閑情逸致。杜慎卿感嘆道:“真乃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一點也不差”[5](P173)?!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更何況生活在江南煙雨中的蕓蕓眾生。

明清時期的江南城鎮(zhèn)密集、水網(wǎng)縱橫,中心城市南京以其便利的水路交通、秀麗的風(fēng)物景色、繁榮的城市經(jīng)濟、深厚的歷史積淀,成為文人理想的棲居地和聚會地,并因此承載了重要的茶文化功能,成為茶文化集聚與輻射中心[8](P113)。吳敬梓自中年移居南京,整整生活了21年,南京成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外史》中對南京的風(fēng)物人情著墨最多,從第24回開始,至全書終結(jié),共有23回故事發(fā)生在南京。除此之外,杭州與嘉興等其他城市,占有12回的篇幅。因此,江南的故事多帶有“煙水氣”,亦在情理中。

(三)宜壺錫瓶茶館啜茗

明、清飲茶風(fēng)行全國,茶序簡單,茶禮尚存,如飲茶稱“啜茶”“吃茶”“飲茶”;來客必“燒茶”“煨茶”“烹茶”;待客則“捧茶”“奉茶”“獻茶”“斟茶”“拜茶”“請茶”;烹茶一次謂“一道茶”,烹茶三次稱“換了三遍茶”;茶館服務(wù)生稱“看茶的”“茶上”“茶博士”等,《外史》中描寫茶葉品種相對較少,茶具也較普通,茶館陳設(shè)簡樸。

1.茶葉

《外史》中出現(xiàn)茶葉品種有10余種,如苦丁茶、干烘茶、毛尖茶、梅片茶、銀針茶、真天都、陳茶、攢茶、清茶、貢茶、果茶、新鮮茶等(見次頁表1)?!锻馐贰分忻枋鲆蝗郝淦俏娜撕褪芯毭竦娜粘o嫴?,大都是普通茶,沒有珍稀茶品,最好的一次茶品是杜少卿、莊征君、遲衡山、虞博士等聚會:先喝銀針茶,色似白開水,香氣撲鼻,再喝真天都,雖是陳年老茶,香氣濃郁;最差的茶如苦丁茶、干烘茶和梅片茶,是貧困人家飲用的一種粗老濃苦的茶葉?!锻馐贰愤€描寫了獨特飲茶食果方法——果茶:將龍眼、紅棗等干鮮珍果放入茶杯里,用茶匙撈取,且飲且食,以珍果佐茶,有益茶香,也反映了當(dāng)時民間的飲茶習(xí)慣。

表1《儒林外史》中茶品種類統(tǒng)計表

2.茶具

《外史》中對茶具的描述較為簡略,大都是普通的茶壺、茶碗、茶匙,沒有金杯、玉盞、銀瓶之類精美茶具。宜興紫砂壺因造型古樸雅致,能保持茶的色、香、味因而成為明清時期流行的茶具,成窯、宣窯杯子、錫瓶、銅銚算是高檔茶具;銅銚燒水,宜壺泡茶,錫瓶貯存茶葉?!锻馐贰分凶畈豢孔V的是鉛壺煮茶,第2回觀音庵和尚用鉛壺煮苦丁茶給眾人吃。鉛易使人中毒,鉛較鋁鐵銅等金屬比重大、熔點低,鉛壺長時間在火上燒烤易變形、滲漏,用鉛壺加苦丁茶煮水,苦上加苦,有害健康。吳敬梓擅長白描寫實,所言事物皆有所指并客觀存在,而“諷刺”的生命在于真實,此處設(shè)置“鉛壺煮苦丁茶”,意蘊深遠。無獨有偶,明代文震亨(1585—1645)所撰寫《香茗志》認(rèn)為:“茶瓶鉛者為上,錫者次之,銅者為下”。但是,以“低熔點、易氧化、有毒性”的鉛作茶瓶,用來煮水煎茶并稱其“為上”,在高度文明的今天,怎么說都是不科學(xué)的也不適時宜的[9](P45)。

3.茶館

《外史》中公眾飲茶的場所叫“茶館”,或叫作“茶室”“茶社”“茶亭”“茶鋪子”“茶棚子”等,茶館功能種種,如借坐敘談、安頓流寓、好友邂逅、同行聚會、洽談生意、商議喪事、排解糾紛、靜室密謀、小憩解乏等等,茶館成為城市窗口的獨特反映[1](P75)。《外史》中文人學(xué)士現(xiàn)身茶館,三教九流成了飲茶主體,茶文化越來越世俗化,市井百態(tài)再現(xiàn)“文人有厄”的窘迫局面。茶館的開放,還原了鮮活的生活場景,成就了《外史》對社會生活的多層觀照和整體把握,也為作品提供豐富的茶文化素材。借坐敘談要到茶館:第23回“牛浦同道士一直進了舊城一個茶館內(nèi)坐下,茶館里送上一壺干烘茶,一碟透糖,一碟梅豆上來”;安頓流寓要到茶館:第17回“景蘭江吩咐船家把行李且搬到茶室里來。當(dāng)下三人同作了揖,同進茶室。彼此謙遜了一回坐下,泡了三碗茶來”[5](P103);好友邂逅要到茶館:第33回“杜少卿笑道:‘原來是來霞兄,你且坐下吃茶?!瘉硐际繒瞬桢X,兩人同進識舟亭”[5](P196);同行聚會要到茶館:第24回“鮑文卿到總寓旁邊茶館內(nèi)去會會同行,才走進茶館,只見一個人坐在那里,頭戴高帽,獨自坐在那里吃茶。錢麻子說道:‘請坐吃茶。’當(dāng)下坐了吃茶”[5](P144);洽談生意要到茶館:第25回“鮑文卿道:‘如此,屈老爹在茶館坐坐?!?dāng)下兩人進了茶館坐下,拿了一壺茶來吃著?!保?](P145);商議喪事要到茶館:第15回“洪憨仙去世,馬二前去吊唁,兒子守著哭泣,侄子上街買棺材,女婿無事,同馬二先生到間壁茶館里談?wù)劇保?](P90);調(diào)解紛爭要到茶館:第22回“郭鐵筆當(dāng)下扯到茶館里,叫牛浦斟了杯茶坐下。當(dāng)下吃完茶,勸開這一場鬧”[5](P129)。第45回“余持應(yīng)了下來,出衙門,同差人坐在一個茶館里吃了一壺茶”[5](P261);靜室密謀要到茶館:第13回“宦成和差人兩人拉著手,到街上一個僻靜的茶室里坐下。差人道:‘放著這樣一注大財不會發(fā),豈不是如入寶山空手回?’”當(dāng)下二人密謀箱子事宜[5](P81)。第19回“老六道:‘請三爺在外面說話?!巳吡顺鰜?,在一個僻靜茶室坐下。王老六道:‘如今有一件事,可以發(fā)個小財,一徑來和三爺商議?!保?](P112)小小一茶館,眾生大舞臺,生旦凈末丑,諸事皆包全。茶館的利錢有限,一壺茶只賺一個錢[5](P319)。正因如此,低微的茶室有時會降低名士“風(fēng)度”,第20回“景蘭江要邀匡超人到茶室里去坐??锍私湛跉獠煌?,雖不說,意思不肯到茶室。景蘭江揣知其意,說道:‘匡先生在此取結(jié)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替先生接風(fēng),我們而今竟到酒樓上去坐罷,還冠冕些?!保?](P119)吳敬梓還多次描寫茶客離去時“當(dāng) 下 會了茶錢”,足見作者同情茶館收入微薄,經(jīng)營不易,心細如發(fā),觀照周全。

4.茶禮

《外史》對社會各階層飲茶的觀照還表現(xiàn)在飲茶禮儀的重視方面,最為莊重的禮儀方式“換三遍茶”,只有在官府老爺交往、文人士大夫集會、新婚夫婦合巹、族長召集議事等重大場合才行此禮儀,《外史》中“換三遍茶”的描寫有7回:第8回“王太守和蘧公子說著,換了三遍茶,寬去大衣服,坐下”;第10回“編修公奉新婿正面一席坐下,兩公子、兩山人和魯編修,兩列相陪。獻過三遍茶,擺上酒席,每人一席,共是六席”;第12回“魏廳官和婁三公子說著,換過三遍茶,那廳官打了躬又打了躬,作別去了”;第22回“牛浦道:“但凡官府來拜,規(guī)矩是該換三遍茶,你只送了一遍茶,就不見了”;第26回“新郎(鮑廷璽)吃過三遍茶,請進洞房里和新娘交拜合巹”;第34回“高老先生等眾人吃過了三遍茶,換去大衣服,請在書房里坐”;第2回申祥甫、夏總甲等人在觀音庵議事,“和尚陪著小心,只能殷勤侍奉,足足換了三遍茶”。特別是第22回中牛浦和官府董老爺會面,卜信沒有按規(guī)矩“換三遍茶”,牛浦因此與兩位妻舅爺打茶官司的事。凡此種種,宏觀反映明清時期從官府到民間對茶禮的重視程度,體現(xiàn)作者倡導(dǎo)“禮、樂、兵、農(nóng)”思想的良苦用心,吳敬梓對茶文化的自覺可謂“未嘗不于茶三致意焉”[1](P73)。

在“雖云長篇,頗同短制”[4](P206)的《外史》中,“茶”始終貫穿各章節(jié)中,如草蛇灰線,伏延千里,在茶煙氤氳的氛圍里,伴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而發(fā)展,如影隨形,如同一個隱秘的茶世界,人們不禁要問這種深厚的茶文化底蘊究竟源自何處?

二、《文木山房集》中的茶文化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人稱文木先生,安徽全椒縣人[5](P2)。他學(xué)識淵博、援筆立成,在小說、詩詞、文賦等方面頗有建樹,除《儒林外史》外,還有詩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今存四卷),另著有《詩說》已佚失。其詩詞作品相當(dāng)程度上展示吳敬梓由少年意氣、自覺放棄科舉考試、鄙視“功名富貴”的心路歷程,通過他人生況味的感悟,可以窺探其精神世界?,F(xiàn)存的《文木山房集》四卷,收錄詩137首、詞47首、賦4首,共188篇。研究梳理吳敬梓的詩文集,不難發(fā)現(xiàn),吳敬梓對茶情有獨鐘,從其詩集中摘抄18首茶詩詞,占整個詩集的10%,這有助于吳敬梓茶文化思想的解析,對于解讀《外史》中所構(gòu)建隱秘的茶世界,提供了最現(xiàn)實的證據(jù)(見表2)[10](P1-90)。

分析茶詩詞表明,吳敬梓經(jīng)常參加社交活動,酬唱贈答,品美酒香茶,捫腹徐行。時常與好友一起“斗茶時候”“爇盡薰?fàn)t沸盡茶鐺”,在“茶煙裊裊”中“乳花浮盞”斗得難解難分;春天邀詩友游雨花臺,小憩永寧泉,茶社酒村“柳陰酒旗揚,柳色茶煙結(jié)”;有故人造訪時“薰?fàn)t茗碗”“焙茶窗際”“長晝茶鐺沸”,在初夏的絲絲梅雨中“煮茗消閑話”;有時獨自一人沉思到深夜“一龕佛火,一爐茶影,一床詩卷”;當(dāng)詩人缺糧斷炊、生病臥床時,又想起漂泊遠方的愛子吳烺“病榻茶煙細”“茶鐺藥碓”“夜雨寒茶灶”。吳敬梓的茶詩才情也隨著季節(jié)變幻、好友交往、親人聚散而激情飛揚。

無論《文木山房文集》還是《儒林外史》都氤氳著濃郁的茶文化氛圍,這種茶文化底蘊源自吳敬梓的人生經(jīng)歷——錦衣玉食的童年、多災(zāi)多難的青年、毀家南遷的壯年、窮困潦倒的老年,經(jīng)歷世態(tài)炎涼,飽嘗酸甜苦辣,釀成苦茶,獨自品嘗,因此以茶諷刺,情偽畢露;也源自于他生活的時代,飲茶風(fēng)行,壺泡杯飲,啜茗清談;更源自于他生活的環(huán)境,江南水鄉(xiāng),雨水煨茶,茶香氤氳煙雨中。最后他用生花妙筆將人生感悟化作一杯濃茶傾注于著作中,猶如絲絲茶雨,潤物無聲。

表2《文木山房集》中茶詩詞摘抄

猜你喜歡
外史馬二吳敬梓
吳敬梓暖足
20世紀(jì)以來吳敬梓詩文研究的現(xiàn)狀與思考
馬二
吳敬梓是個敗家子?
單寶塔詩
在經(jīng)世與逍遙之間:“儒道互補”心靈結(jié)構(gòu)的外史邏輯及其當(dāng)代意義
基于“外史”理念的科學(xué)史教學(xué)——以“近代科學(xué)成就”為例
·城上風(fēng)威·
老年世界(2015年4期)2015-11-09 11:36:40
“外史”之小說價值補考
馬二先生非“迂儒”論:關(guān)于《儒林外史》的一個誤讀
名作欣賞(2012年36期)2012-08-15 00:42:44
屯门区| 扶风县| 磴口县| 徐闻县| 晋江市| 乌兰察布市| 漳州市| 麟游县| 威宁| 米易县| 瑞安市| 湛江市| 馆陶县| 兰考县| 长沙县| 封开县| 双柏县| 时尚| 南投市| 梅河口市| 泸州市| 志丹县| 扶沟县| 荣成市| 磐安县| 松江区| 同仁县| 南阳市| 科技| 湖南省| 上虞市| 合作市| 喜德县| 土默特右旗| 丽江市| 龙井市| 阿克苏市| 周宁县| 津市市| 尼木县| 清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