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結
東阿王曹植《洛神賦》的書寫,引來后世無窮的猜測與賡續(xù),賡續(xù)者包括詩歌、辭賦、圖像、戲劇、小說、影視等等,而在辭賦領域中則有一篇特殊的作品,就是明末河東君柳如是創(chuàng)作的《男洛神賦》。比較兩賦,前者以男性作者寫女性(女神),后者以女性作者寫男性(男神),一雄一雌,皆以“洛神”為名,賦里乾坤,可辨其中趣味。
曹植《洛神賦》見載于蕭統(tǒng)《文選》,與宋玉《高唐》諸賦并歸于“情”類,當為抒情賦篇。柳如是的《男洛神賦》見載柳氏《戊寅草》鈔本,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于第三章《河東君與“吳江故相”及“云間孝廉”之關系》中全錄其賦,并作解說。品讀兩賦,先觀寫作意旨,皆見于賦序。曹賦序云:“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時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边@是“述行”見遇而感發(fā),且明謂紹前人之事(楚王神女)而作。柳賦序云:“友人感神滄溟,役思妍麗,稱以辨服群智,約術芳鑒,非止過于所為,蓋慮求其至者也。偶來寒溆,蒼茫微墮,出水窈然,殆將感其流逸,會其妙散。因思古人征端于虛無空洞者,未必有若斯之真者也。引屬其事,渝失者或非矣。況重其請,遂為之賦?!弊髡咭蜃x友人之作而感詠其事,但其賦題及寫作,很顯然又是仿效曹賦并借其辭意而為。
雖然這兩篇賦創(chuàng)作背景及內涵均有不同,然從詞章與結構來看,后者對前者的模仿還是有形跡可尋?!堵迳褓x》的創(chuàng)作結構,前人對其文本的解析甚多,但最有意義的還是據(jù)說顧愷之所繪《洛神賦圖》的圖像展示。今人陳葆真《〈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據(jù)“遼圖”(遼寧圖書館藏)本將其圖像析分五幕,分別是“邂逅”“定情”“情變”“分離”“悵歸”,第一幕包括“離京”“體憩”(圖像缺失)“驚艷”三情節(jié);第二幕包括“嬉戲”“贈物”兩情節(jié);第三幕包括“眾靈”“彷徨”兩情節(jié);第四幕包括“備駕”“離去”兩情節(jié);第五幕包括“泛舟”“夜坐”“東歸”三情節(jié)。由于圖像是對文本的摹寫,賦與畫的情節(jié)描繪基本可以對應,其五幕故事的演繹,也比較縝密?;氐轿谋?,《洛神賦》以“余”與“洛神”的對待成篇,然精彩描繪還是集中在對“洛神”容貌及神態(tài)的細節(jié)繪飾。如寫容貌: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器俣攵?,修眉聯(lián)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
又如寫神態(tài):
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游。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谑锹迳窀醒?,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這是賦中第一幕中“驚艷”與第二幕中“嬉戲”的部分描寫,充分展示出作者賦筆形摹與精妙刻畫的工巧與神韻。
與之不同,《男洛神賦》沒有如此清整的故事場景,但依據(jù)賦文的鋪寫,也可分為四個層次:從開篇“格日景之軼繹”到“服陽夏之妍聲”為第一層次,泛寫時、景,并喻人才(男神);從“于是征合神契”到“多漎于肆掩”為第二層次,寫人神契合與心念向往;從“況乎浩觴之猗靡”到“遽襳曖以私縱”為第三層次,寫人神交往及即離惆悵;從“爾乃色愉神授”到篇末,為第四層次,以男神之淑美之質,寄托不遇之悲。觀其文本,《男洛神賦》以刻畫心質為主,故其佳意主要在全賦最后一段的描寫:
爾乃色愉神授,和體飾芬。啟奮迅之逸姿,信婉嘉之特立。群嫵媚而悉舉,無幽麗而勿臻。懭乎緲兮,斯固不得而夷者也。至于渾攄自然之涂,戀懷俯仰之內,景容與以不息,質奇煥以相依。庶紛郁之可登,建艷蔤之非易。愧翠羽之炫宣,乏瑯玕而迭委?!ソ拗`潤,何瑰異之可欺。協(xié)玄響于湘娥,匹匏瓜于織女?!P娥之為愆,案長眉之色。非仿佛者之所盡,豈漠通者之可測。自鮮繚繞之才,足以窮此溔之態(tài)矣。
其中絕少形象的描寫,而更多氣質的刻畫,尤其是借用前人句意,參雜典故,難有觀感之美。例如“協(xié)玄響于湘娥,匹匏瓜于織女”句,綜匯郭璞《江賦》“乃協(xié)靈爽于湘娥”、曹植《洛神賦》“嘆匏瓜之無匹兮”、阮瑀《止欲賦》“傷匏瓜之無偶,悲織女之獨勤”等語而成。因此,比較而言,《洛神賦》的精彩之筆多在“洛神”形態(tài)的描摹與刻畫,《男洛神賦》則是對一種“內淑”品格的贊述。
盡管這兩篇賦的描寫有很大的不同,但從論賦的視角來看,則有兩大趨同點。
一是創(chuàng)作旨意,引出猜測與爭議?!堵迳褓x》的創(chuàng)作動機,據(jù)《賦序》說是“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當屬仿效宋玉《高唐》《神女》而作,此一說。今《文選》李善注本于作者(曹子建)下引《記》:“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曹丕)示植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已為郭后讒死?!膊荒茏詣?,遂作《感甄賦》。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贝艘队洝氛Z見載郭頒《魏晉世語》、劉延明《三國略記》類小說,學者或以為后人重刻《文選》時混入(參見洪順隆《論〈洛神賦〉》)。此引出袁熙妻后嫁曹丕為后,被郭后讒死,曹植與之有舊情故悲而作賦,此“感甄”一說。清人何焯《義門讀書記》贊成蕭士赟的說法,認為“感甄”是“無稽之說”,又反對《文選》列入“情”賦類,以附驥于楚人,所以他提出“植既不得于君,因濟洛川作為此賦。托辭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此感君不遇以寄心,又一說。歷代爭議,莫衷一是,然紛繁之見,知此賦主題已然為一聚焦點。
柳如是寫《男洛神賦》,雖鮮有人論及,但從陳寅恪《柳如是別傳》的探討中,其創(chuàng)作主旨仍可見其間有爭議處。如王士祿《宮閨氏籍藝文考略》引《神釋堂詩話》載:“如是嘗作《男洛神賦》,不知所指為誰?其殆自矜八斗,欲作女中陳思耶?文雖雜,題目頗新,亦足傳諸好事者?!贝瞬聹y為“自喻”之說。陳寅恪依據(jù)柳賦序稱“友人感神滄溟”,推測“頗疑河東君此賦乃酬答臥子《湘娥賦》之作”,因據(jù)陳子龍《陳忠裕全集》本《湘娥賦》前二首乃“為友人悼亡賦”,其序稱“同郡宋子建娶婦徐妙,不幸數(shù)月忽焉隕謝。宋子悲不自勝,命予為賦以吊之”。此指賦本事所在。然則“男洛神”指何人?陳寅恪則以柳如是與陳子龍的一段戀情以及相互贈答詩作為背景,如陳子龍《夢回寄柳姬》詩云“芝田館里應惆悵,枉恨明珠入夢遲”“虛憐流盼芝田館,莫憶陳王賦里人”,傾慕間言及“洛神”,堪稱知音。又據(jù)《男洛神賦》中稱贊語“騁孝綽之早辯,服陽夏之妍聲”,其追摹劉孝綽與陽夏謝氏(謝靈運、謝惠連、謝朓)“幼聰慧”“能屬文”等,以對應《明史·陳子龍傳》“生有異才,工舉子業(yè),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駢體尤精”,似乎已確指賦中的“男神”指陳子龍。但是,前引《神釋堂詩話》說柳如是“自矜八斗,欲作女中陳思”,也不無道理。考柳氏兩度從良,前者陳子龍,后者錢謙益,其雖為女性,卻不僅心比男子,還時常女扮男裝,她曾從杭州趕往常熟夜訪“半野堂”拜會錢謙益,投刺曰“晚生柳儒士叩拜錢學士”,就是一派男性著裝。如此看來,視《男洛神賦》中如“聽墜危之落葉,既萍浮而無涯”等詞語及感喟,為其自戀、自惜、自懷、自嘆,亦未嘗不可。
二是文本擬效,是兩賦的共同特點。如果依據(jù)文本,《洛神賦》的寫作很簡單,其主題誠如洪順隆《論〈洛神賦〉》所言:“作者由洛陽返東蕃,涉洛水,由洛水聯(lián)想到古時流傳下來有關洛神的傳說,想及洛神傳說而又聯(lián)想到宋玉對楚王事,于是,靈感受到觸發(fā),正如后世詩人讀過前代詩人《陌上?!返淖髌?,于是,他也來一首《羅敷行》?!笔苓@段話的啟發(fā),我們不妨再結合《文選》“情”賦四篇,即宋玉三賦(《高唐》《神女》《登徒子好色》)與《洛神》,又構成兩個摹效傳統(tǒng):一是“神女”系列,這除了“洛川”女神,還有《詩經》中的“漢江”女神,以及宋玉筆下的“巫山”女神,這形成了一種書寫傳統(tǒng),這在辭賦領域尤為突出,所描寫的都是女神的美妙及人與神不即不離的惆悵,構成“人神交歡”的主旨。另一是“奔女”系列,這發(fā)端于《詩》之鄭衛(wèi)之風及《周禮·媒氏》所記述的“仲春之月”男女“奔者不禁”的舊俗遺存,而其聯(lián)絡于《高唐》的神女諸賦,又誠如《墨子·明鬼》所謂“燕之有祖,當齊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于是形成了由“鄭詩”如《褰裳》等奔放的描寫,到《高唐》的人神隔膜,尤其是《登徒子好色賦》中“章華大夫”的自律,完成其道德化的過程,承續(xù)的作品又有司馬相如《美人賦》、陶淵明《閑情賦》以及漢樂府《陌上?!返?,《洛神賦》的男女交往及即離惆悵,顯然有著這一淵久的歷史印跡。
相比之下,《男洛神賦》的文本擬效比較簡單,首先來自對《洛神賦》的追慕,但讀其內容,卻更多的是雜取《文選》賦篇的句意及詞章而成。列舉柳賦中用語,如“俾上客其逶輪”,取詞《文選》木華《海賦》“於廓靈海,長為委輸”(陳寅恪按:疑“委輪”乃“委輸”之訛寫);“聽墜危之落葉”,取意《文選》江淹《恨賦》“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陸機《文賦》“悲落葉于勁秋”;“既萍浮而無涯”,取詞木華《海賦》“浮天無岸”“或乃萍流而浮轉”。至于前引賦中所述“協(xié)玄響于湘娥,匹匏瓜于織女”,取詞意于郭璞《江賦》、曹植《洛神賦》、阮瑀《止欲賦》以及曹植《九詠》“感漢廣兮羨游女,揚激楚兮詠湘娥。臨回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等,陳寅恪《別傳》進謂該賦所以大量取法《選賦》,乃因“河東君受臥子輩幾社名士選學影響之深”,可備一說,倘結合其對“男洛神”影寫對象的追問,宜非丐詞。
在辭賦創(chuàng)作史上,摹擬是一種寫作常態(tài),例如“京都”“游獵”“郊祀”“述行”“言志”“美麗”諸類題材,在沿承中已形成模式化特征,作家只是在舊題材中寫出新精神。讀曹植與柳如是的“洛神”書寫,一以男性寫“女神”,一以女性寫“男神”,這也算是辭賦摹擬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而在創(chuàng)作意旨的爭議中,在文本擬效的路徑中,我們或可產生諸多猜測與探尋,但賦家心中的“神靈”,卻是真實而可感知的美好象征,也許這正是我們最不靠譜卻又最有永恒意義的魅力所在。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