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富民 朱學坤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選擇”,是落實語文“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重要問題,也是教師能否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的關鍵問題。從一堂展示課說起,厘析“選什么”之“問”。引入“言意理論”,追溯“選什么”“如何選”之“理”。探究言和意的內在關系,探究言意關系生成的過程,探究言意關系生成的規(guī)律,明晰“選什么”“怎么選”之“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展示課;言意理論
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選擇,是落實語文“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重要問題,也是教師能否上出真正的語文課的關鍵問題。如何自主而科學地解讀、選擇教學內容,值得我們探討。
一、 厘清“選什么”之問——從一堂展示課說起
我們從2018—2019年度全國小語“十大青年名師”活動的一堂展示課說起。
鄭梨花老師執(zhí)教的《少年王冕》很有特色。在簡短的“談話導入”“檢查預習”“整體感知”后,就正式進入“默讀批注,正面品讀王冕的‘孝”這一主要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又先后圍繞“孝是念叨時耐心體諒”“孝是困難時挺身而出”“孝是幸福時懂得分享”三點展開。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討論交流,側面探究王冕的‘孝”。不得不說,鄭老師這堂課將王冕的“孝”總結成三個分句,很有創(chuàng)造性,入人眼球,醒人耳目,引人稱贊。
但是,這堂課也引起了一些疑問。
“一問”: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安排是否缺乏“語文性”?回頭再品,整堂課的教學內容以王冕的“孝”為核心,把對王冕形象的理解落在一個“孝”字上,落在對“孝”的內涵挖掘與理解上。這樣做如果真能使學生把人物讀厚,體會到經典塑造人物形象之精彩,那很好。可是整堂課始終,鄭老師都沒給學生點明這是在塑造人物形象——雖然她一開始在教學目標中列出了讓學生“感受孝順的王冕這一人物形象”,但教學中沒有點撥、沒有提醒,學生根本就不知道這是在“塑造人物形象”。如此,就不能不讓人懷疑:這是在上語文課呢,還是在上思想品德教育課?學生上完這堂課,會不會大腦中單單留下了一個“孝”字,而對學習“塑造人物形象”則仍然懵懂無知?
“二問”:《少年王冕》整篇文章的寫作意圖是什么?難道就在于表現(xiàn)王冕的“孝”嗎?不錯,在“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學生就知道文章寫了王冕的兩件事:“孝順母親”和“勤奮好學”。遺憾的是,鄭老師并沒有給學生指明這兩件事的內在聯(lián)系,以至于學生可能會認為一篇文章可以有兩個寫作意圖。再者,這堂課只講“孝順母親”,而置另一部分于不顧,這難道不是對作者寫作意圖的歪曲和對課文的肢解嗎?
“三問”:該怎樣解讀?難道此文真的就是寫王冕“孝順母親”和“勤奮好學”?不是的!文章前半部分雖然有王冕孝順母親、體諒母親的成分,但這其實主要是想表現(xiàn)他小小年紀就具有理解母親、明白事理、不畏貧窮的可貴品質;雖然也寫了他“勤奮好學”,也只是想表現(xiàn)他小小年紀就具有勤于讀書、善于思考、自謀生路、自我成才的能力和志向。也就是說,整篇文章所選取的事例,都意在表現(xiàn)王冕即使身處困境也不甘平庸,想要自我提升、自覺成才的精神追求。如果僅僅將文章解讀為他想“孝順母親”和“勤奮好學”,無疑是“走偏”了、“走淺”了,甚至是“走錯”了。說到這,不得不提文章描寫的另一個案例——王冕看到美景就想到自己“畫下來”。對于此案例,不少教師要么一帶而過,要么干脆忽視。殊不知,這個案例凸顯了王冕實在、可行而又非??少F的人生追求,體現(xiàn)了王冕主動改變命運、尋找人生出路的進取精神。試問,為什么王冕會這樣想而別的孩子不會呢?如果順著這個問題讓學生“順藤摸瓜”,學生很容易就能從上文找到王冕“讀了不少書,也明白了許多道理”的答案。由此豐富和提升學生對王冕精神的認識,無疑會給當今衣食無憂、抱有“小皇帝”心態(tài)的學生以極大的心理沖擊和震撼。
“四問”:解讀出了文章的寫作意圖,那能把它作為教學內容來安排嗎?不能!因為語文作為一門課程,其“獨當之任”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課文只是個“例子”,教師借“例子”傳授給學生的,是必要的“閱讀知識”和“寫作知識”。《少年王冕》屬于寫人類記敘文,就應該圍繞“文章是怎樣塑造王冕這一人物形象的”這一具有“語文性(知識性)”的問題展開教學,教給學生寫人類記敘文的閱讀知識和寫作知識,而不能圍繞“王冕的‘孝”這樣思想品德意味過濃的主題教學。教師選擇教學內容應明白:提出以張揚人物精神為目的思想品德類問題,還是提出塑造人物形象這樣的語文知識性問題,是把語文課上成“非語文”課還是上成“真語文”課的“分水嶺”。從塑造人物形象的層面,本文寫了三個人物:一“主”兩“次”。王冕作為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家庭的貧困和母親的艱難,明白事理,甘愿輟學為母分憂;他雖為人放牛,卻不忘讀書,進取不止;他雖身處逆境,卻能主動學習繪畫,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出路……兩個次要人物:母親辛苦持家(做針線活)、養(yǎng)育和教育兒子(供他讀書)、因兒子被迫輟學而難過(含著眼淚);秦家對王冕態(tài)度和藹(對如何放牛交代很細致)、生活關心(每天兩頓飯還給兩個錢買點心吃)、也很寬容(允許帶回腌魚、臘肉)。兩個次要人物對主要人物的刻畫起到輔助和襯托作用。另外,本文涉及的環(huán)境描寫和景物描寫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如此分析和教學,主次分明,線索清晰,知識點明確,學生會有實實在在而又充實飽滿的收獲感。至于王冕的精神,完全不必刻意張揚,更不能作為明確的教學內容,因為人物的精神總是被包含在意象分析中,并通過大象無形般的教學意蘊(審美氛圍),于“不為而為”中自然呈現(xiàn)出來;特意張揚人物精神,反而容易兩敗俱傷,讓人文精神變成庸俗說教,讓語文教學變成“非語文”。
說到這里,我們就應該用心考量支撐精準選擇教學內容的科學理論了。我們的探索成果是“言意理論”。
二、 追溯“選什么”“如何選”之理——引入“言意理論”
言意理論,基于人類進化這一自然規(guī)律而生成。大自然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生成了“人”這一物種,又使之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漸漸有了意識。意識,即“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物質……即語言。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xiàn)實的意識?!币庾R“從一開始”就受到語言的“糾纏”,而“語言是……意識”。這說明,意識和語言同體共生,相互依存——意中有言(內部語言),言中有意。二者在互補中成其自身,在不斷的相互轉化中成為對方;不僅難以分離,而且必定與對方相遇——在互含、互轉和相反、相生中運轉不停、生生不息,從而慢慢生成了“語文”。單獨的“言”和單獨的“意”都不存在,更不能單獨構成語文,只有二者相互“糾纏”才有語文的出現(xiàn)。可以說,沒有言意關系,就沒有語文??梢哉f,言意理論是語文最基礎、最核心、最科學的理論。
言意關系生成語文的悠長歷史證明:(1) 言和意是語文的兩個“實體”——按索緒爾的認識,“言”屬于“具體實體”,“意”屬于“抽象實體”,只提“言”(不管是“語言”還是“言語”)而不提“意”,是“只見樹木(個別現(xiàn)象)而不見森林(實質聯(lián)系)”;(2) 言意關系不僅是語文最關鍵、最重要、最核心的關系,更重要的,它還是語文的“本體”——即“形而上”之“道”(含“陰”“陽”,即“言”“意”兩個實體),而不是眾說紛紜的單一的“語言”“言語”“文化”“人”“心”等,單一的實體沒有“生成”(話語和文本)功能;(3) 所謂“語文”(作為一般概念)不是“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學”,而只能是“言和意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總稱”——語文首先是一種“活動(行為)”,其次是一種“過程”,而其結果就是話語和文本;(4) 從發(fā)生學原理看,是言意關系生成了語文,語文的困難和關鍵在于洞察言意關系,語文的美麗和魅力也在于領會言意關系,所以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應該是“語言性和情意性的統(tǒng)一”;(5) 漢語的全部知識(言傳知識)是自先秦以來逐漸形成的以“字(古代作為‘詞使用)→言→(意)象→意→(意)境”為主線的龐大系統(tǒng),這既是所有文本——“符號和意義的多層結構體”存在的方式,同時也是作者創(chuàng)作文本、讀者解讀文本所必須依據(jù)的知識體系;(6) 開設語文課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言說和寫作的能力,具體說,是提高學生“臨事立意”以及“意以言表”和“據(jù)言尋意”的能力——即在信息交流中處理言意關系的能力;(7) 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學科,“語文”應這樣定義:語文是探究“言”和“意”內在關系以及生成過程、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這同時還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語文課程絕不是讓學生單單學習語言、言語形式、文體樣式或語言運用經驗,因為“言”自心(意)生,“言”好不好,要由是否能準確地表“意”來評定——正如美國當代著名心智哲學家約翰·塞爾所說:“語言的最重要的性質是基于心智的,因此,意義和意向性是先于語言的心智能力,在我們能夠闡明語言的性質之前,我們必須將先于語言的心智能力搞清楚。語言依賴于心智,甚于心智依賴于語言?!?/p>
三、 明晰“選什么”“如何選”之策——探究“三層關系”
下面從上述語文定義所包含的三個方面,具體談談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策略,探求究竟“選什么”“怎么選”。
(一) 探究言和意的內在關系
語文教學的內容不是單純地學習“語言”,也不是“言語形式”,更不是“言語內容”,而是“言意關系”的解讀和建構。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因言意關系生成的,都是“以意為主”“因情立體”“辭由理出”的,都是言意融合、情辭雋美、形神統(tǒng)一的。課堂教學就應該找準言意關系的切入點,融入鮮活的語境,破解文本以言表意所形成的獨特的結構,才能進入文本內部,窺見文本秘密。如此,才能教在關鍵處,學得真功夫。
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國文教本中排列著一篇篇的文章,使學生試去理解……從這里,學生得到了閱讀的知識。更使學生試去揣摩它們,意念要怎樣地結構和表達,才正確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師幫助;從這里,學生得到了寫作的知識。如果不試去理解,試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讀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讀一篇《史記》的《信陵君列傳》,那是得不到什么閱讀和寫作的知識的,國文課也就白上了?!薄耙饽钜鯓拥亟Y構和表達,才正確而精密”,這不就是理解文本的言意關系嗎?不就是文本結構的藝術和秘密(即寫作知識)嗎?如果不首先了解文本的言意關系,就失去了窺見“秘密”的物質基礎和教學支點。所以,尋求文本獨特的言意關系應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
不妨先從宏觀上了解言意關系的整體面貌?!吨芤住は缔o》為解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矛盾時指出:“圣人立象以盡意……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這三點移植到語文中來,就是三個步驟。第一步,建立“意象”,包括記敘文中的事象、物象、景象、人象等,議論文中的事象、理象等。第二步,“系詞”,即運用詞語直接表意。古人將此歸結為“正法”“規(guī)矩方圓”等,亦即今所謂的“言傳知識”,具體包括傳“字法”“句法”“章法”。“字法”,指用字時字的虛實、深淺、顯晦、清濁、輕重以及平仄相間、雙聲疊韻等;“句法”,包括消極修辭和起興、比喻、通感等積極修辭手法;“章法”,包括“立主腦”“象征”“起承轉合”“烘云托月”“草蛇灰線”“首尾圓合”等。另外,還涉及記敘、描寫、抒情等具體表現(xiàn)方法。第三步,“變而通之”,即“意會知識”,講究“惟意所之”“因情立格”“隨物賦形”“神與物游”“不主故?!钡?。建立意象、運用語詞表意、意會知識都離不開“言”,由此,構成了言意關系的全部內容。
以意象表意大都運用于記敘文。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抓文本意象。如《風箏》一課,通過“事象”——風箏的“做”“放”“丟”“找”四件事來表“快樂”之情?!犊傄驳共涣说睦衔荨贰敦垺吠ㄟ^“物象”——“老屋”和“貓”來表達作者之意?!渡倌晖趺帷啡宋镆庀笕缟衔乃?。有的文本同時含有多種意象,如《愛如茉莉》,既寫人敘事又描景繪物。分析文本意象很有講究,要觀照三點。第一,根據(jù)單元教學要求或文后訓練題巧妙設置教學重點。如曹海永老師教學《風箏》,根據(jù)文后訓練,讓學生看課文哪些地方寫得“有意思”,巧妙地解決了單元要求“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教學難題。第二,根據(jù)文本之意設計教學流程。如俞霞老師教學《愛如茉莉》,根據(jù)文意“愛”,設計了“復習導入,激發(fā)愛”“批注助學,感受愛”“自學交流,品味愛”“串聯(lián)細節(jié),升華愛”的教學流程,主線清晰,主旨明確,逐層深化,頗具匠心。第三,抓住文本重點、特點或細節(jié)來安排教學內容。抓住《貓》中對小貓動作的描寫、《愛如茉莉》中的細節(jié)描寫,都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每個文本都包含相當多的字法、句法、章法以及記敘、描寫等各種表現(xiàn)手法,這些在教學時不能從頭到尾一一分析,需要教師慧眼識真,隨文選擇重點或關鍵點,靈活引導學生學習。比如,陳飛老師教學《貓》,字法上,抓住“蹭”“印”(用“踩”對比)等詞,引導學生體會小貓的可愛;句法上,抓住“說它……吧,可是它……”的句式,引導學生反復品讀,再去掉句中的語氣詞和具體的動作描寫做對比閱讀,體會小貓的“古怪”和“可愛”;章法上,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的角度,發(fā)現(xiàn)段落的內在邏輯結構,并用句式提煉出作者的話語思路。再如,牛筱瓊老師教學古文《司馬光》,字法上,抓住“沒(mò)”“登”“甕”;句法上,舍棄了死板的字句對譯,提示主詞讓學生背誦,使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文言的精醇美妙;章法上,讓學生仿照古文《殺駝破甕》結句“如此……,為世人……”的句式,給課文加上“如此聰明,為世人所贊”“如此智者,為世人所傳”等結尾,既彰顯了課文主旨,又進行了拓展訓練,還避免了抽象說教,一舉三得,巧妙之至。
“功夫在詩外”的寫作技巧,指那些只感到好卻一時說不出好在哪里的寫法,是值得觀照的教學內容。比如,唐人賀知章的絕句《詠柳》為何得以傳頌千年,膾炙人口?有人認為其中的比喻運用得“十分巧妙”。孫紹振教授認為這太膚淺,他說,同是比喻,末句為何不寫成“似菜刀”?原來“剪”字能與上句“裁”字構成“裁剪”一詞。好的文章也是一樣,背后總潛伏著作者深厚的生活積累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比如,老舍先生的《貓》,話語就像拉家常,與小貓的溫柔可愛十分和諧,值得學習。教學這一課,就可以聚焦小貓的動作細節(jié),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然后或站在自己的角度,或站在老舍的角度,或站在小貓的角度,談感受。這樣做,能夠提示學生:要寫好文章,必須仔細觀察,必須移情于物,必須刻畫細節(jié)。關注寫法,選擇與寫法相關的教學內容,是更基本、更寶貴、更有用的內容,至今尚未受到重視,應得到深入的教學探索。
(二) 探究言意關系生成的過程
“言意關系生成的過程”,是指言說者在生活實踐中,從言說之“意”的產生、言說材料的搜集、言說(文本)的整體構思到言說(文本)的最后完成等整個語用活動過程。我們知道,任何寫作之意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有所聞、有所見、有所感而發(fā)出的。如果說探究文本內在的言意關系需要孟子說的“以意逆志”,那么對這一語用過程的探究就是孟子說的“知人論世”。奧威爾說:“不了解一個作家的歷史和心態(tài)是無法估量他的動機的。他的題材由他生活的時代所決定,但是在他開始寫作之前,他就已經形成了一種感情態(tài)度,這是他今后永遠也無法超越和掙脫的?!?/p>
只有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社會,了解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了解作者是在什么社會情境中產生這個“意”的,又是怎樣構思、怎樣具體寫作的,才能更全面、深入、透徹地理解文本。這樣做,就“進入了可以稱之為行為分析的程序。這里已經不再是探究文化的成果或作品的問題,也不是探究這些作品的普遍形式。我們所要探究的是心靈的過程,作品由這種過程而出,是這一過程的客觀成果?!弊髡叩摹靶撵`過程”就是作品生成的過程,這是全面理解作品的必要途徑。
教學《風箏》,作者“賈平凹”這一名字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曹海永老師就和學生展開了一段對話,先介紹了作者名字的由來,讓學生知道“平凹”源自“平娃”,寓意是“希望人生平平安安、順順利利”。話鋒一轉,他又啟發(fā)學生,人生有時更需要面對一些“坎坷”“磕磕絆絆”“艱難險阻”“挫折失敗”。接著,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曹老師不僅讓學生感受文中小朋友們在做風箏、放風箏過程中“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這“快樂”的一面,也感受“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以及“丟風箏”“找風箏”這“挫折失敗”的一面。尤其是結課前,曹老師出示原作中一段夜里想念、擔心、祝愿“幸福鳥”風箏的話語,將學生的心情牽引到文中小朋友略帶傷心和美好的想象中,牽引到作品那深遠遼闊的意境中,也牽引到急切閱讀原作的盼望中……回頭再看這堂課,曹老師在導課時對作者名字的介紹絕不是毫無目的的隨性之舉,而是與作品的內容和意境相配合并達到和諧境界的匠心安排。這樣的教學深度是那些只看到文本中“快樂”的一面而忽視略帶傷感一面的教學所難以企及的,其效果也是那些只標榜讓學生學習“語言”或“語言經驗”的膚淺的教學所難以實現(xiàn)的。由此可見,要想實現(xiàn)有思想內涵又有理論深度的“言意統(tǒng)一”的理想教學境界,非得準確地把握和了解作者心中整個言意關系活動的過程不可。
(三) 探究言意關系生成的規(guī)律
言意關系說到底,是一種隱秘而又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或曰精神現(xiàn)象。言意關系作為統(tǒng)一的、能夠道說的意識活動,是關于思想之內容內在的自身運動——不斷地在比較、分析、辨別、分離、聯(lián)結并且不斷形式化的意識,或者說是作為內容的存在形式的概念的運動的展示。可以說,言意關系自身運動及其本身就是邏輯活動——不僅起點是邏輯活動,其經過和目的也是邏輯活動,所以也必然走向邏輯科學,必然包含著相當豐富的邏輯知識和邏輯規(guī)律:命名(概念)邏輯、句法邏輯、章法邏輯,其中,又包含著豐富的認知邏輯、心理(思維)邏輯、語形學、語義學、語用學等邏輯知識。
邏輯學研究理性認知形式,心理學研究感性認識形式,二者形成了人的認知科學知識。如果不對文本中的認知邏輯知識和規(guī)律進行總結,學生就不能獲得相關的語文知識。如課文中有許多情景交融的寫景片段,是即景生情,還是融情于景;是以動寫靜,還是動靜結合;是思由境生,還是境由心生……這些都要及時升華和總結,這樣才能使學生洞曉文中之妙,使之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由感性不斷地向理性升華,并使之成為自己將來言說或寫作可供運用的理論知識。
有教師教學《少年王冕》,引導學生從母親的話語“孩子呀,……只好讓你到隔壁人家去放?!弊x出了“真”:“無奈、心痛、痛苦、難受、愧疚……”從王冕的話“娘,……,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讀出了“假”,因為王冕真實的心情是想讀書,不想放?!睦镆渤錆M了無奈、失望、痛苦,不過都隱藏起來了。所以,王冕的話是“美麗的假話”,是對母親的寬慰和體貼,他不想讓母親更傷心。這說明王冕懂事、聽話、孝順……母子的語言都發(fā)自內心,這是“言由心生”。讓學生大聲連讀三遍后,他們便能將此作為對話描寫的原則記在心里。對于文中那段美麗的景色描寫,該教師先讓學生仔細品讀后找出其描寫的特點,學生找到了“從高到低”“由遠到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教師順勢追問:“面對這樣的美景,王冕想了什么?看到這樣的美景的人一定會很多,為什么別人不這樣想而獨有王冕會這樣想?能從課文中找出王冕這樣想的原因嗎?”學生從王冕想到的“畫下來”推測出王冕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思考,又從“突然發(fā)現(xiàn)”洞察出這段開頭的話“王冕讀了不少書,也明白了許多道理”,明白了“讀書讓人學會思考,王冕置身在這美好的情境中,就生出了思想”的道理,進而拓展出“思由境生”以及“美境、惡境、佳境、困境、絕境、逆境都能使人產生相應的思想”的結論。至此,學生在“隱性”探究言意關系生成規(guī)律的過程中,得到了“顯性”認知的提升。
有人可能會認為,讓小學生接觸“言由心生”“思由境生”“寫作成功在細節(jié)”“一切景語皆情語”等寫作知識和規(guī)律,要求太高,沒有必要。要知道,課堂就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否則,還要課堂做什么?!何況是結合課文,點到為止,不是抽象、系統(tǒng)地空洞介紹。課堂教學生知識,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使命擔當,天經地義!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蔡曙山.人類心智探秘的哲學之路——試論從語言哲學到心智哲學的發(fā)展[J].晉陽學刊,2010(3).
[3]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4] 恩斯特·卡西爾.人文科學的邏輯[M].沉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于富民,江蘇省邳州市南京路小學。徐州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帶頭優(yōu)師。曾獲徐州市“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江蘇省第十九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暨優(yōu)課評選活動特等獎、李吉林語文教學獎,江蘇省基礎教育類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朱學坤,江蘇省邳州市教師進修學校。特級教師。曾獲全國“曾憲梓教育基金”三等獎,江蘇省“紅杉樹教育基金”金獎,江蘇省基礎教育類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參與江蘇省教師自學考試教材《美學基礎》的編寫,著有《語文的魅力》《語文的詩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