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蔓 渤海大學
幾千年來,修身作為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一直深受中華兒女的推崇。在封建年代,修身被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與基礎,是無數(shù)士子孜孜不怠積極實踐的人生準則?!蹲髠鳌纷鳛槲覈谝徊考o事詳備的編年史著作,其中的嘉言懿行闡釋了很多人生哲理,其中家訓中的修身思想更是明乎圣道,涵括了為人、從政、處世、生存等多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鑒意義。
在《漢語大字典》中對“修身”二字有明確的解釋,“修”字可以理解為學習實踐與修養(yǎng),“身”字則代表著個人的素養(yǎng)才華與道德品質。在《說文解字》中“身”字引申為“親自”。“修身”是指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與品質,使自己擁有美好高尚的德行?!靶奚怼彼枷朐谌寮医浀渲杏忻鞔_論述,《論語》中提出的“修己以敬”是強調要提升自身修養(yǎng)來完善自己,《大學》中對于治理家國與修身的關系有具體的論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①首先這里明確了修身的意義與地位,其次點明修身為本的思想,進一步表明了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體現(xiàn)了儒家對治世的道德要求。而家訓中也將修身作為個人生存與家族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修身思想是中華美德思想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中華倫理體系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微觀角度來看,修身思想是一種做人之道,是個體成長發(fā)展的基礎。它以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為目標,以心與行的雙修為基本內容,是個體發(fā)展的行為準則與道德標準。從宏觀角度來看,修身思想是一種為政治國之道,《禮記·中庸》中針對修身與治人、治國的關系有具體的論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②自身素養(yǎng)的修煉是治人、為政、治國的前提與基礎。宏觀角度的修身思想以禮為中心,以忠孝仁義為衡量標準,以內外兼修、為國利民為主要內容,是為政治民的基石與引領方針。
修身思想是《左傳》家訓思想的核心,它貫穿在《左傳》所呈現(xiàn)的家庭教育中。細細探掘,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修身思想包含了立德與養(yǎng)德、處世與為官等環(huán)節(jié)在內的德行養(yǎng)成論,《左傳》家訓中修身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
孝悌與明德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左傳》家訓文化中的先導,只有抓好這個環(huán)節(jié),才能達到修身養(yǎng)德的目的,而孝悌是為人之根本,自然成為了家庭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靶ⅰ钡木唧w論述在很多儒家經典中都有體現(xiàn),典型如《孝經》即對“孝”進行了明確定義與具體論述,《孝經》云:“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雹邸墩撜Z》中著重提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④孝是指導君子做事的根本法則,只有心懷孝悌之心,才可以知理明德,《左傳》中也多次強調孝的重要性:“孝,禮之始也?!雹荨盀槿俗诱?,患不孝,不患無所?!雹薏⑼ㄟ^具體事例強化“孝”的思想。
首先明確“孝”是對待親人的道德。昭公二十年,費無極向平王提議要避免人才外流,便用伍奢作為誘餌,以此來召回伍尚、伍員。伍尚選擇為父前行,在臨行前他囑咐弟弟一定要將孝、仁、智、勇銘記在心?!案覆豢蓷墸豢蓮U,爾其勉之,相從為愈。”⑦便只身前往楚國,最終與父親命喪楚國。伍家父子兄弟一直秉承著家庭中仁愛慈孝的家風,因此伍尚明知深陷危險也不肯廢棄名譽、舍棄父親,伍員也一直銘記兄長臨行前的囑托,一直為攻楚復仇而努力。
其次強調“孝”是安身立命、家族發(fā)展的根本。在宗法制社會中,家族的名譽與發(fā)展往往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子孫后代大多肩負著家族發(fā)展進步的重任,有的甚至要努力保全爵祿世代不丟失。鄭國子皮在繼承子展的職位時,鄭國正在鬧饑荒,子皮不忘子展的遺命,全力救濟人民并得到了國人的信任與擁護,因此罕氏家族一直手握政權,擔任上卿。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后輩子孫德行有虧,不能修身養(yǎng)德,最終只有敗壞家風、家族滅亡的結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家政權的更替十分頻繁,君臣之禮遭到破壞,國家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也時常發(fā)生。在這樣的復雜環(huán)境背景下,人們的生存觀念也產生了變化,免禍思想更為突出,謙虛謹慎成為了家訓的內容。
范氏家族作為晉國的大家族有著良好的家訓傳統(tǒng)。宣公十七年,士會主動讓權、告老還鄉(xiāng),并訓誡兒子要謙遜警戒:
“吾聞之,喜怒以類者鮮,易者實多?!对姟吩唬骸尤缗?,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巳?!又才?,以巳亂也。弗巳者,必益之。郤子其或者欲巳亂於齊乎?不然,余懼其益之也。余將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豸乎!爾從二三子,唯敬!”⑧
士會告誡兒子必須要謙虛警戒、恭敬從事才能明哲保身,并且以身作則,以主動讓權的做法讓兒子明白恭敬為人的重要性。他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作為論據,警戒兒子要恭敬謙虛才能避免禍患。士燮不忘父親的叮囑教誨,為人謙虛有禮,在晉齊鞍之戰(zhàn)中立下大功,卻禮讓他人且最后入城。在之后覲見景公時,他也是謙遜恭敬的答道“庚所命也,克之制也,燮何力之有焉!”⑨他一直秉持著“君命無貳,失信不立”⑩的原則,忠君衛(wèi)國,范氏家族在他的經營下成為晉國有名的大家族之一。不僅如此他還秉承父訓,對自己的兒子嚴加管教。鄢陵之戰(zhàn)中,晉軍面臨楚軍的迫近無法列出陣營,范宣子主動提出了填塞水井、鏟平灶頭的建議,范文子大怒,執(zhí)戈逐之,曰:“國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言語謹慎一直是人們重視修養(yǎng)的一部分,從政為官者對自己的言行要求更為嚴格謹慎,“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有時禍從口出、惟口起羞,想挽回時卻為時已晚,范文子正是深知這些才會以如此嚴厲的態(tài)度教導兒子要謹言慎行、謙虛守禮,范宣子并沒有辜負父親的訓誡教誨,忠誠為國、謙遜為人、勤勉從政,是后代士人稱贊的君子與學習的典范。除晉國范氏一族之外,鄭國的公孫黑肱也恪守為人為官之道,臨終前殷切叮囑族人要謹慎警惕,并要求他們減少家臣,歸還土地。陳文子面臨危難時也教育兒子陳無宇要“可慎守也已”?謙遜警戒的美德教育是德行之主體,君子言行能謹,才是得祿之道,它不僅是為人處世的美德體現(xiàn),也有助于家族發(fā)展的風險規(guī)避。
“忠誠”是春秋時期為官為政的一個突出的觀念,雖然當時國家戰(zhàn)亂、君臣廝殺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但是大多數(shù)的士人大夫還是忠于君國的。這種忠誠觀念正是家庭中對子弟“孝悌”教育的推廣及延續(xù),是做人的德行標準,也是從政為官的根本原則。
隱公三年,石厚不顧父親的勸告與阻攔與州吁交友,隱公四年州吁的暴虐殘忍引起了百姓的不滿,以至無人擁護他,石厚便向父親請教穩(wěn)定國君地位的辦法,石蠟便使計讓州吁最后命喪陳國,并且派遣家臣殺掉了石厚。《左傳》評價石蠟是一個忠誠的臣子:“石蠟,純臣也,……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當初石蠟進諫衛(wèi)莊公,為莊公具體說明了教育孩子時,應秉持著“六逆”與“六順”的原則,石蠟正是秉持著這份原則一直以來忠心為臣。在面臨個人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時,忠貞不二、心懷大義的臣子,都會選擇以國事為重,同樣的還有鄭國太叔,在公孫楚流放時正直忠心,不包庇自己的宗族,晉國叔向不為親人的罪責開脫,受到了孔子的贊美:“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于親,……曰義也夫,可謂直矣!”由此可見,忠誠可以鞏固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這樣一來便可以庇護更多的東西。
《左傳》襄公十四年中楚子囊在去世之前叮囑子庚“必城郢”,子囊為臣忠貞,臨死也不忘保衛(wèi)祖國,這樣忠誠為政的家風才得以延續(xù)。僖公二十三年,晉懷公下令召回在外流亡之人,狐突不懼威脅,以死明志,“父教子貳,何以事君?刑之不濫,君之明也,臣之原也。”?侍奉君主不可以懷有貳心,狐突寧死也全力捍衛(wèi)忠德,教育兒子要事君以忠、銘記忠誠。
忠誠作為傳習之本,是士人勵志踐行的高尚品德,曾子每日三省,以“為人謀而不忠乎?”?為首。孔子認為“其事上也敬”?是君子之道。《左傳》家訓中的忠誠之心不同于西周宗法制下的血緣關聯(lián),它是由家庭教育中的“孝悌”推及而來的,是從政治國的根本保障。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的大變革時代,貴族階層面臨著生存危機,與此同時士階層不斷壯大……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家庭教育也與之相應,呈現(xiàn)出突出鮮明的特點。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對《左傳》家訓中修身思想的形成至關重要。概括而言,主要影響因素有: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貴族政治面臨著極大的危機,這時的權力不再集中在貴族的手中,在權力之爭下貴族出奔的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除此之外,在公室、卿族、公族之間復雜的矛盾沖突中,族滅現(xiàn)象也經常發(fā)生。在權力的斗爭下一些家族被削弱,更有一些強大的家族最終消亡殆盡,貴族階級的這種生存狀況不僅沖擊了當時的政治秩序,也影響著家族的發(fā)展與個人的命運。一方面,家庭教育是貴族階級教育子女的基點,在此背景下,貴族階級更加重視子女的家庭教育,父母往往會言傳身教,讓子女謙遜守禮、愛國愛君以保證未來家族的穩(wěn)定發(fā)展。另一方面,家族力量的此消彼長讓后代子弟的生長環(huán)境陷入了復雜多變的境況中,這從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他們的家族使命感,使得后代子孫更加奮發(fā)圖強,銘記父母的家庭教育以繼承上輩的家風。
貴族階級的危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階層流動,士階層逐漸崛起。春秋時期,權力斗爭十分激烈,各國領導者紛紛意識到任用人才對國家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這些新的變化自然引起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使得原本屬于社會底層的士階級從宗法制度的羈絆當中解脫了出來。士階層的發(fā)展壯大的同時帶動了私學的興起,至此文化知識逐漸進入到普通平民家庭之中,使得人們越發(fā)重視家庭教育。
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侯競相爭霸“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是一個被稱為禮崩樂壞的年代,但禮樂文化并沒有完全徹底的消亡,它依舊活躍在春秋時期各個國家內,仍舊是社會生活中的制約因素,崇禮敬德是當時人們的主流思想,是大家共同認同的價值觀念。
首先,禮是國家外交的法寶,守護保衛(wèi)江山社稷之利器?!岸Y,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其次,守禮是君子修身養(yǎng)性的基本準則之一,禮樂文明是從人倫關系的干預延展到社會意識的各個領域,進而影響著人民的精神世界,當時的人們普遍接受禮樂文化的教育,禮樂文化是人們言行舉止的重要驅動力更是人格修養(yǎng)的重要保障。在禮樂文化臺基上建構的《左傳》一直將“禮”作為歷史敘述的中心視點,在敘事中經常評價人物與事件的行為是否是合乎于禮的,并以歷史人物之口對禮進行詳細論說。在此背景下,君子只有謙遜守禮才能夠擁有美好的名聲、守住自己的官職并且得到國家的贊賞,也只有這樣才能穩(wěn)定壯大自己的家族。因此,禮樂文化中多角度關于修身的申述,是當時人們對子女后代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結語:《左傳》家訓中的修身思想以禮為中心,重視對家庭成員忠敬、孝悌、謹慎、謙讓等德行方面的培養(yǎng),進而提高并完善個體的道德人格。對《左傳》家訓中修身思想的積極因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續(xù)挖掘,這在當下很有意義,將其中的思想精華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用于當下的道德提升及素質教育與人民的德行品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3頁。
②[漢]鄭玄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5頁。
③[宋]邢昺疏:《孝經注疏》,載阮元《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45頁。
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48頁。
⑤李夢生譯注:《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38頁。
⑥洪亮吉撰 李解民點校:《春秋左傳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564頁。
⑦楊伯俊編著:《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408頁。
⑧洪亮吉撰 李解民點校:《春秋左傳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33頁。
⑨洪亮吉撰 李解民點校:《春秋左傳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44頁。
⑩洪亮吉撰 李解民點校:《春秋左傳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44頁。
?洪亮吉撰 李解民點校:《春秋左傳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44頁。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194頁。
?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82頁。
?洪亮吉撰 李解民點校:《春秋左傳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95頁。
?洪亮吉撰 李解民點校:《春秋左傳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309頁。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48頁。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79頁。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288頁。
?李夢生譯注:《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