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4日,上海公平路渡口,黃浦江上的游輪(秦智淵 攝)
1980年,法國攝影家布魯諾·巴貝拍攝了黃浦江上的帆船。2018年8月14日,我國攝影家秦智淵拍攝了上海公平路渡口黃浦江上的游輪。兩者形成鮮明對照:一舊一新,一日一夜,一明一暗,一灰一艷。
黃浦江是上海的地標河流,是長江匯入東海之前的最后一條支流,是兼有飲用水源、航運、排洪排澇、漁業(yè)、旅游等價值的多功能河流,其兩岸薈萃了上海城市景觀的精華。應該說無論是黃浦江兩岸的城市景觀還是江上航運的變化都見證了上海作為河港和海港的城市變遷。近代史上,上海是較早對外開放貿易的城市之一,黃浦江作為長江的最后一條支流,自然江上船只往來十分繁忙。20世紀80年代初,帆船依然是黃浦江兩岸漁民的重要交通和捕撈工具,布魯諾·巴貝拍攝的黃浦江上的帆船正是當時的寫照,只是背景的港口塔吊已經預示著黃浦江和上海不久后的騰飛。
1980年,上海黃浦江上的帆船(布魯諾·巴貝 攝)
20世紀90年代以前,上海的城市發(fā)展重心主要在黃浦江的西岸,外灘段更是濃縮了“上海城市的精華”,90年代之后,城市發(fā)展需求、自然條件、市場機制等內生因素和全球化、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政府引導與調控等外生因素,為上海城市跨江大發(fā)展提供了原動力。
1999年上海城市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劃指導思想由“浦江時代”轉向“長江時代”,提出了“多軸、多層、多核”的市域空間布局結構,黃浦江在城市格局中的軸向作用開始弱化。200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fā)的重大決策。此后十余年間,隨著產業(yè)升級和城市轉型,黃浦江在功能定位上已經從過去以交通運輸、倉儲碼頭、工廠企業(yè)為主,逐步轉向以金融貿易、文化旅游、生態(tài)居住為主,基本實現了由生產型向綜合服務型的功能轉換與定位升級。同時,上海面向2040年提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發(fā)展愿景,將建設“創(chuàng)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tài)之城”,黃浦江作為城市發(fā)展的主動脈,其創(chuàng)新、人文、生態(tài)價值得到進一步挖掘,其空間進一步為市民所共享。2018年8月14日,秦智淵拍攝的上海公平路渡口黃浦江游輪正是這一規(guī)劃的客觀結果。
2018年8月19日,從上海和平飯店屋頂遠眺今天的黃浦江兩岸(朱耀忠 攝)
1979年,意大利攝影家阿德里亞諾·馬達羅站在上海外灘和平飯店窗前,拍下了黃浦江對岸和煦的春色。當他置身外灘萬國建筑群里時,只知道上海是中國首批開放城市,還無法猜測其將迎來怎樣的巨變。39年后,我國攝影家朱耀忠在類似位置用相近焦距的鏡頭朝著同一個方向記錄下了黃浦江及其兩岸絢麗的景色,用直觀的影像對比給出了喜人答案。
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滋潤了上海,也見證了上海的蓬勃發(fā)展。曾經號稱“十里洋場”的外灘,是上海的經典景點,西側矗立的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賦予了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的稱號。這些舊上海時期的金融中心、外貿機構集中構成了舊上海資本主義的寫照。
1979年春,上海和平飯店窗外景象(阿德里亞諾·馬達羅 攝)
經過百年滄桑,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的大規(guī)模工程改造,黃浦江兩岸已經舊貌換新顏。與外灘隔江相對的浦東陸家嘴,現有上海標志性建筑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中心大廈、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和上?,F代化建設的縮影。其靠黃浦江最近的南北向主干道路曾被稱為“爛泥渡路”,四五米寬,身處破爛的廠房和簡陋的棚戶區(qū),晴天揚灰路,雨天泥水路。浦東大開發(fā)正是從這條爛泥路邊開始的,該路現在已拓寬變身成平坦的柏油大馬路,并更名為“銀城中路”。
如今陸家嘴金融貿易區(qū)內已聚集了13家國家級金融要素市場,數百家中外金融機構,百余家跨國公司地區(qū)總部和數千家貿易、投資和中介服務機構,其區(qū)域流量、經濟總量和GDP貢獻值在全國國家級開發(fā)區(qū)名列第一,證券市場交易額等單項指標已超過香港中環(huán)和新加坡中心區(qū),位列全球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