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峰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要初步樹立法治意識,養(yǎng)成規(guī)則意識和遵法守法的行為習慣,初步具備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和能力,為培育法治觀念、樹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礎。2017 年秋季,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走進課堂。相較于老教材,新教材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強調(diào)法治教育的滲透和強化。
學生的法律意識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生活學習中自覺培養(yǎng)起來的。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生活閱歷淺,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對他們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有助于讓他們從小樹立法治觀念,繼而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
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對一年級學生滲透法治意識,有效進行法治意識的啟蒙教育?結合新教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課前梳理教材、了解學情便于教師提前做好課堂準備,找準教學切入口,從而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
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中貫穿了道德和法治兩條主線,共涉及法律法規(guī)30 多部。這些法律法規(guī)分散在各冊教學內(nèi)容中。以一年級上冊教材為例,涉及的法律知識如表1。
表1 《道德與法治》教材所涉法律知識表
續(xù)表
如表1所示,教材所涉及的法治教育內(nèi)容相互融合,螺旋上升,呈遞進關系。如第一單元《上學路上》和第三單元《別傷著自己》這兩課都涉及“安全教育”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yǎng)。但《上學路上》重在引導學生了解上學路上的安全問題,側重于對交通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別傷著自己》這一課則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在家的安全意識,讓學生學會處理意外傷害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安全保護能力。雖然兩課涉及的都是同一法治教育內(nèi)容,但相應的教學要求和落實的要點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研讀教材,把握好各單元中的法治教育因素,設計、編排相應的法治教育內(nèi)容,找準切入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
兒童生活是道德和法治教學的基礎,教學目標的制訂和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必須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教師不但要研讀教材,更要了解一年級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基本特點和行為習慣,努力使開展的活動貼近兒童生活。
如一年級下冊《可愛的動物》一課,一年級學生有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如果讓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對待身邊的動物,通常會導致他們對動物施加不恰當?shù)膼坌?。鑒于此,教師在課前通過談話了解了學生在家飼養(yǎng)小動物的情況,也從家長那里了解了學生與小動物相處的模式。實踐證明,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有效教學,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應突破固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
一年級學生思維單薄,如何在課堂上滲透法治教育是教師應思考的問題。教師在設計教案時以兒童生活為基礎,選取有法治教育意義的生活場景,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身邊的規(guī)則。
1.做游戲呈現(xiàn)生活情境
兒童喜愛游戲,因此“寓教于樂”是最有效、最能吸引一年級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涉及的法治內(nèi)涵。如教學《玩得真開心》一課時,教師把課堂移到了室外,給學生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如玩滑滑梯和其他體育設施,觀察他們在游戲過程中的不同表現(xiàn),之后再提煉和總結安全隱患,引出排隊、遵守游戲規(guī)則等規(guī)則意識,再組織他們按照正確的玩法做游戲。教師通過有趣的游戲互動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從小形成自我保護意識,掌握遠離危險的方法。
2.微視頻再現(xiàn)生活情境
智慧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為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微視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如在教學《課間十分鐘》時,教師把學生課間玩的丟沙包、跳繩、折紙等游戲拍下來,制作成微視頻。短小精煉的視頻再現(xiàn)了學生游戲時的歡樂時光,也記錄了一些危險瞬間:把沙包丟到同學身上、紙飛機戳到同學的頭等。對此,教師可以借機進行教育,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玩才是安全的。把生活中的真實場景搬入課堂,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實際。在逐步的引導和討論中,一年級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規(guī)則,了解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
課堂上,教師可從生活中選取有法治教育價值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學生圍繞案例展開討論,在反思中明晰行為,從而提高對法律的認識,升華道德情感,促進法治思維的養(yǎng)成。
1.引入書本案例
課本中的案例都源于生活中的故事,是典型的生活案例。教學《上學路上》時,教師引導學生著重討論書上的四幅上學路上圖,并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覺得他們這樣做好嗎?為什么?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進行評價,并加入相關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進行總結。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畫一畫生活中的交通標志、繪一張安全乘車提示卡,由此讓學生進一步關注上學路上的安全問題,形成規(guī)則意識。
2.引入生活故事
生活即教育。把班級學生的生活故事引入課堂,能夠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故事感知身邊的法律和規(guī)則。在教學《可愛的動物》一課時,教師圍繞“該不該給公園里的金魚喂食”這一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通過激烈的討論,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碰撞。他們逐漸學會理性思考,初步建立愛護動物的意識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加入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滲透法治教育。
3.模擬法治場景
一年級學生年齡雖小,但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和判斷能力,形成了一定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生活經(jīng)驗,模擬現(xiàn)實生活中的場景,更好地感受規(guī)則。如教學《上學路上》時,在學生初步了解規(guī)則的基礎上,教師設計了“我是小交警”的角色扮演活動,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交通知識,了解交通指揮常識,在家提前模擬演練;在課堂上扮演小交警,在指揮交通、制止違法行為的過程中,感受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模擬表演結束,師生一起點評、總結。通過角色扮演模擬生活中的場景,學生更好地感受了相關規(guī)則,逐步養(yǎng)成了規(guī)則意識。
所謂“知行合一”,課堂中受到的啟示最終仍舊要回歸生活,服務生活。在生活與課堂的結合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發(fā)現(xiàn)規(guī)則、明白規(guī)則、感受規(guī)則。
校園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場所,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善于捕捉校園時事,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滲透法治意識的教育。一年級上冊《校園里的號令》一課的“升國旗了”板塊涉及《國旗法》以及《憲法》中對于國歌、國徽、國旗的相關解釋和規(guī)定。一年級新生對于升旗儀式的要求十分陌生,更不懂得從法律的角度去理解國家的概念。鑒于此,在升旗儀式上,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高年級少先隊員在升旗時的表現(xiàn)。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天安門升旗儀式的視頻,感受現(xiàn)場的莊嚴氣氛。看完后討論:為什么大家要那么做?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進而補充關于國旗與國歌的相關法律知識,讓學生知道在升國旗時的具體做法。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讓新生盡快地適應校園生活,初步形成“心中有祖國,心中有法律”的意識。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家庭是其最熟悉的場所。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這一課后教育基地,架起家庭生活與法律常識之間的橋梁,幫助學生從生活體驗逐步向認知感受轉化,從而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如在一年級下冊《家人的愛》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家庭關系的法律認知,并懂得《婚姻法》中規(guī)定的“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護幼,互相幫助”,教師借副版繪本《肩頭上的愛》設計了家庭生活情景劇,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圍繞繪本最后的留白展開討論:“奶奶不給我背書包,她還愛我嗎?”在與同伴交流討論中,學生反省自己,展開對家人的愛的深入思考。這一舉措在無形中滲透了《婚姻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意識,讓學生懂得長幼有序,家人間應該互相愛護的道理。這也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所倡導的道德與法治雙向滲透、相輔相成的理念。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是知行合一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踐參與,讓自覺遵守法律、遵守規(guī)則在實踐中得到檢驗。例如《上學路上》一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通規(guī)則意識,重在安全教育。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體驗活動,組織全班學生分組成立交通安全小分隊,在家長代表的陪同下,在校門口及學校附近的馬路邊進行觀察體驗。學生在實踐中學法、用法,深刻體會到上學路上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進一步了解馬路上的不文明行為帶來的嚴重后果。由此初步理解、建立交通規(guī)則意識,進一步深化法治教育。
總體而言,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沃土。教師要巧具匠心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課內(nèi)體驗與課外拓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感知、學習、實踐,初步理解和領會生活中與法律相關的點滴細節(jié)。實踐證明,別具一格的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法治意識和遵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從而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