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
云南魯?shù)榘l(fā)生6.5級地震的那一年,我前往災區(qū)做志愿者,在火車上遇到一位中年人,他也是去災區(qū)參加救援的,聽我們聊救災的話題,于是引以為同道,熱情地加入到我們的聊天之中。我們聊得頗為投機,直至飯點也不舍停止,于是硬拉我們到餐車吃飯,說要代表昭通人民謝謝我們。老總姓謝,在成都經(jīng)營著一家公司。但他更愿意提及的,是他在一個民間公益救助組織的身份,他對自己和小伙伴們在歷次救災中的故事如數(shù)家珍,讓人在大開眼界之余,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說話間,服務員為我們送來了食物,一盤回鍋肉一份炒青菜一碗雞蛋湯,還有三碗香氣撲鼻的蒜香醋湯面。謝大哥一看到面,宛如在千里之外的異鄉(xiāng)遇見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家小妹,眉宇間流露出一股掩飾不住的驚喜與愛意?;疖嚥蛙嚿系氖澄锞鼓茏屢粋€見多識廣的老板如此動容。謝大哥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隨即講出了一個與面有關的故事。
謝大哥家在山中,自幼沒出過遠門。生活范圍也就是自家的村子,就像《海上鋼琴師》里那個從不下船的怪咖琴師,整個世界和認知都局限在有限的范圍里。在這里的人們眼中,讀書的意義不大,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還不如一個擅打彈弓或砍柴有力氣的孩子。
13歲那年,他小學畢業(yè),面臨一個選擇要么去15公里外的鎮(zhèn)上讀初中,要么跟著當木匠的父親學手藝,繼續(xù)在村子里給鄉(xiāng)親們修門造窗。父親確信,這門生計足以讓兒子掙得一碗飯吃,不出意外的話,還可以養(yǎng)家糊口。與那些世代種田的人相比,木匠畢竟還算是受尊敬的手藝人。那年暑假,他便開始跟著父親學木匠。開工第三天,姨父要到鄰近的宜賓拉竹筍,叫上他去幫忙押車。雖然跨了省,但距離并不遠。他和姨父坐車,小半天就到了筠連縣。中午吃飯時,姨父為了省錢,把他帶到城外路邊的小館子,點了兩碗面。不一會兒,老板娘便把兩碗熱氣騰騰的面端了出來。那是兩碗蒜香醋湯面,紅紅的油湯黃黃的面綠綠的菜葉和蔥,面上頂著肥瘦正宜的肉臊子,空氣中頓時彌漫起一股淡淡的酸辣氣息。
不得不承認,這是他這10多年來吃過的最好吃的一碗面。在他的家鄉(xiāng),面雖是主要食物之一,但卻沒有人能調(diào)出這樣一碗色香味俱佳的面。家鄉(xiāng)的人們,沒有誰會用紅糖加大料去熬制老陳醋。沒有人會用芝麻加粗細辣椒和炒香的玉米粉去煉制紅油,沒有誰在乎辣椒油的溫度是50攝氏度還是80攝氏度時再往里面放蔥段和老姜,沒有人在乎面起鍋時要不要再加一瓢涼水下去激增一下口感。沒有人會為了煮一碗面,從頭天晚上就開始,用骨頭去燉湯……這只是縣城外一家小小的面館做面的普通流程,已經(jīng)徹底地打破了他對故鄉(xiāng)的所有認知和自豪,讓他覺得,此前懂得的所有東西,都像是落入水中的紙一樣,脆弱而蒼白,一點點散碎開……
他想,離家鄉(xiāng)僅60公里的一碗面,已如此神奇,不知道在更遠的地方,還有些什么值得驚嘆的東西?他不想再當木匠,決定回到學校,把初中文憑拿到,到遠方去打工。誰知卻考上了高中和大學,后來選擇創(chuàng)業(yè),一路走到現(xiàn)在。人們都覺得他運氣好,而他卻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命運,是由那一碗面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