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繪本(Picture Books),就是圖畫書,17世紀起源于歐洲。它圖畫精美、文字簡潔、情感美好,適合各種年齡段人群閱讀。當下,繪本閱讀已經成了全世界兒童閱讀的時尚。筆者從事小學繪本閱讀研究近十年,不斷嘗試把文質兼美的國內外優(yōu)秀繪本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挖掘繪本圖文價值,在繪本閱讀中培養(yǎng)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和創(chuàng)新力,以促進兒童高階思維的發(fā)展。
一、讀圖有方,觀察想象并重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在《如何給孩子讀繪本》一書中指出:“繪本不是‘文+圖而是‘文×圖。繪本中的圖也可以拿來讀,作為語言來讀,即使是抽象畫,也能讀出豐富的語言。讀繪本,需要讀文、圖兩種語言。讀繪本的關鍵在于‘讀圖?!?/p>
讀圖的要訣是:第一次拿到繪本時,不讀文字先讀圖:從封面開始,環(huán)襯、扉頁、正文、封底,甚至是繪本的書衣、書腰、勒口等都不能放過。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仔細閱讀,觀察線、形、顏色和構圖。這四者組合在一起,隱藏著敘述故事的力量。接著,要注意畫中的細節(jié)。仔細地捕捉細節(jié),故事的趣味性就會更加豐滿地展現(xiàn)。在細心觀察圖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預測、想象、聯(lián)想,激發(fā)他們不斷閱讀、探究的興趣。
(一)從前往后看封面
封面是繪本的眼睛,蘊含著豐富的圖文信息。封面上的圖畫一般包括故事的主人公或者暗示故事的主題。有些繪本的封面圖畫直接來源于繪本內頁中的某一幅圖片,由此,從封面可大致推測出故事內容。
看了封面后,我們不要急著翻頁,有些繪本作家會把秘密藏在封面和封底之間,有些繪本的封面和封底連在一起,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我們稱為“跨頁”。因此,看完封面后,我們可以把封面和封底同時攤開來,從前往后觀察圖畫,推測內容。比如,《花婆婆》這個繪本,封面和封底連在一起(如圖1),我們可以看到海邊山坡上迎風佇立的花婆婆,非常美麗、優(yōu)雅,這個場面宏大的跨頁告訴我們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主人公等信息。在這樣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中,可引導學生預測或想象花婆婆在海邊會做些什么,以此進入故事,感受花婆婆美好的心靈。
還有些繪本的封面和封底藏著故事的起因和結局。比如《第一次上街去》這個繪本封底:美伊和弟弟喝著牛奶,媽媽在為美伊磕破的膝蓋貼上創(chuàng)口貼。再聯(lián)系繪本的封面,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預測:第一次上街去買牛奶,美伊的膝蓋是怎么受傷的?這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以此激發(fā)學生探究繪本內頁的興趣。
(二)前勾后連看環(huán)襯
翻過封面,看到的就是環(huán)襯,連接封面與書名頁的那個跨頁叫前環(huán)襯,連接內頁與封底的那個跨頁叫后環(huán)襯。打開后就像蝴蝶的一對翅膀,所以也叫“蝴蝶頁”。環(huán)襯上印著顏色或圖案,我們要引導學生“前勾后連”地去仔細瞧一瞧,有些環(huán)襯的前后內容是一模一樣的,有相同的顏色或圖案。如《松鼠先生和月亮》這本書的故事,其實就是從環(huán)襯開始講的,而且是一直從前環(huán)襯講到后環(huán)襯。暗示著這是一個現(xiàn)實與童話交織的故事?!逗灭I的小蛇》這個繪本前后環(huán)襯圖畫幾乎一模一樣,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后環(huán)襯的畫面上少了一棵蘋果樹,原來是被小蛇吞進了肚子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
又如《小豬變形記》的環(huán)襯前后圖案對稱(如圖2),前環(huán)襯中小豬仰視著長頸鹿、斑馬、大象、袋鼠、鸚鵡,表示它想變成這些動物;后環(huán)襯中動物們都一個個走了,留下小豬在泥潭里打滾。這個環(huán)襯揭示了小豬變形的經歷,也暗示了故事的主旨:做自己最快樂。在教學這個繪本時,可以借助環(huán)襯來梳理故事情節(jié),幫助學生復述。
(三)從大到小看內頁
繪本的內頁一般有二三十個頁碼,內頁一般是一幅圖占一頁,但為了敘述故事的需要,作家也經常會用到跨頁。在引導學生讀這些圖畫時,要用上“從大到小”的觀察方法,即先看大場景再看小細節(jié)。場景就是事情發(fā)生的場面,簡而言之,就是故事發(fā)生在哪里。是在大山、海邊,還是在家中?小細節(jié)就是繪本圖畫中藏著的秘密,一般要用心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比如,《我有友情要出租》中,大猩猩一直交不到朋友而很寂寞,其實每一幅內頁中,都有幾只小動物藏在大猩猩的身后,尤其是那只小老鼠,一直跟在大猩猩的身邊,連表情、動作都是跟大猩猩一模一樣的。
筆者在教學《母雞蘿絲去散步》這個繪本時,就運用了“從大到小”的讀圖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想象?!赌鸽u蘿絲去散步》這個故事一共就44個字,故事的精彩之處都藏在了圖畫之中(如圖3),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
師:小朋友們,請你先看大場景,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我看到了池塘、樹。
師:對,這幅圖告訴我們母雞蘿絲來到了池塘邊。
生:我還看到了狐貍向母雞撲去,狐貍想吃掉母雞。
師:是呀,看來情況十分危急。再請你們仔細看看這幅圖,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池塘邊上有兩塊石頭,石頭上還有兩只小青蛙。
師:看看青蛙的表情和動作,你猜猜青蛙好像在說什么?
生:他們在說:“不得了了,狐貍要吃掉母雞了,母雞趕緊跑呀……”
此處,引導學生用先看大場景、再看小細節(jié)的方法來“讀圖”,學生知道了故事發(fā)生的場景是池塘邊,狐貍正要撲向母雞。再引導學生抓住圖畫中的細節(jié)——青蛙、小鳥、蝴蝶的表情和動作,想象動物們可能會怎么做、怎么說,讓畫面豐富起來。
繪本中的圖畫猶如一首首流動的詩,兼具故事的時間性和繪畫的空間性。在觀察與想象中,繪本的圖畫會變得立體而豐滿,想象在具體語境中也會變得鮮活,從而使課堂燃放思維的火花。
二、讀文有意,聯(lián)結推理并舉
用以上方法讀完圖后,再來閱讀文字。繪本中的文字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有的敘事,有的抒情,有的議論,有的說理,有時也通過文字圖像化的表現(xiàn)傳遞信息,它與圖畫相輔相成。繪本文字的閱讀應該與圖畫相結合,一邊讀文字,一邊看畫面,并不斷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融入個人的情感體驗,在翻頁的過程中預測、推理,印證自己的觀點,獲得美的體驗、智慧的啟迪。
(一)在朗讀中激趣
閱讀文字時不能默讀,而應一個字一個字地發(fā)出聲音朗讀。聲音中有一種流動的氣息,會喚醒隱藏在文字中的語言生命。朗讀時呼吸是否順暢,韻腳運用是否高明,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結、轉折以及節(jié)奏感等是否符合故事本身,圖中描述的故事世界是否被充分表現(xiàn)出來等,都需要用耳朵來確認。由此,繪本教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閱讀策略就是“朗讀”,可以是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也可以是學生,抑或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講述。聽別人讀繪本,在用耳朵聽故事的同時,可以用眼睛看圖,兩種語言描繪的世界同時在聽者心中重疊,這樣生動逼真的故事世界就會浮上心頭,讓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進去。繪本里的畫面是靜止的,但是在這種情形下,聽者看到的畫面會和語言一起動起來,有連續(xù)場景,是一個生動形象而且立體的故事世界。文字的力量給畫面注入了生命,讓畫面動了起來,這時聽的人就能感受到插圖敘述故事的趣味性。
《一園青菜成了精》是我國的一個傳統(tǒng)繪本,改編自北方童謠,水墨畫風格的插畫、濃郁的北方腔調童謠,把“蘿卜隊”與“蓮藕隊”對陣的場面描繪得淋漓盡致。筆者在教學這個繪本時,采用了情韻朗讀的方法,邊看圖邊朗讀,配上北方民謠讀,加上快板讀,配上動作讀,讀出了幽默,讀出了畫面,讀出了趣味。
(二)在角色扮演中聯(lián)結
在很多繪本中都有文字圖像化的表現(xiàn),像《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講述的是哥哥通過幽默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哄騙挑食的妹妹吃她不喜歡的食物,哥哥把妹妹不喜歡吃的土豆泥說成是富士山的山尖飄下來的云朵(如圖4)。細心的讀者一定發(fā)現(xiàn),作者還有意把文字排列成了富士山的形狀。讀著繪本的文字,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跟自己的飲食習慣進行聯(lián)結:我有沒有不喜歡的食物,我可以把它想象成什么呢?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先讓學生分角色扮演蘿拉和哥哥,讀一讀他們的對話,再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想象:“如果你是哥哥,你還會把妹妹不喜歡吃的洋蔥、西蘭花、玉米、南瓜……說成什么呢?”有的學生把西蘭花想象成森林公園里最美的大樹,有的把玉米想象成金色的珠子等。
在很多動物繪本中,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戴上頭飾,來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例如《小豬變形記》《彩虹色的花》等,運用反復結構呈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特別適合表演。
(三)在深度閱讀中推理
很多繪本很有意思,在圖文中藏著或明或暗的因果關系。如《爺爺一定有辦法》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繪本故事,在書中藏著兩條線索:一條線索是屋子上面“我”和爺爺一家;另一條線索是屋子下面小老鼠的一家。每次小老鼠一家都會用爺爺留下的邊角料給自己的孩子做東西。比如爺爺給約瑟做了一條毯子,老鼠媽媽就給自己的寶寶也做了一條毯子。所以這本書兩條線索中爺爺家和小老鼠家發(fā)生的事剛好互為因果關系,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推理,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
筆者在教學《爺爺一定有辦法》這個繪本時,先隱去了屋子下方小老鼠一家的故事,和學生分享“爺爺一定有辦法”的故事,借助時間軸梳理了從毯子到紐扣的變化,習得了“拿起剪刀開始咯吱、咯吱地剪,再用針飛快地縫進、縫出、縫進、縫出……”這樣的語言。故事的最后,約瑟的紐扣不見了,到底去哪里了?此時,再呈現(xiàn)屋子下方的故事,學生第二次完整閱讀故事后,發(fā)現(xiàn)原來紐扣掉到地上,被小老鼠一家撿走了。然后,再讓學生模仿《爺爺一定有辦法》文字的表達方式,來說一說《老鼠媽媽有辦法》,學生運用推理的方法,把故事說得繪聲繪色。
著名的繪本作家李歐·李奧尼說:“我充分意識到了繪本中文字的重要性。實際上,撰寫繪本文字的難度要大于畫插畫。因為需要盡量精簡,以最少的文字來表現(xiàn)內容。”的確,繪本中精練的文字是作者畫龍點睛之筆,我們需要在朗讀中感知,在聯(lián)結個人知識與生活體驗中豐富體驗,在預測推理中創(chuàng)造新的畫面。
三、多元拓展,思辨創(chuàng)造共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創(chuàng)造、美和游戲的鮮艷色彩,那它就能成為孩子們深感興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崩L本憑借豐富的想象、精美的圖片、簡練的語言,深深吸引著每一個孩子。在繪本閱讀中除讀繪本中的圖片和文字以外,我們還可以借助繪本“圖文協(xié)奏”的藝術,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和創(chuàng)造力。
筆者多年來結合統(tǒng)編教材開展繪本“讀寫繪”教學,引導學生讀故事、講故事、寫故事、繪故事,將閱讀、情感、思維、表達整合為一體,讓學生的學習力與創(chuàng)造力得到自由發(fā)揮,使學生的心靈在美好的事物中得到浸潤,思維得到啟迪。
(一)在比較閱讀中思辨
思辨力,又稱批判性思維或審辯式思維,這種辯證的思維能力是中國學生普遍缺乏的一種能力。思辨力能幫助孩子在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想到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面對它、解決它。而要培養(yǎng)好學生的思辨力,比較閱讀是一種好策略。
比較閱讀是將繪本中有異同點的句子、圖片或者是人物、事件等放在一起作比較,也可以將具有異同點的兩個繪本放在一起比較,并發(fā)現(xiàn)內容或表達上的規(guī)律。如在教學《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時,共同讀完故事后,教師可呈現(xiàn)“衣冠端正的巨人”和“衣衫襤褸的巨人”兩幅圖片,并引導學生思考:你覺得什么時候的巨人最漂亮?為什么?學生會在思辨中明白真正的漂亮源自內心的善良、樂于助人,而不僅僅在于外表。
又如,在讀完《荷花鎮(zhèn)的早市》這個繪本后,引入國外的繪本《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我的家鄉(xiāng)》,進行對比閱讀,一個是中國江南古鎮(zhèn)熱鬧的早市場景,一個是阿富汗小村莊巴格曼村的早市場景,在圖畫、文字、場景的對比中,學生的視野得到了拓寬,培養(yǎng)了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二)在圖文共繪中創(chuàng)造
烏申斯基說:“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崩L本故事畫面的豐富性、文字的生動性、內容的生活性等特點,給予了學生創(chuàng)造的靈感。學生在讀完故事后,會產生一種用“圖文共創(chuàng)”的方式來表達內心感受的需要。
《田鼠阿佛》講的是關于“收集”的故事,當冬天來臨之前,小伙伴們都忙著收集玉米、堅果、小麥和禾桿,而阿佛卻收集了陽光、顏色、字和詞。當寒冷的冬天來臨,小伙伴們吃光收集的食物后,田鼠阿佛用它收集的陽光、顏色和字詞讓大家感受到了溫暖、色彩和愛。繪本的最后,田鼠阿佛用詞語創(chuàng)編了一首小詩:“誰在天上撒雪花?誰融化地上的冰塊?……想想多幸運,一年四季剛剛好?一個也不多……一個也不少!”和著音樂,我們班的孩子竟然吟唱起來,這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喜愛與感動。
趁熱打鐵,我馬上說:“世界那么大,有人收集這個覺得快樂,有人收集那個覺得快樂。農民伯伯春天收集種子和希望,秋天收集果實。那你們覺得老師喜歡收集什么呢?”
生:老師喜歡收集錯誤。
生:老師喜歡收集乖孩子。
師:媽媽喜歡收集什么?
生:媽媽喜歡收集我的快樂。
師:那你們喜歡收集什么?
生:我們喜歡收集知識。
師:真聰明,不同的人物收集不同的東西,其實天空、大海、草原……它們也喜歡收集,你們想想它們又會收集什么呢?
于是,一首首富有創(chuàng)意的小詩誕生了。
創(chuàng)造,是最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在繪本閱讀時讓學生經歷觀察畫面、聆聽故事、想象情節(jié)、對比思辨的語言意象轉換的過程,在語言的世界里走一個來回,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第三個故事”。這種吸收、轉化、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全新鍛煉,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力、思維方式得到明顯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松居直.如何給孩子讀繪本[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
[2]彭懿.圖畫書應該這樣讀[M].南寧:接力出版社,2012.
[3]林勤.思維的躍遷: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及教學方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