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義民 曾逸文 趙磊 徐晨陽 梁斌 王強 楊蓊勃 隋吉生
踝關節(jié)骨折是下肢常見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9%[1]。踝關節(jié)骨折受傷機制復雜,骨折類型多樣,其中內踝骨折是典型的關節(jié)內骨折。根據內踝骨折的形態(tài)可分為斜型骨折、垂直型骨折、橫型骨折和混合型骨折[2]。對于垂直型內踝骨折,一般與Lauge-Hansen 分型中Ⅱ度旋后-內收型有關[3-4]。垂直型內踝骨折骨折線與脛骨軸線夾角較小,且部分合并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塌陷,導致骨折極不穩(wěn)定。傳統(tǒng)的內踝空心螺釘固定在這種垂直剪切力下易發(fā)生內固定失效[5];有學者選擇內側支撐鋼板固定,但內踝骨折易造成皮膚腫脹,因此,內植物放置空間也是要考慮的問題,并且該內側支撐鋼板沒有托舉固定、螺釘交錯穩(wěn)定作用[6]。因此,對于垂直型內踝骨折,如何選擇最佳的內固定材料,是目前臨床亟需考慮的問題。為此,自2016年11 月至2018年12 月,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yī)院采用大博公司脛骨遠端內側鉤微型鋼板治療21 例垂直型內踝骨折的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手術由同一組醫(yī)師完成,患者取仰臥位,腰麻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用驅血帶驅血處理。對于合并外踝及后踝的病例,復位順序按照先外踝、后踝,最后內踝骨折的處理。內踝的切口,選擇前內側弧形切口,盡量避開大隱靜脈,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常規(guī)探查內側三角韌帶,術中發(fā)現(xiàn)1例三角韌帶部分破裂,予以修補縫合。暴露內踝骨折線,切開前內側關節(jié)囊,清除斷端卡壓的軟組織及淤血。對于合并脛骨遠端內側穹隆部有關節(jié)面塌陷的,按照“矯枉過正”原則予以撬撥復位關節(jié)面,缺損區(qū)植入自體髂骨或同種異體骨; 若涉及軟骨有損傷無法復位的,去除游離碎軟骨,行軟骨下微骨折處理。用點式復位鉗鉗夾復位內踝骨折塊,骨折的復位以前踝切跡為標準。選取脛骨遠端內側鉤微型鋼板置于內踝表面,選取2 枚1.0 mm 克氏針鉆入鋼板自帶孔洞予以臨時固定。首先,自微型鋼板鉤處鉆孔擰入1 枚合適長度的鎖定釘予以托舉固定,再從近端滑動孔處鉆孔,擰入1 枚合適長度的皮質骨螺釘,以擠壓固定鋼板。垂直于骨折線擰入2 枚合適長度的鎖定釘,與前述的2 枚螺釘交錯固定,錨定骨折斷端。C 臂機透視下見骨折對位對線滿意,踝穴間隙滿意,螺釘未進入關節(jié)腔。骨折固定完畢后,再次C 臂機下行應力位透視,若發(fā)現(xiàn)有內外翻不穩(wěn)定的情況,用可吸收線修補外側副韌帶。另外,本組研究中有3 例合并外側副韌帶損傷予以修補的病例。
對于合并內、外側韌帶損傷修補的病例,予以小腿后托石膏固定3 周。術后常規(guī)抬高患肢,予以脫水劑脫水消腫,冰敷處理。術后24 h 常規(guī)用抗生素預防傷口感染,對于傷口有紅腫并發(fā)張力性水皰患者,延長至術后3 d。術后1 d告知患者主動屈伸足趾,被動抬高下肢運動;術后3 d 囑患者主動直腿抬高訓練。術后3 ~4 周主動活動踝關節(jié),預防踝關節(jié)僵硬。術后早期每個月復查X 線,根據骨折愈合情況,決定何時下地完全負重。
術后定期復查X 線,觀察踝穴完整及踝穴間隙一致性恢復、距骨有無傾斜情況、距骨-小腿角、骨折愈合時間及骨性關節(jié)炎發(fā)生情況[7]。根據Kofoed 踝關節(jié)評分標準[8]、Olerud 和Molander 踝關節(jié)骨折評分系統(tǒng)[9]、踝關節(jié)活動度評估踝關節(jié)功能。
采用SPSS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手術前后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配對樣本 檢驗,各時間點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21 例患者均成功進行手術。手術時間為40~125min,平均63.5 min;術中出血量為50 ~180 mL,平均83.6 mL。21患者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為10~18 個月,平均隨訪15.3 個月。術后出現(xiàn)1 例淺表皮膚感染,術后根據藥敏實驗,對癥使用抗生素,傷口勤換藥,術后2 周感染控制,未見鋼板外露情況。末次隨訪時有2 例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X 線可見踝穴周圍硬化,部分出現(xiàn)骨贅增生,患者下地負重時踝關節(jié)酸疼。術后隨訪過程中未見內固定松動、螺釘退釘、鋼板斷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21例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時間2.8 個月(2.0~3.5 個月)。術后1 周復查X 線,未見距骨傾斜不穩(wěn),踝穴間隙一致性恢復較好。術后1 周距骨-小腿角(80.4±1.2)°較術前(73.5±4.8)°明顯改善(=4.38,<0.05)。術后隨訪各時間點(1 個月、3 個月、1年時)Kofoed 踝關節(jié)評分、Olerud 和Molander 踝關節(jié)骨折評分、踝關節(jié)活動度較術前均明顯改善(<0.05);除術后3 個月與1年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外,其余術后各時間點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末次隨訪時根據Kofoed 踝關節(jié)優(yōu)良評分標準,優(yōu)13例,良6 例,差2 例,優(yōu)良率為90.48%。
表1 手術前后各時間點踝關節(jié)評分及關節(jié)活動度(n=21,)
表1 手術前后各時間點踝關節(jié)評分及關節(jié)活動度(n=21,)
注:*與術前比較<0.05;#與術后1 個月比較<0.05;與術后3 個月比較<0.05。
91.5±4.3*#各時間點 Kofoed 評分(分)Olerud 和Molander 評分(分)踝關節(jié)活動度(°)跖屈 背伸 總活動范圍術前 10.2±2.7# 11.3±4.8# 0# 0# 0#術后1 個月 56.1±6.8* 67.5±5.6* 10.3±2.8* 8.4±2.5* 17.9±3.2*術后3 個月 90.3±7.9*# 31.5±4.2*# 17.3±3.2*# 48.4±5.5*#術后1年 92.7±4.5*# 93.8±3.7*# 32.1±3.1*# 19.8±4.1*# 50.2±2.9*#值 890.35 720.68 103.77 88.64 111.38值<0.05 <0.05 <0.05 <0.05 <0.05
典型病例:患者,男,36 歲,摔傷致左踝腫痛活動受限2 h 入院,入院診斷:左內外踝關節(jié)骨折,內踝骨折解剖類型為垂直型,Lauge-Hansen分型為Ⅱ度旋后-內收型(見圖1)。69.3°;C、D.術前CT 前方和后方示內外踝骨折,內踝垂直骨折向上移位;E、F.術后X 線正側位片示骨折對位對線滿意,踝穴間隙滿意,術后距骨-小腿角為73.4°
圖1 A、B.術前X 線正側位片示內外踝骨折,術前距骨-小腿角為
踝關節(jié)骨折是下肢骨折中常見且較復雜的一種骨折類型。踝關節(jié)骨折分型復雜多樣,有Danis-Weber 分型、AO分型和Lauge-Hansen 分型[10]。其中,Lauge-Hansen 分型臨床上使用較多,此分型不僅描述了骨性結構與韌帶的損傷,預測損傷嚴重程度,還預測了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其有兩個側重點,第一個就是足的位置,第二個就是足的受力方向,分為五大類型,其中旋后-內收型是造成垂直內踝骨折的機制[11]。旋后-內收型損傷又分Ⅰ度損傷和Ⅱ度損傷,它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Ⅰ度損傷是距骨在踝穴里發(fā)生的旋后運動,會導致距腓前韌帶的損傷,或者是腓骨遠端跟橫韌帶損傷造成的撕脫骨折,或者是腓骨遠端的骨折,沒有下脛腓韌帶的損傷。Ⅱ度損傷是暴力延續(xù),距骨在踝穴內內收動作繼續(xù)增大,對內踝造成撞擊,造成內踝的垂直骨折。部分距骨對內踝的接觸撞擊會造成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的損傷,甚至是松質骨關節(jié)面的塌陷。而且少部分會造成內踝三角韌帶深層的撕裂,進一步造成很小的撕脫性骨折[12-13]。
垂直型內踝骨折與Lauge-Hansen 分型中旋后-內收型Ⅱ度損傷有關,根據其損傷機制,如何恢復脛骨遠端內側的Die-pouch 骨折以及恢復踝穴的穩(wěn)定性顯得尤為重要[14]。垂直型內踝骨折的骨折線與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接近垂直,與脛骨軸線之間的夾角較小,導致內踝的骨折塊的剪切力較大[15]。既往的內踝骨折通常采用2 枚空心拉力螺釘固定,但是對于垂直型骨折,2 枚空心拉力螺釘不能垂直于骨折線進行固定,其固定強度不夠,導致踝關節(jié)不能早期下地功能鍛煉,且易出現(xiàn)骨折的移位而導致內固定的失效。為此,國內外有文獻報道應用橈骨遠端T 型鋼板、脛骨遠端內側解剖型鋼板、外踝鉤鋼板、1/3 管型鋼板等不同類型的內側支撐鋼板,提供強大的支撐及抗扭轉力,認為相比單純螺釘固定而言,可提供更強的生物力學固定。但是存在鋼板厚實、內踝皮膚組織較薄、需要剝離廣泛的軟組織等缺點[12,16-17]。為此,筆者嘗試應用脛骨遠端內側鉤微型鋼板治療21 例垂直型內踝骨折的患者。21 例患者術后1 周復查X 線示踝穴間隙恢復滿意,距骨未見傾斜。術后1 周的距骨-小腿角(80.4±1.2)°較術前(73.5±4.8)°明顯改善,這與內踝骨折解剖復位有關。垂直型內踝骨折有向上剪切力,導致術前骨折線向近端移位,利用該內踝微型鉤鋼板解剖復位后,內踝尖與外踝尖的連線必然與脛骨的軸線夾角增大。術后隨訪各時間點(1 個月、3個月、1年時)Kofoed 踝關節(jié)評分、Olerud 和Molander 踝關節(jié)骨折評分、踝關節(jié)活動度較術前均明顯改善。因為該內側鉤微型鋼板較單純螺釘固定能夠提供更強的生物力學,從而骨折愈合時間較早,平均2.8 個月,患者能夠早期下地負重行功能鍛煉,可以獲得較好的踝關節(jié)功能。
有學者認為,旋后-內收型骨折是踝關節(jié)損傷中較輕的一種損傷,隨著研究的深入及隨訪時間的延長,有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踝關節(jié)活動時酸脹、下地負重時疼痛等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并發(fā)癥[18]。本研究隨訪發(fā)現(xiàn)有2 例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病例,推測與該2 例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被距骨撞擊導致部分關節(jié)面塌陷有關。本研究出現(xiàn)1 例表皮感染,與手術時機把握不準有關。該例患者腫脹明顯時較早地行鋼板內固定,導致術后內踝處皮膚條件不佳,有部分壞死感染,所以徹底消腫對于踝關節(jié)手術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脛骨遠端內側鉤微型鋼板治療垂直型內踝骨折,可以解剖復位骨折,有效支撐骨折塊,防止垂直剪切力造成的骨折移位失效,是一種安全、穩(wěn)定、有效的治療策略。但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且樣本基數(shù)較少,隨訪周期短,證據等級有待提高,需要進行大樣本、隨訪時間長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同時需要進行生物力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