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的音樂課程是基礎教育的必修學科,是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情趣、增加學生文化積淀的重要課程,但不可否認,該課程也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學生喜歡這門課卻上不好;會欣賞音樂卻不會鑒賞音樂。筆者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上嘗試運用了“移覺教學法”,把該課程同美術、詩歌、情境相聯(lián)系,把抽象的音樂遷移到學生熟悉的感知中,讓音樂鑒賞可觸、可見、可感、可得,讓學生喜歡音樂鑒賞課。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課;移覺教學法;化抽象為具體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6-064
音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自古以來,音樂教育在促進人的智能發(fā)展、各民族的文化溝通交流及推動社會進步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高中音樂鑒賞課程,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審美能力,提升鑒賞層次和品位,進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藝術情操。
當今的中學生普遍喜歡音樂,聽音樂可以緩解他們的學習壓力,可以調(diào)節(jié)他們單調(diào)的學習生活,可以使他們的節(jié)假日豐富多彩,總之音樂欣賞已經(jīng)成了中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受生活閱歷和鑒賞能力所限,目前高中生對于音樂的喜歡還停留在“欣賞”的階段,遠遠沒有達到“鑒賞”的水平。這是音樂鑒賞課面臨的一個最大難題。
“領略美好事物中的意趣”謂之“欣賞”,“鑒別和欣賞藝術作品、文物等”,謂之“鑒賞”。欣賞音樂,相較于鑒賞會更為輕松一些,只要隨樂而心動即可,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受到觸動而被喚醒,無需經(jīng)過太復雜的心理活動;而鑒賞音樂,則是通過一定的音樂知識對該音樂進行分析鑒別,進而探究該音樂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辨析該音樂運用的藝術表達手段,而關注該音樂作用于人心理感受的真實緣由,同樣也需要知識和技能的支撐。從定義上說,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之上,是前者的高標準要求。
筆者通過大量的音樂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在音樂課上能夠很自然地完成對音樂的“欣賞”的過程,幾乎都對音樂課、對所播放的音樂充滿期待,都能全情身心投入地聆聽音樂作品,都能在感官層面得到充分的愉悅和滿足的感受;關鍵問題是,一旦教師引導學生進入“鑒賞”層面,很多學生就會表現(xiàn)出吃力,能聽出音樂的“好”,但說不清“好在哪里”;在聆聽音樂中受到感染、感動,但究其原因,也說不出所以然;受優(yōu)美旋律的熏陶,聽幾遍就能哼唱,卻講不明這循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所依托的藝術手段……諸如此類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不勝枚舉。
為了幫助高中生更好地領略音樂的妙趣,熟絡地掌握音樂鑒賞的技巧,早日逾越“興趣欣賞”和“鑒賞素養(yǎng)”之間的這個鴻溝,幫助他們實現(xiàn)“欣賞”到“鑒賞”的進階,筆者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通過大量的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發(fā)現(xiàn)中學生感覺音樂鑒賞“太難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在義務教育階段,受“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落后的、有一定歷史局限性的思想意識的影響,音體美的受重視程度可想而知,音樂更是一直屈居于其他學科之后的薄弱學科,這導致中學生音樂素養(yǎng)不高,樂理知識薄弱,而鑒賞音樂僅憑感性的判斷和悟性是不夠的,需要知識、技能、積累等多種因素的支撐。
2.中學生對于課本上的經(jīng)典音樂,有曲高和寡的疏離感甚至抵觸情緒,缺少認知背景和膜拜心態(tài),缺少對這些經(jīng)過時間淘洗而留存下來的音樂的文化認同。日常生活中,他們欣賞的范圍往往是打開媒體或行走在大街小巷就能充盈于耳的“通俗樂曲”“流行音樂”,缺少對多元音樂文化所應該具有的審美視野和鑒賞能力。
3.音樂的鑒賞是需要從音樂欣賞的層面轉(zhuǎn)化的,除了需要大量的知識技能、文化積淀支撐,還需要足夠的實踐和鍛煉。而實踐教學成果的顯現(xiàn)是需要長期的積累過程,而初中生面臨中考的壓力,高中生面臨學業(yè)水平測試和高考的壓力,在“音樂”這門藝術課上難以用心學習,所以在音樂鑒賞課的前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在鑒賞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舉步維艱的局面。
以上三點原因其實就是學生薄弱的音樂鑒賞素養(yǎng)和課本中“高端的”“陌生的”“抽象的”鑒賞曲目之間的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這時候,如果音樂課堂上教師的問題預設過于專業(yè)化、粗放化,就會造成了學生回答問題找不到從自己的實情出發(fā)抵達該音樂的切入點,上課一遇到教師提問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就會退縮,長此以往自然會在音樂鑒賞課上有習慣性的障礙感。
為了解決音樂課上的上述難題,幫助中學生順利的從音樂欣賞進步到音樂鑒賞,讓學生課堂上敢于說,能準確得體地說,筆者嘗試使用“移覺教學法”,把抽象的音樂變成一些具象的形式,讓學生感覺理解起來更加輕松。
“移覺”,本是語文的一種修辭手法,即將人的感覺進行轉(zhuǎn)移。的“移覺教學法”就是將“移覺”的藝術手段運用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讓音樂具象化,給學生一個可觸的“抓手”來鑒賞音樂。
人們喜歡觀賞繪畫,因為畫是“見的藝術”;人們喜歡朗讀詩詞,因為詩詞是“感的藝術”;人們喜歡聆聽音樂,因為音樂藝術是一個綜合體,它是集結(jié)了多種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如文學、詩歌、歷史、美術等等。由于音樂的綜合體性質(zhì),所以在用音樂表現(xiàn)人類情感的時候,例如欣賞表現(xiàn)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琵琶曲《陽春白雪》,欣賞表現(xiàn)江南蘇州古城美好風光和游客的愉悅感受的昆曲《姑蘇行》等,都會產(chǎn)生朦朧而豐富、意境寬廣而思緒縹緲的效果。
各藝術門類之間的融合在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一些研究中會找到理論依據(jù)?!缎睦韺W大詞典》的主編朱智賢在他的書中提到:“移覺,亦稱聯(lián)覺。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說,是指彼此聯(lián)系、相互感應的心理現(xiàn)象。”于是,當劉鶚的《老殘游記》中,作者形容白妞王小玉說書時高亢清亮的聲音似乎要穿破穹廬的精彩時,形容道“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當我們聽到舒伯特的《魔王》時,我們的腦海里會浮現(xiàn)出狡黠的魔王、憨厚的父親、可憐的孩子的形象。這些具體形象的產(chǎn)生便是“移覺”的效果,我們通過移覺的心理活動,對聲音進行了具象化的想象和成像。
音樂綜合體中的各藝術門類之間本身就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相互融通的關系,運用移覺教學,就是打通了這些藝術門類之間的通道,讓學生在音樂鑒賞課上教師的帶領下在藝術門類之間的通道里能夠暢行無阻,便是“移覺教學法”所要達成的主要教學目的。
1.音樂與美術的結(jié)合
音樂,是摸不到、看不見的,我們可以欣賞美妙的音樂,卻很難去描述它的性狀,而美術卻不一樣,它具有造型性與靜止性。這兩門看似毫無瓜葛的藝術,實際上,卻是緊密相關。當美妙的音樂入耳時,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會主動參與到聆聽當中,我們的感官也會被積極的調(diào)動起來,隨著聽覺的發(fā)展,我們會聯(lián)覺出相應的畫面,這便是美術與音樂的相通之處。
音樂是有豐富的情感和內(nèi)涵的,當然在音樂中也會出現(xiàn)一些純技術的演繹,這便只是“炫技”,炫技的同時不去注意情感的表達的話,音樂也只是一副空殼的音響罷了。所以,在音樂中,我們需要的是探尋音樂的內(nèi)涵以及去感知它的審美表現(xiàn)力。于是,通過音樂來想象和聯(lián)想,置身于自己為音樂設置想象的畫面中體會音樂的情感就達到了鑒賞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做出了這樣的嘗試:《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一課,《魔王》的鑒賞環(huán)節(jié),最早的教學設計中,是教師播放音頻,學生起來描述感受,但實際課堂效果很沉悶,沒有人愿意說,不知道如何準確的去描述;之后筆者把教學設計改成PPT上出現(xiàn)一些描述氣氛的詞匯,讓學生選擇,降低難度后,學生果然能夠較準確的選出答案;第三次修改,筆者把詞匯改成了三幅美術作品,讓學生從中選擇“感覺”最相近的一個,再結(jié)合所選作品去鑒賞音樂。有時,筆者還會捕捉住學生聆聽音樂時心馳神往的瞬間,讓他們描述自己的感受,有清晰畫面感的筆者會鼓勵學生動筆寫意,不求完美,只求能暢快地展現(xiàn)藝術形式之間的遷移。
這樣從憑空描述到詞匯歸納,再到美術引領,一步一步把抽象的聲音具體化,把單純的聽覺轉(zhuǎn)移到視覺、觸覺,讓學生對模糊抽象的音樂有了具象的抓手,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習的積極性一旦被調(diào)動了起來,回答問題就會更加踴躍,不知不覺中,便已經(jīng)走上了鑒賞的旅程。
2.音樂與詩歌的結(jié)合
《樂記》說音樂之起源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彼运自捳f:“歌即是詩,詩即是歌。”可知,詩歌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詩歌和音樂的融合,也將是更富有韻味和含義的藝術形式。鑒于中國音樂與詩歌相通的特點和精髓,嘗試移花接木,將此移覺運用到外國作品當中。
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一課中,《鱒魚》的鋼琴伴奏非常富有特色。透過歡快、輕松的樂曲,我們仿佛看到了可愛的小鱒魚在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動、無拘無束。大多數(shù)同學能夠在欣賞之后,簡單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但是當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時,大部分同學又變得無話可說。所以筆者精選了四句古詩放在幻燈片上展示,讓學生找出與樂曲感覺相近的詩句:A.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B.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C.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D.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陌生的旋律學生可能剛剛接觸,但詩歌鑒賞學生從學前啟蒙就開始練習了;《鱒魚》這首音樂,學生可能是第一次聽到,但這四句古詩卻是早有接觸甚至爛熟于胸。果然,學生借助對詩詞的理解,很恰切地找到了鑒賞這首樂曲的抓手。這種音樂與古詩的結(jié)合,正是變生僻為熟悉,化抽象思維為具象思維的方法。這種從音樂到詩詞的遷移,也正是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手段。一句句的古詩正像是一級級的臺階,拾級而上是為了觸摸音樂本身的靈魂,這種遷移和結(jié)合,讓音樂鑒賞不再高不可攀。
綜上所述,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移覺教學法”的探索實踐,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反饋,筆者借助于移覺教學,重新進行教學設計,改良課堂提問的方式,把抽象的音樂遷移到學生熟悉的感知領域,降低了課堂問題的難度,激發(fā)了學生賞析音樂作品的積極性。師有所問,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答,從而引領學生的思維延展,開拓他們的視野,升華他們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從“欣賞”到“鑒賞”的升華,也完成了以“樂”育人的師者使命。
參考文獻:
[1]秦江莉.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北極光,2019(12).
[2]董創(chuàng).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具體途徑[J].藝術評鑒,2018(8).
作者簡介:丁現(xiàn)榮, 1988年7月,女,漢族,山東省濟南市人 二級教師,從事高中音樂教學相關工作。
(作者單位: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山東 煙臺 26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