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孟子·梁惠王上》記載了孟子與齊宣王的一番交談。齊宣王向孟子說起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問一個國君應具備怎樣的德行才能稱王天下。孟子婉轉地說:“您的大臣胡龁曾和我談起,說大王有一次坐在廟堂上面,有一個人牽了一頭牛經(jīng)過,被您看見了,就問他要把牛牽到哪里去。他說是牽去殺了取血涂祭鑄鐘。您聽后說:‘把那頭牛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到它害怕發(fā)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牽牛人問道:“是不是新鑄的鐘不必再涂祭牲血了?您又說:‘怎么可以不涂牲血呢?另外換一只羊好了。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齊宣王回答確有其事。
孟子于是說:“如果有大王這種‘不忍見其觳觫的仁心,是完全可以實行王道的。雖然您的百姓都說您小氣,舍不得殺一頭牛取血涂鐘,而換了一只羊。但是我知道這并不是牛大羊小的原因,而是因為您不忍心?!?/p>
齊宣王表示同意,說:“那是我的百姓誤會了,齊國雖然土地狹小,但我也不至于吝惜一頭牛啊,只不過是不忍心看它那副恐懼發(fā)抖的樣子,所以用一只羊去替換它?!?/p>
此時,孟子開始了自己的勸諫:“大王不要對百姓說您吝嗇而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可話又說回來,如果大王是因為不忍看到生靈無辜地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刹粴?,羊就能殺嗎?”孟子一語雙關地道破了齊宣王的虛假和偽善,表面上是肯定宣王的憐憫之心,但也說出了以羊換牛之舉并沒有改變“殺生釁鐘”的本質。
孟子進一步說:“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施行到禽獸身上,而功德卻體現(xiàn)不到百姓身上,這又是什么原因呢?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拾;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眼看;百姓不被您關愛,也是因為不肯施以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用仁德統(tǒng)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p>
數(shù)千年前孟子的勸諫之言,至今仍對從政者有著借鑒意義,如若徒有“憫?!敝亩r有為民的務實之舉,是難以凝聚人心、有所作為的?!暗离m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任何有利于民生、造福于百姓的事,都空想不得,更耽擱不得,而應一步一個腳印地加以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