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照華
時下這個北方都市,處處是花與樹的消息,它們好似被什么催促著,扎堆兒地開,見風就長,簡直一夜之間就要變樣。面對這繽紛景象,你或許是個欣喜地賞春的人,心情就像呼啦一下開滿枝頭的海棠花;又或許你會在心底里感慨:一茬兒花開、一茬兒花落,它們豈不就是正在漂走的時光?由此,忽然想到一篇小說里講過的話:你品出的味道,就是生活的味道。的確,每個人品到的生活不一樣。而好的小說,不僅有味道,而且有光亮。
白琳的小說《白,白的,空間》,題目聽來有點玄乎,說的卻是一對“平實夫妻”的逆水行舟。其婚姻方式之機械、平淡,真讓人為他們捏把汗,更何況,作為丈夫的“他”雖在大學任教,卻生性柔弱,沒有主張……在這個家庭,理工科出身的妻子何姝,不僅承擔維修電路、電視機等“男性象征”的家務(wù),甚至連換燈泡一類爬高走低的事也一并捎帶了??墒?,她從未表露過對這位擔不起事的丈夫有什么遺憾。她是一位由小縣城嫁入省城、專注地以讀博和出國謀取成功的實際主義者嗎?若果然如此,故事將很無趣。但小說中接連出現(xiàn)的”光亮”,讓人為之一振。我們可以讀出何姝對婚姻的信念,既已選擇,便要陪丈夫找到“從未有過的活著的感覺”;何姝自信能夠做到——她要的不是“言聽計從”的那個他,而是牽手的樹、并肩的山。
胡平的《舉手》,是說“我”想以吳二毛為原型寫篇題為《舉手》的小說,卻磕磕絆絆來不了靈感。其實,“我”要寫的“舉手”,與吳二毛的“舉手”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從“我”好不容易寫下的一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我”要寫的其實是如陷樊籠的精神困局,只不過借用某種“舉手”癖好,作為其心理標志罷了,而其中不排除就有“我”的影子。其實,類似這樣的“舉手”,或許也隱蔽在你我意識中間。
高上興的小說《敲門的藝術(shù)》,以“敲門”的設(shè)定和實施,映照出當下都市的人際關(guān)系。在這個偏僻的住滿陌生人的小區(qū),陽臺墜落的小物件,成了見面不打招呼的鄰居們打交道的媒介,而與樓上住戶們的做作和謊言相比,樓下林花對敲門者直白、粗暴的拒絕,反而叫“我”生出幾分佩服……
陳錦丞的《樹精靈》,講父子二人探望衰年“二祖父”的家常經(jīng)歷,由于有著“宇宙之思”的“我”,取得了與“樹精靈”一樣洞穿命運的觀察,原本平淡無奇的人和事,在“我”陌生化的敘述中獲得了創(chuàng)造,耐人回味。
王一凡的《顏料》中,安老師是一個傻傻地付出卻“不合時宜”的小人物,無論先前的意外“立功”,還是最終的惹禍出局,都不會讓人長時間地記憶。然而,他與學生之間有關(guān)“顏料”的些許小事,卻能留下熱乎乎的心靈印跡。
時節(jié)已至清明。祝愿心境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