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愛麗,楊 茂,黃 琴,張英華,王志敏
(1.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農(nóng)學(xué)院,北京 100193;2.山西太原師范學(xué)院生物系,山西太原 030031)
植物穩(wěn)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是辨別鑒定植物光合代謝途徑、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生態(tài)特性的有效指標(biāo)[10-11]。在植物光合作用過程中,由于光合羧化酶(RuBP羧化酶與PEP羧化酶)及其羧化作用在時空上的差異對13C有不同的識別和排斥能力,導(dǎo)致C3、C4、CAM植物具有顯著不同的δ13C值,C3植物的δ13C值為-20‰~ -35‰(平均為-26‰),C4植物為-7‰~-15‰(平均為-12‰),CAM植物為-10‰~-22‰(平均為-16‰)[11-12]。因此,依據(jù)δ13C值可區(qū)分C3、C4、CAM植物,也可分析不同器官的光合特征差異。
普通小麥在進化過程中經(jīng)歷了由2n經(jīng)4n到6n的染色體異源多倍化過程,不同倍數(shù)染色體組小麥種的遺傳背景不同,光合特性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13-17],有關(guān)進化過程中葉片RuBP羧化酶活性的變化已有研究[15-17],但在進化過程中不同綠色器官的C4途徑酶活性如何變化?其活性及其變化與光合速率的種間差異有何關(guān)系?這些問題卻很少有報道。本研究對不同染色體倍數(shù)小麥種的不同器官PEP羧化酶等C4途徑光合酶的活性及δ13C值進行了考察,以期明確小麥進化過程中C4代謝酶活性的變化趨勢,為發(fā)揮不同器官的光合作用潛力、挖掘和利用高光效種質(zhì)資源提供理論依據(jù)。
所選材料為進化過程中不同染色體倍數(shù)小麥種及其近緣種(表1)。材料種植于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科學(xué)園內(nèi),每材料種4行,重復(fù)3次,越冬期地膜覆蓋,安全越冬。在小麥出苗后,在各重復(fù)小區(qū)選擇12株主莖進行標(biāo)記。在各材料開花盛期選生長一致的標(biāo)記主莖,從莖基部剪斷后插入盛水桶中立即帶回實驗室,在室內(nèi)冰臺上分器官進行取樣,取樣器官包括旗葉(葉片中部)、旗葉鞘(葉鞘中部)、穗下節(jié)間(伸出葉鞘部分)及穗中部小穗(5個小穗)的護穎、成花外穎和芒,各器官鮮樣一部分立即用于酶活性測定,一部分烘干后用于穩(wěn)定碳同位素δ13C測定分析。
1.2.1 酶活性測定
取各器官新鮮樣品(0.5 g)按Camp等[18]的方法進行酶液的提取,提取緩沖液為0.1 mol·L-1Tris-HCl(pH 7.4),含1 mmol·L-1EDTA,7 mmol·L-1巰基乙醇,10%(w/v)甘油和1%PVP。按1∶6冰浴研磨,15 000 g離心15 min,上清液即為酶提取液。粗提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測定采用考馬斯亮蘭法[19];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測定按陳根云[20]和查靜娟[21]方法,反應(yīng)體系為1 mL,用紫外分光光度計追蹤340 nm 處光密度的下降值,并計算酶活力;蘋果酸酶和蘋果酸脫氫酶的測定按Sayre等[22]的方法稍作改進,反應(yīng)體系為1 mL。
1.2.2 穩(wěn)定碳同位素δ13C分析
按Samejima[23]的方法測定。將上述開花盛期所取各器官樣品在80 ℃下烘干至恒重,研磨粉碎并過80目篩。取各器官3~5 mg 粉樣封入燃燒管中,加少量的氧化銅,以鉑(Pr)做催化劑,真空密閉后,800 ℃下反應(yīng)半小時。釋放出的CO2用MAT-251質(zhì)譜儀測定穩(wěn)定碳同位素δ13C和δ12C,以PDB化石的碳同位素為基準(zhǔn)(標(biāo)準(zhǔn)),按公式δ13C=(R樣品/R標(biāo)準(zhǔn)-1)計算樣品的δ13C值,其中R為樣品或標(biāo)準(zhǔn)的13C/12C比率。
表1 試驗材料 Table 1 Experimental materials
采用Excel 201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進行方差分析,用Duncan新復(fù)極差法檢測差異顯著性。
從表2可以看出,小麥不同種的各器官中均含有PEP羧化酶。在不同器官間,二倍體小麥和四倍體小麥的各非葉器官PEP羧化酶活性均高于旗葉,各器官PEP羧化酶活性平均值表現(xiàn)為外穎>護穎>穗下節(jié)間、葉鞘>芒>旗葉;六倍體小麥穗穎的PEP羧化酶活性也高于旗葉。隨著染色體倍數(shù)從二倍體增加到六倍體,旗葉PEP羧化酶活性呈現(xiàn)明顯增加的趨勢,而各非葉器官PEP羧化酶活性則多表現(xiàn)為顯著降低。
不同小麥種間各器官的RuBP羧化酶活性存在差異(表3)。在不同器官間,各小麥種均表現(xiàn)為旗葉RuBP羧化酶活性高于非葉器官;在不同種間,盡管RuBP羧化酶活性的種間變異性較大,但隨著小麥染色體倍數(shù)的增加,旗葉與非葉器官的平均RuBP羧化酶活性均呈增加的趨勢,六倍體普通小麥品種各器官RuBP羧化酶活性均顯著高于二倍體野生一粒小麥。
PEPC/RuBPC活性比值可反映C4代謝酶和C3代謝酶的相對活性大小及其變化。由表4可知,從二倍體到四倍體再到六倍體的進化過程中,小麥旗葉PEPC/RuBPC平均活性比值趨向增加,而各非葉器官均趨向降低;二倍體小麥種各非葉器官的PEPC/RuBPC平均活性比值顯著高于六倍體小麥,特別是二倍體小麥穗穎的PEPC/RuBPC平均活性比值高于1,顯示其器官中C4代謝活性明顯高于C3代謝活性。
從表5~表7可以看出,除六倍體小麥種芒的NAD蘋果酸酶活性稍低于旗葉,其余小麥種所測非葉器官(葉鞘、芒、穗下節(jié)間、護穎、外穎)的NAD(P)蘋果酸酶(NADP-ME)、NADP-蘋果酸脫氫酶(NADP-MDH)活性均高于旗葉。隨著小麥染色體倍數(shù)的增加,旗葉平均NADP-ME、NADP-MD活性顯著增加,而非葉器官的這些C4酶活性均呈下降趨勢。
表2 小麥進化過程中不同器官PEP活性的變化 μmol·mg-1·h-1
表3 小麥進化過程中不同器官RuBP羧化酶活性的變化 μmol·mg-1·h-1
表4 小麥進化過程中PEPC/RuBPC活性比值的變化Table 4 Change of PEPC/RuBPC ratio in different organs in wheat evolution materials with various ploidy
表5 小麥進化過程中NAD蘋果酸酶活性的變化 U·mg-1·min-1
對野生一粒麥、野生二粒麥和普通小麥品種京411的葉片及穗器官穩(wěn)定碳同位素(δ13C)值進行了測定,結(jié)果(圖1)表明,穗器官的δ13C值高于旗葉,前者為-23.8‰~-25.4‰,后者為 -25.5‰~-26‰,六倍體栽培品種與野生一粒麥和野生二粒麥比較,旗葉δ13C值增高,而非葉器官的δ13C值降低。
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小麥不同種的C3、C4途徑酶活性在不同器官間均存在差異,所有進化階段的小麥的C3途徑酶活性均表現(xiàn)為旗葉顯著高于非葉器官,而二倍體和四倍體小麥C4途徑酶活性表現(xiàn)為非葉器官顯著高于旗葉,當(dāng)小麥進化至六倍體時,旗葉的PEPC酶活性顯著提高,僅次于穎片。有關(guān)C3植物不同綠色器官中,PEPC和RuBPC的存在及其活性差異已有報道,小麥穗器官中PEP羧化酶活性明顯高于旗葉,而RuBPC的活性則以旗葉大于穗器官[8-9,24-25],這些結(jié)果均與本試驗的結(jié)果相類似。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進化材料比較,非葉器官C4途徑酶(PEPC、NADP-MDH、NADP-ME、NAD-ME)活性以二倍體和四倍體較高,而葉片的C4途徑酶活性卻隨著染色體倍數(shù)的增加而有增加趨勢,這表明在小麥進化和染色體倍性增加過程中不同器官的C4途徑代謝活性呈現(xiàn)出不同的變化趨向,二倍體小麥及其近緣種的非葉器官具有較強的C4代謝活性。
表6 小麥進化過程中NADP蘋果酸脫氫酶活性的變化 U·mg-1·h-1
表7 小麥進化過程中NADP蘋果酸酶活性的變化 U·mg-1·h-1
圖1 小麥不同種不同器官穩(wěn)定碳 同位素(δ13C)值Fig.1 Stable carbon isotope (δ13C) values of different organs in various species of wheat
δ13C的生理學(xué)意義已被確認(rèn)為鑒別植物光合途徑的準(zhǔn)確方法[12]。C3植物的δ13C值平均為-26‰,C4植物為-12‰,CAM植物為-16‰。這種分辨作用直接反映了碳同位素質(zhì)量差異對RuBPC和PEPC的羧化反應(yīng)阻抗與CO2在葉內(nèi)阻抗的不同。利用碳同位素技術(shù)區(qū)分C3、C4和CAM植物已經(jīng)是很成熟的方法,而δ13C的小范圍變化是研究者最為感興趣的。
Zicgler-Jons[25]指出,小麥穗的所有苞葉、燕麥和大麥的內(nèi)外穎可能屬于C3-C4中間型。 Sanchez-Bragado 等[27]研究表明,穗器官的δ13C值在C3植物的范圍內(nèi)。Bont 等[9]通過碳同位素和穩(wěn)定碳同位素等試驗證明,C3植物的穗器官中可能不存在C4途徑,但是δ13C的增加說明PEPC可能對初始羧化作用有一定貢獻(xiàn)[9-10]。
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旗葉和穗器官的δ13C值均在C3途徑表現(xiàn)的數(shù)值范圍內(nèi),但器官間有明顯差異,不同倍性材料穗器官的δ13C值均高于葉片,穗器官中以外穎大于護穎大于芒,可見,穗穎片比葉片更趨近于C4光合途徑。但隨著染色體倍數(shù)的增加,旗葉δ13C值有增高的趨勢,而非葉綠色器官卻呈逐漸下降趨勢。這說明在進化過程中旗葉C4型碳同化活性趨向增強,而非葉綠色器官的C4活性趨向減弱,這與同化酶活性測定的結(jié)果趨勢相一致。二倍體小麥非葉器官表現(xiàn)出較高的C4同化酶活性和PEPC/RuBPC的相對活性,其與器官光合作用的關(guān)系有待進一步探討。
盡管對小麥非葉器官是否具有C4光合途徑存在爭議[7,9],但最近仍有報道顯示小麥籽粒C4光合途徑的證據(jù)[28]。從本試驗結(jié)果看,C4途徑代謝酶在不同種的不同器官中均有一定的表達(dá),特別是非葉器官表現(xiàn)出較強的C4光合酶活性。非葉器官中C4途徑酶的生理作用需要深入研究,其具有較高的C4代謝酶活性也可能與后期適應(yīng)高溫干旱等逆境有關(guān),在逆境下RuBPC活性易下降,PEPC可能有代謝補償功能[8,25]。隨著染色體倍數(shù)的增加,葉片和非葉器官C4代謝酶活性呈現(xiàn)不同的變化趨向性,其原因尚待探索,其意義尚待明確。由于穗及其他非葉綠色器官是小麥生長后期重要光合器官,其對產(chǎn)量形成具有重要貢獻(xiàn)[8,10,27]。從進一步提高小麥光合耐逆性和產(chǎn)量的角度出發(fā),我們認(rèn)為,改良和充分發(fā)揮C3植物中C4途徑代謝酶的功能作用是有意義的[29-30],小麥綠色器官特別是非葉器官C4代謝酶活性應(yīng)該進一步強化,因此野生種和原始栽培種非葉器官C4途徑高活性資源值得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