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月紅 王蕾 馮寧翰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江蘇 214000
尿失禁是屬于前列腺癌根治術的常見術后并發(fā)癥,尿失禁的發(fā)生會給患者生理功能及心理狀態(tài)方面帶來嚴重影響,不僅使患者質(zhì)疑手術效果,頻繁尿失禁還會使患者出現(xiàn)消極、抑郁、自卑等負性情緒,導致患者生活質(zhì)量大幅度下降,使尿失禁成為前列腺癌患者術后護理主要內(nèi)容[1]。因此,給予前列腺癌手術患者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減少尿失禁的發(fā)生、促進患者控尿功能恢復具有重要積極意義。臨床研究顯示,盆底肌功能鍛煉與膀胱功能訓練在改善壓力性尿失禁方面具有顯著療效,有效促進控尿功能恢復[2-3]。鑒于此,本文抽取 2016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間本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根治術后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早期盆底肌功能鍛煉結合膀胱訓練在改善前列腺癌術后尿失禁方面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6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間本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根治術后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1)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前列腺癌,腫瘤分期T1c、T2b,并行前列腺癌根治術;②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③Gleason 前列腺腺癌組織學分級評分5~8 分,術后因膀胱括約肌損傷出現(xiàn)尿失禁;④認知功能正常,可配合本研究。(2)排除標準:①生命體征、病情發(fā)展不穩(wěn)定者;②意識障礙、溝通障礙及精神類疾病無法配合研究者;③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患者;④生殖器官畸形患者;⑤神經(jīng)源性膀胱等膀胱功能性疾病者;⑥術前接受過放射治療及前列腺手術者;⑦反復泌尿系感染者。按照雙色球法隨機分為兩組,藍色球作為對照組,紅色球作為研究組。對照組資料:年齡范圍58~78 歲,年齡(68.31±4.78)歲,尿失禁程度:重度 9 例,中度14 例,輕度 17 例。研究組資料:年齡范圍58~79 歲,年齡(68.43±4.69)歲,尿失禁程度:重度10 例,中度15 例,輕度15 例。兩組前列腺癌患者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尿失禁評價標準[4]:僅在大笑、打噴嚏、咳嗽等腹壓增加情況下出現(xiàn)尿失禁視為輕度尿失禁;在用力、摒氣或站立等日常活動中出現(xiàn)尿失禁視為中度尿失禁;站立或休息時即出現(xiàn)尿失禁視為重度尿失禁。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術前、術后護理,僅在導尿管拔出(術后5~7 d)后發(fā)生尿失禁后采用盆底肌功能鍛煉。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系統(tǒng)性術前、術后盆底肌功能鍛煉與膀胱訓練。具體措施如下。(1)盆底肌功能鍛煉:即在不收臀、腹部肌肉與下肢的基礎上主動收縮肛門括約肌及會陰。患者取坐位、站立或平臥位,盡量提起收緊肛門括約肌及會陰,并保持10 s,之后放松10 s,如此為 1 次,1 組為 30 次,反復鍛煉,每日 3 組,研究組患者在入院后即開始鍛煉直至手術,術后暫停2 d,術后第3 d 帶管進行盆底肌功能鍛煉,根據(jù)患者耐受情況確定鍛煉次數(shù),待導尿管拔出后繼續(xù)鍛煉直至尿失禁癥狀得到控制為止,期間注意觀察患者膀胱痙攣頻率及留置導尿管顏色變化。護理人員戴一次性手套,將液狀石蠟涂抹于食指,囑患者取側臥位行盆底肌鍛煉,將食指插入患者肛門,食指可感受到緊縮感則患者鍛煉方法正確。(2)膀胱訓練:首先由護理人員指導其進行排尿日志書寫,主要包括排尿間隔時間、每日飲水量等,并告知其準確詳細記錄對臨床護理評估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之后囑患者逐漸增加液體量攝入,由2 L/d 逐步增加至3 L/d,向患者解釋水分刺激對排尿反射的幫助意義,以解除患者思想顧慮。于術后5 d對導尿管進行夾閉,每隔3 h 左右開放1 次導尿管,定時充盈、排空膀胱,待導尿管拔出后每次排尿前站立不動,同時收縮盆底肌,待緊迫感消失后再放松,使排尿時間逐漸推遲1~15 min,促使膀胱容量漸進性增加,減少如廁次數(shù)。患者出院后需持續(xù)隨訪,保持電話隨訪每周至少1 次,鼓勵患者堅持盆底肌鍛煉與膀胱訓練。兩組患者均持續(xù)訓練直至尿失禁康復為止。
1.3 觀察指標 采用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ICI-Q-SF 尿失禁問卷表簡表[5]對兩組患者拔除導尿管后及拔除導尿管1 個月、3 個月尿失禁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nèi)容主要涵蓋夜尿、尿急、尿頻、尿失禁等項目,每項內(nèi)容按輕重程度對應 4、3、2、1、0 分,量表分值范圍 0~21 分,0~7 分為輕度,8~13 分為中度,14~21 分為重度,即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尿失禁情況越嚴重[6]。統(tǒng)計拔除尿管后3 個月兩組患者治愈情況以及尿失禁患者嚴重程度分布情況,治愈標準以患者日常生活中咳嗽、便秘等腹壓增加時無漏尿情況、可自控小便為準[7]。
1.4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呈正態(tài)分布,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尿失禁發(fā)生情況比較 拔除導尿管后研究組尿失禁發(fā)生率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拔除導尿管1 個月、3 個月研究組尿失禁發(fā)生率均明顯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前列腺癌患者術后尿失禁發(fā)生情況比較[n(%)]
2.2 尿失禁改善情況評估 拔除導尿管后兩組ICI-Q-SF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拔除導尿管1 個月、3 個月ICI-Q-SF 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前列腺癌患者尿失禁改善情況評估(分,)
表2 兩組前列腺癌患者尿失禁改善情況評估(分,)
注: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術前、術后護理,在尿失禁后采用盆底肌功能鍛煉;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用早期盆底肌功能鍛煉與膀胱訓練
拔除導尿管3個月10.31±2.03 4.32±1.54 14.868<0.05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40 40 14.04±2.35 13.98±2.54 0.110>0.05 12.31±2.03 7.32±1.95 11.212<0.05組別n拔除導尿管后拔除導尿管1個月
2.3 臨床治愈情況及尿失禁嚴重程度分布情況比較拔除尿管3 個月研究組臨床治愈效果(92.50%)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67.50%),且尿失禁患者癥狀均較輕,無中重度尿失禁患者,但對照組尿失禁患者輕度患者6例、中重度患者7例,分布情況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前列腺癌患者臨床治愈情況及尿失禁嚴重程度分布情況比較[n(%)]
3.1 前列腺癌術后尿失禁防治現(xiàn)狀與意義 前列腺癌根治術是當前臨床治療前列腺癌最為有效的一種方法,但因受患者年齡、身體機能、手術醫(yī)師技能操作水平、手術過程中尿道括約肌群損傷、盆底神經(jīng)損傷、膀胱頸部切除與懸吊固定機制喪失引起膀胱結構與功能改變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前列腺癌患者術后尿失禁發(fā)生風險高達10%~30%[5,8]。正常情況下,男性主要依賴膀胱穩(wěn)定性與順應性控制排尿,即位于膀胱頸與前列腺尿道近側括約肌以及尿道平滑肌、尿道外括約肌以及尿道旁橫紋肌等遠側括約肌共同作用控制排尿。但前列腺癌根治術會對術中需切除近端尿道括約肌,患者術后只能依靠遠側括約肌控尿,且術中或術后可能出現(xiàn)會陰部神經(jīng)直接損傷、瘢痕粘連、局部缺血等遠側括約肌損傷,使患者在短時間內(nèi)無法適應或及時調(diào)整,進而導致術后尿失禁的發(fā)生[9]。尿失禁的發(fā)生不僅會導致患者質(zhì)疑手術效果,還會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導致其生活質(zhì)量嚴重下降,因而,給予前列腺癌患者科學、系統(tǒng)護理措施幫助患者盡早恢復控尿功能尤為重要。
3.2 早期盆底肌功能鍛煉結合膀胱訓練可有效促進前列腺癌患者術后控尿功能恢復 盆底肌鍛煉與膀胱行為鍛煉是目前臨床治療前列腺癌術后尿失禁首選治療方案,操作簡單,可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癥狀[10]。盆底肌鍛煉是上世紀40 年代美國婦產(chǎn)科醫(yī)師Kegel 發(fā)明用于防治尿失禁的一種方案,經(jīng)多年發(fā)展,因其操作簡單、效果顯著等優(yōu)勢,現(xiàn)已在臨床尿失禁防治方面已得到廣泛認可。肛提肌是覆蓋于前列腺外側面的薄層肌纖維,其與尿道外括約肌、恥骨直腸懸韌帶一起組成盆底結構,在收縮肛門括約肌及會陰時可補充尿道外括約肌功能,同時鍛煉盆底肌肉,增加肛門括約肌、肛提肌以及尿道外括約肌收縮力,選擇性促使尿道內(nèi)壓力提升,增加膀胱穩(wěn)定性,有利于改善前列腺患者術后尿失禁癥狀[11]。而膀胱功能訓練通過收縮盆底肌可有效增強尿道壓力、括約肌及盆底肌,通過訓練逐漸延長患者排尿時間,可有效提升膀胱穩(wěn)定性與順應性,有利于患者尿失禁癥狀改善、控尿功能恢復[12]。蔡有弟等[13]學者在研究中對前列腺癌手術患者應用早期盆底肌功能訓練,研究發(fā)現(xiàn)可有效促進前列腺癌手術患者控尿功能恢復,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zhì)量。王鶯[14]學者在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患者中聯(lián)合應用盆底肌鍛煉與膀胱訓練,研究發(fā)現(xiàn)可有效改善患者控尿能力,肯定盆底肌鍛煉與膀胱訓練二者聯(lián)合應用是一種有效、安全且簡便的治療尿失禁方案。
本次研究給予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早期盆底肌功能鍛煉結合膀胱訓練,結果顯示,拔除導尿管后兩組患者尿失禁發(fā)生率及ICI-Q-SF 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但拔除導尿管1 個月、3 個月研究組尿失禁發(fā)生率及ICI-Q-SF 評分均明顯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研究組臨床治愈率(92.50%)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67.50%),且3 例尿失禁患者均為輕癥,無中重度患者,與對照組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這提示早期盆底肌功能鍛煉結合膀胱訓練可有效改善尿失禁情況,促進患者控尿能力恢復,與上述研究結論基本吻合,進一步肯定兩種鍛煉方法聯(lián)合應用可起到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作用,從而促進改善術后尿失禁發(fā)生情況,提高治療效果。另外,本次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患者因年齡偏大,在術后尿失禁發(fā)生后往往缺乏治療信心,且會因無法控制排尿而感到自責,治療依從性較差,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注意給予患者良好的心理干預,對患者進行鼓勵、支持,對患者進行有步驟、有計劃的定期指導、隨訪,從而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給予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早期盆底肌功能鍛煉結合膀胱訓練能夠有效改善尿失禁癥狀,促進控尿功能恢復,安全有效,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