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筠
(銅陵學院 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安徽 銅陵 244061)
大學生健康的心理不僅關乎自身發(fā)展,更關乎國家的前途命運?!?020中國大學生健康調(diào)查報告》顯示[1],大學生能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自評高于身體自評,隨著年紀增長,自評得分略有下滑,近九成的大學生表示有過心理困擾,主要涉及自我認知、人際關系、情緒管理等方面。
31%的大學生感受到自我認識方面所帶來的困擾,他們的自我認識帶有明顯的迫切感,圍繞“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又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我的前途會怎樣,我能成為我的理想中的人嗎?”等等問題展開主動自我探尋。因為太過急切,容易出現(xiàn)認知失調(diào)的現(xiàn)象,或是“過度自我接受”,導致無法實現(xiàn)過高的目標而缺乏動機,一蹶不振,又或是“失去自我”出現(xiàn)缺乏自信,以他人的一言一行為自己的坐向標,嚴重的從眾心理;
34%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有人際交往的困擾,尤其是女大學生(39%)。大學期間的人際交往對象和范圍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變化,有如室友、同鄉(xiāng)般的橫向關系,也有如學生組織里主席—部長—干事般的縱向關系。這些變化給他們的人際交往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隨著手機的普及,各種交友APP,如微信、QQ、MOMO已然成為他們?nèi)穗H交往的最佳選擇工具,網(wǎng)絡的匿名性、用語的縮減性為他們制造了人際關系良好的假象,待回歸真實生活,容易出現(xiàn)溝通不順暢,孤獨、寂寞的現(xiàn)象。
38%的大學生在過去一年里曾被情緒問題困擾,情緒易被破壞,容易動怒,缺乏熱情。他們正處在青年期向成年期過渡階段,好奇易敏感,體驗到更為豐富、復雜的情緒,各種情緒體驗強度不一致,波動性大,帶有明顯的兩極化特征,或是暴力行為頻出,或是隱藏、壓制情緒表達。據(jù)流行病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罹患抑郁癥的大學生占在校大學生的比例呈上升趨勢。這些都說明大學生因事因時調(diào)節(jié)情緒的能力弱,負面情緒不斷出現(xiàn)阻礙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同時,該調(diào)查報告也表明了91%大學生會積極尋求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方式,但由于缺乏系統(tǒng)指導和對簡便有效調(diào)節(jié)方式的掌握,心理調(diào)適的成效有待提高。因此,關注大學生心理,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的科學指導,拓展心理調(diào)適的途徑,是一項亟須解決的任務。
近年來,諸如音樂、繪畫、戲劇等表達性藝術療法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們的青睞。風景構成法是一種天然的自我表達工具,它既屬于繪畫藝術療法,又具有投射特點,操作簡便。從1969年誕生至今,學者們已對風景構成法進行了五十余年的研究,挖掘其蘊藏的巨大潛力,現(xiàn)有的成果表明它不僅在探索精神病患者、各年齡層的學生、老人等群體的心理特征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豐富了人格發(fā)展理論,還能在心理測試方面發(fā)揮作用。本文以此為基礎,闡釋其獨特的構成特性,發(fā)揮它在大學生心理調(diào)適方面的積極影響,提出恰當?shù)谋就粱胧?,以達到幫助大學生化解心理困擾的目的。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日本藝術療法研究會”的帶動下,日本國內(nèi)對藝術療法的關注日趨高漲,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心理學家中井久夫先生一直在尋找更適合精神分裂癥患者使用的繪畫療法,在第一屆日本藝術療法研究學會上,聽了河合隼雄先生關于沙盤療法的報告后,受到沙盤設置柵欄的啟發(fā),便有了在畫紙上加框的想法,隨即發(fā)明了風景構成法。起初,它只是作為沙盤療法的預備測試,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發(fā)現(xiàn)了它獨特的治療效果,這才發(fā)展成為一種心理療法。
風景構成法的創(chuàng)立與沙盤療法密切相關,但與沙盤療法相比,它所需要的材料較少、操作較簡便。開始前,咨詢師一般需要準備好A4畫紙、簽字筆以及畫筆,同時必須當著來訪者的面給畫紙加框,隨后,來訪者就在指導語的提示下依次畫出河流、山峰等風景項目,并上色,待作品完成后,咨詢師和來訪者就畫作進行交流。雖然咨詢師的指導語會根據(jù)情形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關鍵點不變:一是要讓來訪者明確知道,必須按照咨詢師提示順序進行繪畫,二是讓來訪者明確,盡可能要將各個風景項目整合成一幅風景[2](P11)。這種遠景-中景-近景的繪畫順序(見表1)在意識水平上保護了來訪者,促進作品的完成。
表1 風景構成法繪制順序
風景構成法最獨特之處就在于它的構成性。來訪者需要在一個空白的平面空間里(白紙)上,依次畫上風景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需要整合為一幅畫,這個過程就是“構成性”。正是因為這個特性,完成一副風景圖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療的功能。
首先,風景構成法是注重來訪者、畫紙、咨詢師三種之間的互動,咨詢師不僅是一個觀察者,也是一名共同參與者,他需要當著來訪者的面畫出畫框,這個行為體現(xiàn)了“構成性”,也向來訪者傳達了兩方面的信息,一是讓來訪者在意識水平感受到之間受到保護,另一方面還有強制他繪畫的意思[2](P23)。同時,咨詢師和來訪者還用語言在意識水平上進行交流,受自身風景意象的影響,咨詢師在觀察過程中會產(chǎn)生自己的感受,這些感受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來訪者。因此,在繪畫過程中,來訪者會受到咨詢師意識和無意識層次的影響。同時,在畫紙的作用下,來訪者心中風景意象被呈現(xiàn)出來,這個過程是其自身意識和無意識對繪畫活動產(chǎn)生的作用,風景隨之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最終以一副完整的作品表現(xiàn)出來。這樣在來訪者、畫紙、咨詢師之間深入的相互影響過程具有治療效果(如圖1所示)。
圖1 治療效果在咨訪關系中示意
其次,來訪者繪畫的線索來自他內(nèi)心的意象,每一個意象都有現(xiàn)實的立體存在物,立體存在物要在平面空間中展示出來,就需要思量每個項目之間的距離,只有這樣,畫面才能呈現(xiàn)出遠近層次感(其構成階段如表2所示)。根據(jù)指導語的提示順序,來訪者首先需完成的是遠景群的分配,尤其是確定第一個項目“河流”的位置。根據(jù)空間論的研究,人們在繪畫風景時,習慣先確定垂直軸(上下)的空間關系,其次才是水平軸。因此,在風景構成法中,先畫“河流”為完成作品增加了難度,“河流”的不同位置,會影響整個風景圖的分布。畫好河流,既是遠近層次感的體現(xiàn),也是確立畫面視角的過程,從這個視角出發(fā),才能依次確定其他的內(nèi)容,最終整合在一幅作品中。如果河流的位置沒有表現(xiàn)出遠近層次感,那么,繪畫后續(xù)的內(nèi)容會變得非常困難,必須轉(zhuǎn)換視角。既想要不打亂以河流為中心的作品,又想要有遠近層次感,來訪者就需要進行意識或無意識的努力。正如山中康裕等學者所說“引導來訪者自覺調(diào)整風景項目間距離,可以幫助來訪者重新構建其精神結構,通過意象表達來激發(fā)其自我治療的能量”[3](P50-51)。
表2 風景構成法構成階段[2](P268)
再者,皆藤章說風景構成法在彩色階段具有“投射性”,這種投射性也能體現(xiàn)它的“構成”意義,因為來訪者給自己的作品上色,是主動而不是被動認知風景。圖畫中的項目不論大小,都有它的象征意義,都是來訪者本人的象征。上色的過程,是賦予作品生命,是一個再認知的過程,亦是再次確認來訪者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各風景項目及其之間循環(huán),體現(xiàn)了構成性,也發(fā)揮了自我治療的效果。
此外,對于風景構成法作品的解讀,也要參考它的構成性。
現(xiàn)有的中日研究都表明風景構成法既與繪畫療法相似,又是一種投射法,它與Y-G人格測驗、樹木人格測試、沙盤游戲等等之間具有關聯(lián)性。風景構成法既能運用于精神病患者,也能幫助心理正常人群非精神病性癥狀的恢復。為了進一步探究風景構成法如何調(diào)整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在模擬的情境中,參加團體心理輔導的成員相互觀察、學習,分享、探討彼此的心得體會,達到更好地認識、接納自我,改善人際關系,完成助人與自助的目標。這種形式對塑造大學生良好心理品質(zhì)、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有正面的影響,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高校中。團體心理輔導形式靈活,越來越多的藝術療法被運用其中,比如心理劇、沙盤、繪畫療法等,它們在提高大學生對他人的接納度,改善適應不良,提升主觀幸福感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筆者設計了以“情有千千結,攜手共成長”為主題的促進大學生交流溝通的團體心理輔導,發(fā)現(xiàn)它提升了組員的自尊水平,增強了他們的共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際關系。這與汕頭大學鄭淑超在一個以提高自我認識為目的的“我愛我自己,我有我風景”的成長性團體中使用了風景構成法后,得出“風景構成法在提高大學生自尊心,增強自我接納,促進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的結論不謀而合[4]。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先生曾說過“風景構成法就是這樣一種技法,描繪風景本身就具有治療效果”[2](P20)。來訪者可以通過繪制風景畫直接表達自己情緒和情感,表達的過程亦是宣泄過程,而宣泄本身就具有治療意義。筆者通過招募志愿者等方式,來探究其真?zhèn)?。比如某位大二的求助者所做的風景構成圖(因其不愿公開畫作,無法展示)給人留下非常孤獨、無奈的印象,人在哭泣,河流里布滿了石頭,道路中斷,無法連接房屋。為了讓他進一步宣泄,隨即讓他完成延伸繪畫,對星星、波浪與海進行描繪,作為對風景構成圖的補充。待兩幅作品全部完成,求助者的心情平復,才能正常交流。
不同人格的人會有相似的繪制風格。筆者通過解讀風景構成法的項目或者分析其空間結構,在一定程度上獲取來訪者性格等一些他尚未透露的信息,甚至還蘊含著解決來訪者心理問題的方法。如下圖3所示,這是一位因發(fā)展問題前來咨詢的大四學生,她希望能去外地闖一闖,長長見識,可是父母希望她回到家鄉(xiāng),找個穩(wěn)定的工作。她哭訴自己母親非常強勢,從小到大,她都無法提出不同意見,每一次的反抗都會換來母親更加嚴厲的管教,讓她心生恐懼,原以為情況會隨著她上了大學而發(fā)生好轉(zhuǎn),但并非如此,在畢業(yè)求職一事上母親依舊態(tài)度強硬,威脅她如果不聽話,就斷了她的經(jīng)濟來源,她不知道該如何抉擇,要不要順從母親。在觀察她的風景作品后(如圖2),筆者發(fā)現(xiàn)人物是背離房屋,且有小河流相隔,這里就蘊藏了該生聽從自己的心意,在引導她解答風景中的自畫像等問題后,她明確了內(nèi)心勇敢的決定,離開了咨詢室。
因此,風景構成法能幫助受情緒困擾的大學生宣泄、緩和情緒,甚至達到不治而愈的效果,同時,它透露的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來訪者,判斷其心理成因。
圖2 逃生
在咨詢心理學中,良好的咨訪關系是咨詢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在高校接受心理咨詢的大學生可以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類型。對于后者而言,一般是被老師建議或者通過心理測試篩選出來,防備心理較重,主動表述自己情況的可能性較小。風景構成法“并不一定需要非常密切的關系作為前提”[2](P20),同時,它的第一步加畫框能傳達給來訪學生一種“你是受保護”的信息,它也不依賴語言就可以將心中的意象投射到作品中進行表達等等優(yōu)點,決定了它具備在咨詢初期或遇到阻抗時使用的條件。
為了獲知它在解決心理問題方面被大學生認可的程度,筆者編制了問卷,對100位接受過風景構成法的學生進行調(diào)研,有效地得到了95份積極地反饋(見表3)。57.5%的同學表示體驗風景構成法非常有趣,活躍了課堂氣氛;37.5%同學則認為它有一定的價值體現(xiàn)。超五成的同學認可風景構成法在自我認知方面的表現(xiàn),認為它可以增強對自己的了解程度,提高自尊。42.5%同學提到了它對自己情緒的改善效果。
表3 效果反饋表
由此可知,在一定程度上,風景構成法能被大學生認可,發(fā)揮它在降低大學生心理防備、緩和氣氛,獲取大學生信任等方面的作用,幫助其打開話匣,訴說心理困擾;也有助于心理篩查,進行大學生心理異常與否的初步判斷,讓老師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疏導,助力大學生獲得了心靈成長,避免發(fā)生令人悲痛的慘案。
因此,基于這個調(diào)研的結果,并結合風景構成法操作簡單,不受場地限制,能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我治療效果的特點,將其作為一種心理自助的方法教授給學生具有可行性,讓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進行繪制,減少心理困擾對他們負面影響,使他們在沒有專業(yè)人士的陪伴情況下,也能收獲前進的心理動力。
風景構成法兼有繪畫藝術和投射法的特點,是一種自由度高,客觀性低,既便于操作,又易于大學生接受和掌握的心理療法。以風景構成法為視角探討大學生心理問題,發(fā)揮了其獨具的構成特性在大學生增強自我認可,提高自尊,改善人際關系,提升情緒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既充實了國內(nèi)外關于風景構成法的研究內(nèi)容,也為改善大學生心理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筆者在此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能推廣和研究風景構成法,推動其本土化的運用,挖掘其在大學生心理調(diào)適方面的潛力,更好地幫助大學生降低心理負擔,化解心理困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