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榮
面與粉除了易飽、濃烈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它是與嘴唇和口腔接觸得最為充分的一種食物。在食用的過程中,面與粉會在口腔中完全釋放自己的滋味,而食用之人也能最大限度地與其進行接觸。有人沉迷于這種味蕾的親密接觸之中,由此對于面、粉類食物也形成了特殊的感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特定的人格——口腔型人格。
該類人格由弗洛伊德提出,深刻揭露了一種人在生而為人之初以至長大成人之后的性格特征。
口腔型人格的形成來源于初生時期未被滿足的一種需求,在嬰兒出生18個月之前便已經潛伏了。人在0~18個月被稱為“口欲期”,這時候,嬰兒最需要的便是通過口腔去了解身邊的任何事物。對于嬰兒來說,父母的喂食和愛撫是必要的需求,如果這兩項生理和精神需求沒有被滿足,嬰兒的內心便會出現極大的恐懼,害怕自己會被拋棄,且這種想法極為極端。這些潛在的影響伴隨著嬰兒長大,他們時刻都會認為自己的生命有所缺失,并且得出自己沒有人愛,也不值得被愛的想法,反映在人格之上,便會形成口腔型人格。
這種人格的外在表現通常為性格悲觀,容易依賴,而且伴有潔癖。他們的人際關系并不樂觀,時常會感覺自己內在空空蕩蕩,對于外界的肯定與支持通常是非常渴求的,但他們又不會輕易地流露出這種心態(tài)。很多口腔型人格的人都非常聰慧,他們能夠站得比旁人都高,這本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卻應了那句曲高和寡,更加深了他們的孤獨與痛苦。
面、粉類食物的味道通常比較刺激,往往非辣即酸,過多食用對健康是有害的。于是,喜歡點面、粉的人群往往單身人士比較多,而在周末、深夜,或是無聊的時候選擇的頻率最高。一個人生活的時候,面對健康與自身的享受,這類人一般會選擇后者。因為身邊沒有關心自己和自己關心的人,為了尋找存在感,需要在食物上搜尋一些刺激的味道,通過味蕾的活躍度來告訴自己“我還活著”。
在與人相處的時候,這類人總是會表現出我想要別人照顧、想要別人愛我、想要別人給予的信息。他們對旁人非常依賴,因為認定自身內在空虛,所以外界的一切關系都是他們的“救命稻草”。有時候,他們會纏住他人不放,這種形同包袱的依賴總會把別人嚇跑。于是,他們真的成了被拋棄的人。他們以為這是自己的命運,卻從不愿意承認這個結果的始作俑者其實是自己。
因此,這類人便會形成一個不討人喜歡的自我認知,他的自我形象就會被自身放低,從而產生一系列自卑的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經過慢慢發(fā)酵,逐漸演化成了缺乏安全感、容易退縮、苛求別人,以及遭遇挫折便易怒,甚至仇視別人的心理,最后歸結到整個世界的物質都是極度匱乏的。在弗洛伊德看來,那些喜歡點外賣選擇面、粉的口腔型人格的人群會表現出習慣性吮或咬手指、喜歡吸煙和酗酒、比較貪吃以及依戀接吻等行為。
或許,我們身邊存在很多口腔型人格的人,他們其實并沒有那么討人厭,但旁人與其相處的時候總是會感覺很累,甚至產生整個人都被這類人掏空的感覺。每當這時,旁人的心里便會產生遠離的想法,卻總是發(fā)現他們正抓著自己不放。
受到傷害的口腔型人格會形成一種自我防御機制,他們也會做出向外界發(fā)起攻擊的行為。這種攻擊的主要表現形式便是語言,他們最擅長喋喋不休,甚至習慣打斷別人說話。在說話的過程中,不論任何話題,他們都會盡可能地聊到自己身上去。他們的眼神時刻都在尋求關注,并且試圖把所有的目光都“勾”到自己身上來。
他們的語言不是為了彼此溝通,而是被自己當成了一種防御機制——通過聽取自己的聲音來擋住威脅,并且獲得安全感,借此證明自己對身邊的事物存在影響力和主導權。
他們的索取意識通過語言的方式呈現出來,喋喋不休的狀態(tài)有時會令人感到厭煩。但他們還是“執(zhí)迷不悟”,直到自己獲得別人的關愛,他們才會擁抱自信,體會到生命完整的感覺。
擁有口腔型人格的人與“需求滿足”之間形同兩條平行線,他們時刻都在追求后者,怎奈接觸無望,因此永遠都體會不到滿足的滋味。
人類總是對沒有得到的東西更加心心念念,所有的行為都來源于一個個未被滿足的渴望。而當有些渴望得以滿足時,大腦便會逐漸將其遺忘;相反,若是某些渴望沒有得到滿足,那么這種需求便永遠都不會消失。
口腔型人格的人一直走在追求需求滿足的路上,這也證明他們從未得到過滿足,所面臨的只是一次次的拋棄和失望。久而久之,他們不再開口索要,不再對外界建立信心,他們開始絕望了。
但這并不意味著此類人會被口腔型人格“殺死”,雖然他們看起來變得無欲無求,但是言行之間以一種隱藏的方式釋放一些信息:我不會再主動索求了,但是你們要懂得照顧我。他們在無形中給旁人“布置”了這項任務,不管對方察覺與否,只一味地等待著任務完成。
當然,當他們仍舊無法獲得別人的關愛的時候,他們也會“醒悟”過來,明白得到的同時是需要付出的。于是,他們開始像自己需求他人一樣去照顧別人,去付出。但同時,他們的潛意識開始要求回報:我照顧了你,你一定要報答我。這種行為就像是一副偽善的面具,給了他們莫大的安慰,在他們看來,自己定然是存有愛心的,于是便開始相信一定可以等來回報。
因此,口腔型人格的人非常喜歡付出,也具備一定的奉獻犧牲精神。在精神層面,他們會通過服務他人來體悟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種想法愈積愈厚,稍有不慎便會跌入深淵:他們沉醉于證明自己的滿足感之中,卻忽略了自己的承受范圍,甚至于一味“輸出”,直到自己油盡燈枯還不自知。這是很危險的,而他們之所以樂此不疲,是因為他們相信這是有條件的——我付出了,你必須有所回報。
但遺憾的是,人總是樂意索取而吝嗇付出的,所以他們得到的回報少之又少。于是,他們的內心再度空虛,追求需求滿足的欲望便越發(fā)強烈。由此,便會形成一種愈求愈空、愈空愈求的惡性循環(huán)。
喜歡外賣點面、粉的人沉醉于口腔與事物的充分接觸之中,渴望這種密切的關系能夠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安慰,他們的身體中,都住著一個智慧卻又敏感的靈魂。他們需要真正明白“給予”和“接受”的含義,也要學習如何正確地索求回報。所有人都是一個個體,想要在紛雜的社會中好好生活,就必須學會自愛、自立、自我滿足。唯有自己強大,才不至于在失意的時候將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才能有效地避免被拋棄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