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明
圓相,即円相[Ensō],是禪宗藝術中流行的意象之一。起源于唐代肅宗時期(711—762)中國的禪宗之南陽慧忠,發(fā)揚于溈仰宗時期,并形成九十六種圓相代替禪語。1皮朝綱,〈溈仰宗風、圓相意蘊與禪宗美學〉,《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 期,第29頁?!洞蟛亟洝分刑岬剑骸皥A相之作,始于南陽忠國師。以授侍者躭源。源承讖記。傳于仰山。遂目為溈仰宗?!?參見《大正新修大臧經》,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X65, no.1282, p.276, c10-11//Z 2:19, p.275, a17-18//R114, p.549,a17-18。何為圓相?“圓”,即圓形;“相”,則在佛教語中謂一切事物外現的形象狀態(tài)。如在南朝梁沈約〈佛記序〉中,“降胎求道,寧止一相”。圓相,是一個圓形的形象狀態(tài)。圓相繪畫簡約,筆墨于紙中繪一圓圈,常帶有偈語,與圓相圖相輔。它的禪意解讀并沒有絕對的定義,也可以說是還原自然的無相本源,這于唐代禪宗六祖在壇經中所提及的“無相”是近似的,即禪宗馬祖道一(709—788)所提,“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華,無非般若”。3《景德傳燈錄》卷六,CBETA, T51, no.2076,p.247, c15-16。將圓相著墨作于畫卷之上, 并做相應題跋,在日本得到極大的推崇與發(fā)展,從13世紀興起,流行至今,并成為日本禪宗美學的典型代表之一,稱之円相,円即圓。
日本禪僧繪圓相者眾多,自13世紀以來,流行于禪師之間,影響至今。并在江戶時期以來形成兩次發(fā)展高峰。圓相盛行的第一階段為江戶時期,圓相多流行于禪僧的作品之中,并確定了其與書法相輔的構圖形式。江戶初期,禪師以“心月”書寫,如從福州來到日本的禪師隱元隆琦[Ingen Ryūki, 1592—1673],在禪書中作“心月”,但僅以書法表現。4Murase, Miyeko.The Written Image, Japa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from the Sylvan Barnet and William Burto Collection.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no.44, p.146.隨著禪書以心擬月及圓相的發(fā)展,圖文結合的圓相秋月觀開始在日本興起。以江戶時期誠拙周樗[Seisetsu Shucho, 1745—1820]為例,其作為日本江戶時期著名的禪僧,同時還是書法家、畫家和詩人,有數百條佛教箴言流傳于世并產生重大影響。誠拙周樗的圓相體現了日本圓相藝術早期的繪制方式和蘊意表達,特別是圓相秋月觀的提出。雖然此后也有其他僧人將此偈語繪于圓相上,但是誠拙周樗卻是最早將其繪于圓相的僧人。在圓相盛行的第二階段,即19—20世紀,日本禪僧在繼承江戶時期圓相繪畫之風的基礎上又有所變化,如禪僧葦津石蓮[Sekiren Ashizu, 1850—1921],曾任日本永源寺[Eigen-Ji Temple]住持,以繪畫見長,其圓相作品不僅體現創(chuàng)作方式在這一階段的豐富化,也是在象征喻意上對前者的繼承和發(fā)展。
圓相由墨筆繪圓,構圖簡潔,但是卻常被禪僧以不同形式繪畫,成為圓相繪制特定套式。所謂套式[stereotype],即套式的語言,存在于繪畫的細節(jié)之中。每個藝術家都會有意無意用自己的獨特方式來表現重復的畫面局部。5[英]彼得·伯克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41頁。簡約的圓相圖形,在圓相秋月觀的表象中,不同禪僧在創(chuàng)作圓相時的位置經營、繪畫主題和構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個人的基本套式[Grundform]及繪畫形式的共性和差異。如從頂部中間順時針起筆,一筆勾勒是最常見的一種?;驈牡撞恐行哪嫦蚱鸸P,又或將一個圓分作兩筆,以左逆向和右側順向兩筆合成等。此外,用墨深淺濃淡,著墨緩急也各不相同。
在誠拙周樗的作品中,整體風格清雅靜逸,多以橫軸方式體現書法和繪畫兩部分(圖1)?!皥A相”在整幅作品的右邊中央,圓左側寫有偈語——“誰云吾心似秋月?”“秋月”兩字被選擇在第一行的中間處落筆,分兩行書寫,偈語落款位于左側上方,使得在簡約的畫面整體中,增加書法與繪畫部分的構圖均衡。落款下鈐有誠拙周樗名“誠拙”朱文方印和其號“無用道人”白文方印。這幅作品選擇了從左下方起筆,用緩慢而柔和的筆觸順時針方向一筆勾勒出一個圓形。其起筆處著力較重,墨略濃,之后整個圓用筆都很輕,筆觸較細并相當均衡流暢,直至起筆之處,突出了繪畫時候僧人平靜的心態(tài)。起筆和落筆處的銜接自然,暗色的墨線在白色的紙面上襯托出中間的白,配合其所寫的詩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秋之滿月的柔光。然而按照禪宗圓相繪畫的傳統,其圓相的繪畫往往是隨意自發(fā)的;而并不是如同其他眾多藝術作品具有主觀目的性的繪制。6Stevens, John.Enso-the circle of Zen, Zenmind Zenbrush.Ary Galley NSW Press, 2006,p.129.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幅作品所要傳達的目的并不是要去表現圓月之美,而是通過圓相秋月觀的比擬傳達個人參禪領悟。在誠拙周樗所作的其他圓相作品中,也常附有詩句“誰云吾心似秋月”以作開悟偈語,如圖2、圖3 在布局上,誠拙周樗多選擇橫幅形式,在右側居中繪圓,左側書寫詩句“誰云吾心似秋月”。“秋月”二字總是另起一行在第一行中部位置書寫,橫幅的左上方署名,字偏小。并帶有自己名或號的紅色印章款識。圓的起筆,用墨都非常接近,作品風格非常突出,或可以理解其對圓相所悟禪意的套式表達。
圖1 誠拙周樗所繪圓相圖
圖2 誠拙周樗所繪圓相圖
圖3 誠拙周樗所繪圓相圖
在后來的圓相創(chuàng)作中,也出現了大量的和“誰云吾心似秋月”偈語相近題款的圓相。這些作品中,大部分沿襲誠拙周樗的圓相禪意。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僧人葦津石蓮[Sekiren Ashizu,1850—1924]所繪的圓相圖。筆墨的起筆處以及順時針的行筆方向和誠拙周樗的這幅一致,起筆處濃厚有力,行筆中多有變化,或筆墨漸細(圖4),或近似枯竭(圖5)。圖4 的構圖與誠拙周樗的圓相比較接近,圖5 則采用了豎幅,圓在畫面上部,偈語題款在下方。兩幅均書,“誰云吾心似(他)秋月”?!拔嵝乃魄镌隆弊钤缭诙U宗詩人寒山詩集中提及,并隨誠拙周樗將其和圓相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但是這里其表達的禪意較之前者是不同的。因為誠拙周樗是傳統的禪宗僧人,而葦津石蓮是一個游走到西方的積極活躍的禪師,并且他通曉新時代對傳統的質疑挑戰(zhàn)和機遇。所以盡管葦津石蓮圓相題詞仍與“誰云吾心似秋月”相關,僧人此處要表達的卻是:“寒山的心”,或者說類似誠拙周樗其他禪師所追求的禪意心境是“似秋月”,但是你自己的心呢?7Ibid., p.134.被強調的不再僅僅是繪畫者的禪悟,而是要創(chuàng)造他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對誠拙周樗圓相秋月觀套式在形式上的革新和禪意表達中的改變。
圖4 葦津石蓮所繪圓相圖
圖5 葦津石蓮所繪圓相圖
禪宗源自中國,分北宗禪和南宗禪,以漸悟為主的北宗禪開始衰落,而主張頓悟的南宗禪則興起,特別在唐武宗滅佛后,走向山林不依托經書的禪宗漸盛,成為禪宗主流,并發(fā)展成五家七宗(五派七流),即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云門宗、法眼宗五家,加上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合為七宗。從蓮花微笑而始,禪宗各派開悟方式多樣迭出,如宋朝楊岐派名僧有從詩中得機緣開悟;云門宗的開山祖曾在與其他禪師對話中頓悟;溈仰宗靈佑撥火悟道等。
“心似秋月”的禪詩偈語早期見于中國唐代高僧寒山子的詩集《寒山詩集》,“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五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8[唐]釋寒山,《寒山詩不分卷》,四部叢刊景宋本,第4頁。此詩文偈語在眾多佛教典籍被廣泛提及,如《宏智禪師廣錄》卷五:“寒山子道,吾心似秋月。”9同注3,CBETA,T48, no.2001, p.59, c20-21?!独m(xù)傳燈錄》卷二十二,“上堂舉寒山偈曰,吾心似秋月”等。10同 注3,CBETA, T51, no.2077, p.615,a13-14。此偈主要用以表現禪師所追求的心凈澄澈的境界。圓月常常因其圓滿、澄澈、光明的特征為佛家所尚。佛像中常出現的佛光也正表現的是天上的日月之光,降臨人間黑暗之處。11[日]加藤正俊、柳田圣山,《円相——禪の究極》, 毎日新聞社出版,1986年,第18頁。
以圓形釋禪的圖像可追溯到南朝宋釋普明《牧牛圖頌》及宋郭庵禪師《十牛圖頌》,二者意義相近,作為禪宗便于理解的常用圖像形式比擬尋求本性頓悟的過程。牧童與牛之關系,亦如阿行者與六根、心識之關系?!芭!贝沓H说纳⑸硇撵`或“第八阿賴耶識”。《十牛圖頌》從“尋?!钡健叭伺>阃薄胺当具€源”等不同過程,皆以牧牛圖喻釋禪修不同階段的歷程,至第八幅“人牛俱忘”的境界描繪中,與上一圖頌“忘牛存人”中望月相應,以比擬內心。12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第32 冊,《十牛圖頌》(嘉慶墊永來重刊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621頁。釋普明《牧牛圖頌》前面眾圖皆繪牧童與牛的實態(tài),以表示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服、無礙、任運、相忘、獨照等各階段,第十境界“雙泯”與郭庵《十牛圖頌》中“人牛俱忘”相一致,繪圖也僅以圓形示意。日本受郭庵《十牛圖頌》影響更大,而在中國明清時期則以普明禪師《牧牛圖贊》更為流行。13黎麗明,〈畫中禪機:張穆《牧牛圖冊》考析〉,《美術學報》2018年第1 期,第41—42頁。元代臺州僧人一山一寧[IssanIchinei, 1247—1317]東渡日本,受封一山國師,曾在延慶三年(1310)應晦巖居士金刺滿貞之請,為其收藏的十牛圖作《牧牛圖》贊。14樓筱環(huán)、張家成,《元代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寧》,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82頁?!妒D頌》將禪悟逐續(xù)分解,不僅流行于中國,還引起后世禪僧的吟和,在日本產生一定影響。
圓相在禪宗中形成以來,在頓悟的表達中具有多重闡釋性,既可指代一個簡單的圓形實物,也可是任何無限的象征,一切跟隨禪師內心繪畫,表達其書寫者的內心禪悟與啟示[enlightenment]。15Yoshiko Seo, Audrey.Enso: ZEN Circles of Enlightenment.Weatherhill, 2007, pp.1-2.圓相在表達和理解中的多重及無定性,也符合了南禪宗六祖慧能(638—713)所提的菩提偈中關于“菩提無樹,明鏡非臺”的禪學哲思。16《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蓖?,CBETA, T48, no.2008, p.349, a7-8。僅僅是單一的圓在繪畫中可能會給人更多的遐想,然而大部分的圓相作品都是有一個相應的偈語,以禪意的題詞體現參悟的過程,從而畫面中的圓相可象征月亮、宇宙、完美、空寂、無限等。在誠拙周樗之前的日本禪僧中,很多人作圓相圖都帶有不同的偈語,如“這是什么”,并非是對圖像所指的解釋,而是對自生參禪的思考,也能引導觀者更多的開悟。也有禪僧將圓相和佛相聯,比如東嶺円慈[Torei Enji, 1721—1792]常在圓相繪畫中題寫“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偈語將圓相與佛教教義相聯。而在誠拙周樗作品中,圓相柔和的畫筆和靜逸的境界對應了左邊的這句“誰云吾心似秋月”。將心比秋月,是佛僧修行的一種境界目標,即心靜如月,澄澈無雜物。誠拙周樗此處的題詞正是禪師內心所追求的目標。當誠拙周樗將“誰云吾心似秋月”和圓相在相關繪畫中關聯后,不僅這句話本身成為圓相題記中一個流行的偈語,而且也越來越多的禪僧將圓相和月聯系起來,在圓相附詩中書寫其他相關詩句。如中原南天棒(鄧州全忠)[Nantenbo Nakahara, 1839—1925]在圓相中所寫“此月可落 誰人可見”;山本玄峰[Genpo Yamamoto, 1866—1961]所寫“坐水月道場”等,月和圓相的聯系越來越多,但在表現的形式上也多變化,如將詩句寫于圓相之中,或與另一種日本禪僧達摩畫像[Daruma]疊加繪畫,在圓相內繪以達摩。圓相繪畫中表象的圓,因偈語詩詞的書寫而具有禪意的引向是可讀的,但這樣的禪悟通常又指向內心,其深意又是不同而難以解讀的。
作為日本禪畫之一的圓相,其秋月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圓相的盛行。
19世紀末,隨著日本禪僧與海外交流,禪[Zen]及禪畫[Zen painting]的理論也陸續(xù)傳達到歐美等地。作為禪師的悟道和東亞藝術,圓相禪畫作品走近西方視線域。日本臨濟宗釈宗演[Soyen Shaku, 1860—1919]是第一位在美國講授禪宗的禪師,并曾在1893年應邀出席了芝加哥世界宗教大會[World’s Parliament of Religions],這一年也被認為東方佛教傳入美國的時間。17施锜,〈西方視野中“禪畫”范疇的生成與變遷〉,《美術學報》2019年第6 期,第62頁。1905年釈宗演再次來到美國在舊金山附近講授禪學達九個月,在此期間大多由其門下鈴木大拙[Suzuki Teitaro Daisetz, 1870—1966]等擔任翻譯。18參見[日]加藤周一主編,《世界大百科事典》,改定新版名人名錄,日本平凡社,2014年。鈴木大拙不僅注重禪的“無心”思想,也將禪學與西方的存在主義、實用主義等相聯系,進一步推動了禪學在東西方的傳播。19[日]鈴木大拙著、耿仁秋譯,《禪風禪骨》,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第254頁。從哲學的角度出發(fā),禪理在歐美的傳播中得到文化的接受。在圖像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當一群人與其他文化相遇時,一般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是否認無視文化間的距離,潛意識的自我反映,即他者的套式反映。第二種就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把其他文化構建成和自己文化相對的一種文化。20同注6,第184頁。盡管歐洲在19世紀開始,出現了東方主義等對他者文化奢靡、荒蠻等消極認識,21同注6,第193頁。但禪在這一時期因為和哲學的對話,而被認知并接受。當禪在西方不同文化語境下相遇,對東方禪文化形成的形象成為他者的套式觀,即對可視形象與心目中形象之間關系的聯想。22同注6,第186頁。鈴木大拙也通曉相關的古希臘、英國等歐美傳統哲學思想,并在他的文本中,將講求頓悟的禪宗與神秘主義、象征主義相比擬,促進了他者套式的形成。23同注20,第196頁。
20世紀后,更多的日本禪師將禪宗理論在歐洲傳播,和鈴木大拙相近,他們已經受到歐洲的哲學理論影響,但又同時依托佛教理論。這一時期圓相以簡潔的繪畫方式,仍盛行于日本禪畫中,并在海外通過圓相偈語和社交之儀等推進禪學傳播。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Nishida Kitaro, 1870—1973]所著《西田哲學》中也以佛教理念為基礎,并結合了西方哲學。他本人也嘗試過圓相的繪畫,并作偈語“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和“吾心似秋月”相比,“心月孤圓,光吞萬象”繼承和體現了圓相秋月觀。此偈語來自于成書約1125年《碧巖錄》第六十八章節(jié)。24Ledderose, Lothar.“Der Kreis des Nishida Kitaro.” Ed.Walter Schweilder.Weltbild-Bildwelt.Academia Verlag, 2007, pp.259-269.此后也見于其他相關經文,如《草堂耨云實禪師語錄》第一卷等,提到“上堂舉盤山道,心月孤圓,光吞萬象”。25同注3,《草堂耨云實禪師語錄》卷一,嘉興藏第37 冊,CBETA, no.B370。由于戰(zhàn)爭的緣故,洛維特曾離開德國,輾轉日本、美國教學,自20世紀中葉回到海德堡大學哲學系任教。西田幾多郎和洛維特往來甚好,他曾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此圓相作品饋贈予德國的哲學家卡爾·洛維特[Karl L?with, 1897—1973],從而將圓相禪宗藝術傳播到歐洲,并引起歐洲哲學家對亞洲佛教哲學的思考。這幾幅西田幾多朗的圓相作品也一直收藏于海德堡,由當代德國學者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所藏,并成為當代歐洲的東亞藝術史教學實例展示。26數年前在海德堡大學學習期間,雷德侯先生曾在東亞藝術課堂中攜此畫講授,引起對該問題的關注和寫作,特此致謝。
隨著西方近現代藝術思潮的發(fā)展,具有特定蘊意的圓相及與詩句的組合形式,不僅是禪宗哲學的禪畫,也符合歐美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形式,并與西方藝術理念中“詩如畫”[ut picture poesis]等概念相應。27[美]溫妮g 海德g 米奈著、李建群等譯,《藝術史的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5頁。圓相秋月觀的象征性[symbolize]表達,并不是晦澀難懂的,而又是廣義可接受的,體現的是心靈上升到領悟神性的過程,也是西方相關宗教象征藝術理論中靈魂升向上帝去要通過的層次,即物質[matter]→本性[nature]→觀念[opinion]→理性[reason]→智性[intellect]→神[god]過程的反映。28[英]貢布里希編選,楊思梁、范景中譯,《象征的圖像——貢布里希圖像學文集》,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第222頁。這種對于象征圖像的認知方式,也促進圓相的繪畫形式、象征寓意、哲學思考等在歐美地區(qū)的傳播與接受。在圓相相關的一些書籍中,哲學角度的自我思考也成為書中重點描述的內容,而不僅是對東亞禪宗佛理的頓悟與象征介紹。29Black, Orpheus.Ashby, Cameron.The Enso: A Philosophy of Submission.Pillow Book Publishing, 2020.
在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東亞語境中形成的圓相書寫不僅以紙本筆墨的方式繼續(xù)出現在禪畫中,同時在歐美現代藝術中也有所契合。在從傳統走向當代的圓相繪畫圖錄中,既包括具有禪學修養(yǎng)的東方畫家,也包括部分西方藝術家。圓相的繪畫書寫形式也愈發(fā)多樣,亦不局限于水墨,開始出現彩色圓相,或圓相疊加其他圖像等多元表達方式。30Stevens, John.Enso: The Timeless Circle.Robyn Buntin of Honolulu, 2009.除了部分因接觸而有主題意識繪畫圓相的西方藝術家,一些具有亞洲交流背景的歐洲畫家,也有創(chuàng)作中通過綜合材料等繪畫語言,形成在構圖中與圓相頗為相近的作品,體現東亞文化與西方藝術的結合。如法國當代藝術家法比恩[Fabienne Verdier] ,她在二十歲時候曾于法國巴黎的東方語言文化研究所學習中文,此后來到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于四川美院完成本碩[Diplom]學習,并跟隨黃原(1922—2007)學習書法。31Drathen, Doris Von.“Fabienne Verdier.”Kunstler: Kritisches Lexikon der Gegenwartskunst.Ausgabe 92, Heft 28, 2010(10), p.12.她曾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巨尺幅的圓形繪畫,稱之均衡之圓[Circle balance](圖6)。圓形的創(chuàng)作結合中西方文化結合的繪畫語言,由三十五個馬尾組成的巨型畫筆通過黑色顏料、墨汁等綜合材料在畫布完成。作品視覺形式與圓相相近,而涵義更多是思考世界的本源。法比恩同時認為其形式接近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禮器——玉璧,自己在創(chuàng)作中也體現了中國書法和哲學思想。32Drathen, Doris Von.Fabienne Verdier:Painting Space.Charta Publisher, 2013, p.21.
圖6 法比恩作品
圓(円)相起源于中國佛教禪宗,在日本發(fā)揚并傳播世界。圓相的繪畫和書寫有助于禪僧對于佛教禪宗的理解和分析?!拔嵝乃魄镌隆钡馁收Z可追溯到寒山子詩詞中,隨著禪宗的發(fā)展,以圓形擬心月的圖像盛行于《十牛圖贊》或《牧牛圖贊》等多版本,并傳播至日本。圓相繪畫在日本禪畫中是常見的修禪頓悟形式,江戶時期誠拙周樗將“誰云吾心似秋月”和圓相的結合,影響了其后僧人們圓相秋月觀的禪悟和多元表達。圓相的禪意也從與佛祖的相聯關系同時轉往僧人自身,反映其內心對于圓相的參禪,尤其是心、月和圓相的聯系。20世紀,隨著日本禪僧在歐美地區(qū)的宗教活動和社交禮儀,圓相的圖像形式也在宗教對話、哲學探索中起到一定作用。圓相秋月觀的表達也更為自由與思辨。在現代藝術的發(fā)展中,圓相不僅作為東亞傳統禪畫的形式,還在綜合媒材的當代創(chuàng)作形式中與西方繪畫具有形式上的契合,圓相作為一種“符號標志”[sign],又重新回歸到東亞傳統哲學的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