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編版語文教材的使用已近五年。新教材背景下的課堂應該有新特色,即新的教材處理方式,新的課堂教學方式,新的訓練方式。努力實踐新教材的“新”,語文教學才能走出“少慢差費”的窘境。
關鍵詞:部編版教材;新課堂;教材處理;教學方式;訓練方式
2016年9月部編版語文教材開始在全國使用,迄今已五年了。新教材必須有與之適應的新課堂。要落實新課標理念,要讓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寫思想變成師生的課堂行動,要改變“少慢差費”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一定要努力探索與新教材相適應的課堂行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展示新教材的科學性。
新教材背景下的新課堂至少有三個“新”,需要語文老師引起重視。
第一,新的教材處理方式。
部編版教材在編寫體例上與以前不同,在單元結構、閱讀課型、活動課型、寫作等方面都有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面對這樣的變化,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該怎樣調整?學生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學習?這些都涉及到對教材的處理方式。
“教讀課”就是“講讀課”嗎?教讀課,按照溫儒敏教授的說法,就是教師教示范、做榜樣的課,亦即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技能以及思維的課,學生能舉一反三的課。也就是葉圣陶老師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課。因此,教讀課一定不是講讀課,它是教師教學生怎樣讀書的課,實際上是方法、技能、思維課。那么,這樣的課肯定需要教師的“講”,只不過不是滿堂灌式的講內容、講知識,而是講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技能,是教學生自己去讀書、去獲取、去歸納總結方法、技能和思維。這樣的教讀課和講讀課的最大不同是,教師處理教材的方式走得更遠。不僅是把教材變成自己所理解的知識,而且還需要把怎樣獲取知識的內容備出來,把同類文本的閱讀方法、閱讀技能、理解思路總結出來,用精要好懂的語言表達出來,便于學生在課內外的閱讀中靈活運用。概而言之,教讀課的最終目的是為后面的自讀課做好準備,讓學生有技能、有方法、有思維地去自讀課文。很明顯,這樣的教讀課對文本的處理與以前的教材不一樣。對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備教讀的這一課,而且還要備這個單元的自讀課及課外閱讀,要找到本單元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不僅是主題上的聯(lián)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單元語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包括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要把分布在本單元的眾多語文知識進行分析歸納,然后在備課時才能瞻前顧后,才能為后面的教學做好充分的鋪墊。比如,九上四單元有三篇小說,《故鄉(xiāng)》《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從主題看,三篇小說都有“故鄉(xiāng)”在其中,“我”的故鄉(xiāng),于勒的故鄉(xiāng),杜小康的故鄉(xiāng),它們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從文學作品的角度看,三篇小說在寫作手法上有異同;從語言的角度看,僅從標點這個角度去分析,就會有“……”“——”“!”等用法的系列訓練。經(jīng)歷了這樣的備課,才敢上教讀課,才能明白教讀課到底應該做些什么,課堂教學才有實效。當然,在處理教讀課時立足一個單元,僅是教材處理的一個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處理教材的視角多種多樣,核心素養(yǎng)視角,寫作視角,課外閱讀視角,語言活動視角,等等。關鍵是教師必須有新的教材處理方式,一定不要用老眼光來審視新教材。
“自讀課”就完全是學生自己讀嗎?按照教材編者的說法,自讀課是讓學生自己閱讀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方式五花八門,有的處理成教讀課,因為部編版教材的課文大幅減少,有的是課時;有的處理成隨讀課,老師不備課,學生隨意讀;有的處理成遷移課,在進行教讀課的同時,有意識地提及自讀篇目,僅此而已。這些教材處理方式均不恰當。既然自讀課是課型,教師就必須要備課和上課,只是備課和上課的方式不同而已。這樣的課型確實是以學生的自讀為主,但學生的自讀必須要完成本課的學習目標,要得到閱讀方法、技能、思維等的訓練,絕不是學生自由隨意的讀。自讀課的備課,主要有以下內容:學習目標,結合本單元體系,確定切合學生語文基礎的知識、技能和情感目標;學習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適合的方法,為學生自己讀懂文本搭好腳手架,當然,這樣的方法僅供學生選擇,畢竟每位學生有自己的閱讀方法和習慣;學習路徑,自讀一篇課文,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樣的路徑效果好一些,教師可作些提醒和建議;學習評價,學生自讀的效果評價,可以是交流會,可以是小作業(yè),可以是辯論會,效果評價環(huán)節(jié)一般在10分鐘左右,每組選派代表參加。自讀課,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有教師的教學安排說明和方法指導,有學生的聚精會神的閱讀,有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有教師的課堂總結??傊?,自讀課一定不是放任自流的課。
“課外閱讀課”就是學生想讀就讀嗎?部編版教材之所以大量縮減課文篇目,是想留出更多時間讓學生課外閱讀,真正落實課標所言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這樣的教材設計理念高瞻遠矚,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好辦法。但目前對“課外閱讀”的處理問題更多,不少教師的做法是聽之任之。教材中所編入的課外閱讀文本基本都是名著,每冊兩本必讀書,還有若干推薦讀的書目。以初中三年為例,必讀的名著有12部,推薦讀的書目在30本以上。就這12部必讀書來看,該怎樣處理呢?如果是學生想讀就讀,不想讀就不讀,那與以前的教材有什么區(qū)別呢?假如教師直接放棄“課外閱讀課”,只精心處理那20多篇課文,只對那20多篇課文大講特講,精講細講,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會高起來嗎?要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要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益,必須要增大學生的閱讀量,要千方百計鼓勵學生多讀書,吸取思想、文化、科技、語言等營養(yǎng)。教師必須有課程開發(fā)意識和課程開發(fā)能力,就名著閱讀開發(fā)屬于自己的課程,圍繞閱讀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制定適合本班學生的方案,繪就三年12部名著的閱讀作戰(zhàn)圖。這樣,課外閱讀課就不再盲目隨意。教師還要有課堂意識。盡管名著閱讀屬于課外閱讀,但還是應該讓名著閱讀走進課堂,留給一定課時教學名著閱讀。名著閱讀課可以是導讀課,師生共同為名著閱讀導航、導趣、導法;可以是匯報課,由每位學生、每個組匯報讀書心得;可以是研究課,研究名著中的“難解之謎”,假設觀點,找出證據(jù);可以是答辯課,在提前布置讀寫任務的條件下,參與閱讀任務的答辯。名著閱讀課是助力學生閱讀名著的,能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不可或缺。對名著閱讀的處理方式,更考驗語文教師的課標意識和課程意識。
“活動探究課”是什么課?活動探究課是部編版教材新出現(xiàn)的課型,往往以一個單元為單位,以任務完成為驅動力,注重知識的運用、能力的形成。因此,活動探究課不是以閱讀為目的,閱讀僅是為運用作準備,為活動作好知識鋪墊?;顒犹骄空n不應以教師的教為主,而應該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在教材所提供的任務情境中,為完成規(guī)定任務自己去參與活動,在真實的活動場境中運用語文知識去解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化為能力,把語文學活學透?;顒犹骄空n要把學生的活動放在首位。這樣的活動不是虛擬的,而是真實的,是學生必須親自參與的。在多個任務的驅動下,去體驗,去訪問,去制作,去表演,去勞作,去寫作,最終拿出真實有用的結果?;顒邮钦n堂的外形,是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腳,探究是課堂的內在,是通過活動去生成知識、形成能力,去探究活動所內蘊的語文素養(yǎng),讓語文知識在活動中變得有血有肉,有情有味,得出語文知識運用的規(guī)律。真實的場境、真實的事件、真實的任務、真實的參與,是活動探究課最顯著的特點。教師在處理這樣的教材文本時,必須要徹底摒棄傳統(tǒng)的語文課型,必須要把語文知識的學習和運用任務化,讓學生在真實地參與中歷練語文能力。
另外,教材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兩種課的改變也較大。但這兩種課型,老師見得多,有更多的處理辦法,此不贅述。
第二,新的課堂教學方式。
少教多學?!敖虒W過程應該是在教師引導、輔導、督導下,學生學習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過程。教學過程的本質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1]所謂少教多學,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少講,留更多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葉圣陶曾講,“上課時應取討論方式,就學生預習所得而討論之?!薄霸趯W生是報告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報告是報告各自預習的成績,討論是彼此討論預習的成績,指導是指導預習的方法,提示預習的目的,訂正是訂正或補充預習的成績?!盵2]少教,不是不講,而是有針對性地講,學生已經(jīng)懂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懂的,不講;講了學生還是不懂,不講;容易混淆的,講明;容易搞錯的,講清;容易忽略的,講透。講,更多的是點撥,是引路,是排險,是激勵;講,更多的是為了不講,是講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技能;講,更多的是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時候。多學,主要是指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時產(chǎn)生疑問,然后自己想辦法去解決;讓學生自主閱讀,通過大量的閱讀開闊視野,換醒大腦中沉睡的知識,讓閱讀融會貫通;讓學生自己去實踐運用,在這個過程中感悟體驗,習得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多學,是對以前滿堂灌課堂的矯正,是留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在語文學習中摸爬滾打,去生成知識、形成能力并得到情感熏陶。部編版教材所編排的教讀課、自讀課、活動探究課、綜合性學習等,都是在體現(xiàn)這樣的教學思想和方式。但目前,這樣的課堂鳳毛麟角。
探究性學習。這是新課標提出的新學習方式,主要是指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是學生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以知識理解運用為目的而開展的帶有研究性質的學習。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是以學生的知識能力生成為特征的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重要的學習方式。當然,這樣的探究并不是不需要語文教師,不是讓語文教師靠邊站。語文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依靠教師,只有教師才有全面把控教材的能力;探究內容的設計必須依靠教師,只有教師才能選擇適合學生探究的內容;探究思路和途徑的設計必須依靠教師,只有教師才能為學生設計循序漸進的探究思路和路徑;探究結果的評價必須依靠教師,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才能對探究結果進行評判。在探究學習中,教師仍然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教讀課,教師所預設的教學內容也可以轉化為探究性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從而生成新的知識和能力;自讀課,既然以學生自讀為主,照樣可以把應該教學的內容設計成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解決問題,形成能力;活動探究課,那就更不用說了,教材編者的設計就是這樣的,學生必須通過探究才能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當下語文教學的問題,是教師習慣告知,習慣把學生講懂,而總是不愿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解決問題,哪怕是“活動探究課”,也要上成“教讀課”。新教材的探究思想很難變化為師生的行動。
項目化學習。這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是指通過項目設計,把需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及要訓練的能力、思維等用一個項目活動來融入、組合及建構,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任務中參與項目活動,在活動中運用知識去解決活動情境中的具體問題,通過真實問題的解決而形成語文能力并得到情感熏陶。葉圣陶曾說,“教育所以貴,乃在能為兒童特設境遇使他們發(fā)生需求,努力學習。所以國文教授也須為學童設備一種境遇,引起他們的需求?!盵3]項目化學習有很強的綜合性,在一定程度上比綜合性學習范圍還廣,有時一個項目可橫跨幾個單元、幾冊書;項目化學習一定有真實的項目讓學生參與其中,并且它注重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注重知識的綜合運用,注重項目活動完成后的結果;項目化學習更強調學生開放的思維,更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開發(fā),更希望學生在知識的綜合運用中生成自己的獨特認知。比如“新聞的閱讀與寫作”,這個項目至少涉及一個單元,至少要解決三個問題:新聞知識、新聞采訪、新聞寫作。這三個子項目是互相聯(lián)系的,以最終的新聞寫作為目的,學生必須參與活動的整個過程,邊學邊用,學用結合。學習新聞知識,簡訊、特寫、通訊、評論等文體知識要深入學習,要弄清楚它們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學習新聞采訪,要會寫采訪提綱,會與采訪對象交流;學習新聞寫作,要先確定新聞寫作文體,再擬寫新聞稿件。項目化學習對老師的要求比探究性學習難度更高,項目設計更考驗教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教師必須有設計這個項目的知識能力積淀,必須具有對此項目的宏觀視野和微觀解析能力。在目前的語文課堂,這樣的項目化學習少見,但這一定是發(fā)展方向。
深度學習。“深度學習一定是觸及學生心靈的學習,是深入知識內核的學習,是體現(xiàn)學習本質的學習?!盵4]深度學習是相對于過去的碎片化學習而言的,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以單篇文本教學為主要樣態(tài),以教完一篇篇的文本為最終目的,對于這些文本內在有什么聯(lián)系,特別是從語文的角度看有什么必然關聯(lián),少有關注。師生學完一個單元一本書,學生大腦一片空白,所有的印象是一地雞毛。這樣的碎片化教學方式,也許就是語文教學低效的原因。而深度學習則是以建構語文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為目的,以知識能力的理解運用為手段,以解決問題、任務為導向的學習方式。深度學習的特征是重理解、重運用、重聯(lián)系,是讓學生更多地“見森林”,而不是天天只看見樹木,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知識、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是讓學生自己去建構語文文本和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因而深度學習在實際的教學中更有價值意義。教學九上第四單元,在新教材背景下的深度學習,必須站在三篇小說的頂端看問題,研究教材編者為什么要選這三篇小說組成一個單元,探究這三篇小說的內在聯(lián)系,最后生成小說閱讀與寫作的有關知識。從主題看,三篇小說有不同,也有相同,“離不開的故鄉(xiāng)”是它們的同,“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在同中有異。在小說寫法上,《故鄉(xiāng)》的對比、象征、點睛,《我的叔叔于勒》的對比、巧遇、單敘、斷尾,《孤獨之旅》的詩意、象征、拉升、隱喻。在小說的語言上,三篇小說的風格也不一樣。這樣的深度學習,可以立足于一篇文章,也可以立足于一個單元,還可以立足幾個單元。學習的關鍵不在內容選擇,而主要在于扎實落實深度學習的新要求、新路徑、新目標。
第三,新的內容訓練方式。
語文學習繞不過訓練,學生要形成語文思維和能力,沒有一定量的訓練是很難辦到的。錢夢龍說:“我堅持認為:靈活高效的語文教學,只能是靈活高效的語文訓練的結果。”[5]訓練不等于就是題海戰(zhàn)術,重在訓練策略和途徑的選擇。部編版教材在訓練上有了更科學的安排。此處所言的訓練既指課內的訓練,又指課外的訓練。分析部編版教材文本中的諸多訓練題目后,至少以下三種訓練方式要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
立意于核心素養(yǎng)的訓練。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語言、思維、審美、文化是學生學習和訓練的重要內容。圍繞四個維度,教材在選擇閱讀文本、設計綜合性學習、安排寫作、選編名著導讀、設計課后“思考探究”“積累拓展”時有了較大的變化。僅從課后的“思考探究”“積累拓展”來看,訓練的題量比以前少,死記硬背的知識性題目大幅減少,開放性答案的題目增多。尋找聯(lián)系與規(guī)律的題目增多,許多的“積累”型題目都是一類知識的呈現(xiàn)與運用,讓學生在訓練中理解一類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建構屬于自己的語文知識及能力。向課外拓展的訓練題目增多,這當然是為了努力實現(xiàn)語文與生活的接軌,實現(xiàn)學生課外更廣泛的閱讀,實現(xiàn)語文學習生活化的愿望。這樣的教材編寫思想,要求教師在設計訓練方式時,必須立足核心素養(yǎng),必須要把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融入在課內外的訓練內容里,必須要精心設計訓練內容,努力做到少練精練。
真實語境中的訓練。此所謂真實語境,是指有生活基礎的真實,并非一定是要現(xiàn)實存在的真實。真實語境中運用,是指語文教學的課內外訓練不再是孤立地要求學生記背語文內容,而是訓練的題目基本都有真實的語境,這個語境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運用需求有條件限制,需要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掌握與靈活運用。這樣的真實語境,是生活情境、場景的再現(xiàn),是學生能感知、理解的生活情境,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所養(yǎng)成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去解決現(xiàn)實問題,從而形成有使用價值、實際意義的新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這樣的真實語境一定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設計,一定是要具體考查學生的理解運用,一定是學生必須要理解和解決的語文問題。因而,這樣的運用會是綜合性的理解和運用,是對學生辨析、選擇能力的訓練,是要求學生精準掌握、融會貫通地高級訓練。真實語境中運用,是新課標及新教材所強調的靈活學習、生活中學習理念的體現(xiàn),是對過去死記硬背學習、片面追求知識掌握現(xiàn)象的矯正,是突出“用”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學習。但這樣的有效訓練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還不多。
以能力為核心的訓練。學習語文,當然要掌握語文知識,只有豐富的知識,才能養(yǎng)成較強的語文能力。但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需要一個過程,要在運用知識的具體過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再豐富的語文知識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變化為語文能力。把語文知識變成語文能力,需要科學的訓練,而不是題海戰(zhàn)術。過去的教材在訓練的設計上過多地強調知識的掌握,大量死記硬背題目搞得學生暈頭轉向,而真正能訓練學生能力的題目很少。有的語境題目,表面上看是訓練的能力,而實際是訓練死背。新教材在訓練中作了糾偏,僅從文后的“思考探究”“積累拓展”看,有對語文知識的掌握,但更多地是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的題目少有孤單的語文知識呈現(xiàn),少有要求學生死背的內容,更多的訓練題目是要求學生解決現(xiàn)實問題。課內閱讀問題也好,課外拓展問題也罷,幾乎都是突出語文能力這個中心,還有不少訓練題目傾向于學生思維訓練,特別是審辯性思維能力訓練,有非常高的訓練價值。
部編版材作為最新語文教材,編寫者把課標變成了教材,變成了與其他版本教材有眾多不同的新版教材。但這個新版教材到底“新”在哪里?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是否清楚?怎樣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需要語文同仁們研究的問題還很多。
參考文獻:
[1]洪鎮(zhèn)濤:《讓學生在學堂充分學習語言》,《語文教學通訊B》,2017年第5期,第8頁。
[2]葉圣陶:《葉圣陶集(第十六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頁。
[3]葉圣陶:《葉圣陶集(第十三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頁。
[4]李松林,賀慧,張燕:《深度學習究竟是什么樣的學習》,《教育科學研究》,2018年第10期。
[5]錢夢龍:《為“訓練”正名》,《中學語文教學》,2000年第10期,第10頁。
(作者:代保明,重慶市涪陵第十四中學高級教師)
[責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