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是一篇略讀課文,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著名作家穆青寫的《金字塔夕照》內(nèi)容片段,第二部分是教材自編文本《不可思議的金字塔》。前者為連續(xù)性文本,后者為非連續(xù)性文本。其中非連續(xù)性文本主要由文字描述、數(shù)字列舉、圖形示例,還有一個重要信息源—— 批注共同構(gòu)成。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表達形式,教學時如何立足于略讀課文的基調(diào),將兩個不同性質(zhì)的文本內(nèi)容統(tǒng)整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實現(xiàn)閱讀學習?筆者建議:把兩篇文本作為“學材”,“往返穿梭”其間,互文式閱讀,這樣的學習會更有深度、更有實效。
主文:往返在前后文本中,讀懂金字塔的“金”字。
課文第一部分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與盛大的場面想象。作者圍繞“金”字,展開描述。首先是金字之色彩:“金色的夕陽”“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尼羅河水也泛著金光”,這是金字塔周遭環(huán)境的主色彩,概述起來就是作者的開篇語“九月的開羅是金色的”。作者的筆觸開始描寫重點事物——金字塔,古老的金字塔“簡直像是用純金鑄成的”,沒有出現(xiàn)金色,而是說用純金鑄成,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像“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把三座金字塔變成整個畫卷的中心,所有的金色源頭都來自這三座金字塔,作者似乎沒有更好的筆觸來描寫金字塔了,只能用這樣的主副關(guān)系表達金字塔“放射出”的金色之純度、亮度與光射度。以至于“天上地下,黃澄澄,金燦燦,一篇耀眼的色調(diào)”,一切皆因這里的主角金字塔。其次是金字之含義:作者用了“最中國”的方式來理解“金”字,究竟是源自“象形”,還是出于“會意”?從象形的角度,“你看金字塔多像一個‘金的漢字”,人們很容易理解金字塔的外形,這一點從課文中的插圖也能很形象地感知;從會意的角度,作者又有其獨特的理解,金字塔凝聚著古埃及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jié)晶”,比金子更顯貴。沒有更好表達了,唯有用“金”字才能抒發(fā)內(nèi)心的無限崇敬,“不愧是熠熠發(fā)光的珍寶”,這是人們內(nèi)心的認可與嘆服。
互文:往返在互補內(nèi)容中,讀懂金字塔的“塔身”。
課文第二部分給我們編選了一些涉關(guān)金字塔的常識與秘聞,以最大的胡夫金字塔為主例子,提供了一些古埃及科技與尼羅河環(huán)境資料。金字塔有多大呢?課文用非連續(xù)性文本,包括圖形、數(shù)據(jù)、標注、文字說明等方式很準確地表達出胡夫金字塔的外觀規(guī)模,雖然羅列出“約600萬噸”“約5.3萬平方米”“約260萬立方米”“塔原高約146米,塔基原邊長約230米”等數(shù)據(jù)式的表述,還畫出了一個標有數(shù)據(jù)的幾何示意圖,終因?qū)W生缺少數(shù)形概念,仍不能真切感知出胡夫金字塔多么宏大。倒是后文提供的許多資料讓我們對胡夫金字塔的偉大銘刻在心。文本中介紹:“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幾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現(xiàn)比它更高的建筑。”該資料旁的批注強調(diào):“為什么在幾千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出現(xiàn)比它更高的建筑呢?”仔細讀,這個批注極具沖擊力,作者用“幾千年”“一直”兩個詞,讓讀者自然盤算起建成后4000年的時間里,金字塔均為世界最高建筑物(據(jù)記載,直到1889年巴黎埃菲爾鐵塔建成以前,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最高建筑物)。我們不妨在此處反復讀讀資料呈現(xiàn)與批注提示,如此往返幾回,內(nèi)心定會油然升起無限的驚羨與慨嘆。為了讓我們有更好的感知,作者作了類比“塔基面積相當于126個籃球場那么大”,籃球場是我們頗為熟悉的事物空間,有了真實感的空間比較,我們眼前便一下子浮現(xiàn)出胡夫金字塔雄偉巨大的外形?!爱敃r的人們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又一個及時的批注,把讀者的思維聚焦引向了探究金字塔如何建成的。文本繼續(xù)順著讀者好奇往深處發(fā)現(xiàn),金字塔由一塊塊“平均每塊重2.5噸左右”的石塊疊加而成,足見工程之艱巨。關(guān)鍵是石塊“中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黏著物”,這就令人驚奇了,石塊之間沒有黏著物怎么能“壘”得起來呢?更令人費解的是石塊之間的縫隙竟然“至今很難用一把鋒利的刀刃插入”,足見石塊被磨得何等平整光滑。此刻,資料旁的批注又出現(xiàn)了;“如此精湛的工藝,幾千年前的工匠們是怎么實現(xiàn)的呢?”別漏下這個資料右下角的那個小小的三角墻體圖。讀著文字描述,想著當年畫面,看著圖畫碎片,我們能鮮明地感受到:“金字塔”的“塔”不是一般寺廟中的木質(zhì)塔、磚混塔,而是矗立4000多年的擁有世界高度的石塔,讓人望而生嘆。
批注:往返在邊讀邊思中,讀懂金字塔的更多“謎團”。
幾千年來,人們從沒有停止對金字塔的探索,各種傳說盛行,有民間的,有神話的,有天文的,從未斷絕過。仔細閱讀第二部分文本內(nèi)容,從開始到對石塊資料描述部分,文本在資料與批注間有序承接,這部分文本其實因批注的出現(xiàn)實現(xiàn)了文本閱讀的有機連續(xù)。一個小小的墻角示意圖后,文本實現(xiàn)了“非連續(xù)性”的跳躍,資料呈現(xiàn)出“塔高的10億倍正好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這樣的陳述便甚為神奇了,神奇在如此湊巧的整數(shù)倍。批注及時道出了我們的疑惑:“這難道是巧合?”相信,當學生讀到此處時一定是不停地搖頭,的確感到不可思議,懷疑程度瞬間陡增。于是后文“建造金字塔時的古埃及”資料板塊的出現(xiàn)便是給我們帶來釋疑的。
我們可以慢慢往后讀,也許能漸讀漸明,原來這里是富庶的尼羅河流域,金字塔建在尼羅河西岸,有著豐厚的物質(zhì)基礎;這里曾是世界文明的起端,文本中用“天文歷法”從這里開啟來證明,感知到古埃及人在“天文學、數(shù)學、幾何學、地理學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至此,我們便能漸進明白古埃及人高超的科技基礎,讓金字塔宏大且精致的建筑工藝成為可能。切不可忽略最后一條信息——“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術(shù),這些船能在尼羅河上航行”,還有旁邊那看似“贅余”的批注:“這些船可能會有哪些用途呢?”這里的資料與批注是不是在提示著我們展開想象:那些建設金字塔的能工巧匠、建筑石材、建設用具、糧食衣物等生活資料正一船一船地從遠方運來……金字塔的建成之謎也許就漸漸消解。返回到前文,作家筆下的那種游覽心境也是廣大讀者的真切感受:“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簡直把你融化進一個神奇的境界”,引人入勝,遐想連篇,時空會穿越到那古時的幽秘……
就這樣,讀著讀著,我們也許會猛然醒悟這篇課文的兩部分原來聯(lián)系得如此緊密:金字塔外在的神奇炫美——金字塔內(nèi)在的精湛工藝——古埃及科技的高超可行。兩部分內(nèi)容完美銜接,恰如緊密無縫的金字塔塔身一樣,渾然一體,分明就是一篇精巧構(gòu)思、有序安排、陳述井然的“連續(xù)性文本”。不過,要閱讀出這樣的感知效果,需在文本間多來幾趟“往返跑”。雖為略讀課文,切不可跳躍讀,學會運用上本單元所學的語文本領,去靜態(tài)地賞,加之動態(tài)地想,課文就會越讀越合體,直到放射出久遠的璀璨的歷史光芒。
(姜樹華,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書記兼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