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波
黃疸是臨床常見體征,多發(fā)于新生兒。臨床化驗檢查提示黃疸新生兒的血清膽紅素有明顯的異常,可以誘發(fā)多種疾病[1]。黃疸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患兒體液、皮膚出現(xiàn)黃染癥狀,輕癥黃疸不需要特殊治療,新生兒出生數(shù)日后就可以自然消退,但中度、重度黃疸新生兒則需要及時給予藍光藥物等常規(guī)治療方法,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等均為常見治療藥物,臨床中多將其聯(lián)合應用,由此達到最佳治療效果。鑒于此,選擇常州市婦幼保健院治療的80例黃疸新生兒進行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藥效研究,報道如下。
選擇常州市婦幼保健院2018年3月1日—2020年7月14日治療的80例黃疸新生兒進行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藥效研究,采用電腦隨機法將黃疸新生兒分為甲組(40例)與乙組(40例)。甲組,男23例,女17例,日齡5~11日,平均(6.34±1.07)日;出生體重2.8~5.4kg,平均(3.19±1.07)kg;母體妊娠周期37.2~41.8周,平均(39.11±0.14)周;黃疸致病原因,肺炎12例,缺氧缺血性腦病11例,敗血癥9例,其他8例。乙組,男24例,女16例,日齡6~11日,平均(6.41±1.04)日;出生體重2.7~5.4kg,平均(3.18±1.09)kg;母體妊娠周期37.3~41.7周,平均(39.21±0.15)周;黃疸致病原因,肺炎13例,缺氧缺血性腦病11例,敗血癥8例,其他8例。黃疸新生兒基線資料對比P>0.05,符合此次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藥效研究要求。
納入標準:(1)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的專家共識(2014版)》診斷指南;(2)所有黃疸新生兒家屬知情同意此次研究內(nèi)容,并表示愿意配合研究工作進展;(3)新生兒Apgars評分≥8分;(4)無過敏史。
排除標準:(1)黃疸新生兒研究期間死亡;(2)中途退出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藥效研究者;(3)畸形兒;(4)傳染病。
甲組黃疸新生兒接受常規(guī)治療:(1)立即對患兒進行補液、白蛋白等常規(guī)治療;(2)藍光照射1日3次,1次4h(±2h),間隔2~4h照射1次。
乙組黃疸新生兒在甲組基礎(chǔ)上接受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
培菲康:(1)通用名稱:信誼培菲康(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2)廠家: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3)規(guī)格:0.21g×36粒;(4)用藥方法:1日2次,1次3粒(±2粒),主治醫(yī)生根據(jù)新生兒癥狀情況調(diào)整用藥劑量,重癥新生兒需要加倍。
茵梔黃口服液:(1)通用名稱:茵梔黃口服液(處方藥);(2)廠家: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3)規(guī)格:10mL×6枝;(4)用藥方法:10mL/次,3次/日。
治療效果:(1)無效:膽紅素指標無改變,癥狀無改善;(2)有效:膽紅素指標改變有限,癥狀有輕微改善;(3)顯效:膽紅素指標恢復正常,癥狀明顯改善;(4)有效率:有效+顯效。由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藥效研究人員根據(jù)上述治療效果標準,判斷黃疸新生兒的治療情況。
時間指標:(1)住院時長;(2)黃疸消退。由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藥效研究人員統(tǒng)計黃疸新生兒黃疸消退時間與住院時長。
T細胞亞群比較:(1)CD3+;(2)CD4+;(3)CD8+;(4)CD4+/CD8+。由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藥效研究人員在治療前與治療一周后檢測黃疸新生兒T細胞亞群情況。
不良反應(1):腹瀉;(2)發(fā)熱;(3)皮疹;(4)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由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藥效研究人員統(tǒng)計黃疸新生兒在治療期間各種不良反應,并將其歸類計算。
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藥效研究期間采用SPSS 27.0軟件處理黃疸新生兒治療研究數(shù)據(jù),并用t檢驗、卡方檢驗進行計量資料(時間指標、T細胞亞群比較)、計數(shù)資料(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P值)計算工作。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藥效研究期間,黃疸新生兒組間對比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乙組治療效果高于甲組P<0.05,如表1。
表1 治療效果[n(%)]
治療后,乙組時間指標低于甲組,P<0.05,如表2。
表2 時間指標( ±s,d)
表2 時間指標( ±s,d)
組別 例數(shù) 住院時長 黃疸消退甲組 40 9.31±0.21 9.31±0.17乙組 40 7.15±1.32 7.32±0.21 t值 10.2207 46.5823 P值 0.0000 0.0000
治療后,乙組黃疸新生兒T細胞亞群比較高于甲組P<0.05,見表3、4。
表3 治療前T細胞亞群比較( ±s,%)
表3 治療前T細胞亞群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CD3+ CD4+ CD8+ CD4+/CD8+甲組 40 58.15±1.3638.31±1.23 21.90±1.21 1.78±0.11乙組 40 58.17±1.3438.36±1.26 21.45±1.44 1.77±0.12 t值 0.0662 0.1795 1.9557 0.3885 P值 0.9473 0.8579 0.0541 0.6987
治療后,乙組與甲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組間差異小,P>0.05,如表5。
表5 不良反應[n(%)]
黃疸是新生兒常見體征,主要與其膽紅素轉(zhuǎn)化能力不足有關(guān),嚴重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fā)育健康,治療不及時可以對新生兒神經(jīng)細胞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出現(xiàn)智力受損情況[2]。因此黃疸新生兒臨床治療不可忽視,針對癥狀較為嚴重的患兒需要及時進行治療,防止黃疸新生兒持續(xù)性惡化。臨床中治療黃疸新生兒的方法主要以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方法為主,如藍光治療、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等,其治療效果經(jīng)過眾多臨床專家研究肯定[3]。
藍光治療原理是利用特定波長藍光照射黃疸新生兒,促使膽紅素轉(zhuǎn)化,減少黃疸體征,但該方法效果有限,針對中度、重度新生兒效果一般。培菲康屬于復方制劑,主要成分為長型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藥物作用是調(diào)節(jié)黃疸新生兒腸道功能,緩解腹瀉等癥狀,改善腸道健康狀況,提升黃疸新生兒的免疫能力,具有提高治療效果的作用[4]。茵梔黃口服液屬于中成藥,主要成分為茵陳、黃芩甙、梔子等中藥提取物,其作用為利濕退黃、保肝護肝、清熱解毒等作用,效果顯著。臨床治療中,針對中度、重度新生兒多將藥物與藍光治療聯(lián)合應用,效果更好[5]。
表4 治療后T細胞亞群比較( ±s,%)
表4 治療后T細胞亞群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CD3+ CD4+ CD8+ CD4+/CD8+甲組 40 60.32±1.3541.65±1.77 20.12±1.32 1.88±0.13乙組 40 63.31±1.3246.32±2.41 22.32±1.32 2.12±0.02 t值 10.0156 9.8776 7.4535 11.5403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效果顯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主要與藥物為中成藥、長型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復方制劑等因素有關(guān),因此用藥安全性高,并能夠在聯(lián)合應用后產(chǎn)生綜合治療效果。T細胞亞群是指人體免疫細胞,能夠反映黃疸新生兒免疫能力,乙組黃疸新生兒接受了培菲康藥物治療,腸道環(huán)境得以優(yōu)化,腸道毒素產(chǎn)生少,所以其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高,黃疸新生兒的免疫能力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黃疸新生兒接受培菲康+茵梔黃口服液治療后并不會顯著增加治療不良反應,安全性高,并且能夠有效改善T細胞亞群情況,讓黃疸新生兒癥狀盡快消失,效果十分顯著,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