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巖 宗新順 閆石 天津北大醫(yī)療海洋石油醫(yī)院 (天津 300452)
內(nèi)容提要: 目的:為了分析核磁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應用價值,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借鑒。方法: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53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手術病理確診。對這53例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分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和CT檢查,將診斷結果分別記為研究組和對照組,觀察觀察兩組診斷結果的病變檢出率。結果:CT診斷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13例,中晚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29例,總病變檢出率為79.25%(42/53);核磁診斷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26例,中晚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27例,總病變檢出率為100.00%(53/53),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相比CT技術核磁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診斷中具有更高的診斷準確率。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也被稱之為股骨頭壞死,是臨床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行為能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整體上可以分為創(chuàng)傷性和非創(chuàng)傷性兩大類,創(chuàng)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主要是由股骨頸骨折以及髖關節(jié)脫位等原因?qū)е?,非?chuàng)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主要是由于皮質(zhì)類固醇的應用等原因所致[2]?;颊甙l(fā)病后如果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對壞死組織不及時進行清除和修復,將可能最終導致患者股骨頭功能障礙以及坍陷變形等嚴重癥狀[3]。因此,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時進行診斷,有助于為后續(xù)治療提供依據(jù),進而改善患者治療效果。目前臨床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主要采用醫(yī)學影像技術進行診斷,包括CT以及核磁共振等[4,5]。為了分析核磁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本文以本院收治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如下研究。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53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呈現(xiàn)明顯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臨床癥狀,包括行走功能障礙、患側髖區(qū)疼痛以及下肢活動受限等;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手術病理確診。在研究對象選取時排除臟器功能嚴重受損患者以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這53例患者包括男性31例(58.49%)和女性22例(41.51%),年齡31~73歲,平均(52.62±8.35)歲,病程2~13年,平均(7.19±3.43)年。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加。
對這53例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分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和CT檢查。核磁共振檢查:應用荷蘭飛利浦1.5T多元核磁共振掃描儀,讓患者取仰臥位,設置最小掃描層厚為5mm,對患者髖關節(jié)病灶部位開展冠狀面和橫斷面掃描。CT檢查:應用美國GE公司Light Speed VCT XT 64排螺旋CT機,讓患者取仰臥位,設置層厚和層間距分別為3mm和5mm,對患者髖關節(jié)病灶部位開展冠狀面和橫斷面掃描。在平掃結束之后,向患者靜脈注射碘普羅胺(Bayer Schering Pharma AG,注冊證號H20090938),然后開展CT增強掃描。
基于檢查結果對患者進行診斷,由兩名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資深專家進行診斷,核磁共振和CT診斷結果分別記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CT骨頭缺血性壞死診斷標準:①早期病變:患者有完整的股骨頭,但是骨小梁形狀以及數(shù)量均存在異常,同時在股骨頭影像中存在小斑片高密度影像以及點片狀低密度影像。②中晚期病變:股骨頭有明顯的塌陷及碎裂變形特征。
核磁骨頭缺血性壞死診斷標準:①早期病變:在股骨頭影像中存在新月征或者雙線征。②中晚期病變:在股骨頭影像中存在明顯的硬化和纖維化特征,同時在股骨頭中存在明顯的塌陷及碎裂變形特征。
觀察兩組診斷結果的病變檢出率。
應用SPSS 18.0軟件統(tǒng)計本文數(shù)據(jù),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開展χ2檢驗,P<0.05為組間差異顯著。
CT診斷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13例,中晚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29例,總病變檢出率為79.25%(42/53);核磁診斷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26例,中晚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27例,總病變檢出率為100.00%(53/53),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53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CT和核磁診斷結果(n=53,n/%)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與發(fā)病因素整體可以分為創(chuàng)傷性和非創(chuàng)傷性兩大類。其中創(chuàng)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占比較高,主要是指骨內(nèi)動脈突發(fā)性阻斷所導致的血流受阻,進而導致股骨頭部位缺血缺氧發(fā)生壞死,比如股骨頸骨折等。非創(chuàng)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fā)病因素主要包括長期服用激素類要素等。已有研究表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基于病理特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壞死階段和修復階段。在壞死階段脂肪細胞以及骨髓細胞會相繼發(fā)生死亡,在修復階段部分壞死組織會逐漸得到修復,同時還會生成新生骨,但是由于新生骨硬度較低,很容易導致股骨頸骨折,最終導致創(chuàng)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多數(shù)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都是早中晚期得到確診,在病變早期檢出率較低,因此難以對患者進行及早治療,部分患者還可能因漏診以及誤診等原因而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嚴重影響治療效果[6]。目前,臨床主要應用醫(yī)學影像技術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進行診斷,比如CT、核磁等。CT掃描可以對患者股骨頭病灶部位開展分層掃描,同時對患者股骨頭與其他相鄰組織部位進行整體掃描,可以對患者骨皮質(zhì)斷裂情況進行清晰顯示。但是由于CT掃描對于患者病變早期沒有明顯的異常征象,難以進行準確診斷,存在一定的誤診率和漏診率[7]。核磁技術可以相比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觀察更加微小的病變情況,因此在檢查過程中具有更為顯著的優(yōu)勢[8]。同時,CT掃描會對患者產(chǎn)生一定劑量的輻射,但是核磁不會對患者形成輻射損傷。本文統(tǒng)計結果顯示,核磁診斷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總病變檢出率為100.00%(53/53),顯著高于CT診斷的79.25%(42/53)(P<0.05)。同時也可以看到CT診斷檢出率較低主要原因在于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檢出較少。本文研究結果與理論分析結果保持一致。
綜上所述,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診斷中核磁診斷相比CT具有更高的疾病檢出率,同時不會對患者造成輻射損傷,因此核磁診斷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