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韓嫻
創(chuàng)作于1935年的《日出》曾是一部相當摩登的作品,它展現(xiàn)了一群在都市里討生活的人們?nèi)绾卧跈鄤莸拇輾埡徒疱X的異化之下,深陷泥淖、無法自拔,最終毀滅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盡管故事早已失落了古典世界和田園生活的脈脈溫情,但是曹禺先生卻有舊學的底子,在為女主角取名時,可能想起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類的古詩,讓“陳白露”這朵歌舞場上的嬌花立時生出幾分脆弱和哀傷,有種楚楚的韻致。因此,當聽到金星將要披掛上陣,自導自演《日出》的消息之后,心中便不免有些驚疑,她可不要將陳白露演成一位輾轉紅塵、橫眉怒目的“俠女”,更不要抹去劇中那股“哀靜的詩意”,讓《日出》變成一部尋常的“社會問題劇”。
大幕拉開,舞臺布置得和原作里的“客廳”全然不同,但也很有幾分“摩登的氣質”:臺前是冷清的起居室,有線條硬朗的長桌、質感粗糲的沙發(fā)和色調(diào)晦暗的地板,寥寥兩三筆,便將文字上巨細靡遺的描摹化繁為簡,轉用三掛垂墜的巨型賬單和一只孤零零的木馬,暗示陳白露窘迫的處境和復雜的內(nèi)心;后方有一面斜坡拔地而起,中間一道臺階通向蒼茫的遠方,兩側的斜面留著白,陡峭而光滑,在浮光下冷冷地晃著觀眾的眼睛;天幕上懸著大廈的半面穹頂,夕照穿過,在高臺上投下了遲暮的光影。舞臺上的一切元素都來源于原作,但卻憑借創(chuàng)作者充滿想象力的“提煉”和“再現(xiàn)”,帶來了新鮮感和吸引力。
劇中人與舞者就在三重空間里穿梭著、徘徊著、講述著曹禺筆下那一個“悲慘世界”里的故事:他們踮著腳在懸崖邊行走,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抵抗罪惡世道的拉扯;他們喘著氣在臺階上攀爬,天真地想要掙個光明的前程;他們仰著頭在天幕下哭泣,為太陽永遠照不進醉生夢死的生活。而與劇中人疲倦而沉重的身心不同,舞者們是輕盈靈動、自由自在的。秾艷的光下,這些穿得花蝴蝶似的人兒可不僅僅是舞臺上的“驚嘆號”——在情緒的強調(diào)之外,她們翩躚的身影也是情境里生動的點染、結構上流暢的過渡、敘事中精彩的變調(diào)、視覺上奇異的照應,更是打開人物心理維度的一把鑰匙,為原著的裁剪和取舍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可能。
作為曹禺先生的代表作,《日出》和《雷雨》一樣,選擇了足以寫成長篇小說的素材,也參考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筆法,以一種特殊的結構對“已成死灰”的過去和“如火如荼”的現(xiàn)在進行了細致展現(xiàn),成為個人的,也是時代的早慧創(chuàng)作。然而,如果重繹經(jīng)典是又一次虔誠地“照本宣科”,那么“早慧之作”終將變成“老調(diào)重彈”,何以體現(xiàn)經(jīng)典蓬勃而永恒的生命力?這版《日出》最有價值的探索可能就是在保留主要情節(jié)和核心人物的基礎上,對原作做出了一些巧妙的刪減與合并——略去一些文字的交代、語言的來回,轉而以現(xiàn)代舞進行“填空”、“轉譯”和“彌縫”,在燈光的配合下,形成風格化的敘事節(jié)奏和表現(xiàn)方式。而金星灌注于舞蹈中的情感是豐沛而細膩的,她讓舞者們用肢體點亮了劇中人心不在焉的對話和詩意冗長的獨白,讓觀眾在熟悉的臺詞里感受“陌生化”處理帶來的觸動。
就如顧八奶奶和陳白露分享“甜蜜痛苦”的那一幕。臺前,顧八奶奶激動地談起自己與情人之間的“愛情難題”;臺后,陳白露表情平靜,漫不經(jīng)心地流連在斜坡上,像一尾游弋在澄澈湖心的孔雀魚;空中,輕靈的樂音驀然響起,好似一塊投入水中的石頭,開啟了某種隱秘的聯(lián)動,原本凝固如雕塑的舞者們開始舒展腰肢、張開雙臂、回轉頭顱,那一張張猛然出現(xiàn)的面龐扭曲著五官,大張著嘴巴,極為怪誕,也極為有趣。這是陳白露對自身歡場生涯的絕望吶喊,對顧八熾熱情欲的無情嗤笑嗎?抑或是旁觀的金星對劇中的丑陋和罪惡露出了毫不掩飾的輕蔑和不屑?“反差”與“錯置”的手法在交流場景中多次出現(xiàn),引發(fā)的“猜想”和“揣度”也讓劇場的氛圍變得更加神秘而迷離。
音樂、舞蹈、光。不難想象,整部演出充盈著一種“海上傳奇”的精致與優(yōu)雅,但劇終一幕偏偏又有幾分“奇崛”的色彩:方達生離開了,小東西失蹤了,潘月亭破產(chǎn)了,用金子焊接的樊籠坍塌了,陳白露也無路可走了,她將一捧玫瑰輕輕地放到地上,如同欣賞自己的容顏那樣,端詳著、留戀著,最后背過身,獨自登上高高的樓臺……獨白變成了只言片語,紅花與紅顏都將凋謝在日出之前。舞臺靜謐而哀傷,直到慘白的強光突然灑滿舞臺,長長的臺階上鋪滿了舞者——“尸橫遍野”的景象闖入觀眾的眼中,罪惡的資本洪流吞噬了曾經(jīng)向往光明的生命,《日出》的主題竟呼之欲出了!
縱觀全劇,將舞蹈語言嵌入戲劇故事之中,促成觀眾與劇中人間的“心領神會”,金星是游刃有余、悠游自在的。相比之下,她的話劇表演則更為內(nèi)斂和謹慎,甚至還有幾分緊張——畢竟是跨界而來,對氣口的處理和節(jié)奏的把握仍然同專業(yè)演員存在距離,得“循規(guī)蹈矩”,不能有失章法。換言之,對經(jīng)典的敬畏讓金星有意淡化自身強烈的色彩——盡管有那么幾個瞬間,她還是露出了自己獨有的熱情與張揚,倒也讓人感到親切。但是演出的遺憾之處可能也和這種“帶著顧慮的敬畏”有關,一切本該做得更加大膽、瀟灑、盡興才是。下半場就是太過執(zhí)著原作,選擇了用保守而凝滯的寫實手法展現(xiàn)金八爺、潘月亭、李石清和黃省三之間“損不足而奉有余”的社會悲劇,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表達《日出》最重要的主題。以致身隨意轉的舞蹈幾乎缺席了一整段戲,讓搏命之際的復雜情感、生死之間的艱難選擇都無法借助肢體的律動來表達,冗長的語言拉鋸險些將作品的最后三分之一變成沉悶的客廳劇。而這種整體風格上的斷裂,想來也不是導演的初心。
太陽每天都會升起,時間也已不知不覺地過了83年。而正在經(jīng)歷都市冒險的觀眾卻仍能從《日出》里感受某種生活境遇的共振和人生選擇的警示。是啊,經(jīng)典劇作永遠是摩登的,也永遠是青春的,它寬容地接納每一種真誠的解讀和新鮮的演繹。希望下一次面對經(jīng)典時,無論創(chuàng)作者還是觀眾,都能像舞者那樣,更加無拘無束,宛轉輕盈。